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子學常識 大勝戰 p.231~235
2
定 法 韓 非
3
戰國時期 劉向《戰國策》〈敘錄〉:「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仿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併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地;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 韓非所處的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封建制度瓦解,周天子與諸侯國秩序毀壞,諸侯爭地,大夫謀詐,天下戰亂不休,人民流離失散。
4
戰 國 七 雄
5
思想背景 韓非正值混亂的戰國時代,他汲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合乎時代、客觀而權威的法制?如何強固君國的政治權力?如何以賞罰建立統一國家的價值體系?又如何才能有效的富國強兵? 韓國西有強秦,東有齊國,北有趙魏,南有楚國,是七雄中較弱者。韓非主張改革圖新,以法治國,多次上書韓王,不被採納,直至強秦進逼,強索韓非,韓非才得以進見韓王安,被派往秦國,向秦王鋪陳利弊,力諫秦王不要攻打韓國。
6
法家思想 司法之官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必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7
前期法家 尚實派-管仲 致富強 獎實業 倡武勇 韓非批評: 蔽於言 而不知事以密成 尚法派-商鞅 嚴刑峻法 憲令著於官府 賞罰必於民心
蔽於法 而不知智能之巧
8
前期法家 尚術派-申不害 君用權術以制臣 使臣不敢擅權 韓非批評: 蔽於智而不知言 尚勢派-慎到 樹立權勢地位 用賞罰之法 號令臣民
蔽於勢而不知法
9
韓非融合法家重法、重術、重勢三派,集法家大成
集法家之大成者 韓非融合法家重法、重術、重勢三派,集法家大成 法:成文法令 行術 抱法 法 術 國君駕馭臣下的權術 勢 統治者特殊地位和權勢 處勢
10
韓非之主張 執 賞罰二柄 行法之力量 (本) 勢 操生殺之制 道 君 法 (有勢) 明變) 術 因任而授官 循名以責實 行法之方法
11
商鞅
12
對於法家之評論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13
對於法家之評論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司法之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嚴明刑罰,整飭法治)。」此其所長也。 及刻者(苛刻的人)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使厚者變薄)。
14
法家對於後世歷史的影響 繼秦王朝法家政治結束後,西漢的黃老之學、儒家思想,以及三國初年的曹魏的名法之治、宋初王安石變法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儒家思想雖經漢武帝定於一尊,法家思想仍是政治的骨幹,儒、法並用,一向是統治不可或缺的兩手 法家的致命過失是只知道用嚴刑峻法來統治人民,而不懂得仁政德治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15
韓非 韓非,戰國末年韓國公子,集法家思想大成者。 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祖籍今河南境內,出生於新鄭。
生平事蹟極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秦始皇本紀〉 、 〈韓世家〉、《戰國策》〈秦策〉略有勾勒。
16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冑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 、 〈五蠹〉 、 〈內、外儲說〉 、 〈說林〉 、 〈說難〉十餘萬言。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
17
人格特質 韓非因口吃而不善言談,在成長過程中,影響其人格特質與行為傾向刻薄寡恩。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太史公曰評價韓非:「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 (ㄏㄜˊ執法慘毒苛刻 )少恩,皆源於道德之意。」說明韓非用法慘急而嚴峻刻薄的特點。 徐漢昌〈韓非的法學與文學〉:「因為他比常人冷酷,所以對人能洞燭奸謀於先,更能以嚴法繩之於後;遇事則重分析,善推理,深入而獨到。冷酷則易寡情,只重事理,不講人情。其優點是能處事公正,毫無偏私,對事不對人;其缺點在容易流於刻薄,不信任他人,更不能包容他人的缺點過失。」
18
著書立說 韓非的口吃相當嚴重,既然不擅口說,便以筆立辯,將精力投注於著書立說。
韓非文章辭鋒犀利,論理透闢。他目睹韓王不以法治國,不以權勢駕馭群臣,不任賢以富國強兵,國勢日漸削弱,多次的上書,建議圖強,但韓王皆未採納。 他在不得志狀況下,寫成〈孤憤〉、 〈五蠹〉、 〈內、外儲說〉、 〈說林〉、 〈說難〉等政論文,後成為《韓非子》一書的主體。
19
韓非入秦 秦王政十三年,韓非著作輾轉傳到秦,吸引秦王注意,秦王讀〈孤憤〉與〈五蠹〉嘆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在李斯建議下秦攻韓國,欲得韓非,韓王急召韓非使秦,韓非以存韓伐趙遊說秦王,韓國得以保全。 韓非入秦,秦王欣賞他卻不信任他,加上同窗於荀卿門下的李斯嫉恨韓非才華,聯合姚賈進讒言謂其「終為韓不為秦」 , 將韓非下獄治罪,於獄中賜毒藥而殺之。 秦王政十四年,李斯派人送藥,命韓非自殺,秦王後來反悔,派人赦免韓非,但為時已晚。
20
師承荀子 韓非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人性論、價值觀和歷史觀大多來自荀子。
他繼承荀子性惡思想,並推而至極,從現實社會物質利益關係上和從人後天養成中來談性惡,否認儒家的禮,進而推崇「重法」。 荀子講「天人相分」,但韓非將法治思想的前提設定在天道自然原則之下,成為自然法。 韓非師承荀子卻未繼承荀子儒家思想,反而受早期法家各派思想影響,吸取綜合其思想菁華,成為法家學派之集大成者。
