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 董海滨 2007年12月 hbdong6512@126.com
2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改实施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观? 二、新课改实施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使用新教材?
三、新课改实施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四、课改试验三年来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3
一、新课改实施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观?
1、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 (1)、呈现形式上的差异 (2)、理念上的差异 (3)、水平要求上的差异 (4)、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5)、教学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的差异 (6)、评价上的差异
4
2、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1)、使课程结构具有更强的选择性 (2)、使课程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综合体现化学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对高中化学课程的需要; 与国际水平接轨; 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取向。 (3)、使课程实施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4)、使课程评价具有更强的发展性
5
3、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精髓理念有哪些? (1)、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养 (2)、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3)、共同的基础、多样的基础
(1)、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养 (2)、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3)、共同的基础、多样的基础 (4)、所有学生都要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化学 (5)、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6
(6)、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7)、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 (8)、打破教材中心、超越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多种课程设计取向 (9)、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7
4、高中化学新课程对于化学概念原理有哪些新的的处理方法?
(1)、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 (2)、注重核心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 (3)、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要求 (4)、注重层次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概念原理学习
8
二、新课改实施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使用新教材?
1、反思旧教材建设中的弊端 第一,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难、繁、偏、旧。学科本位,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知识传授,体系完备,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教材编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三,教材做不到择优选用。
9
2、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1)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要注意教材不等于教科书
(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0
3、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及学生发展需要
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11
4、教材的体例结构 (1)、全套教材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分成8个分册
(2)、全套教材中《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五个模块教材按照章、节框架进行编排,突出教材内容的内在认识发展逻辑和学科核心观念的结构逻辑,教材主线贯穿始终、螺旋上升,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
12
(3)、《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三个模块教材采用“主题-课题式”相对开放的结构,目的在于更好地体现这三个课程模块的特点,更充分地发挥这三个课程模块的功能。这三册教材均采用大主题导向、具体课题任务驱动的“面点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结构。
13
5、教材的主要特点 (1)、内在联系丰富,整体结构性强 (2)、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
(3)、融合多种课程设计取向、体现多种水平层次,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14
6、努力把握新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举例如下)
教学内容 必修 选修 一、有机化合物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3、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4、制作简单有机分子的结构模型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的结构。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律命名。
15
5、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
教学内容 必修 选修 三、石油的炼制 乙烯 四、煤的干馏 苯 5、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 6、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以烷、烯、烃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5、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6、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16
教学内容 必修 选修 五、乙醇 六、乙酸 七、酯和油脂 八、糖类 九、蛋白质
六、乙酸 七、酯和油脂 八、糖类 九、蛋白质 7、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7、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8、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9、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0、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11、结合生产、生活实验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12、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13、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4、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7
三、新课改实施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18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9
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实验:溶液中CO32-、C1-、 SO42-等离子的检验。 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⑥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⑦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⑧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20
一、本章教材概述 1.本章教材的知识特点 本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章。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指导,探讨碳、氮、硫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以及溴、碘、镁等元素的知识,本章充分体现高观点、大视野和多角度的特色,充分反映化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联系。 重点介绍了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硫的转化,氯、溴、碘单质性质的比较,以及金属镁的还原性,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21
2.本章教材的三条基本内容线索 (2)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 (2)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22
3.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 本章教材每一节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出一节教材的核心内容。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开阔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建构更加富有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
