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消 化 系统 陈 四 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消 化 系统 陈 四 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消 化 系统 陈 四 清

2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消化管 第三节 消化腺 第四节 腹 膜

3 第一节 概 述 (一)消化系的组成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二)消化系的基本功能 摄取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机体生理活动的能源和生长发育的原料,并将剩余的糟粕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4

5

6

7

8 (三)胸部的标志线 前正中线 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线 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直线,在男性大致与通过乳头的乳头线相当。 胸骨旁线 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腋前线 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后线 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中线 位于腋前线与腋后线中间的垂直线。 肩胛线 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后正中线 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9

10

11

12

13 (四)腹部的分区  一般用两条横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划分成三部、九区。 上横线 为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下横线为通过两侧髂结节的连线。左、右垂直线为通过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向上的垂直线。上述两条横线,将腹部分为上、中、下三部。两条垂直线与两条横线相交,将腹上部分为中间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将腹中部分为中间的脐区和左、右外侧区(腰区);将腹下部分为中间的腹下区和左、右髂区(腹股沟区)。

14 部 位 右 区 中 区 左 区 腹上部 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腹中部 右腹外侧区 (右腰区) 脐 区 左腹外侧区 (左腰区) 腹下部 右腹股沟区 (右髂区) 腹下区 (耻区) 左腹股沟区 (左髂区)

15

16

17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Mouth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 裂通外界 境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Mouth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 裂通外界  境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侧壁:为颊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 界,分为口腔前庭和 固有口腔 

18

19 (二)腭palatine      腭构成口腔的顶,分隔鼻腔和口腔                      硬腭:位于腭的前2/3,由上颌骨腭突、腭骨1.腭的分部 水平板及表面覆盖粘膜构成                             软腭:位于腭的后1/3,由肌肉和粘膜构成                           腭帆:软腭后部向下倾斜的部分  2.软腭有关的结构   腭垂:软腭游离缘中部向下的突起                           腭舌弓:软腭两侧连于舌根外侧的 粘膜皱襞                           腭咽弓:软腭两侧连于咽侧壁的粘 膜皱襞  咽峡isthmus of the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20

21

22

23 (三)牙tooth       乳牙共20个,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1.牙的功能: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嚼碎, 辅助发育及语言等                      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 分,其内腔称牙冠腔   牙的外形分部  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 缩细的部分                      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内的 部分,其内腔称牙根 管,与牙冠腔相通, 管末端细有根尖孔

24

25 乳牙: 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 尖牙、乳磨牙 2.牙的分类         切  牙:牙冠扁平,一个牙根                        尖  牙:牙冠呈锥形,一个牙 根                             恒牙  前磨牙:牙冠呈圆形,一般一个 牙根,上颌第一前磨牙 可以两个牙根                            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 牙3个牙根,下颌磨牙两个 牙根 

26

27 部分 牙釉质:在牙冠部 的牙本质 外面覆盖 的部分 3.牙组织 牙骨质:在牙根部 外面包绕的 牙 髓:位于牙腔 内,由结缔 组织、神经
牙本质:构成牙的大 部分         牙釉质:在牙冠部 的牙本质 外面覆盖 的部分      3.牙组织 牙骨质:在牙根部 外面包绕的                 牙  髓:位于牙腔 内,由结缔 组织、神经 和血管共同 组成 

28

29 牙的形态、构造 牙齿嵌于牙槽中 共分三部冠根颈 牙质构成牙主体 根颈骨质包一层 釉质覆于牙冠上 瓷白光亮最坚硬 牙髓位于牙腔中 根尖小孔牙槽通 龋洞加深及牙髓 三叉神经传剧痛

30 4.牙周组织 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 牙 龈:是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 5. 牙式:
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   4.牙周组织  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                                             牙  龈:是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 5. 牙式:                   右  上  颌                 恒牙:                 第 第 第 第 第 尖 侧 中     左  下  颌                 三 二 一 二 一    切 切                 磨 磨 磨 前 前 牙 牙 牙                 牙 牙 牙 磨 磨                          牙 牙 Ⅴ Ⅳ Ⅲ Ⅱ Ⅰ      左    上    颌     乳牙:                 右  下  颌    乳   乳   乳   第  第                                      中   侧   尖   一  二                                      切   切   牙   乳  乳                                      牙   牙        磨  磨                                                     牙  牙

