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绦虫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犬复孔绦虫病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第五节 其它带绦虫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绦虫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犬复孔绦虫病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第五节 其它带绦虫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绦虫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犬复孔绦虫病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第五节 其它带绦虫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犬复孔绦虫病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第五节 其它带绦虫病 第六节 双叶槽科引起的绦虫病

2 第一节 概述 绦虫或称“带虫”,是人、宠物常见较大的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宠物的消化道,幼虫寄生于家畜及人的肝脏、肺及其它内部器官和组织。分类地位: 扁形动物门 绦虫纲 多节绦虫亚纲 圆叶目和假叶目

3 一、外部形态 颜色: 白色或淡红色。 体长:几毫米~十几米。 分部:头节、颈节、体节
体型:带状,背腹扁平,左右对称,雌雄同体。 颜色: 白色或淡红色。 体长:几毫米~十几米。 分部:头节、颈节、体节 体节:未成熟节片(幼节)、成熟节片(成节)、孕卵节片(孕节) 。

4 头节 头节:为吸附器官,球形、半圆形、方形、菱形。 分为三种类型: 吸盘型:(圆叶目)
具有四个半圆形吸盘,位于头节前端侧面,有的绦虫在头节顶端、中央有顶 突,其上还有一排或数排小钩

5 头节 吸槽型:(假叶目) 指状,在头节背腹面向内凹陷形成一沟样的吸槽
吸叶型:在前端具有四个叶状、喇叭状结构,附在可弯曲的小柄上或直接长在头节上,可伸缩。

6 颈节及体节 颈节:位于头节之后,不分节,由颈节长出下面的节片,所以又称“生长节”。
体节:颈节后为体节,一般呈四方型,或长方形。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 未成熟节片: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的节片,简称“幼节”。 成熟节片: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节片,简称“成节”。 孕卵节片:雄性生殖器官消失,雌性生殖器官只留下子宫,子宫内充满虫卵,简称“孕节”。 成熟节片从链体脱落或裂解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称为离解。

7 二、内部构造 体壁:皮层、肌层(皮肌囊)功能:保护内部器官、吸收营养、分泌、抵抗宿主消化酶) 绦虫无体腔 ,无消化道,靠体表吸收营养物质。
神经系统:从位于头节的中枢神经系统开始 ,向后纵走形成两侧主干及背腹侧辅干,共六条神经干,贯穿链体,在每个体节内有横支相连。 排泄系统:焰细胞、细管、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在每一成熟节片里有1-2组雌雄生殖器官 (1) 雄性生殖系统:睾丸—输出管—输精管—雄茎囊—雄茎—雄性生殖孔 (2)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卵黄腺、卵膜、梅氏腺、子宫、、受精囊、阴道、雌性生殖孔

8 假叶目绦虫 生殖孔开口于节片腹面中央,有子宫孔、雌性生殖孔、雄性生殖孔,虫卵从子宫 孔排出,所以子宫不如圆叶目绦虫发达

9 圆叶目绦虫 子宫盲囊,不向外开口,虫卵不能从子宫排出,需体节脱落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10 三、绦虫的发育 受精方式:同体节受精(多数)、异体受精、异体节受精。
生活史复杂,除个别寄生在人、啮齿动物的绦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外,绝大多数绦虫的发育需要1~2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 中间宿主:节肢动物、家畜 补充宿主:鱼、蛙

11 假叶目绦虫卵 似吸虫卵,椭圆形,卵壳薄,一端具卵盖 一个卵细胞 多个卵黄细胞 虫卵从子宫中排出成为钩球蚴(外表有纤毛)

12 圆叶目绦虫卵 虫卵:球形,在子宫内发育成熟,有三层卵膜(卵外膜、胚膜、内胚膜) 卵内含有一个六钩蚴 外膜与胚膜之间有卵黄

13 圆叶目虫卵的形成 受精的虫卵为球形,经分裂成为大、中、小裂球三种细胞。 大裂球产生胚膜; 中裂球则变成一个双重细胞层的内胚膜包围着原肠胚。
小裂球经多次分裂形成原肠胚,最后原肠胚形成六钩蚴;

14 (一)假叶目绦虫的发育 成虫(宠物小肠)自动排出或孕节随粪便排出→虫卵→(含钩球蚴)虫卵中间宿主吞食→钩球蚴→原尾蚴补充宿主吞食→裂头蚴终末宿主吞食→成虫 钩球蚴:球形,体被纤毛,内含6个钩子 中间宿主:剑水蚤 补充宿主:鱼、蛙

15 原尾蚴 特征:体为实心结构,不分节,在体后端还保留着三对 小钩

16 实尾蚴(裂头蚴) 特征:无小钩,具有成虫样头节,但链体及生殖器官尚未发育。 成熟的实尾蚴被终宿主(哺乳动物)吞食后发育为成虫。

17 (二)圆叶目绦虫的发育 成虫(宠物小肠)孕节随粪便排出→虫卵→(含六钩蚴)虫卵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 1.中间宿主: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
六钩蚴→似囊尾蚴终末宿主吞食→成虫 (如:犬复孔绦虫) 六钩蚴→似囊尾蚴补充宿主吞食→四槽蚴终末宿主吞食→成虫 (如:线中绦虫)