21
荀子
22
殺身之禍 李斯為何殺韓非?普遍說法是因為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極其嫉妒韓非的才華,害怕他受到秦始皇的重用,所以對韓非加以毒殺。
李斯為何殺韓非?普遍說法是因為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極其嫉妒韓非的才華,害怕他受到秦始皇的重用,所以對韓非加以毒殺。 另一個遠因,是李斯曾上書秦始皇,打算入韓見韓王,計畫引誘韓王到秦國見秦王,然後一舉成擒,但李斯來到韓國之後,未順利覲見韓王,以致詭計未能得逞,李斯返回秦國後自覺無顏見秦王,又深恐韓非受重用,奪其權柄,取而代之,所以先下手加以謀害。
23
李斯 戰國楚上蔡人。 師事荀子,與韓非同為門下,然其政治主張近於商鞅與韓非。 仕於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以李斯為相。
李斯廢封建改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共立胡亥為秦二世,後為趙高所害,下獄腰斬,連誅三族。 〈諫逐客書〉為代表作。
24
秦 始 皇 像
25
◎詠韓非 夏玉順 (方舟p.99) 恩師荀況本儒家,弟子韓非推法制。 (師與生) 黃老刑名集大成,其道兼綜法術勢。(法家集大成者)
名之所彰士死之,利之所在民歸之。(重名 / 重利) 君臣之交以計合,父子夫婦亦如斯。(以利結合) 矛盾之說不兩立,雜反之學不兩治。(駁雜、牴牾之學不可治國) 術數用語。指吉中有凶,凶為吉兆的命運。相互衝突。 不期修古不法常,守株待兔豈明智?(變異的法治觀)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循名責實,講求証據) 彼儒亂法俠犯禁,以法為教吏為師。(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吾知賢智不足慕,而知勢位誠足恃。(反賢人之治,強調在位者的權勢) 事在四方臣子效,要在中央聖人事。(中央集權觀)
26
《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共二十卷,五十五篇。 【基本立場】 以國君利益而立論 否定儒家的德化 負面的功利主義
27
《韓非子》書影
28
《韓非子》名稱 歷代的藝文志及目錄書均稱《韓非子》一書為《韓子》,一如將孟軻著作稱為《孟子》。《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與《隋書》〈經籍志子書〉皆著錄為《韓子》 。 到宋代,恐與時人尊稱的古文家韓愈「韓子」一名相混淆,乃將韓非之書改為《韓非子》,宋代《郡齋讀書志》等皆著錄為《韓非子》,此後便成為韓非著作的專稱。
29
《韓非子》寫作技巧 一、條理分明,章法嚴謹 二、注重證據,善用事例 三、活用比喻,善於誇飾 四、文字勁健,氣勢逼人 五、文章形式上的新獨創
30
《韓非子》寫作技巧 《韓非子》文章說理精密,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辭鋒犀利,嚴峻峭拔,對後世議論文的發展啟迪尤深。
《韓非子》文章說理精密,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辭鋒犀利,嚴峻峭拔,對後世議論文的發展啟迪尤深。 《韓非子》的長篇議論文以寓言託意,語言幽默,善於使用淺顯的寓言故事,並且援引史實,增加論文說服力,以豐富歷史知識作論證,極具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韓非的寓言多來自歷史傳說,貼近現實人生。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寓言故事,往往都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仍廣泛運用。
31
何謂「儲說」? 所謂「儲說」就是彙集事例,以多種角度為君主陳述治國御臣的方法與技巧,以備君主採用。儲,蓄積、匯聚。說,指用事例說明道理。
所謂「儲說」就是彙集事例,以多種角度為君主陳述治國御臣的方法與技巧,以備君主採用。儲,蓄積、匯聚。說,指用事例說明道理。 內儲說上 內 儲 說 儲 說 內儲說下 外儲說左上 外儲說左 外儲說左下 外 儲 說 外儲說右上 外儲說右 外儲說右下
32
令秦王政為之傾倒的韓非子 孤憤 五蠹
33
孤憤 孤獨與憤慨 – 告誡君王不可不防臣下,以避免「主上卑而大臣重」、「上主失勢而臣得國」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通曉統治策略的人,必然識見高遠並明察秋毫;不明察秋毫,就不能發現隱私。能夠推行法治的人,必須堅決果斷並剛強正直;不剛強正直,就不能矯正邪惡。
34
〈五蠹〉:五種腐蝕國家的蛀蟲,應予清除,才能更好的實行國家的法治。
1.學者 (儒家):疑當世之法,貳人主之心; 2.言談者(縱橫家):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 3.帶劍者(游俠):聚徒眾,顯其名,犯五官之禁; 4.患御者(逃兵役者):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 5.商工之民(工商業者):聚弗靡之財,侔農夫之利。
35
〈五蠹〉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五蠹〉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以吏為師 儒家利用文獻擾亂法紀,遊俠使用武力違犯禁令,而君主卻都要加以禮待,這就是國家混亂的根源。
36
〈觀行〉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重術 〈二柄〉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37
儒、法比較 儒 法 1性善 性惡 2尊古,法先王 薄古,法後王 3尚賢,尚智 重勢,重位 4重仁義 反仁義 5德治,人治 法治
儒 法 1性善 性惡 2尊古,法先王 薄古,法後王 3尚賢,尚智 重勢,重位 4重仁義 反仁義 5德治,人治 法治 6重德輕利 唯力與利是尚 7常道不變 時移道易
38
定 法 圖片來源
39
題 解 選自《韓非子》第四十三篇 旨在說明法、術並重兼行的道理,並指出尚法、尚術二派學說的缺失