31

32 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牙

33 (四)舌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   舌体:占舌前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1/3                                舌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丝状,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呈红色圆形,司味觉                 上面  叶状乳头:在舌侧缘后部,呈叶状,司味觉                         (舌背)    轮廓乳头:在界沟前,7-11个,司味觉                                 舌扁桃体:在舌根背面的小结节,由淋巴组织组 成      2.舌粘膜                 舌系带:在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小圆形隆起,是下颌下 腺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下面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深面有舌下腺                  (舌底)   及舌下腺小管开口此处 伞  襞:舌系带两侧斜行的粘膜皱襞,内有舌静脉 

34

35

36

37

38 3.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側颏舌肌同时收缩时,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缩时,使舌伸向对侧。

39

40 舌的形态、构造 舌外粘膜舌内肌 V 形界沟分根体 舌面粘膜乳头多 各有功能要牢记 轮廓菌状主味觉 触觉刺激丝丝系

41 (五)唾液腺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形态:不规则三角形,分浅、深两部   1.腮腺  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 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 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形态:呈卵圆形  2.下颌下腺  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 内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 行,开口于舌下阜                          形态:扁长圆形   3.舌下腺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导管: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 约10条,开口于舌下襞 

42

43

44

45 腮腺 耳廓前下有腮腺 腺管横过咬肌前 开口上颌颊粘膜 正对第二磨牙边

46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 (一)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 口咽分界   1.鼻咽            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向外通中耳鼓 室 。    主要结构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 癌的好发部位。

47

48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
会厌上缘  2.口咽        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 连的粘膜皱襞         主要结构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 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 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 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 ;下界:环 状软骨下缘 3. 喉咽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 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是异物常嵌顿停留 的部位。

49

50 (二)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51 咽的分部与沟通 鼻咽口咽和喉咽 鼻口喉腔相通连 咽鼓管口通中耳 六颈下缘续食管

52 三、食管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 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食管的分部   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 食管裂孔,长约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1~2cm

53

54

55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 交 接处,距中切牙5cm  食管的狭窄部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 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 处,距中切牙40cm 

56

57 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裂孔处 侧算距离到切牙 前俩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

58 四、胃stomach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一)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  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 切迹 左下缘称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 左下至第10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   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 门窦;右侧管腔狭窄,称幽门管。

59

60

61

62

63 二)  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邻膈和左肋弓,在剑突下贴腹前壁。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和横结肠等。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

64

65

66 (三)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4~5条纵行 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 幽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 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4层   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 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 达,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67

68

69

70

71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c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  (一)      十二指肠duodenum 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头,呈“C”字形,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长约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2.降部:长约7~8cm,在右肾内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3.水平部:长约10cm,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静脉贴前面下行。  4.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72

73

74 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其波动度较大 其区别如下: 空肠 回肠 位 置 位于左上腹部 位于右下腹部 长 度
(二)  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其波动度较大 其区别如下:    空肠 回肠 位  置 位于左上腹部 位于右下腹部 长  度 占全长的2/5 占全长的3/5 管  腔 较  粗 较  细 管  壁 较  厚 较  薄 颜  色 较  红 较  淡 环状襞 明  显 不明显 淋巴滤泡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 血管弓 少,1—2级弓 多,3—4级弓 直血管 较长 较短

75

76

77

78

79

80

81 六、大肠large intestine             盲肠   升结肠          阑尾     横结肠                              结肠袋 分部     结肠     降结肠     ( 盲肠和结肠 乙状结肠 的特 征   结肠带 直肠                                    脂肪垂             肛管

82

83

84

85

86

87

88 一)  盲肠cecum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回盲瓣ileocecal valve: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

89

90 (二)      阑尾appendix vermiformis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分回肠前、后位和盲肠后、下位等 三条结肠带汇集在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方法 根部体表投影: ⑴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   ⑵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

91

92

93

94

95 (三)      结肠colic  位置:起于盲肠、续于直肠,围绕空肠和回肠,呈“M”形排列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 曲(肝曲)。   分部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 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 状结肠 。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 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96