18 六钩蚴(经肠壁→血管 → 肝、肺、脑、肌肉、网膜等)→ →(中绦期)囊尾蚴(如:细颈嚢尾蚴、豆状嚢尾蚴、羊嚢尾蚴)
2. 中间宿主:哺乳动物 六钩蚴(经肠壁→血管 → 肝、肺、脑、肌肉、网膜等)→ →(中绦期)囊尾蚴(如:细颈嚢尾蚴、豆状嚢尾蚴、羊嚢尾蚴) 棘球蚴(如:细粒棘球蚴) 多头蚴(如:脑包虫病、连续多头蚴) 泡球蚴(链尾蚴)(如:带状带绦虫) 终末宿主吞食→成虫

19 圆叶目:囊尾蚴 为半透明囊体,囊壁 外表:角质层 内层:生发层 一个头节:在囊壁凹入处 囊腔内充满液体。在压力改变时,头节向外翻出。
常见的寄生部位:肝、腹腔、肌肉、脑及眼。

20 似囊尾蚴 为一个含有凹入头节的双层囊状体,其一端具有六钩的尾巴样结构,发育经过随绦虫的种类而异。
以无脊椎动物为中间宿主,则发育为“似囊尾蚴”

21 多头蚴 在带科绦虫里有的囊体可以产生一个以上似头节样的原头蚴,这种囊体称为多头蚴。(如:多头绦虫的幼虫)

22 棘球蚴 囊壁分两层:角质层、胚层(生发层),生发层可长出许多“原头蚴”,也可长出“子囊”,子囊内可长出“孙囊”,子囊和孙囊又长出许多“原头蚴”,悬浮在囊液中的生发囊和原头蚴称为棘球砂,每一个原头蚴都可发育成一条成虫。(如: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

23 链尾蚴(泡球蚴) 头节在体前端,囊泡在体末端,两者之间有多节无性器官的链体。如带状泡尾绦虫的幼虫。

24 分类与特征 单节绦虫亚纲 核叶目(许氏绦虫) 绦虫{ 假叶目: 双叶槽科 多节绦虫亚纲{ 圆叶目:带科、囊宫科(双壳科)、中绦科

25 囊宫科(双壳科) 1.成虫主要寄生于肉食动物(犬、猫等) 2.头节上有四个吸盘,有顶突或缺,有顶突者具有1-2圈或数圈刺状小钩
3.每节具有1-2组生殖器官,子宫为横的袋状或分叶,内有许多“卵袋”。生殖孔开口于体两侧。 4.属于小中型虫体 (如:犬复孔吸虫病)

26 带科 1.成虫寄生肉食动物和人的小肠; 幼虫为囊尾蚴、棘球蚴、多头蚴,寄生于家畜、家兔的肝脏、网膜、脑、肌肉、皮下结缔组织。 2.中大型虫体
3.生殖器官一套 4.孕卵节片子宫有一纵干和侧枝 5.虫卵有辐射状条纹

27 中绦科 1.成虫寄生鸟类、肉食动物和人的小肠 2.中、小大型虫体 3.头节有4个吸盘,但无顶突。 3.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位于腹面的中线上。

28 假叶目---双叶槽科 1.大、中型绦虫 2.头节为双槽型。 3.生殖器官一组或两组,生殖孔和子宫孔同在腹面。 4.睾丸数目多,分散排列。
5.卵为卵圆形,通常有盖,在第一中间宿主内发育为原尾蚴,在第二中间宿主内发育为裂头蚴 6.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补充宿主为蝌蚪、鱼、蛇;贮藏宿主为蛇、鸟、哺乳动物;终末宿主为哺乳类。

29 分类地位:囊宫科(双壳科)--复 孔属--犬复孔绦虫
第二节  犬复孔绦虫病 分类地位:囊宫科(双壳科)--复 孔属--犬复孔绦虫 寄生部位:终末宿主肠道 中间宿主:跳蚤、犬毛虱

30 病原形态 成虫:体长15~80cm,宽约3mm,通常由200个左右的体节组成链体。 颜色:活体---淡红色 固定---乳白色
头节上有四个吸盘,顶突可以缩回,其上有4~5排小钩。

31 成熟节片 体节外形呈黄瓜籽状,称“瓜籽绦虫’’。 每个成熟节片具有两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两侧缘中线稍后方。
睾丸较多,分布在排泄管内侧的中央区。输精管卷曲状,缺内外贮精囊。 卵巢呈花瓣状,卵黄腺2个,形似葡萄。阴道开口于生殖腔,远端膨大为受精囊。

32 储卵囊(卵袋) 孕卵节片中的子宫呈网状,内含若干储卵囊(卵袋),分离的储卵囊每个含有几个~20个以上的虫卵。
虫卵呈圆球形,直径约35~50µm,卵壳较透明,内含六钩蚴。

33 生活史 成虫(宠物小肠)孕节随粪便排出→虫卵→(含六钩蚴)虫卵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18天后→似囊尾蚴终末宿主吞食,3周后→成虫
中间宿主:蚤类、犬毛虱(在宠物毛上) 成蚤为刺吸式口器,不能食入虫卵。只有蚤类幼虫及成虱具有咀嚼式口器,能食入虫卵。 蚤类幼虫食入虫卵,六钩蚴在其肠内孵出,移行至血腔内发育,约经18天发育为成熟似囊尾蚴。 犬、猫因舐毛吞入含有似囊尾蚴的蚤或虱而感染。