23
另外教材以卡片嵌入的方式,设置许多栏目,使教材编排新颖、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 观察思考、活动探究。 方法导引、概括整合。 知识点击、知识支持、工具栏。 资料在线、化学前沿、化学与技术、身边的化学等。
24
元素 二、本章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 物质 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钙 碳的多样性 碳
氮气、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铵盐、硝酸 氮的循环 氮 自然界中的元素 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 硫的转化 硫 镁 溴 碘 海水中的化学 元素 金属镁、溴单质、碘单质
25
三、本章教材内容的科学体系 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知识与技能体系 一氧化碳 碳 氧化物 二氧化碳 化合物
正盐:Na2CO3,CaCO3 等 碳酸盐 酸式盐:NaHCO3,Ca(HCO3)2 元素 化合物 知识 单质:氮气 一氧化氮 氧化物 二氧化氮 氮 硝酸 硝酸盐 氢化物—— 氨 铵盐:NH4Cl, NH4NO3, (NH4)2SO4, NH4HCO3 等 化合物
26
单质:硫黄(同素异形体) 化合物 硫 氧化物:SO2, SO3 硫酸(H2SO4)和亚硫酸( H2SO3 ) 硫酸盐:BaSO4↓ (白色) 石膏( CaSO4·2H2O ) 芒硝( Na2SO4·10H2O ) 元素 化合物 知识 溴单质(Br2 )和碘单质( I2 ) 氯、溴、碘单质氧化性比较 溴和碘 金属镁的物理性质 金属镁的还原性 镁
27
基本概念 同素异形体:C、S 知识与技能体系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人工固氮 卤族元素(卤素) 过程与方法体系
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探究元素化合物知识 运用氧化还原知识认识有关物质间的转化 体会影响物质性质的多种因素,进一步认识实验中的 变量控制思想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8
第 3 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 1 节 碳的多样性 第 2 节 氮的循环 第 3 节 硫的转化 第 4 节 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29
碳的多样性 碳单质的多样性 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 碳的转化的多样性 碳及其化合物应用的多样性
30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一)本节教材主线 以碳的多样性为线索,以碳元素单质的多样性、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为素材,探究碳及其化合物知识。
31
教材框架 活动·探究 交流·研讨 活动·探究
32
(二)本节教材要点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碳元素的主要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碳单质的性质 碳单质的结构
(明确碳单质的性质的不同是由它们的结构不同造成的。) 2.同素异形体。
33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相互转化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 活动·探究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通过课本图3-1-15,提出问题,让学生归纳: 并以溶洞的形成为例说明: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34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以木炭的燃烧为例说明在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是如何转化和被利用的 以水垢的形成说明碳酸氢钙的不稳定性
以高炉炼铁为例说明工业上碳及其化合物间是如何转化的 以木炭的燃烧为例说明在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是如何转化和被利用的 以水垢的形成说明碳酸氢钙的不稳定性 以尿素的合成说明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35
(三)本节教学建议 利用物质的类别推断物质的性质 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指导,引导学生探讨碳的多样性 实验方法的运用
知识重点: 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建议分2-3课时完成 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指导,引导学生探讨碳的多样性 利用物质的类别推断物质的性质 实验方法的运用 熟悉有关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6
利用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增强学生关于事物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观念 通过碳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间关系的探讨,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利用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增强学生关于事物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观念 通过碳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间关系的探讨,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利用“活动·探究”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信息、 利用信息的能力 抓好两条线索: 碳三角 C CO2 碳酸盐 碳酸氢盐 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
37
重要的资料栏目 教材中第63页 广泛存在的含碳的化合物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38
重要活动栏目 重要的资料栏目 1、学生通过本栏目要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与酸、碱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稳定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去尝试。方法导引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分类的方法,以及对比类似物质性质的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设计实验方案。 2、碳酸氢钠能够与碱发生反应,学生无法进行预测,因为没有类似的经验和认识,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进行这个实验活动。对于这个性质,不要求进行解释。因为学生没有水解的知识,也没有强弱电解质的知识。只要求根据实验事实,得出性质。 3、由于酸式盐在必修化学中,只有这里涉及到,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这里通过“知识点击”体现。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深入,即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39
教材中第64页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重要的资料栏目 重要的活动栏目
40
重要的活动栏目 重要的资料栏目 教材中第65页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41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及时了解学生在初中对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原有认识的不足,增加和深化必要的知识。
2.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处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者解释现象,如模拟溶洞的形成,交流研讨生活中的含碳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 3.注意落实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进而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42
第2节 氮的循环 (一)本节教材主线 以氮的循环为线索,以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性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为素材,探究氮及其化合物知识。
43
教材框架 闪电 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交流研讨 观察思考
44
(二)本节教材要点 N2→NO→NO2→HNO3 的转化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 影响(氮氧化物,水体富营养化) 2.氮的固定(自然固氮、人工固氮) N2→NO→NO2→HNO3 的转化
45
氨气的物理性质(喷泉实验) 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氨气的催化氧化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能跟氧气、氢气等反应 (2)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 (3)工业上合成氨: 2.氨和铵态氮肥 (1)氨气的性质: 氨气的物理性质(喷泉实验) 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氨气的催化氧化 (2)实验室制法: (3)氨气的用途: (4)铵盐: (受热分解、与碱的反应)
46
3.硝酸 物理性质:挥发性 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跟铜、碳等反应,使铁、铝钝化)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提高农产量 破坏: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47
(三)本节教学建议 NO NO2 HNO3 NH4NO3 NH3 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 知识重点:氮气 氨 铵盐 硝酸的性质.
