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America Russia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讲授者:吕准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America Russia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讲授者:吕准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merica Russia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讲授者:吕准能

2 与必修模块的联系: (1)课标比较 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课标:
①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②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③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而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的课程: ①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②了解20世界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3 (2)教材内容的比较 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内容: 一、美苏争锋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走向多极化
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教材内容: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开始 三、美苏争霸 四、两极格局的结束

4 两大模块框架结构: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结束 二战结束 冷战开始 走向多极化 美苏争霸(争锋) 新兴力量的崛起
华盛顿的“和平鸽”徒有其表,其本质则是一枚导弹。 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开始 两极格局结束 二战结束 走向多极化 美苏争霸(争锋) 新兴力量的崛起

5 (3)本专题知识框架和线索: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 多极化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美苏对峙 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开启 冷战结束 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和平演变 冷战的表现(柏林危机) 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 多极化 雅尔塔体系

6 一、两极格局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形成为两极格局形成提高了条件 (2)西欧:英法削弱,德日意为战败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3)苏联: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成为 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4)战争结束,盟友关系破裂(原因)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7 2、形成 (1)雅尔塔体系形成 (2)资本主义开启冷战 (3)苏联应对 (4)形成 ①“铁幕”演说揭开序幕 ②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③马歇尔计划 ④北约建立 (2)资本主义开启冷战 (3)苏联应对 ①1947年成立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1950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华约建立 (4)形成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8 标志着二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世界出现两级格局形成
北约 华约

9 马歇尔计划1947 美国冷战措施 经济上 影响:复兴西欧经济,美国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 建立北约1949 军事上 《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经济上 “经互会” 1949 影响: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苏联的应战 军事上 《华沙条约》,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标志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建立华约1955

10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 反映美苏争霸的态势,优势在美方

11 二、两极格局的终结 1、标志: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眺望柏林墙外的亲人 孩子们试图翻越柏林墙 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12 2、两极格局的影响 (1)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发生;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消极: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如:分区占领德国;对朝鲜北纬38度线的划分;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想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13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1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1)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    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分割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    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瓦解。

15 不同点: (1)凡体现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暂时调整了它们的关系;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妥协。 (2)凡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3)凡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而后者是两个战胜国妥协的产物。 (4)凡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16 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的“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的。他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17 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 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 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 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 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 将来干些什么,以及 它们扩张和传教 倾向的止境在哪里, 如果还有止境的话。 “富尔顿演说” ——丘吉尔

18 杜鲁门言论摘录: 1、“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2、“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 3、“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根据材料1概括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杜鲁门根据材料3、4提出了什么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9 美苏 20 世纪的领导人 苏联: 美国: 1901-1909 西·罗斯福 1922-1924 列宁 1909-1913 塔夫脱
威尔逊 哈定 柯立芝 胡佛 弗·罗斯福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苏联: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侨夫 叶利钦 普京 约翰逊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乔治·布什 克林顿 布什


Download ppt "America Russia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讲授者:吕准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