題 解 選自《韓非子》第四十三篇 旨在說明法、術並重兼行的道理,並指出尚法、尚術二派學說的缺失 採主客問答的方式,分三節展開論證: 第一節從正面論證法、術並行的必要; 第二節從反面論證法、術偏行的流弊; 第三節轉而回頭探討法、術本身, 論證其不完備之處 所謂「定法」,亦即審定、確立法術治國之道 篇名只提到「法」,但內容是法、術相提並論
40
〈定法〉在《韓非子》書中的地位 《韓非子》書中對前期法家三派學說皆有所評論、批判,此篇〈定法〉乃是針對商鞅(尚法)、申不害(尚術), 另有〈難勢〉針對慎到(尚勢)而發 梁啟超認為《韓非子》中有七篇最重要,可藉以認識「韓非學說之真際」:〈五蠹〉、 〈顯學〉 、 〈定法〉 、 〈難勢〉 、 〈問辯〉 、 〈孤憤〉 、 〈說難〉 王邦雄則認為:〈顯學〉 、〈五蠹〉是韓非子思想的血肉,〈定法〉 、〈難勢〉則是韓非子思想的骨架
41
韓非子的政治學說 一、賢人不可恃,唯『法』為治國張本
韓非反對儒家尊賢之說,認為人才不值得仗恃,唯有『法』才是治國的張本。作為人君必須以『利』來收拾人心,以『威』來遂行意志,以『名』來作為上下追求的目標。 二、用『威勢』與權術維護人君絕對的權力 韓非認為一個君王能宰制天下,征伐諸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威勢』他主張用權術來維護人君絕對的權力,對於不能絕對臣服的下屬,不惜忍痛去除。同時要以「刑德二柄」來宰制群臣。「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即以刑賞作為宰制手段,便能保證人君的絕對權力不受到挑戰。 三、人君應以靜制動,駕馭臣下 韓非認為人君應以冷靜客觀的心態,不茍同世俗之言,循名實來定是非,依參驗所得,來審視臣下的言詞。如此臣下不敢偽詐姦私,必能竭盡心力來為人君服務,人君在上位只要以法制之,賞罰嚴明,便可無法而治。
42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1 1、2段假借問答,從正面論證法、術並行的必要。 【譯】有人問我說:「申不害和公孫鞅二家的學說,那一個較為國家所迫切需要呢?」 我回答說:「這是沒辦法比較的。人十天不吃飯就會死;非常寒冷時不穿衣服也會死;怎能肯定那一樣較為人所迫切需要呢?」其實是少一樣也不行,都是保養生命的工具。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 一ㄥˋ 2 一ˋ穿 此、這
43
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錯綜、對偶 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由此可知﹁術﹂是人主用來對付群臣的 【譯】現在申不害倡治術,公孫鞅制訂法律。 所謂治術,是按才能任用官吏,依官位求其盡職,掌握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績效,這是君王所應掌握的。 錯綜、對偶 說明君王駕馭群臣的基本原則。 ㄨㄟˊ
44
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
對偶。說明君王駕馭群臣的基本原則。 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 錯綜、對偶。謂政府對人民施加賞罰,均應以法令為依據。 【譯】所謂法制,是官府明定法令,使百姓相信賞罰絕對執行,獎賞守法的人,處罰犯法的人;這是臣子所應奉行的。
45
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譯】君王沒有治術,就會受到蒙蔽,臣子沒有法制,就會作亂;二者不可缺一,都是帝王治國時的必要工具。 【說明】此段主要在說明法與術都是帝王治國的工具,兩者皆不可偏廢。 對偶。謂君主必須用權術來駕馭群臣,才不會被蒙蔽;群臣必須用法令來治理人民,社會才不會出亂子。
46
3 問者曰:「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 4 對曰:「申不害,韓昭侯之佐也。韓者,晉之別國也。」
3~5從反面論證法、術偏行的流弊。 【譯】問的人再說:只有治術而沒有法制,或只有法制而沒有治術,為什麼行不通呢? 我回答說:「申不害,是韓昭侯的宰相。韓,是由晉所分出來的國家。」
47
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後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姦多。
錯綜、對偶 統一 【譯】晉的舊法還沒有廢止,韓的新法又制頒;前君的政令還未撤銷,新君的政令又頒布下來。申不害不統一新舊法律及前後政令,於是推行起來就會產生許多弊端。 統一
48
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後令,則道之。故新相反,前後相悖,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
謂人臣選擇性地援用法令,以謀取私利。 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後令,則道之。故新相反,前後相悖,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 錯綜、對偶 【譯】所以假使舊法前令對自己有利,人們就依著舊法前令;新法後令比較有利,就照著新法後令。舊法與新法相反,前令與後令牴觸,申不害雖極力促使昭侯用治術,奸臣還是有辦法詭辯。 虛數,誇飾其完備。 違背;衝突。
49
故託萬乘之勁韓,十七年而不至於霸王者,雖用術於上,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
一萬輛兵車。形容國力強大。 故託萬乘之勁韓,十七年而不至於霸王者,雖用術於上,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 【譯】因此憑著擁有萬輛兵車的強韓,十七年來仍然無法成為霸主,原因是國君雖用治術,卻無法律可整治官吏。 國君 通﹁飭﹂。音 ㄔˋ。整治。通篇﹁飾﹂字同此。
50
5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