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建议分三课时完成 涉及物质较多,要注意有关物质间联系: N2 NO NO HNO NH4NO3 NH3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NO、NO2、HNO3 等的性质及氨的催化氧化;通过氨气的性质,认识铵盐的性质 密切联系实际、实验方法的运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
48
重要的资料栏目
49
教材中的第73页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氨与铵态氮肥 重要的活动栏目
50
教材中的第75页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氨与铵态氮肥 重要的活动栏目
51
重要的资料栏目 教材中的第75页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氨与铵态氮肥
52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而不要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因为学生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化学键的知识。 2.本节教材中的实验几乎都涉及到污染问题,教师在演示这些实验时注意尾气处理。 3.关于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并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简单计算。 4.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硝酸盐的内容。可以适当补充,讲一点与学生贴近的相关内容。如:食物中的硝酸盐是无毒的,但是在一些细菌的作用下,会被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导致食物中毒。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吃腐烂的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含较多量的亚硝酸盐。
53
第3节 硫的转化 (一)本节教材主线 以不同价态硫的转化为线索,以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和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为素材,探究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54
观察思考 教材框架 火山喷发 交流研讨 活动探究
55
(二)本节教材要点 一、自然界中的硫 1.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通过图3-3-2提出问题,让学生归纳。 2.认识硫单质
(1)物理性质:硫的同素异形体及其性质 (2)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碱等的反应 (3)用途:
56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涉及硫酸生产知识)
二、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1.通过活动探究认识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与氧化剂反应 S S S S 与还原剂反应 2.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以及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3.硫酸的性质及工业生产 硫酸具有吸水性、难挥发性、酸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接触法制硫酸的原理及三个生产阶段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涉及硫酸生产知识)
57
三、酸雨及其防治 1.酸雨的成因: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有关 2.酸雨的危害:酸雨影响水质、土质和腐蚀物体 3.酸雨的防治:控制酸性物质排放;改变能源结构 4.硫酸盐:石膏、芒硝、钡餐等
58
(三)本节教学建议 知识重点:硫、 二氧化硫、 硫酸的性质 建议分三课时完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知识理解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 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自然现象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涉及硫酸生产知识) 通过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酸雨的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
59
教材中的第82页 自然界中的硫 认识硫单质 重要的资料栏目 重要的活动栏目
60
重要的资料栏目 重要的活动栏目 1.通过在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通过代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重点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什么不像硫单质那样直接讲?突出转化;初中已经从酸雨的角度讲过。 2.本活动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避免污染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实现部分转化,或者进行微型实验。 3.对学生进行过程方法的指导:从具体的物质上升到相同价态的一类物质(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钠);如何判断实验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转化?等等 4.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只要知道含硫元素的产物即可。
61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教材虽然从三个方面介绍硫元素的转化,但是每个转化中都有一个重点,教学中要抓住核心。
2.关于硫化氢的性质,硫酸盐的性质,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
62
第4节 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一)本节教材主线 以海洋这个涵盖众多元素的领域为线索,以海水化学资源为线索,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重点学习镁、溴、碘等元素知识。
63
教材框架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 交流研讨 海水提镁的原理及流程 单质镁的性质和用途 观察思考 镁和海水提镁 海水——化学元素宝库
溴和海水提溴 氯、钠、镁、溴、硫、钾 等 海水中的 常量元素 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 氯、溴、碘单质之间氧化性的关系 海水提溴的原理 溴的化合物的用途 观察思考 海水中的 微量元素 锂、碘、铀、金 等 活动探究
64
(二)本节教材要点 1.海水中化学元素的种类 常量元素:氯、钠、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等; 微量元素:锂、碘、铀等;
一、海水---化学元素宝库 1.海水中化学元素的种类 常量元素:氯、钠、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等; 微量元素:锂、碘、铀等; 2.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 ) 3.氯碱化工 二、镁和海水提镁 1.海水中提镁的工业流程 2. 镁 (1)物性: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延展性 (2)化性:还原性(跟活泼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酸等反应) (3)用途:制合金、做还原剂和脱氧剂
