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5單元:從「自我」的轉化到「世界」的轉化:儒家修身理論與21世紀 《傳統文化與21世紀》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Website: 臺灣大學 黃俊傑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從「自我」的轉化到 「世界」的轉化: 儒家修身理論與21世紀
第五講 從「自我」的轉化到 「世界」的轉化: 儒家修身理論與21世紀

3 1. 引言

4 1:1 身體 「自我」與「世界」接觸的平台 精神的載體 世界 身 體 自我

5 1:2 「心」活動的「身體之基礎」 (“bodily basis”)
「心」的具體性 「心」的實踐性 徐復觀 ( ):〈心的文化〉,收入: 徐復 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 生書 局,1975):「形而中者謂之心」。 《郭店楚簡》〈六德〉 宗喀巴(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 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 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 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 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 」

6 1:3 「心」與「身」不可分,「身」更是一個「身心互滲」的「身」
1:3 「心」與「身」不可分,「身」更是一個「身心互滲」的「身」 Mark Johnson(1949-) The Body in the Mi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楊儒賓(1956-) 《儒家身體觀》 吳光明(1933-)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s 湯淺泰雄(1925-) 《身體:東洋的身體論の試み》(中譯本:馬超等譯:《靈肉探微》英譯本:Yasuo Yuasa, The Body: Toward an Eastern Mind-body Theory)

7 1:4 本講問題 古代儒家能為21世紀心靈提昇 的新時代提供什麼資源? 上述思想資源在21世紀有何啟 示?

8 2. 儒家身體哲學 與「自我」概念

9 2:1 中國哲學的「實踐哲學」特質 東方的「形而上學」是一種能夠以身心實踐的體驗知識,並以這種體驗知識為基礎,獲得超日常經驗的高層次知識。

10 2:2 儒家身體哲學中「身心一如」的 基本預設 儒家認知活動的身體基礎,可與語言學家詹森(Mark Johnson, 1949-)與雷可夫(George Lakoff, 1941-)所發展的體驗主義(experientialism)互相發明。二人強調「心」的肉身體驗性、認知的不自覺性與思維的隱喻性。 圖:   (點右邊四個小圖最左邊的,即可放大封面)

11 2:2 儒家身體哲學中「身心一如」的 基本預設 詹森: 「所謂的『直接肉身體驗』(direct physical experience)不僅僅是與身體有關而已;更重要的是,每項經驗都在一個具文化前提的廣闊背景之下發生。〔…〕所有的經驗都由文化貫穿,我們藉著文化由經驗呈現這樣的方式來體驗我們的『世界』。」

12 2:2 儒家身體哲學中「身心一如」的 基本預設 所謂「直接肉身體驗」,近於中國思想史中所謂「體知」之認知方式,浸潤在社會文化傳統之中。 但是,從「肉身體驗」到「抽象思辨」的提昇,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仍有待於諸多工夫修為之過程。

13 2:3 孔子的「自我」觀 Herbert Fingarette(1921-)
2:3 孔子的「自我」觀 Herbert Fingarette(1921-) 認為,亞洲各地的哲學傳 統都主張「自我」乃是迷 惑、痛苦和束縛的來源, 因此,哲學的意義端在於 教人否定與放棄自身,如 印度教的「非此,非彼」, 佛家的「空無」、「非 我」,以及道家的「無 為」。 圖:   (點右邊四個小圖最左邊的,即可放大封面)

14 2:3 孔子的「自我」觀 在泛亞洲的思想傳統中,孔子似乎 是唯一例外,孔子是「自我」的肯 定論者,以積極、主動的語言處理 「自我」問題,鼓勵人應行於正道 ,達於「君子」境界,並透過「意 志」來貫徹。

15 2:4 孔子「自我」觀念的重要命題 「自我」是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自我」是一個自由的主體 世界的規範源於主體之意志
2:4 孔子「自我」觀念的重要命題 「自我」是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自我」是一個自由的主體 世界的規範源於主體之意志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 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 己,而由乎人哉? 」 (《論語‧顏淵‧1》)

16 2:5 孟子繼承孔子的「自我」觀 「自我」是價值意識的根源: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1》)
2:5 孟子繼承孔子的「自我」觀 「自我」是價值意識的根源: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1》)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

17 2:6 荀子的「自我」觀亦上承孔孟 自由的主體可經由「學」而建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 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 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 下。」(《荀子‧勸學》) → 荀子以「欲」字點出人與世界的關 係取決於「自我」的意志。

18 2:7 王陽明也發揮了「身心一體」的主張 「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 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何 謂修身?為善而去惡之謂也。吾身 自能為善而去惡乎?必其靈明主宰 者欲為善而去惡,然後其形體運用 者始能為善而去惡也。故欲修其身 者,必在於先正其心也。」 (〈大學問〉)

19 王陽明墨跡 資料來源:楊儒賓、馬淵昌也編:《中日陽明學者墨跡》(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頁30、31。

20 2:8 綜論:儒家的「自我」觀 儒家「自我」觀包括內外兩面: 就身心內部關係而言,儒家強調身 心互滲、身心一體。
2:8 綜論:儒家的「自我」觀 儒家「自我」觀包括內外兩面: 就身心內部關係而言,儒家強調身 心互滲、身心一體。 就人與世界之關係而言,儒家主張 「自我」的轉化是「世界」轉化的 基礎。

21 3. 先秦儒家的修身工夫(一): 「化」: 在社會政治文化脈絡中 轉化「自我」

22 3:1 「化」的涵義:「變」 荀子: 「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 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 (《荀子‧正名》)

23 3:2 孟子:道德修養脈絡中的「化」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 ( 《孟子‧盡心下‧25》 )