對偶 5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 錯綜、對偶 【譯】公孫鞅治理秦國,設告姦與反坐法,以求告發的確實,又合五家或十家設連保連坐的辦法;獎賞豐富而信實,刑罰嚴厲而堅定,所以百姓為國家出力,雖勞苦而不懈怠,為國家戰爭退敵,雖危險而不退卻,因此秦國可以因此而富足強大。 此二句所指實為同一事。﹂商鞅此舉把社區組織特務化,把鄰里關係變成敵我關係,對人民所布下的天羅地網,類似近世極權國家的﹁社會控制﹂、﹁恐怖統 治﹂。
51
然而無術以知姦,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
惠王殺商鞅,但仍實施商鞅之法。敗,毀壞、衰敗。 然而無術以知姦,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 【譯】但是卻沒有治術去察知奸詐,結果只是以國家的富強去助長人臣的勢力而已。等到秦孝公及商鞅死後,秦惠王即位,秦法並未有任何敗壞。
52
而張儀以秦殉韓、魏;惠王死,武王即位,而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
【譯】而張儀卻犧牲秦國的利益去侵略韓、魏;秦惠王死,秦武王即位,甘茂又犧牲秦的國力去經營周地;秦武王死,秦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過韓、魏而攻打齊國。
53
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乃成其陶邑之封。應侯攻韓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來,諸用秦者,皆應穰之類也。
增加 【譯】五年之內,秦未能增加一尺的土地,卻成就了穰侯自己陶邑的封地。應侯攻打韓國八年,也只是成全他個人汝南的封地而已。此後,幾個在秦國當政的,都是應侯、穰侯一類的人。 竟
54
故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姦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
【譯】因此打了勝仗大臣就尊顯,增加領土就建立自己私人的封地,這是國君沒有治術來明察奸偽啊。商鞅雖然極力整治法令,臣子反而利用它來厚實自己的實力。 營求私利的憑藉。
55
故乘強秦之資,數十年而不至於帝王者,法雖勤飾於官,主無術於上之患也。
資本 故乘強秦之資,數十年而不至於帝王者,法雖勤飾於官,主無術於上之患也。 【譯】所以以秦國強大的國力,經過數十年還無法成為帝王,這是因為法制雖然被官吏所謹遵,國君卻沒有治術可以預防這個禍亂。 【說明】此段以申不害相韓,來說明用術而不知用法之弊;以商鞅治秦,說明用法者不知用術之害。
56
問者曰:「主用申子之術,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 對曰:「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也。」
6 問者曰:「主用申子之術,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 對曰:「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也。」 錯綜 【譯】問的人又說:「國君用申不害的治術,而官吏用商鞅的法術,行得通嗎?」 我回答說:「申不害的治術、商鞅的法制都還不夠完善。」 7 完備;徹底。
57
申子言:「治不踰官,雖知弗言。」治不踰官,謂之守職也可;知而弗言,是謂過也。
【譯】申不害說:「官吏們辦事不可踰越職權,權責之外的事,即使知道也不要發言。」辦事不越職權,還可以說是盡忠職守,知道而不進言,就是過失了。
58
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矣。
【譯】國君用全國人的眼睛看,所以能夠看得再明白不過;用全國人的耳朵聽,所以能聽得再清楚不過。現在知道了卻還不說出來,那國君還憑藉什麼來觀察呢? 謂國君以國人的耳目為耳目,可以察知一切奸邪。
59
Q&A A:這些問題都是單純的提問,讓答者能夠充分發揮。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做球給答者殺。
60
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
8 進爵。 【譯】商鞅的法制規定:「殺一個敵人,賜爵一級,如想要做官,可以做五十石俸祿的官吏;殺二個敵人,賜爵二級,如要做官,可以做一百石俸祿的官。」
61
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今有法曰:「斬首者,令為醫、匠。」則屋不成而病不已。
升遷 【譯】官位爵級的升遷,和斬首的戰功相當。現在如果制訂一條法令說:「斬下敵人的腦袋,給他做醫師、工匠。」那麼屋子絕對蓋不成,病也不能治好。 ㄔㄣˋ 止;消除。
62
夫匠者,手巧也;而醫者,齊藥也,而以斬首之功為之,則不當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斬首者,勇力也。
ㄈㄨˊ ㄐㄧˋ 【譯】做工匠的全憑手藝;做醫師的,則要會調配藥方,用有斬首戰功的人來做,才能就無法相稱。治理政事需要的是智慧才幹;殺敵人的則需要靠勇氣力量。 符合;相稱。
63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故曰:二子之於法、術,皆未盡善也。
旨在凸顯﹁以斬首之功升官進爵﹂制度的荒謬、不合理。 【譯】施展力氣來治理政事,就如比用有斬首戰功的人來做醫師、工匠一般。所以說:他們二位的法制、治術,都還未能達到完善的境界。 【說明】以申不害的「治不踰官,雖知弗言」及商鞅所定斬首爵賞之法,來說明申不害未盡於術,商鞅未盡於法。
64
全文賞析 帝王的觀點,明確而集中 韓非思想有其偏頗之處,但就文章的角度看,恰能成就他觀點統一、立場穩定、筆力集中的優點
帝王的觀點,明確而集中 韓非思想有其偏頗之處,但就文章的角度看,恰能成就他觀點統一、立場穩定、筆力集中的優點 各組問答自成結構而又密切聯繫 三個「問」具有邏輯上承轉的作用,且各自的「答」有各自獨立的結構 「嚴刑峻法」般的筆力 每一組「答」都是具體而微的議論文,說服力十足,且富變化之妙 文中白璧微瑕的比喻 文中的比喻大部分能引發共鳴,但某些則禁不起邏輯上的檢驗
65
問題與討論 本文採取問答的形式,表達議論性質的內容;作者為何不乾脆寫成議論文?用問答體有何好處?
答:藉著提問,一方面可突出論題,使焦點更集中;一方面造成段落分明、層次清楚的效果。再者,這種你問我答的方式,特別適用於「釋疑」
66