65
三、溴和海水提溴 1.氯、溴、碘的物理性质 (1)不同点: 氯是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溴是棕红色、易挥发的液体 碘是紫黑色、易升华的固体 (2)相同点: 均有毒、都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氯、溴、碘的化学性质 (1)不同点: 氧化性:氯气>溴>碘;碘遇淀粉变蓝 (2)相同点: 均跟氢气、金属、水、碱液等反应。 3.海水提溴的过程
66
(三)本节教学建议 注意氧化还原知识的应用 实验方法的运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通过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重点:金属镁的还原性 教学难点:氯 溴 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建议分2-3课时完成 注意氧化还原知识的应用 实验方法的运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通过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氯、溴、碘的联系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
67
重要的栏目解读 运用“化学与技术”栏目简单介绍氯碱工业及有关化工产品,帮助学生体会食盐在国计民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的第92页
海水—化学元素宝库 重要的栏目解读 运用“化学与技术”栏目简单介绍氯碱工业及有关化工产品,帮助学生体会食盐在国计民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中要将氯碱工业重点全面讨论,因此也体现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68
重要的栏目解读 “观察思考”的重点是颜色、状态和溶解性以及碘的升华。要观察实物。不能用图片代替。关于萃取的内容不要求。 教材中的第95页
溴和海水提溴 重要的栏目解读 “观察思考”的重点是颜色、状态和溶解性以及碘的升华。要观察实物。不能用图片代替。关于萃取的内容不要求。
69
重要活动栏目 教材中的第96页 溴和海水提溴 1.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的活动探究,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氧化性或还原性对比的实验方法。 2.氯、溴和碘的化学性质相似,也存在着递变关系。应用“活动探究”来讨论它们之间的递变关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认识氯、溴和碘单质。 3.利用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递变次序的结论,引出海水提溴的原理,以及溴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4.利用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递变次序的结论,引出海水提溴的原理。从理论到实验探究、从实验室到生产中,这就是STS的课程理论,将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70
重要活动栏目 教材中的第97页 概括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一是镁、溴、碘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71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教材中物质性质的学习要密切结合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对于本节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物质要把他们置于海水这个大背景中去。所以对于海水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
72
小结: 1.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2.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新课标》比现行教学大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突出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教学。 2.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新课标》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且在《新课标》中所有的实验都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术语提出了要求,它没有界定哪些是演示的,哪些是学生做的。
73
3.明确教学要求,掌握教学的深广度 《新课标》中对知识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内容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我们要反复学习和研究“内容标准”,将各知识点的要求水平分类列出,特别要注意把握那些有计算要求的知识点的分寸。
74
1、首届全国新课改中心城市协作体会议展示课
附: 1、首届全国新课改中心城市协作体会议展示课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我校教师实际教学课 第一课时
75
附:济南外国语学校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一、示范课(90-100):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的需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师教态自然,能与学生融为一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尊重每一个学生,能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功底厚,能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教学内容充实,层次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巧妙,注重知识的整体建构。训练题的筛选难度适宜,容量适当,与教学重点相吻合,题目设计有一定的梯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设计问题符合教学目标,有思考价值并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师生双边活动合理有效。教学活动有实效性和推广性。 5、能用激励性、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评价成为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增长点。 6、熟练使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操作正确,现象明显,能熟练解答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7、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能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8、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查漏补缺。整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达90%以上。
76
