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大腦疾病(下) 撰文 Elsa Abdoun Philippo Chambo Mathieu Novak 編譯 全志鋼
2
自閉症 腸道細菌 擾亂大腦活動 為什麼有的孩子從2歲開始就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成為所謂的自閉症患者呢?醫生們通常給出的解釋是,這是由多種遺傳因素和一些有待確認的環境毒素造成的,而時下,微生物感染致病的假設似乎又盛行起來。1998年,就有人對政府規定為2歲幼兒注射的用於預防麻疹、腮腺炎、風疹的POR疫苗提出了責難,但所有暗示這種疫苗與自閉症發病之間存在聯系的數據後來被症明遭到過篡改。
3
自從這一丑聞之後,感染致病的假設就成了一個禁忌話題。然而,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個數字 — 該數字既有人懷疑也有人肯定 - 卻常常縈繞在某些專家的心頭:有43%的自閉症患兒的母親在孕期發生過某種(呼吸道、尿道、陰道)感染,而健康兒童的母親孕期發生此類感染的比例僅為26%“自閉症有可能是出生前後反覆感染的結果。”美國雷德斑克的精神科醫師羅伯特.布蘭斯菲爾德(Robert Bransfield)介紹道,“我們已經知道免疫反應能夠改變大腦的正常發育。”
4
是什麼類型的感染呢?讓我們把視線從那眾多的病毒的名稱上挪開,轉向細菌,特別鎖定我們腸道中的那些細菌。這一線索的提出也是在1998年,提出者是美國人艾倫.波爾特(Ellen Bolte),她在醫院當義工,同時也是一位自閉症患兒的母親。她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對文獻的
5
自閉症患者的菌群確實有些特殊 查閱,提出這種疾病可能是由於腸道菌群不平衡、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過量導致的結果。破傷風梭菌是一種能夠制造直接攻擊大腦的毒素的細菌。一切都基於猜測,但“自閉症患者的菌群確實有些特殊”,英國雷丁大學的安娜.麥克卡特尼(Anne McCartney)証實,“主要是存在著過量的破傷風類細菌。
6
”另一項研究則把矛頭指向了脫硫弧菌(Desulfovibrio)。在這兩項假設中,兩種細菌都以能夠生產大量有毒化合物著稱。這些有毒物質釋放到靜脈之中,就能對大腦產生影響。最近對自閉症患兒進行的研究增強了這種細菌致病假設的可信度。患兒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行為發生了改變,他們的語言變得豐富起來,心情變得寧靜,對情感的感受也得更加敏銳……而在治療結束後,所有這些進步又都消失了!
7
然而這些研究卻受到了批評,因為樣本數量極其有限。有一些美國醫生提出了一項方案,旨在把這種假設與那種把遺傳因素看作自閉症首要誘因的流行觀點結合起來。他們觀察到有一些消化困難的自閉症患兒同時也是負責糖分消化與營養吸收的基因發生異常的患者。基因的異常可能正是導致異常菌群產生的緣由。如此說來,微生物的問題也可能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
8
帕金森病 毒素侵蝕神經系統 帕金森病會不會是腸道感染的結果呢?這正是德國神經學家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以及澳大利亞腸胃病學家托馬斯.波羅迪(Thomas Borody)所捍衛的觀點。這一假設的依據來自兩項觀察。首先,這種疾病的典型損害在傷及大腦之前常常先發生於腸道神經元中;其次,波羅迪對8位病人採用了抗生素治療,其中7位在接受治療後症狀消退。許多科學家猜想,帕金森病中的神經退化及其發展可能是由腸道細菌釋放的某種毒素造成的。這種毒素會擾亂某種蛋白質的調節系統,使其堆積在神經元中,乃至將它們摧毀。目前,這種毒素的身份尚未被確定。
9
阿爾茨海默症 病毒誘發老年斑 可以用微生物感染來解釋阿爾海默症嗎?事實上,這種觀點幾乎從該症發現之始就已經出現了!1906年,德國神經學家阿洛伊.阿爾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首先發現了老年痴呆與一些大腦異常現象之間的聯繫。這些異常現象中排行首位的就是“老年斑”,這種斑點在顯微鏡下可見,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標準之一。
10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種老年斑其實是P –淀粉樣蛋白的凝块,但在當年其性質仍屬未知。1907年,神經學家奧斯卡.費歇爾(Oskar Fischer)提出假設,認為這些凝块可能是由細菌構成的。但在當時,這種假設缺乏証據,還遭到了激烈的批評。以至於到了1912年,費歇爾收回了這一假設……一個世紀之后,這種感染致病的假設依然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其支持者們也依然被邊緣化。但他們在不斷地搜集証據,并且找到了多個嬚疑對象。
11
共同感染 第一個嬚疑對象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病毒:HSV1(1型單純疱疹病毒),它是幾乎所有口腔疱疹的元凶。在世界不同地區,感染該病毒的人數占到人口總數的65%至90%不等。這種陰險的病毒能夠在感染者身上潛伏一生。然而,對老年人大腦的解剖証明它的數量非常多,特別是在發生大片神經病變的區域。而在年輕人腦中,它就比較罕見。
12
或許這種病毒擅長利用機體衰老造成的免疫系統削弱的機會來侵占大腦?“螫伏的病毒在宿主出現應邀或染病時就可能激活。”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授露絲.伊扎基(Ruth Itzhaki)講述道,“它會在大腦的某些區域進行复制,或直接或借由炎症反應損傷神經元。”此外,疱疹病毒似乎還會與ApoE(載脂蛋白E)基因發生相互作用,而携帶這種基因的人被認為有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
13