97

98 (四)      直肠 rectum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 膈,长约10~14cm 。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 阴 曲凸向前 。  特征   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         三条横襞:上、下两条位于直肠左壁;中 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 于直肠右壁,距肛门7cm 。

99

100

101 (五)      肛管anal canal  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长约4cm,平时处 于收缩状态 。          肛柱:肛管内面的纵行粘膜皱襞,有6~10条。           肛瓣: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 绕肛管内面。           肛窦: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结构    白线: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 蓝色的环形线,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 。          肛门:肛管下口,为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 2~3cm。           肛门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肠襞环行肌 增厚形成。              肛门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外面, 又分皮下部、浅部、深部。

102

103

104 毗邻结构图示 : 乙状结肠 男:前列腺、膀胱 直 骶骨 女:子宫、阴道 肠 尾骨 肛管

105 齿状线构成、区别、意义 肛柱下端肛瓣缘 连成锯齿环形线 线上粘膜下皮肤 供血回血分两端 线下神经属躯体 线上粘膜内脏管 内痔不痛外痔痛 辛辣不吃酒莫沾 

106 第三节 消化腺 肝liver (一)  肝的形态 肝在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 。 两面 1.上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2.下面(脏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1)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          (2)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     (3)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4)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5)下缘:是肝膈面和脏面之间的分界线,后方和右侧圆钝,前方和左侧锐利 前方有胆囊切迹和肝圆韧带切迹。

107

108

109

110

111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二)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5肋,左侧平第5肋间隙,在前正中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112

113

114

115 (三)肝外胆道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1.胆囊gallbladder                                         胆囊底:圆钝、多露出肝下缘 投影部位在右腹 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  分部   胆囊体:中间大部分,与底无明显分界 。            胆囊颈:胆囊体向后变细的部分,内面粘膜形 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

123 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胆囊似梨形 位于右肋中 胆囊窝内藏 底体接管颈 右锁交肋弓 胆囊底投影 结石或炎症 此处有压痛

124 胰pancreas   (一)胰的位置和形态 胰(pancrease)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体的水平,横贴于腹后壁。胰外形细长似三棱形,可分头、体、尾三部。胰头为右端膨大部,在第2腰椎体右前方,被十二指肠包绕。胰头后方有门静脉和胆总管通过,因此,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时,常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阻塞性黄疸,如压迫门静脉,可引起门脉系淤血、腹水等症状。胰体为胰的中间部,横跨第1腰椎体前面,向左逐渐变细,移行于胰尾,胰尾向左行达脾门。胰的实质内,有一条从左向右横贯全长的排泄管,称胰管。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胰腺分泌胰液,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

125

126 (二)胰的组织结构 胰的表面有薄层的结缔组织被膜,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伴随被膜的结缔组织深入实质,构成间质,将实质分成若干小叶。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对食物起重要的消化水解作用;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参与糖代谢等的调节。  1.外分泌部 外分泌部为复管泡状腺。 (1)腺泡 由浆液性腺泡组成。(2)导管 开始于闰管,一端伸入腺泡腔内形成泡心细胞,另一端汇合小叶内导管。出小叶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和叶间导管。最后与总胆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2.内分泌部 内分泌部称胰岛(pancreatic islet),是分散在外分泌部之间的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团,分泌的激素直接入毛细血管。 特殊染色法(如Mallory法)制备胰腺切片,可显示下列各种细胞: (1)A细胞(甲细胞) 分泌的高血糖素,可促使糖原分解,血糖升高。 (2)B细胞(乙细胞) 是胰岛的主要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重要激素,它可增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并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贮存于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胰岛素与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以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 (3)D细胞(丁细胞) 数量较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其作用可能是抑制甲、乙细胞的分泌功能。 (4)PP细胞(D2细胞) 细胞数量较少,能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减弱胆囊收缩增强胆总管括约肌收缩作用。