二、优质课(80-89):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叙述精炼,逻辑清楚。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能有效突破难点,训练题难度适宜,容量适当,与重点相吻合,接受性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课堂气氛活跃,注重设计组织探究活动,学生活动面宽。对于见解独特甚至与老师持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适时的肯定、鼓励和必要的引导。 5、熟练使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操作正确,现象明显,能解答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学生上课精神饱满,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合作意识。 7、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整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达80%以上。
77
三、规范课(60-79) 1、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规律。 2、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达清楚,条理性强。教学内容熟练,教学基本功较好。 3、教学内容完整条理,无科学性错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训练题选择难度适宜,与课上内容相吻合,有利于学生双基的落实。 4、教学方式能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能够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进行中肯的评价。 5、能使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操作正确,现象比较明显,能解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6、学生上课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讲,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能够发表和别人不同的意见。 7、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整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达60%以上。
78
出现以下情况不得评为规范课: 1、教学目标不明确,双基教学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2、未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超课标。 3、教学过程混乱,多数学生不认真听讲。 4、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管教不管学。 5、较多学生听不懂。教学达成度低于60%。 出现以下情况不得评为优质课: 1、课堂气氛活跃,但提出问题绝大多数为识记性内容,不具备研究性,不能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2、所选训练题目没有梯度,过易或过难,部分题目出现所有学生都会或大多数学生不会的情况,达不到既夯实双基,又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3、学生参与率低,教师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4、整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达70%。
79
四、课改试验三年来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间的矛盾 (1)、三种教材中栏目设置的特点及功能 (2)、具体措施
80
2、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注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目标
81
3、怎样对待学生,教师要建立怎样的学生观?
(1)不做表面文章,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 (2)不要为活动而活动 (3)要注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4)对学生评价的激励要客观,防止激励过度
82
4、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 (1)、知识的衔接 (2)、教法的衔接 (3)、学法的衔接 (4)、教学速度的衔接
83
5、教辅资料的的配套问题 (1)、重视教材习题 (2)、教师自我编制 (3)、校内校外集体备课
84
6、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
(1)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3)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4)注意提真问题,不能提假问题。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
85
7、怎样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问题 (1)、牢牢树立落实核心知识的理念 (2)、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课堂教学中核心知识的落实
86
8、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关系
(1)、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 (2)、辩证的认识和对待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
87
9、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怎么抓的问题 (1)、化学实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化学实验知识目标 ①化学实验事实知识。
②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 ③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 化学实验技能目标 ①基本操作技能 ②仪器和药品的选择技能 ③综合运用技能
88
2.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 提出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条件控制 采集实验数据和证据 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
89
3.化学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略
90
10、怎样对待不同版本的教材问题 (1)、研究不同版本教材,深入理解新课标 (2)、比较不同版本的特色,设计最适合的教学设计
(3)、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便于提前预测高考内容,提前进入高考角色
91
11、新教材的教学中时间紧,教学内容多,课时不够怎么办?
(1)、存在的问题 超前 超标 一竿子到底 (2)、策略
92
12、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的衔接问题 (1)、新高考的能力要求上的特点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试验与探究能力 (2)、新高考的内容要求上的特点 高考内容增加了选择性 重点考察化学核心知识
93
(3)、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如何衔接 明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最终以《考试说明》为准
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对某些内容寻找交集,指导高考复习 复习时切不可对比考和选考内容平均用力
94
谢谢大家! 再 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