問題與討論 法家認為治國離不開「法」,強調「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的重要。這與民主時代的「法治」觀念是否相同?請共同討論。 答:
文中強調的「法」,都是從「人主」的角度,環繞著「帝王之具」而立論(「術」亦然) 法家的法令顯然兼顧賞與罰,法令成了教化順民的工具。今日的法令無此功能
67
法家之法治無民主作基礎;現今民主社會之任何法令皆經由民意機關制定。前者的法令是君王的統治工具;後者則是政府與人民共同遵守
韓非的法治建立在性惡哲學之上,今日的法治觀念純是為了追求公平、正義
68
韓非的寓言 韓非可說是第一個系統地收集、整理、創作寓言,並將它們分門別類編輯起來的人
〈內外儲說〉、〈說林〉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寓言集,編排方式極具系統:政論題目→論題觀點→一連串故事 不僅對於後世寓言有重要影響,其中對法治精神的宣揚、人性的剖析、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與描繪等,亦值得後人重視 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於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
69
韓非寓言的寫作方法 直敘性之寓言:直敘故事,事理昭然─曾子殺彘 況喻性之寓言:以此況彼,理在喻中─郢書燕說
說理性之寓言:故事淺近,奧理蘊焉─踞轅而歌 諷刺性之寓言:譏諷愚行,反映現實─鄭人買履 警世性之寓言:揭舉通病,至理警人─吳起吮疽 誡俗性之寓言:薄俗荼民,誡人深慎─桓公服紫
70
《韓非子》佳句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一人奮死,可以對十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慈母有敗子,嚴家無格虜
71
《韓非子》成語 三人成虎 危如累卵 守株待兔 汗馬功勞 老馬識途 自相矛盾 色衰愛弛 郢書燕說 買櫝還珠 路不拾遺 優柔寡斷 濫竽充數
買履信度 曾子殺彘 目不見睫 吹毛求疵
72
韓非寓言舉隅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樹椿),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翻土的農具)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以「守株待兔」譏笑主張「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而不思前進的保守主義者 讀者可以從中得到不要墨守成規、死囿於老經驗等教訓
73
韓非寓言舉隅 以「鄭人買履」針砭重名而不重實,頑固保守而不知變通的人 給迷信書本、崇拜教條者以辛辣的嘲諷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座席),至之市而忘操(持;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毋(不要)自信也。」(〈外儲說左上〉) 以「鄭人買履」針砭重名而不重實,頑固保守而不知變通的人 給迷信書本、崇拜教條者以辛辣的嘲諷
74
韓非寓言舉隅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對老人的通稱)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說難〉) 以「智子疑鄰」的寓言說明向君主進言必須審時度勢、權衡彼此的利害關係
75
韓非寓言舉隅 以「自相矛盾」批判儒家儒家所推崇的堯舜。同時以法治的效率對比,駁斥儒家所採行的治術
楚人有鬻(賣;售)楯與矛者,譽(稱讚;讚美)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難一〉) 以「自相矛盾」批判儒家儒家所推崇的堯舜。同時以法治的效率對比,駁斥儒家所採行的治術 「矛盾」一詞,今天還在普遍使用,並把它作為方法論的基本範疇
76
韓非寓言舉隅 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迷路)。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說林〉)
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迷路)。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說林〉) 以「老馬識途」喻有經驗者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事情做好。 諷刺時人不懂得以自己的愚心去學習聖人的智慧。
77
韓 非 子(方舟p.104) 小故事 大道理
78
1.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兒子跟在後面哭泣。孩子母親說:“你回去,等我回來給你殺個豬吃。”她去集市回來,曾子打算抓豬來殺。妻子阻止說:“不過是和小孩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可不是開玩笑的對象。小孩沒什麽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樣子才會跟著學,完全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了他,也就是教兒子學會騙人。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親了,這不是進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豬殺掉煮了。
79
☆寓意: 比喻人講求信用。 這個故事的成語 是曾子殺彘
80
2.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王曰:『詩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 。
81
齊桓公好服(穿,v.)紫(紫衣,adj. 轉品n. 、借代紫衣),一國(全國都)盡服紫。
當是(此)時也,五素(白色生絹)不得(換不到)一紫(一匹紫布)。(五素 映襯一紫) 說明:流行來自上位者的喜好 齊桓公好服紫—外儲說左上
82
桓公患(憂)之(人民喜歡穿紫衣的風氣 ),謂管仲曰:「寡人(=孤、朕,為帝王謙稱、借代)好服(v
