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一国两伞:香港“占中”运动的来龙去脉 安城文化沙龙 2014年10月25日
2
引言 9月28日启动的“占领中环”运动 华人群体的反应 讲座的目标
3
讲座的组成部分 1.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2. 香港政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运动的发展 3. 香港选举制度的演进 4. 占中事件的由来
5. 香港特色的政商同盟 6. 争议与思考
4
1.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三个不平等条约,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新界租期为99年。
1949后中共的对港政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1979年,英国提出延长租约的要求 邓小平决定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 “如果到时未能收回主权,新中国会跟清朝一样,现在的领导人就像李鸿章一样......中国人民不会再信任他们的领导,中国政府就要退出政治舞台。 ”
5
1.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 三个条约有效论和主权问题上的分歧
1984年初,英国放弃主权要求,但提出“以主权换治权”,也被中方拒绝 1984年12月,双方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规定1997年恢复行使主权,设特别行政区,各项制度五十年不变。 声明背后的较量: “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 “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负责”。中方则在选举后加复数(elections),暗示选举方法不止一种。
6
2.香港政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运动的发展 香港人口的来源 移民的客居心态,认同感缺乏和政治冷漠 倾城之恋与花样年华
7
香港人口变化
8
香港政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运动的发展 1949年后,扎根香港 1961年,出生于香港的居民首次超过了一半
本土传媒和本土文化的发展,香港人对香港的认同和政治主体意识逐渐加强
9
60-70年代,香港逐渐出现了独立的工会和社会运动
天星轮渡加价事件,70年代的保钓运动和“反贪污,捉葛柏运动”等等。 香港的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社会运动的方式表达诉求,争取社会变化的模式已经形成。
10
香港政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运动的发展 80年代以后,前途问题的出现更提升了香港公民的政治意识。
82-83年,香港大学生提出了民主回归的纲领,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的立场(机场抗议,致信撒切尔夫人,致信赵紫阳等)
11
香港政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运动的发展 此时的中英双方,都在有意无意的争取港人的支持, 邀请港人参政。
英国开始推行三级代议制度,开放直接和间接选举。 香港的社会运动开始向争取民主的运动转变,许多从事社工的年轻人,抱着团结街坊,社区教育的目的,开始参与选举。
12
参选人既受了学生运动和居民运动的影响,也从英美留学的经历中获得了许多选举的经验。
冯检基 :“当时反应很强烈,也就是说原来一有选举,世界就会变…尽管你已经执政,也要拜访我,拿到我的一票,才能够继续执政。我发觉如果我是这个国家的公民,那一票就使当权者要来找我,直接跟我谈他的政纲,然后希望得到我的同意,投他一票,这个过程让我发现那一票的美丽。我觉得,如果这能够带回来香港,就非常正。”
13
80年代以“民主回归”为口号的政治组织开始成立,成为了香港“民主派”政党的雏形。
中央和这些组织保持了良好的联系,但在1989之后关系长期破裂。
14
3.香港选举制度的演进 英国在获知保持治权无望之后,计划在香港推行代议制民主。
1999年之前,实行三级议会制度(立法局,市政局和区议会)。以立法局为例。 1984年《代议政制绿皮书》,阐述立法局民主化的构想,咨询公众。 民间呼吁和胎死腹中的“八八直选”。 1987年,首次直选时间定为1991年;在1991年首次直选中,民主派大获全胜,获得了18个直选席位中的14席。
15
1992年的彭定康方案:包括增加直选议席,新增九个功能组别。
中方斥其为“千古罪人”。 1995年立法局选举中民主派再次获胜,中央认为民主选举是一场将“反中,反共和亲英”人士安插进公职的阴谋。 中央遂决定取消直通车计划,以中央组织的临时立法会取代之。 此后香港立法会在1998, 2000,2004,2008和2012共进行了5次选举。
16
民主派和建制派的较量 民主化改革的步伐和对特区政府的态度 泛民主派:民主党,公民党,社会民主连线 建制派:自由党,民族建港联盟
17
立法会半数左右的议席都是通过功能组别选举产生的,什么是功能组别?