還有一些科學家則從螺旋菌家族的細菌中找到了嬚犯。其中有梅毒病原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以及萊姆病病原(Borrelia burgdorferi)。這些 螺旋菌在健康人的大腦中是不存在的,但在90%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踪跡!“這些細菌非常有害,一出現就能導致老年斑的形成。
14
瑞士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茱迪.米克羅西(Judith Miklossy)解釋道。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細菌(尤其是肺炎衣原體)和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巨細胞病毒)也可能是導致該症的嫌疑對象。於是,科學家提出了共同感染的可能性:所有這些微生物都在其中發揮了作用,雖然我們還需要確定到底哪一個才是首犯。
15
那麼臭名昭著的老年斑在這個過程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一些美國科學家於2010年披露說它們實際上是一些為了抵御感染大腦的病毒與細菌而戰鬥的“抗菌態”。換言之,一百多年來一直被當作阿爾茨海默症首要特徵的老年斑其實可能是機體應對感染的印跡!這種假設能夠解釋為什麼針對這些P – 淀粉樣蛋白凝块採取的治療總是遭遇失敗。
16
在醫學史上,慢性疾病被重新認定為感染性疾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阿爾茨海默症與梅毒之間存在許多共同點。”茱迪.米克羅西解釋道,“兩者都會導致痴呆、神經元變性、蛋白纖維堆積。當時,人們可是通過多年研究才最終鎖定梅毒螺旋體的。” 如今,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抗生素治療梅毒,所以有理由相信我們可以同樣簡單的療法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17
抑鬱症 不要再仰望星空抱怨月亮了,其實腸道細菌對我們的情緒影響更大。這些生活在我們的腸道之中的微生物參與機體的良好運行,同時也具有決定我們陷入抑鬱的可怕權力。我們早就知道在腸道與這種疾病之間存在著聯繫:抑鬱症的發生常常伴隨著食欲不振的現象,而抗抑鬱藥物對於胃口不佳也具有療效。
18
但我們一直以為這種聯繫 — 其具體承擔者是一種直接連接著大腦與腸道內壁細胞的迷走神經 — 是單向作用的:從患病的大腦對腸道產生影響。然而,相反的作用似乎也在發生。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有能力影響我們的應激反應,甚至可以改變大腦對熱與冷的承受能力,並且對我們的情緒施加影響。
19
一個愛爾蘭與加拿大的聯合研究組去年証明,適量注射乳酸菌(Lactobacillus)之類的益生菌,能夠緩解老鼠的焦躁情緒,使它們的行為變得更積極,同時能夠降低血液中一種名為皮質酮的應激荷爾蒙的含量。“如果把連接著腸道與大腦的迷走神經切斷,腸道菌群的這種作用就消失了。”該課題負責人約翰.塞朗(John Cyran)指出。可見,腸道細菌是通過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來改變人的應激反應的。為此,它們可能會制造一些能夠穿透腸道黏膜的分子,對與腸道相關的神經元的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它們對應激反應的有益影響可能也有一部分是間接的效應,因為平衡的腸道菌群能夠限制對大腦具有潛在危害的炎症的發生。
20
2011年,人們還發現了另一種效應。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証明,在生命最初幾周沒有腸道菌群的幼鼠發展出了一種異常鎮靜的行為。這一結果令人驚訝,但負責該課題的簡妮.福斯特(Jane Foster)認為,這証實了“在腸道細菌與應激系統的正常發育之間存在著聯繫”。所以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間,這些世菌對於應激生理機制(這一機制一旦紊亂,就會促使人患上抑鬱症)所包含的器官、細胞及分子網絡的健康發展應該是不可或缺的。看來,我們的精神要想腳踏實地,還得先過腸道過這一關。
21
腦卒中 意外,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可預料的。但對於腦卒中(AVC)來說,卻并不總是如此。2011年,日本醫生証明,有三分之一的腦出血病例(腦出血是中風最具破壞性的形式)可能是細菌感染的直接後果!而致病的細菌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因為它就是造成齲齒的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有8%至10%的人口腔中長期存在著這種細菌。然而,在27%的腦出血患者的口腔中,我們都發現了它的一種極其罕見的菌株“K”。
22
這種認為口腔與牙齒健康能夠影響心血管功能的觀點出現於十幾年前,其機制現已逐漸明朗。2011年春天,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的一個研究組揭示了某些存在於牙齦之中的細菌 比如牙齦卟林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進入血液并導致動脈瘤的過程。我們還知道,細菌誘發的牙齦炎可能會造成動脈阻塞甚至大腦的部分缺血。
23
日本研究人員則把目標鎖定在腦出血上,因為這是排名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症的第二大致痴呆疾病。他們的結論是,細菌會通過一些微小的傷口(比如刷牙時形成的傷口)進入血液。它們中大多數都會被我們的免疫系統捕獲,但有一些還是會逃脫。然後的幾個小時,它們會沿著保障血管物理結構的纖維找到血管的某些受損區域,并在那裡藏匿起來。
24
科學家証實,這些細菌菌株能夠制造出一種CBP蛋白(膠原結合蛋白),而這種蛋白會自動地附著在那些纖維上,阻上血小板對損傷的修复。這樣一來,某些為大腦供血的血管最終發生破裂,血液浸泡并毀壞大腦的一些區域。“我們可以通過檢查口腔中的細菌,來確定一個人是否可能發生腦卒中。” 全文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