34 生活史图

35 症状及致病作用 犬、猫轻度感染时,一般不表现临诊症状,偶尔蹲地拖擦臀部,这可能是绦虫节片通过肛门时引起刺激所致。
重度感染时,于感染后2~3天可发生下痢,经数天后消退,有神经质和消瘦现象。 严重感染时 ,可见血痢,甚至导致死亡。

36 诊断与 防治 诊断 : 通过粪便检查,找到犬复孔绦虫的孕节、卵囊或虫卵即可确诊。
防治:(1)定期驱虫。药物可用吡喹酮,剂量5mg/kg体重;或:氯硝柳胺100mg/kg体重。 (2)经常用杀虫剂驱除犬、猫体表及环境中的蚤和虱。 蝇毒磷:使用0.02~0.05%浓度喷洒圈舍及体表。 倍硫磷:0.1~0.25%浓度喷洒圈舍及体表。 溴氰菊酯:30mg/kg,进行喷淋。

37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分类地位:圆叶目—中绦科—中绦属—线中绦虫 寄生地位及部位:犬、猫、野生动物等的小肠。 病原体:线中绦虫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分类地位:圆叶目—中绦科—中绦属—线中绦虫 寄生地位及部位:犬、猫、野生动物等的小肠。 病原体:线中绦虫 成虫:乳白色,体长30~250cm,体最宽3mm. 头节:大,具4个长圆形吸盘,无顶突和小钩。 颈节:很短。 成节---近似方形,孕节---似桶状。每节一套生殖器官,卵巢与卵黄腺均分两叶,位于节片后。生殖孔在节片腹面中线上。 虫卵:长圆形,40*35~45µm×60µm,有两层膜,内含六钩蚴。

38 线中绦虫

39 生活史 中间宿主:地螨 补充宿主:蛙、蛇、蜥蜴、鸟类、啮齿类 终末宿主:犬、猫
成虫(犬猫小肠)→虫卵遇中间宿主→六钩蚴→似囊尾蚴遇补充宿主→四槽蚴遇终末宿主→成虫 四槽蚴从消化道移行至腹腔、组织。

40 致病作用及症状 致病:吸盘----犬、猫肠粘膜炎症 夺取犬猫营养----生长缓慢 分泌毒素----犬猫中毒
症状: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被毛粗糙无光泽。严重时,引起腹膜炎,腹水,若虫体多,可堵塞肠管,甚至扭转,破裂。

41 诊断:临诊、流行病学、粪检,发现极活跃的2~4mm的桶状孕节。
防治:同犬复孔绦虫病。

42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分类地位:圆叶目—带科—棘球属—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部位:成虫-----犬、猫、野生动物等的小肠。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分类地位:圆叶目—带科—棘球属—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部位:成虫-----犬、猫、野生动物等的小肠。 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牛、羊、猪等动物的肝脏、肺、脑、脾。 导致家畜生长停滞、抗病力差,甚至导致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43 成虫(模式图): 成虫:长2-6mm, 共 3-4节片,头节上有四个吸盘,顶突上有两行角质小钩,成熟节片有一组生殖器官,孕节子宫有18-26 对侧枝

44 成虫(实物图) 成虫:长2-6mm, 共 3-4节片,头节上有四个吸盘,顶突上有两行角质小钩,成熟节片有一组生殖器官,孕节子宫有18-26 对侧枝 虫卵:似球形,直径30~38µm,外被一层辐射状的胚膜。

45 幼虫(棘球蚴) 棘球蚴:近球形,直径5-10cm,小的黄豆大,大的直径为50cm,含囊液十余升。棘球蚴囊壁分为两层,外层为角质层,里面为生发层,寄生的动物不同具有不同类型。

46 棘球蚴模式图及照片

47 棘球蚴实物图

48 棘球蚴的子囊

49 原头蚴

50 生活史

51 生活史 中间宿主:牛、羊、人、猪 终末宿主:犬、狼、狐狸

52 生活史特点

53 致病

54 致病性与症状 该病对犬科动物,引起的症状不明显,甚至数千条也物明显症状。但对绵羊、牛危害大。
棘球蚴对脏器的机械性压迫作用和毒素作用,导致脏器萎缩、机能障碍。 肺有棘球蚴寄生时,可见长期慢性呼吸困难,微弱连续咳嗽,剧烈运动后咳嗽加剧,听诊时肺泡呼吸音减弱或完全消失。 棘球蚴破裂引起死亡。

55 肝病变 肝有棘球蚴寄生时,浊音区扩大,触诊有疼痛,消化障碍,营养失调,消瘦;

56 棘球蚴破裂后果

57 患棘球蚴的病人

58 经手术摘除的棘球蚴

59 脑内的棘球蚴

60 肝、肺上的棘球蚴

61 诊断:犬粪检节片、虫卵生前诊断困难。可结合皮内变态反应检查、间接血凝试验等。

62 流行病学

63 治疗

64 治疗、预防 治疗:需空腹喂药 (1) 吡喹酮 5mg/kg体重, 1次内服。
(2)氯硝柳胺 100~150mg/kg体重, 1次内服,48h后,再服一次。 (3)盐酸丁萘脒 50mg/kg体重, 1次内服,48h后,再服一次。 (4)氢溴酸槟榔素 1~2mg/kg体重, 1次内服。 预防: (1)对家犬、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每一、两个月驱虫一次 (2)严格肉品卫生检验制度,定点屠宰 (3)防止犬粪污染饲料、饮水及草场