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行业和界别,在每个行业内部选举出代表,进入议会。这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让一些关键的行业,如商人,律师和会计等,在议会中获得与其人数不相称的代表权。
20
在香港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在直选席位中一直占据多数,但建制派在功能界别选举中占有绝对优势。
泛民政党于是成为永远的少数派。 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 政治取向 地方直选议席数量 功能界别议席数 泛民主派 19 4 中间派 1 亲建制派 11 24
21
香港立法会(局)组成:1985-2012(返回) 年份 地方直选 功能界别 选举委员会 委任非官守议员 委任官守议员 1985 无 12
22 10 1988 14 1991 18 21 17 3 1995 20 30 1997 60人由推举委员会选出 1998 2000 24 2004 2008 2012 35
22
回归后的香港特首,是由一个800-1200人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
完全采用功能界别的方式选举产生的。 特首候选人必须得到1/8之一的委员提名,方可参选。 和立法会的功能组别一样,选举委员会的多数也被建制派控制,民主派只能勉强获得提名特首的人数门槛。
24
4. 占中事件的由来 占中事件,是十多年以来香港民主派争取特首普选的延续 回归以后的特首由800人的选举委员会选出,只代表3%的香港民众
2003年以后,民主派借反二十三条大游行的声势,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呼吁在07和08年实现双普选。
25
“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基本法45条》
“⼆00七年以后各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如需修改,须经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 并报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基本法》附件
26
在2004年四月,人大常委会否定了07和08年双普选的可能。
2007年12月,人大常委会又否定了2012年特首和立法会的双普选,但承诺2017年特首可以由普选产生。
27
针对2012年和以后的制度安排,温和民主派和中央在2010年展开了谈判 。
民主派的谈判要求:2017年实现特首真普选(更加公平的提名方式),2020年普选立法会。 结果:增加10个立法会直选议席(组成),并将提名委员会由800扩大到1200人(加入所有区议员),但温和民主派未能获得2017特首真普选的承诺,遭到激进民主派的猛烈抨击。
28
激进民主派认为社会动员和强力施压是获取民主的最好方式,谈判和妥协只会拖延民主的到来;温和派都希望能通过谈判缩小双方的分歧。
到了2014年,中央又必须对2017年的特首产生办法做出最终决定。2013年初,“占中三子”就开始策划通过占领中环的方式,表达公民抗命,争取“真普选”。
29
今年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2017年特首普选方法,提名委员会维持1200人,候选人规定是2至3人,每名候选人须获得提委会过半数支持。
在占中运动正式开始以前,已经有学生团体发起集会。为响应形势,占中发起人决定在9月28日正式开始占领中环。
30
5. 香港特色的政商同盟 中英谈判期间,中央就准备在未来特区建立政商联盟。这对于巩固香港本地资本家的投资信心,促进内地的经济改革都至关重要。
北京同时也把政治上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看作是压制香港民主运动的重要力量。 笼络商界的表现:大资本家被任命到各个过渡时期的管理机构中,并被吸纳进人大政协。
31
商界人士在两会中的绝对代表优势,使他们能接近中央决策圈,表达意见。
中联办笼络商界人士,每年国庆筹委会的名单中便能看出,商界代表在其中占据大多数。
32
国庆筹委会成员背景分析
33
97回归后内地和香港的经济联系的加强:香港在内地的投资逐渐多样化,大陆商人也来港投资。
2003年CEPA的签署。港商在大陆做生意的同时,也和大陆各级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中国的地方政府也努力争取到香港“招商引资”。
34
香港与大陆的贸易关系
35
香港财团在大陆的持有资产比例
36
回归后,商界可以通过北京向特区政府施压,以获得优惠的政策。特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董建华政府的八万五建屋计划,部分导致了房价在97年后的大幅下跌;香港地产商通过游说中央政府,八万五的建屋目标不再被提及。
37
香港访京团数量
38
6. 争议与思考 应该怎么看待香港人民争取真普选的运动? 占中运动是为了争取普选吗?还是以争普选为掩饰,表达对其他现象的不满?
真普选会带来什么后果?会引发中央和特区政府的对立和对抗吗? 部分港人争取普选的方式是否可取? 中国人应该争取选举吗?什么形式的选举?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