管仲曰:「君欲止之(此風),(首先)何不試勿衣(v. 一ˋ)紫也?(進一步)謂左右曰:『吾甚惡( ㄨˋ討厭)紫之臭(n. ㄒ一ㄡˋ 氣味)。』」 公曰:「諾(應答之詞)。」 說明:桓公憂,管仲提出做法
83
ㄒ一ㄡˋ 氣味)!」 說明:誇大風行草偃之速 於是日(這一日),郎中(侍衛近臣)莫(沒有人)衣紫;其明日(第二日),國中(都城中)莫衣紫;三日,境內(國境內)莫衣紫也。(層遞、排比) 於是左右(借代 旁邊的人)適(恰巧)有衣紫而進(入宮)者,公必曰:「少(稍)卻(退後),吾惡紫臭(n.
84
齊桓公喜歡穿紫衣服,全國的人就都穿紫衣服。在那時,五匹素布還抵不上一匹紫布。桓公爲此事擔憂,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衣服,紫衣服特別貴,全國百姓喜歡穿紫衣服,日甚一日,不能停止,我對此怎麽辦?”管仲說:“君王想要制止這種狀況,爲何不嘗試著自己不去穿紫衣服呢?您就對近侍說:‘我特別厭惡紫衣服的氣味。’如果在這個時候近侍中恰巧有穿紫衣服進見的人,您一定要說:‘稍微退後一點,我厭惡紫衣服的氣味。”’桓公說:“好吧。”在這一天,君主的侍從官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第二天,國都中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第三天,齊國境內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
85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鄒纓齊紫 ☆寓意: 上行下效。
86
3.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3.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儲說) ☆寓意: 比喻謠言惑眾。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三人成虎
87
龐恭和太子到趙都邯鄲做人質。龐恭對魏王說:“如今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兩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說: “不相信。”“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恭說:“集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的言論就造出了一只老虎。現在邯鄲離魏國比這兒離集市遠得多,妄議我的人也比三個人多,希望大王明察真情。”龐恭從邯鄲回來時,最終還是不能再見到魏王了。
88
4. 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寓意: 勸人謙沖自牧。 楊朱路過宋國東邊的旅店。店主有兩個妄,其中醜的地位高。漂亮的地位低。楊朱問店主緣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說:“長得漂亮的自以爲漂亮,我不覺得她漂亮;長得醜的自以爲醜,我不覺得她醜。”楊朱對他的弟子說;“做了好事,要去掉自以爲好事的想法,“到哪兒能不受到贊美呢?”
89
5.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 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 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 ☆寓意: 說明遊說的困難,不在於具有知識,而在於應用知識。 後世將臣子勇於諫諍而冒犯君主威嚴,或觸怒有強權的人而招致殺身者,稱為嬰鱗(批逆鱗) 這個故事是嬰其逆鱗
90
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後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討伐。” 武公發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爲鄭國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占了它。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牆淋塌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必將有盜賊來偷。”鄰居的老人也這麽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財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爲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關其思和這位老人的話都恰當,而重的被殺,輕的被懷疑;那麽,不是了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況很困難。
91
6.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閒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君聽說後,卻認爲他德行好,說:“真孝順啊!爲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別罪。”另一天,他和衛君在果園遊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君吃。衛君說:“多麽愛我啊!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
92
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 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 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 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寓意: 遊說時必須先注意君主對自己的愛憎,並且不可觸犯君主的逆鱗.