65 防治原则

66 诊断 采用皮内变态反应,简便,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一般准确率在70%。ELISA和ABC-ELISA敏感性最高。

67 第五节 其它带绦虫病 (一)泡状带绦虫病 又称熟食泡 、水铃铛,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绵羊、山羊等动物的肝脏、肠系膜等处所致的疾病,称为“细颈囊尾病” 呈全国性分布。 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的小肠 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绵羊、山羊等动物的肝脏、肠系膜

68 病原特征(成虫) 成虫:长1.5-2m,由250-300节片组成 头节小,球形,头节上具有顶突,顶突上具有两列小钩
成熟节片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组,生殖孔不规则开口于节片的两侧 孕节子宫分枝,每侧5-10枝

69 幼虫 细颈囊尾蚴呈囊泡状,黄豆至鸡蛋大小,囊壁薄,乳白色,内含透明的液体,俗称“水铃铛”,,肉眼可见囊壁上有一乳白色头节,头节外翻有一细长颈部,故称“细颈囊尾蚴”

70 生活史(图示) 成虫(犬小肠)孕节随粪便排出→虫卵→(含六钩蚴)虫卵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经肠壁→血管 → 肝、肺、网膜、肠系膜、肾等) 3个月→(中绦期)细颈囊尾蚴终末宿主吞食11个月→成虫 中间宿主:牛、羊、猪 终末宿主:犬、狼、狐狸 成虫寿命:1年左右

71 生活史(文字) 虫卵被(中间宿主)牛、羊、猪等动物吞食,六钩蚴在小肠内钻入肠壁,随血液到肝脏或直接穿过肠壁到腹腔再到肝脏实质组织,边发育边向肝表面移行,有的移行到肺脏在肺表面发育,有的在肠系膜、网膜、肾周围脂肪组织、甚至在骨盆腔发育为感染阶段。 从感染六钩蚴至发育到感染阶段细颈囊尾蚴需三个月时间 (终末宿主)犬、狼、狐狸吃到含细颈囊尾蚴的脏器感染,细颈囊尾蚴的头节在小肠内伸出,固着于肠壁上,经过11-12周逐渐发育为成虫。

72 流行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细颈囊尾蚴对幼畜致病力强,故以感染仔猪最普遍,牧区以绵羊的羔羊感染较重,而成虫寄生在犬内一般无明显临诊表现。

73 (对幼畜的)致病性与症状 幼虫移行中形成虫道,损伤肝组织引起出血性肝炎,如大量感染引起急性死亡。 幼虫移行到腹腔,引起局限性或弥满性腹膜炎
幼虫移行到肺脏,可出现支气管炎和胸膜炎 表现为不安、流涎、食欲减少、腹泻、腹痛、消瘦、虚弱,有时幼虫到达腹腔,可引起腹膜炎、胸膜炎,体温有时升高,黄疸等 。

74 病变 肝肿大,表面有很多小结节和出血点,肝叶往往变为黑红色或灰褐色

75 诊断 成虫诊断:粪检虫卵 细颈囊尾蚴:生前诊断困难,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目前仍以尸检为主,注意与棘球蚴相区别!
细颈囊尾蚴:只有一个头节,壁薄且透明 棘球蚴:有多个头节,囊壁厚且不透明。

76 防治措施 治疗: (1)吡喹酮 ,犬按5mg/kg,猫按2mg/kg,一次口服。
综合性预防措施 :

77 (二)多头带绦虫病 它是由多头带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脑内引起的疾病—脑包虫病、转圈病) 成虫:寄生犬、狼、狐狸等的小肠
中绦期(脑多头蚴):寄生羊、牛的脑

78 头节 头节上有四个吸盘,顶突上有两行角质小钩(22-32)

79 病原形态特征 成虫:长40-80cm,宽5mm,共 节片 “成节”生殖器官每节一组,卵巢分两叶,睾丸300个。

80 孕节 孕节:子宫有9-26 对侧枝 ,充满虫卵 虫卵:球形,直径29~37µm

81 多头蚴 脑多头蚴,乳白色,为一半透明囊泡,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囊液,囊壁上有 个头节(原头蚴)直径2~3mm。

82 生活史 终末宿主:犬、狼、狐狸 中间宿主:牦牛、绵羊 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如果被血流带到其他部位,则不能继续发育而死亡。 成虫(犬小肠)孕节随粪便排出→虫卵→(含六钩蚴)虫卵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经肠壁→血管 → 脑、脊髓等) 2~3个月→(中绦期)多头蚴终末宿主吞食41~73d→成虫

83 流行病学 一年四季均发 全球性分布,以西北、东北、内蒙古等牧区流行。 2岁前羔羊多发,牧羊犬是主要传染源。

84 致病性 感染后期:由于多头蚴增大,引起脑贫血、萎缩、眼底出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感染初期:六钩蚴钻入肠壁粘膜血管,随血流进入脑,幼虫沿脑膜血管移行,先进入皮质后进入脑深部,由于幼虫移行,刺激和损伤脑组织引起急性脑膜炎,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兴奋或沉郁,有前冲、后退和躺卧等神经症状,严重者,死亡。 感染后期:由于多头蚴增大,引起脑贫血、萎缩、眼底出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85 症状(羊、牛) 前期急性脑膜脑炎症状 后期主要为神经症状,根据寄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症状: a.寄生于大脑半球时:向被虫体寄生的一侧转圈
   b. 寄生于大脑半球表面时:颅壳变薄与穿孔 c.寄生于大脑正前方:向前作直线运动离开畜群 d. 寄生于大脑后部:头后仰做倒退运动。 e. 寄生于小脑:运动失去平衡 f.寄生于脊髓时:后躯瘫痪,呈犬坐姿势。