24 3:2 孟子:政治社會脈絡中的「化」 「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 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孟子‧離婁上‧28》)

25 3:3 荀子:以「誠」化民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荀子‧不茍》)

26 3:3 荀子:以君主為中心的「化」 「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其臣下百吏,汙者皆化而脩,悍者皆化而愿,躁者皆化而愨,是明主之功已。 」 (《荀子‧富國》)

27 3:3 荀子:禮義之「化」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 (《荀子‧性惡》)

28 3:4 「化」的功能性概念 ‧導引的哲學(orientative philosophy) ‧「化性起偽」: 從「自然」走向「人文」 ‧「化民成俗」: 以聖人(或「創造的少數」, creative minority)轉化大眾的生命

29 4. 先秦儒家的修身工夫(二): 「養」: 在「身心互滲」脈絡中 轉化「自我」

30 4:1 「養」的涵義 《爾雅‧釋詁》云:「頤、艾、育、養也」 《易‧說卦傳》:「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 」
4:1 「養」的涵義 《爾雅‧釋詁》云:「頤、艾、育、養也」 《易‧說卦傳》:「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 」 《尚書‧虞書‧大禹謨》:「政在養民」 《詩經‧周頌‧酌》:「遵養時晦」 《論語‧為政‧7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31 4:2 孟子的「養氣」說 〔公孫丑曰: 〕 「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 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 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 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 (《孟子‧公孫丑上‧2 》)

32 4:2 孟子的「養氣」說 開啟了「養」字義的「內轉」(inward turn),突顯其作為儒家身體哲學的功能性概念
4:2 孟子的「養氣」說 開啟了「養」字義的「內轉」(inward turn),突顯其作為儒家身體哲學的功能性概念 孟子主張以理性來轉化原始生命, 把生理意義的「氣」轉化為具有人 文理性內容的「浩然之氣」。「養 氣」即是「養心」,這「心」不是 認識心,而是道德心。

33 4:3 荀子的「養」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所以養耳也;龍旗九斿,所以養信也;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 (《荀子‧禮論》)

34 4:3 荀子的「養」 荀子認為,身體的各器官各需不同的物 品加以「養」,才能使身體獲得最和諧的狀態。

35 4:4 「養」的運作 孟子說「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 也。 」
4:4 「養」的運作 孟子說「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 也。 」 王陽明解釋曰: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

36 4:4 「養」的運作 荀子:「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荀子‧修身》) 荀子站在「養」的工夫論光譜的另一端,強調以「禮義師法之化」完成「治氣養心」的工夫。

37 4:4 「養」的運作 ‧孟子所「養」的是一種順取的進路 : 培育仁義之心,「集義」以「養氣」 ‧荀子所「養」的是一種逆襲的工夫 : 「禮義師法之化」,以「文化」矯治 「自然」

38 5. 結論: 儒家修身觀的21世紀新啟示

39 5:1 「身體」在空間上處於社會政治脈絡之中,並在時間上受到歷史經驗的召喚與洗禮,因此而成為一種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主體。
5:1 「身體」在空間上處於社會政治脈絡之中,並在時間上受到歷史經驗的召喚與洗禮,因此而成為一種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主體。 理性的主體:「身體」接受理性的指導, 為日常生活、社會規範以 及政治運作而行動。 感性的主體:「身體」對它周遭的情境、 脈絡、條件等,恆處於密 切互動之關係狀 態之中。

40 5:2 「身體」的不完整性及其臻於完整之關鍵:「氣」論
5:2 「身體」的不完整性及其臻於完整之關鍵:「氣」論 「身體」之不完整性: 「身體」的器官有待於「身體」的部份器官(尤其是首或心)之指導,或「身體」以外的力量(如禮儀)之約制,才能趨向或臻於完整。 馬王堆漢墓3號

41 5:2 「身體」的不完整性及其臻於完整之關鍵:「氣」論
5:2 「身體」的不完整性及其臻於完整之關鍵:「氣」論 「身體」從不完整臻於完整之關鍵: 「氣」論 流動性的「氣」貫通於人之「心」(意識)與「形」(形體),而使人的身體成為整合性之整體。 孟子:「養吾浩然之氣」、「夜氣」。 宋明儒各形各色的氣論。 伊藤仁齋:「蓋天地之間,一元氣而已」。 山田方谷:「天地萬物一大氣」。

42 「身」與「心」的聯繫性

43 5:3 「身」與「心」雖具有互相依存性,但仍以「心」居於首出之地位
5:3 「身」與「心」雖具有互相依存性,但仍以「心」居於首出之地位 朱子解釋《大學》第一章說: 「心者,身之所主也」。 大塩中齋: 「自形而言,則身裹心,心在身內焉。自道而觀,則心裹身,身在心內焉。其謂心在身內者,一遺操存之功,則物累我,其覺身在心內者,常得超脫之妙,而我役物,役物與累于物之別,學者宜知之。 」

44 5:4 修「心」以「誠」為根本 《中庸》朱訂第22章:
5:4 修「心」以「誠」為根本 《中庸》朱訂第22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45 5:4 修「心」以「誠」為根本 〔明〕嘉靖-萬曆 俞都,字良臣. 羅禎: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影片

46 閱讀作業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收入氏著:《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第6章,頁 。 黃俊傑:〈先秦儒家身體觀中的兩個功能 性概念〉

47 思考問題 儒家思想家以身體作為隱喻所進行的政治社會論述,潛藏著何種理論假設?從現代政治社會生活之立場,您如何對這種「身體政治論」進行批判?為什麼?

48 版權聲明

49 版權聲明


Download pp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