93
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人本來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所以,雖然彌子瑕的行爲和當初並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後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谏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後進說。 龍作爲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著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94
7.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 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 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 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寓意: 荊山之玉比喻資質美好。借故事說明法術之士處境的困難.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荊山之玉
95
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捧著進獻給楚厲王。厲玉讓玉匠鑒定。玉匠說:“是石頭。”厲王認爲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左腳。到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匠鑒定,玉匠又說:“是石頭。”武王也認爲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著那塊玉璞在荊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幹了,跟著流出的是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問道:“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多了,你爲什麽哭得這麽悲傷?”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並得到了寶玉,于是命名爲“和氏之壁”。
96
8.扁鵲見晉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 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 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 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寓意:圖難于其易,為大於其細.(老子) (最完美的音樂是聽不見的。引申做人為創作的音樂破壞了自然的音樂。)
97
扁鵲拜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怕會加深。”桓公說:“醫生喜歡醫治沒病的人來作爲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桓公說:“您的病到肌膚了,不治就會進一步加深了。”桓侯不理睬。扁鵲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桓侯說:“您的病到了腸胃,不治會更加厲害。”桓侯再次不予理睬。扁鵲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看見桓侯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病在表皮,藥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膚,針灸可以治好,在腸胃,清熱的湯藥可以治好;在骨髓,屬于主宰生命之神管轄的範圍,沒有辦法了。現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見了。”過了五天,桓侯身體疼痛,派人找扁鵲,扁鵲已逃往秦國了。于是桓侯死了。所以良醫治病,趁它還在表皮就加以治療,這都是爲了搶在事情細小的時候及早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剛露苗頭的時候,所以聖人能夠及早加以處理。
98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寓意: 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99
楚莊王執政三年,沒有發布過命令,沒有處理過政事。右司馬侍座,用隱語對莊王說:“有一只鳥棲息在南邊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飛不鳴。默然無聲,這鳥該怎麽稱呼?”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用來長羽翼的;不飛不鳴,是用來觀察民衆的習慣。雖然沒有起飛,一飛必定沖天;雖然沒有嗚叫,一鳴必定驚人。您別管了吧,我已經知道了。”過了半年,莊王就親自處理政事了。廢掉的事情有十件,興辦的事情有九件,誅殺了五個大臣,進用了六個處士,結果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起兵伐齊,在徐州打敗了齊國,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地會合諸侯,于是稱霸天下。莊王不讓小事妨礙自己的長處,因而能有大名;不過早表露出來,因而能有大功。所以《老子》說:“大器晚成,大音稀聲。”
100
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寓意:以衛人自知其益富,諷刺當時之為官者. 有個衛國人嫁女兒而教育她說:“一定要私下積聚財物。做人家的妻子而被休回娘家,是常有的事;終身在一起的,是很僥幸的。”他的女兒因此私下積聚財物,她婆婆認爲她私心太多,就休了她。他的女兒帶回來的財物,比出嫁時所帶去的東西多出一倍。她的父親不歸罪于自己教育女兒不對,而自以爲增加財富是聰明的。現在處在官位上的臣子,都是這一類人。
101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買櫝還珠 (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 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 ☆寓意:君主聽群臣的建言,要觀察群臣的行為內涵,不可在每巧辯的口才.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買櫝還珠 (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102
11.楚王對田鸠說:“墨子是個聲名顯赫的學者。他親自實踐起來還是不錯的,他講的話很多,但不動聽,爲什麽?”田塢說:“過去秦國君主把女兒嫁給晉國公子,叫晉國爲他女兒准備好裝飾,衣著華麗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人。到了晉國,晉國人喜歡陪嫁媵妾,卻看不起秦君的女兒。這可以叫做善于嫁妄,不能說是善于嫁女。楚國有個在鄭國出賣寶珠的人,他用木蘭做了一個匣子,匣子用香料熏過,用珠玉作綴,用玫瑰裝飾,用翡翠連結。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卻把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叫做善于賣匣子,不能說是善于賣寶珠。現在社會上的言論,都是一些漂亮動聽的話,君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學說,傳揚先王道術,闡明聖人言論,希望廣泛地告知人們。如果修飾文辭的話,他就擔心人們會留意于文采而忘了它的內在價值,從而造成因爲文辭而損害實用的惡果。這和楚人賣寶珠、秦君嫁女兒是同一類型的事,所以墨子的話很多,但不動聽。”
103
☆寓意:齊國施以美人計,迷惑魯君,使國政漸趨腐敗.
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廣鉏曰:『去仲尼猶吹毛耳。君何不遺魯公以女樂,以驕其意。魯君樂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諫而不聽,必輕絕魯。』景公曰:『善。』乃令廣鉏以女樂遺魯,哀公樂之,果怠於政,仲尼諫不聽,遂去之。」 ☆寓意:齊國施以美人計,迷惑魯君,使國政漸趨腐敗. 孔子在魯國執政,路不拾遺,齊景公很憂慮。黎且對齊景公說:“除去孔子,像吹毛一樣省事。您何不用厚祿高宮招引孔子,送給魯哀公女子歌舞樂隊來助長哀公的驕傲和虛榮心。哀公新得歡樂,對政事一定懈怠,孔子一定會加以勸谏;他一勸谏,必定會和魯國輕易地斷絕關系。”景公說:“很好。”就讓黎且把四十八人的女子歌舞樂隊送給哀公,哀公非常高興,果真懶于理事。孔子勸谏,哀公不聽,孔子就離開魯國到楚國去了。
104
13.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 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寓意:說明人主對於遊說,疏於明察之過. 有個願教燕王學習長生不死道術的客人,燕王派人去向他學習。派去學習的人還沒來得及學到手,那個客人先死了。燕王非常惱怒,殺了去學的人。燕王不明白客人在欺騙自己,卻怪罪去學的人太遲笨。相信沒有根據的東西,而殺掉沒有罪過的臣子,這就是不能明察的危害。況且人們最看重的無過于自己的生命,那個客人不能使自己不死,又怎能使燕王長生呢?