86 致病及症状(犬) 致病:吸盘、小钩---机械性损伤---肠粘膜发炎。 夺取营养---生长缓慢,消瘦 分泌毒素---中毒
大量虫体在肠道---堵塞肠道,腹痛、肠扭转、肠破裂。 症状:腹泻、便秘、流涎、消瘦。

87 诊断 成虫:粪检 幼虫:主要根据症状诊断,剖检、X射线、超声诊断。

88 治疗、预防 治疗:无特效药,后期可用手术摘除 预防: (1)对家犬、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每一1~2个月驱虫一次
(2)禁止犬吃食带多头绦虫蚴的牛羊脏器 (3)防止犬粪污染饲料、饮水及草场

89 (三)其它“带绦虫”病 1.豆状带绦虫病 成虫:“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狗、狐狸小肠 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肝、肠细膜、腹腔
 2.带状带绦虫病 成虫:“带状带绦虫”,也称“带状泡尾绦虫”,寄生于猫狗的小肠内; 幼虫:“链尾蚴”寄生于啮齿动物(鼠、兔)的肝脏。

90 4.绵羊带绦虫病 成虫:“连续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 幼虫:“连续多头蚴”寄生于兔肌肉间和结缔组织间。
  3.连续多头绦虫病 成虫:“连续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 幼虫:“连续多头蚴”寄生于兔肌肉间和结缔组织间。 4.绵羊带绦虫病 成虫:“绵羊带绦虫”,寄生于犬、狼、豺、狐狸等肉食动物小肠内; 幼虫:“羊囊尾蚴”寄生于羊的心肌、膈肌、咬肌、舌肌

91 豆状囊尾蚴 成虫:乳白色,体长60~200cm,最大体宽4.8mm。 头节:小球形,直径1~2mm,有吸盘、顶突。
生殖节:边缘呈锯齿状,生殖孔不规则交替开口于节片侧缘。 孕节:子宫每侧有8~14个侧枝。

92 第六节 双叶槽科引起的绦虫病 (一)迭宫绦虫病 分类地位:双槽头科---迭宫属----孟(曼)氏迭宫绦虫
第六节 双叶槽科引起的绦虫病 (一)迭宫绦虫病 分类地位:双槽头科---迭宫属----孟(曼)氏迭宫绦虫 寄生动物及部位:成虫寄生于犬和猫的小肠内,常造成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和贫血。本病分布甚广,对犬、猫危害较大。 幼虫:“裂头蚴”寄生蛙、蛇、鸟、哺乳动物的肌肉、皮下组织、胸腔、腹腔。

93 头节 成虫:体长60~100cm,乳白色,体节1000个节片,宽>长 头节细小,指状,或汤匙状,背腹各有1纵行浅裂的吸槽。
曼氏裂头蚴: 乳白色,体长不一,0.3~105cm,体宽0.7mm,头节稍大,体不分节,前端具横皱纹。

94 迭宫绦虫(实物)

95 成熟体节 孕节:子宫发达、充满虫卵。 睾丸200~500个,为小泡型 ,均匀地散布在体节两侧背面。
卵巢分左右两瓣,位于节片近后缘的两侧。阴道为体节中央纵行的一小管,开口于雄性生殖孔之后。 卵黄腺呈泡状,分布在节片的两侧 ,位于睾丸的腹面。 子宫位于体节中部,作3~4个螺旋蟠曲,紧密地重叠,略呈金字塔状。 孕节:子宫发达、充满虫卵。

96 生活史各阶段(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
虫卵:呈椭圆形,浅黄色,壳较薄,有卵盖,大小为(52~68)µm×(32~43)µm。

97 生活史(文字解释) 成虫寄生于 犬、猫 的小肠内,卵自子宫孔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经3~5周的发育,孵出“钩球蚴”。
孟氏迭宫绦虫需经三个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 犬、猫 的小肠内,卵自子宫孔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经3~5周的发育,孵出“钩球蚴”。 钩球蚴用其纤毛在水中游动,被第一中间宿主镖水蚤及剑水蚤吞食后,便脱去纤毛,穿过消化管进入血腔,经7~10天发育成“原尾蚴”。 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失去尾球,逐渐发育为“裂头蚴”。 当犬、猫吞食了受感染裂头蚴的青蛙等第二中间宿主后,裂头蚴在其肠内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98 生活史(注解图) 成虫(宠物小肠)自动排出随粪便排出→虫卵3~5周→钩球蚴中间宿主吞食7~10d→原尾蚴(蚤的血腔内)补充宿主吞食→裂头蚴(蛙的肌肉间隙内)储藏宿主吞食→裂头蚴(腹腔、肌肉、皮下组织)终末宿主吞食3周→成虫 钩球蚴:球形,体被纤毛,内含6个钩子 中间宿主:剑水蚤、镖水蚤 补充宿主:蝌蚪 储藏宿主:蛇、鸟、哺乳动物 注:人可作为:补充宿主、储藏宿主、终末宿主

99 患病实例:

