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2 第一节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一、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动态平衡,保持血管内血流的畅通,防止出血。

3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
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血小板的磷脂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凝血激素 Ⅳ Ca2+ Ⅴ 前加速素 Ⅶ 前转变素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血浆凝血激酶 Ⅹ Stuart-Pr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Ⅻ 接触因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4

5 凝血过程:三阶段 Χ Χ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6 第一节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7 肝素(体内、外抗凝血药) [化学结构与来源] D—葡糖醛酸和D葡萄糖胺残基交替排列 直链黏多糖,带大量阴电荷,呈强酸性。
药用肝素由猪小肠粘膜和牛肺提取

8 【体内过程】 1、常静脉给药 2、肝脏代谢 3、t1/2与给药剂量有关, 肺栓塞、肝硬化患者t1/2延长。

9 【药理作用】 1.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血作用。
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 Ⅹ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 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

10 肝素与AT Ⅲ结合后引起AT Ⅲ构象改变,使AT Ⅲ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

11 2. 降脂作用 使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脂酶,水解乳糜微粒及VLDL 停药后 “反跳”

12 【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继发性出血。  3.体外抗凝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13 【不良反应】 1. 自发性出血 注射鱼精蛋白(protamine) 2. 血小板缺乏 3. 早产及胎儿死亡   骨质疏松 

14 二、香豆素类(体内抗凝血药) 口服抗凝药 基本结构:4-羟基香豆素 双香豆素(dicoumarol)
 口服抗凝药 基本结构:4-羟基香豆素 双香豆素(dicoumarol) 华法林(warfarin,苄丙酮香豆素) 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

15

16 【药理作用】 维生素K拮抗剂 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 影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

17 特点: 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 抗凝作用出现时间较慢 需8~12小时后发挥作用 1~3天达到高峰 停药后抗凝作用尚可维持数天

18 【临床应用】 与肝素同,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

19 【药物相互作用】 ①食物中维生素K缺乏或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本类药物作用加强。
②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甲磺丁脲、奎尼丁等可因置换血浆蛋白,水杨酸盐、丙咪嗪、甲硝唑、西咪替丁等因抑制肝药酶均使本类药物作用加强。 ③阿司匹林等血小板抑制剂可与本类药物发生协同作用。 ④丙米嗪、甲硝唑、西米替丁等肝药酶抑制剂。

20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Aspirin) 双嘧达莫 依前列醇等

21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使纤溶酶原断裂成纤溶酶而促进纤溶,溶解血栓,也称溶栓药(thrombo1ytic drugs)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使纤溶酶原断裂成纤溶酶而促进纤溶,溶解血栓,也称溶栓药(thrombo1ytic drugs) 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对形成已久并已机化的血栓难已发挥作用 目前应用的纤溶药主要缺点是对纤维蛋白的作用无特异性,溶解血栓同时可诱发严重出血。

22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药理作用】 能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SK-纤溶酶原复合物,促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 【临床应用】 静脉或冠脉内注射可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梗死血管重建血流。 对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眼底血管栓塞均有疗效。 须早期用药.血栓形成不超过6h疗效最佳。

23 尿激酶(urokinase,UK) 由人尿中分离而得,无抗原性。 临床应用同SK,用于脑栓塞疗效明显。 因价格昂贵,仅用于SK过敏或耐药者。

24 第四节 促凝血药 一、促凝血物质生成药 维生素K 基本结构为甲萘醌。 K1:存在于植物中 K2:由肠道细菌合成 脂溶性
第四节 促凝血药 一、促凝血物质生成药 维生素K 基本结构为甲萘醌。 K1:存在于植物中 K2:由肠道细菌合成 K3:人工合成、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K4:人工合成、乙酰甲萘醌 脂溶性 水溶性

25 【药理作用】 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临床应用】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出血。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应作适当补充,以免维生素K缺乏。

26 【不良反应】 静注快致 潮红、呼吸困难、胸痛、虚脱 较大剂量致 新生儿、早产儿溶血及高铁 血红蛋白症

27 二、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苯酸 本药能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酶原不能激活成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28 第五节 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 铁剂治疗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比较困难。

29 铁 剂 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枸椽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和右旋糖苷铁(iron dextran)等。

30 临床应用 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甚佳。 硫酸亚铁吸收良好,价格也低,最常用。 构椽酸铁铵为三价铁,吸收差,但可制成糖浆供小儿应用。
右旋糖酐铁供注射应用,仅限于少数严重贫血而又不能口服者应用。

31 叶酸(folic acid)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叶酸进入体内还原成四氢叶酸,参与DNA 的合成。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维生素B12合用效果更好。

32 维生素B12(vitamin B12) 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即“内因子”结合才能免受胃液消化而进人空肠吸收。胃粘膜萎缩所致“内因子”缺乏可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起“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 恶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神经系统疾病、肝病等辅助治疗。


Download ppt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