105
☆寓意:批評田眾無異於國家,猶如堅 瓠不能用.
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穀見之曰:『穀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穀有樹瓠之道,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堅石,則不 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穀將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 ☆寓意:批評田眾無異於國家,猶如堅 瓠不能用. 齊國有個隱士叫田仲,宋人屈谷見到他說:“我聽說您很有骨氣,不依靠別人吃飯。現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堅硬得像塊石頭,厚實得沒有空隙,把它獻給您了。”田仲說:“葫蘆可貴的地方在于可以用它裝東西。現在它厚實得沒有空隙,就不能剖開來裝東西了;它重得像塊堅硬的石頭,就不能剖開來斟酒了。我拿這個葫蘆是毫無用處的。”屈谷說:“說得對,我准備把它扔了。”現在田仲不依靠別人吃飯,同時對國家也沒有什麽用處,正和堅硬的實心葫蘆同一類型。
106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過書『舉燭』. 舉燭,非書意也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寓意:學者未能有正確的了解,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郢地有個給燕相寫信的人,晚上正在寫著,燭火不亮,就對拿燭的人說:“舉燭。”嘴裏說著“舉燭”,信中也誤寫上了“舉燭”。舉燭,並不是信的本意。燕相收到信後卻解釋說:“舉燭,也就是祟尚光明;所謂崇尚光明,也就是要選拔賢人加以任用。”燕相告訴燕王,燕王非常高興。國家因此治理好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本意。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郢書燕說
107
16.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 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 比喻捨本逐末,不知變通. 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自己量好腳的尺碼,然後把它放在座位上,等到去集市時卻忘了帶上。已經挑好了鞍,才說道:“我忘記拿尺碼了。”于是返回家裏去取。等到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結果沒有買到鞋。有人說!“爲什麽不用腳試試?”他說:“我甯願相信尺碼,不能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買履信度
108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 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寓意: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累積信用.
109
晉文公攻打原國時,攜帶了十天的糧食,于是和大夫約定在十天內收兵。到達原地十天,卻沒有攻下原國,文公鳴金後退,收兵離開原因。有個從原國都城中出來的文士說:“原國三天內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進谏說:“原國城內已經糧食枯竭,力量耗盡了,君主暫且等一等吧。”文公說:“我和武士約期十天,還不離開的話,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幹的。”于是收兵離去。原國人聽到後說:“君主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怎好不歸順呢?”就向晉文公投降了。衛國人聽到後說:“君主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怎麽能不跟從他呢?”隨後投降了晉文公。孔子聽到後記下來說:“攻打原國而得到衛國,靠的是信用。”
110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寓意:政治的修明是由於守法,衰亂是由於偏私.
111
公儀休擔任魯相。他愛吃魚,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進獻給他。公儀休不收,他弟弟規勸說:“您愛吃魚,卻不收魚,爲什麽?”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爲愛吃魚,我才不收。假如收了,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將違背法令;違背法令就會罷免相位。這樣一來,我即使愛吃魚,他們也不一定再給我魚,我也不能自己再搞到魚。假使不收魚,因而不被免相,盡管再愛吃魚,我也能夠經常自己搞到魚。”這是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別人相助,不如自己幫助自己的道理。
112
19.管仲相齊,曰:『臣貴矣,然而臣貧。』桓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曰:『臣富矣,然而臣卑。』 桓公使立於高、國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為仲父。孔子聞而非之曰:『泰侈偪上。』
☆寓意:人臣不可使太奢華放縱,否則侵逼國君. 管仲擔任齊相,說:“我已經得寵了,但我貧困。”齊桓公說:“讓你擁有三歸俸祿的家業。”管仲說:“我富有了,但我地位低下。”桓公把管仲的地位提到高、國兩姓貴族之上。管仲說:“我地位尊貴了,但是我和您的關系疏運。”于是桓公立管仲爲仲父。孔子聽到後非議說:“管仲威脅君主太過分了。”
113
20.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寓意:闡明自知者明之理.
114
楚莊王想攻打越國,杜子進谏說:“大王攻打越國,爲的什麽?”楚王說:“越國政亂兵弱。”杜子說:“愚臣很爲此事擔憂。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軍隊曾被秦、晉打敗,喪失了數百裏的土地,這是兵弱;莊{足喬}在境內造反,官府卻不能加以禁止,這是政亂。大王兵弱政亂,並不在越國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國,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見遠不見近啊。”莊王就停止了行動。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難,不在于看清別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老子》說:“能自己認識自己就叫做明。”
115
王道之外 有天道
116
打出再見全壘打 不能只靠運氣 還要勤練打擊
117
照 表 操 課 拾 級 而 上 ㄕㄜˋ
118
台政清交成實 Etc… 第一次段考 我答應給自己的犒賞 起點 預約組排名
If you bulid it…. Field of Dreams they will come. 第一次段考 我答應給自己的犒賞 起點 預約組排名 [MSU大學法學院雜誌的封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