127

128

129

130 胰的位置、分部、构造 胰在胃后一二间 头周包绕十二环 胰体胰尾向左伸 分泌胰液入胰管 内分泌部称胰岛 控制血糖不简单

131 第四节 腹 膜 一、腹膜与腹膜腔 腹膜(peritoneum)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腹、盆壁内面和脏器表面。被覆于腹壁和盆壁内面的腹膜,称壁腹膜(腹膜壁层)。被覆于脏器表面的腹膜,称脏腹膜(腹膜脏层)。脏、壁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腔隙,称腹膜腔。男性腹膜腔是一个密闭的盲囊,女性的腹膜腔借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体外相通。正常人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可湿润脏器表面,减少脏器间摩擦。腹膜具有分泌、吸收、支持、修复和防御等功能。

132

133

134 腹膜和腹膜腔特点 腹膜分脏壁 二层夹一隙 女性通体外 男性是密闭

135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根据腹膜被覆脏器程度不同,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类。  1.腹膜内位器官 整个器官表面几乎全被腹膜包裹的,属腹膜内位器官。这类器官的活动性较大,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卵巢、输卵管、脾等(4-29、30)。  2.腹膜间位器官 器官的三面或大部分被腹膜覆盖的,属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官、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 脏器仅一面有腹膜覆盖的,属腹膜外位器官。如胰、肾上腺、肾、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段等。肾和输尿管等手术,常在腰部腹膜外进行,可避免腹膜感染和术后脏器粘连。

136

137

138 三、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腹膜从腹、盆壁移行到脏器,或从一个脏器移行到另一个脏器,其移行部位的腹膜形成许多腹膜结构,主要有网膜、系膜和陷凹等。 (一)网膜 1.小网膜(lessor omentum)为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它包括两部分: 位于肝门至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位于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含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胆总管在右侧,肝固有动脉在左侧,门静脉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2.大网膜(greater omentum)为胃大弯至横结肠的腹膜,下垂呈围裙状,覆盖于横结肠、空肠和回肠的前面。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构成,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前后两层腹膜,在胃大弯处合并成大网膜的前两层,下垂至骨盆上缘,再返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上升包绕横结肠,移行为横结肠系膜。大网膜的四层常愈合为一层,内含丰富的血管和脂肪。由胃大弯下垂的大网膜前两层,常与横结肠愈着,这时把胃大弯至横桔肠之间的腹膜,称胃结肠韧带,胃手术时常切开此韧带。大网膜有较强的吸收和保护功能,腹膜局部有炎症或胃肠穿孔时,它即向病灶移动,将病灶包裹,限制其蔓延。因此手术时可借大网膜的移位情况寻找病灶。小儿的大网膜尚没有发育完好,较短,往往达不到下腹部,故在阑尾炎穿孔时不能被大网膜包裹,易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139

140 网膜形态特点 小网膜,似餐巾 小弯向上围肝门 大网膜,象围裙 大弯向下横连襟

141

142

143 3.网膜囊(omental bursa)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一个前后扁窄的间隙,其后壁为覆盖于胰、肾、肾上腺表面的腹膜。网膜囊和腹膜腔之间借网膜孔相通。网膜孔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的后方。
(二)系膜 系膜是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两层间夹有神经、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 1.小肠系膜(small intestinal mesentery)是把空肠、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因小肠系膜较长,故易引起空、回肠的扭转或套叠。 2.横结肠系膜(transverse mesocolon)为把横结肠横向挂于腹后壁的腹膜。 3.乙状结肠系膜(sigmoid mesocolon此系膜亦较长,因此乙状结肠活动度大,也易引起扭转。 4.阑尾系膜(mesoappendix)是回肠未端与阑尾之间的腹膜皱襞,其游离缘内有阑尾动脉,阑尾手术时应细心处理。 (三)韧带 韧带是连于腹壁与器官之间或连于相邻器官之间的腹膜结构,对器官有固定或悬吊作用。 1.肝的韧带 包括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三角韧带等。 脾的韧带 主要有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144

145 (四)陷凹和隐窝 男性的腹膜,在直肠与膀胱之间形成的深窝,称直肠膀胱陷凹,距肛门约7cm。 女性的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形成的深窝,称直肠子宫陷凹。上述两侧陷凹是腹膜腔最低部位,腹膜腔的渗出液或脓液,常集聚于陷凹中。临床上对男性病人常经直肠前壁作穿刺诊断或切开引流局部脓肿,对女性可经阴道后穹作穿刺诊断。

146

147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消 化 系统 陈 四 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