100 生活史(图)

101 致病及症状 (犬)致病作用:孟氏迭宫绦虫寄生在犬、猫的小肠内,大量吸取宿主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导致贫血,偶尔出现神经症状。由于虫体大,严重感染时可扭结成团引起肠道阻塞,甚至肠穿孔。 症状:不定期腹泻、便秘、流涎,皮毛无光泽,消瘦,发育受阻。 人的症状:在眼、皮下、脑等组织有裂头蚴寄生,使人腹痛、恶心、呕吐等。 猪的症状:在寄生部位可见发炎、水肿、化脓,坏死。

102 诊断、防治 诊断:粪检找到本虫的虫卵或节片即可确诊 防治:(1)不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及其他肉类喂犬、猫。
(2)患病犬、猫要及时驱虫治疗,用下列之一治疗,均具有良好驱虫效果。 ①吡喹酮 犬 5-10 mg/Kg ;猫 2mg/Kg,一次口服。 ②硫酸二氯酚 犬100mg/Kg,一次口服。 ③丙硫苯咪唑 mg/Kg ,每天一次,连用3~4d。 ④氯硝柳胺 犬 mg/Kg ;猫 200mg/Kg,一次口服。 ⑤氰溴酸槟榔素,犬 1~2mg/Kg ,一次口服。

103 (二)、阔节裂头绦虫 分类地位:双槽头科---双叶槽属----阔节裂头绦虫 终末宿主:人、犬、猫等以及其他食鱼动物的小肠。 中间宿主:剑水蚤
补充宿主:淡水鱼

104 成节 裂头蚴:长5mm,有头节。 成虫:2~12m长,体节为3000-4000节,均为四方形,为绦虫中最大的一种 卵巢分两叶
睾丸 个 子宫呈玫瑰花状 虫卵:卵圆形,两端钝圆,淡褐色,有卵盖。大小:67~71*40~51µm 裂头蚴:长5mm,有头节。

105 生活史 成虫(宠物小肠)自动排出随粪便排出→虫卵7~15d→钩球蚴中间宿主吞食2~3周d→原尾蚴(蚤的血腔内)补充宿主吞食→裂头蚴(鱼的肌肉、内脏)终末宿主吞食5~6周→成虫 中间宿主:剑水蚤 补充宿主:淡水鱼

106 症状、诊断 犬:一般不显症状,严重感染,出现呕吐、贪食,慢性卡他性肠炎,异嗜,消瘦。
人:贫血,虫体在肠内吸收VB12,使人精神沉郁,生长受阻,食欲下降,呕吐。 诊断: 临诊、流行病学、粪检结合。 治疗:同迭宫绦虫病。

107 模板(空)

108 补充: 绦虫蚴所引起的疾病 一、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
补充: 绦虫蚴所引起的疾病 一、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 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引起的疾病,是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养猪业的发展,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肉品检验中必检的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纲要中限期消灭的疾病之一。 该病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及亚洲的部分地区,我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尤以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据1994年国家卫生部的初步调查,全国人囊虫平均感染率为0.05%,大约有囊虫病患者600万;农业部1994年的初步统计,全国每年查出囊虫病猪1000万头以上,损失达20多亿人民币。带科带属。

109 虫体形态特征 猪囊尾蚴,呈椭圆形,大如黄豆,半透明,乳白色 ,内有无色透明的囊液, 囊壁上有一粟粒大的头节,头节上有顶突及四个吸盘。

110 头节 成虫:猪带绦虫,长2--4米,共有 节 头节:球形,具顶突和小钩

111 成节 有一组生殖器官,卵巢分三叶;

112 孕节 子宫从主干上长出7-12对侧枝。 虫卵:圆形或椭圆形,内有六钩蚴,胚膜较厚,具辐射状条纹

113 生活史 虫卵被猪或野猪等中间宿主吞入,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到身体各处,尤以运动较多的肌肉,如股、肩、心、舌、颈等处为多。
到达寄生部位后约经60-70天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 人吃了含有囊尾蚴肌肉后,囊尾蚴中的头节外翻吸附在肠壁上,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孕节和虫卵可随粪便排出。

114

115 流行病学 a.主要流行于北方 b.有连矛圈 c.成虫大量散播病原 d.肉品检验制度不严格

116 致病作用与症状 脑部:出现神经症状 眼部:失明或视力障碍 肺或喉头:呼吸困难,可听见呼噜声 肌肉:运动障碍
重症病猪:两肩显著外展,臀部不正常肥胖宽阔,成狮子体型

117 诊断 以猪囊尾蚴的囊液为抗原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进行生前诊断 一听:有否呼噜声 二看:有否狮子膀、腮腺有否肿大、眼球有否突出
三查:舌下、眼结膜有否囊虫

118 治疗 (1)吡喹酮:50mg/Kg 1次/天 口服 连用三天 (2)丙硫咪唑 :20mg/Kg 一次口服 隔48小时再服一次,共三次

119 预防 南京军区军事医学院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囊虫病宿主保护性抗原,用该重组抗原与免疫刺激复合物疫苗基质混合配制成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用该疫苗免疫试验组,免疫保护率92.2%。疫苗已进入中试阶段,有可能成为预防猪囊虫病的一种新型生物制剂 a.防止猪吃到人粪 b.禁吃米猪肉 c.坚持卫生检验制度: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囊蚴猪肉,不得直接食用,感染少可按以下方法(煮沸、盐腌、冷冻)处理后,并经囊蚴活力检验后才可利用

120 二、牛囊尾蚴病(牛囊虫病) 由牛带吻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寄生于黄牛、水牛及牦牛肌肉内引起的疾病。

121 病原 成虫:牛带吻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虫体白色,扁平带状。 体长4-8米,最长可达25米。共有1000-2000节
头节:方形,小,无顶突和小钩

122 成节 生殖器官一组,睾丸 个,卵巢分为两叶

123 孕节 子宫分枝有15-30对 虫卵:30-40*20-30um,内有六钩蚴

124 生活史 终末宿主为人 中间宿主为黄牛、水牛及牦牛 囊蚴最常见的寄生部位:心脏、腰肌、舌肌
成虫的孕卵节片随人粪排出→ 被牛吃了→ 六钩蚴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壁→经血液或淋巴液→肌肉→经3-6个月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人吃了含蚴囊尾蚴的肌肉而感染→在小肠内囊尾蚴头节外翻吸附在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125 症状、诊断 症状:寄生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不一样。在临床上常出现采食、吞咽困难,运动障碍,呼吸困难,在心肌寄生时心功能不全,在脑寄生时,有神经症状。 诊断:在肉品检验时检查咬肌

126 治疗 吡喹酮 氟苯哒唑 丙硫咪唑

127 预防 普查、治疗 作好粪便管理 加强肉检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

128 猪带绦虫和牛带吻绦虫形态比较 长度:2-4m 节片:700-1000节,节片薄而透明 头节:球形,直接1mm,具顶突及小钩 成节:卵巢有3叶
孕节:子宫分支不整齐,分出7-12 对 囊尾蚴头节上有顶突与小钩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人 4-8m 节,节片厚,不透明 方形,长 mm,无顶突及小钩 卵巢只有2叶 子宫分支整齐,分出15-30 对 囊尾蚴头节上无顶突与小钩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黄牛、水牛及牦牛

129 第三节 牛羊绦虫病 牛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两个种:扩张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

130 病原形态特征 扩张莫尼茨绦虫:成虫虫体大,扁平带状,白色或米黄色,虫体长1-5m,宽16mm,全部节片宽度大于长度。

131 虫卵 有多种形状,圆形、三角形或四角形,直径为 mm,内有一个六钩蚴和梨形器。

132 成节 成熟节片有两组雌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300-400个 卵巢一对位于排泄管内侧,成伞形,分瓣
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两侧,在每个节片后缘内有7-30个圆形空泡状节间腺 孕卵节片的子宫呈网状分枝,充满整个节片。

133 中间宿主 地螨可生存18个月以上,每代地螨有9-12个月的传播期

134 贝氏莫尼茨绦虫 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虫比扩张莫尼茨绦虫大,虫体长为1-6m,宽度26mm。头节方形,直径为 mm,无吻突、吻钩,但有四个圆形吸盘。

135 成节 成熟节片有两组雌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 个,卵巢一对位于排泄管内侧,成伞形,分瓣,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两侧,在每个节片后缘的中央有带状节间腺。 虫卵:四角形,直径为 mm,内有一个六钩蚴和梨形器。

136 生活史 地螨吞食莫尼茨绦虫虫卵和孕卵节片而感染,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这一过程在26-28 度时为111-113天。
当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随草被牛羊吞食,地螨被消化液分解,似囊尾蚴用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寄生 扩张莫尼茨绦虫经37-40天发育为成虫 贝氏莫尼茨绦虫经50天发育为成虫。

137 流行病学 全球分布 地螨分布广泛 本病流行伴随着地螨季节性消长而形成季节感染特点 地螨早晚活动,此时放牧牛羊易感染。

138 致病性与症状 致病作用: 机械作用 毒素作用 吸取营养 症状:消化不良、下痢、粪中有节片、腹痛、肠破裂

139 病理变化 在胸腔、腹腔内有不甚透明的或浑浊的液体 肌肉色淡 肠黏膜、心内膜和心包膜有明显的小出血点 虫体寄生处卡他性肠炎

140 诊断、治疗 诊断:查粪便中有绦虫孕节或虫卵而确诊 治疗 抗蠕敏 灭绦灵 吡喹酮 硫双二氯酚

141 曲子宫绦虫病 长2米,宽12mm, 孕卵节片子宫有许多弯曲。卵近圆形,无梨形器,每3-8 个卵由一个子宫周围器包围

142 曲子宫绦虫成节 成熟节片有一组雌雄性生殖器官,生殖孔左右不规则交替开孔于节片的侧缘

143 无卵黄腺绦虫 长2-3米,宽2-3mm, 成熟节片有一组雌雄性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开口,无卵黄腺。睾丸位于纵排泄管两侧。

144 孕节 虫卵没有梨形器,有子宫周围器,每一孕节的子宫周围器相互靠近而且前后连接,所以用肉眼观察时,能明显地见到虫体后部(孕节)中央有一条不透明而凸出的白色线状物,直通链体的末端。

145 第四节  禽类绦虫病 一、鸡的赖利绦虫病 鸡的绦虫病是由戴文科(Davaineidae)的赖利属(raillietia)的绦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疾病。常见有赖利属的四角赖利绦虫、棘盘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

146 病原 四角赖利绦虫: a.扁平带状,长10-250mm,宽1-4mm
b.头节上具有顶突和小钩,排成两列(100个),有四个长椭圆形吸盘,吸盘上有8-12列小 钩 c. 孕节子宫分成许多卵囊,每个卵囊内有虫卵6-12个,虫卵球形,内有六钩蚴 d.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

147 棘盘赖利绦虫 扁平带状,长10-250mm,宽1-4mm 头节上顶突比四角赖利绦虫大,小钩有200个排成两列,有四个圆形吸盘,吸盘上有8-10列小 钩

148 成节 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

149 孕节 孕节子宫分成许多卵囊,每个卵囊内有虫卵6-12个,虫卵球形,内有六钩蚴

150 有轮赖利绦虫 a.扁平带状,长10-130mm,宽1.5-3.0mm
b.头节上顶突大,形状特殊为轮状,突出于头节顶端,小钩有 个排成两列,四个吸盘小近圆形,吸盘无小 钩

151 成节 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不规则开口于节片侧缘

152 孕节 孕节子宫分成许多卵囊,每个卵囊内有虫卵1个,虫卵球形,内有六钩蚴

153 发育史 四角赖利绦虫和棘盘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蚂蚁; 有轮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金龟子和家蝇; 成虫寄生于小肠,孕节随粪排出。
虫卵被蚂蚁等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逸出,发育为似囊尾蚴。 当鸡吃了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中间宿主被消化后,似囊尾蚴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

154 致病性与症状 肠炎、肠阻塞、神经症状,轻度感染不表现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表现为消瘦、贫血、鸡冠苍白、精神萎顿、翅膀下垂、粪便稀薄或混有血样粘液、产蛋量显著减少、雏鸡因体弱消瘦或伴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155 病理变化 肠黏膜肥厚,有出血点 肠管内有多量恶臭黏液 黏膜贫血、黄染
棘盘赖利绦虫感染时,十二指肠黏膜有肉芽肿结节,其中央有黍米粒大小呈火山口状的凹陷。

156 诊断和治疗 诊断:检查粪中节片和虫卵;用水漂洗肠黏膜查虫体;开产前蛋鸡进行诊断性驱虫。 治疗:氢溴酸槟榔碱、氯硝硫氨、硫双二氯酚

157 二、节片戴文绦虫 由戴文科(Davaineidae)戴文属(davainea)的节片戴文绦虫寄生于鸡、火鸡及野生鸡形目鸟类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我国各地均有报道。

158 节片戴文绦虫 a.虫体小,长0.5-3mm,有4-9个节片组成 b.头节上具有顶突和小钩,吸盘上也有小 钩
c. 虫卵单个分散在子宫内,虫卵球形,内有六钩蚴 d.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交替开口于节片侧缘上角

159 生活史 中间宿主的蛞蝓 在蛞蝓体内经21-22天发育为成熟的似囊尾蚴;鸡啄食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在鸡十二指肠中经7-21天即可发育为成虫排出孕节 。

160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危害雏鸡,但各种年龄鸡均易感
宿主排出的虫卵在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5天,这种环境正适合于蜗牛和蛞蝓的繁衍,曾在一只蛞蝓的消化道中发现1500个以上的似囊尾蚴,且能保持感染力11个月以上。 成虫可在鸡体内保持生命力达3年。

161 致病作用与症状 虫体在鸡十二指肠中依靠头节深入肠壁,可造成微血管破裂逸血,引起肠炎或继发感染 虫体分泌毒素可使鸡发生麻痹
消瘦、羽毛粗乱、呼吸困难、腹泻、粪中带血 最后全身麻痹而死

162 诊断 水洗沉淀法查粪中孕节或虫卵 治疗同瑞利绦虫病

163 三、矛形剑带绦虫病 该虫寄生于鸭、鹅的小肠,中间宿主为剑水蚤。呈全球性分布,多呈地方性流行。膜壳科剑带属

164 病原形态 头节:小,梨形,吻突发达,有四个圆形吸盘

165 成节 生殖器官一套 睾丸三枚,圆形或椭圆形 卵巢呈左右瓣状,横列位于睾丸的反生殖孔侧 卵黄腺叶状分瓣位于卵巢中央

166 虫卵 卵圆形薄而透明 具四层卵膜 有六钩蚴

167 生活史 鹅鸭等肠中排出孕卵节片。虫卵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为成熟的似囊尾蚴,鹅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后,剑水蚤在肠中被消化,释放的似囊尾蚴伸出头节,借助于吸盘和吻钩固着于肠黏膜上约一个月左右即可发育为成虫。

168 流行病学 我国多数城市均有报道,主要侵害鹅 中间宿主种类多 覆有水生植物的靠岸水域,剑水蚤密度大 绦虫发育迅速,生活周期较短

169 致病作用与症状 引起肠壁机械性损伤和炎症 夺取营养,扰乱消化 虫体代谢产物引发宿主神经功能异常 腹泻,排恶臭的淡绿色或淡灰色粪便
食欲减退,贫血,消瘦 有神经症状,表现行走不稳,钟摆样摇头,仰卧倒地做划水样动作

170 治疗 丙硫苯咪唑 氯硝硫氨 吡喹酮 硫双二氯酚

171 四、其它犬绦虫病 泡状带绦虫 豆状带绦虫 多头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中线绦虫


Download ppt "第三章 绦虫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犬复孔绦虫病 第三节 线中绦虫病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病 第五节 其它带绦虫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