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讲人:陆树程 教授
2
主讲人简介 1992年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5年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陆树程: 1982年苏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1992年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5年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现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评审专家组成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信评议评审专家组成员
3
学习方式 授课与自学相结合 研究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模式:主-客-主 教学理念:师生互动
4
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50% (出勤、作业、讨论发言) 考试成绩:50% (闭卷)
5
政治,强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理论,强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科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强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理论,强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6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的灵魂和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我们国家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涉及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宏观上讲,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八章和结束语组成。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大学生的成长起步,从大学生的成才着眼,体现了一切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的理念。
8
第一部分:一至三章 这一部分属于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
9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讲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做忠诚的爱国者,在报效祖国、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0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投入积极的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1
第二部分:第四章及第五章、六章的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着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2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道德”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明确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13
第三部分:第五、六章部分内容和第七、八章。
这一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 第五、六章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14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和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这两章着重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认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积极参加法律实践。
15
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本课程的逻辑归宿,阐述了青年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必要条件。强调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6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Everything is changing.
17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较,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其一、学习要求的变化 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动与主动,压力与迷失)
18
其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都需要自己安排。同学们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人际交往,生物人与社会人)
19
其三、社会活动的变化 进入大学后,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会,活动能力与就业)
20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要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
21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因而必须在各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学习。
22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个人的参与活动,是其实践能力和经验不断提高的源泉。只有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23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要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4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
25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4、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了终生学习的时代。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6
四、培养优良学风 优良学风是同学们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27
1. 勤奋 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华罗庚:勤能补拙是良训) 2. 严谨 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28
3. 求实 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 4. 创新 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29
胡锦涛指出,我国的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在2020年前完成向创新型国家转变。江泽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四方面的内容,前三者是基础,创新则是灵魂。
30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当代大学生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甚至是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
31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指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2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已从工业化平台跨跃上知识化平台,中国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工业化平台上,必须跃迁上知识化平台,这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大。
33
2、在现实基础上迎接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中美科技差距)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和平发展、合作双赢与单边主义)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现代化)
34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35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36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37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
38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39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崭新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需要具备以下理念: 其一,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献身的形象,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40
其二,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不断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敢为天下先”的时代新人。 其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又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41
其四,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其五,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
42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南。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4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5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7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48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9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注重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注重知行统一(认知与践行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5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掌握: 理想的涵义;信念的涵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科学的理想信念 了解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掌握: 理想的涵义;信念的涵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科学的理想信念 了解 :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价值
52
理想的涵义 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验、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53
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规划 理想是以客观现实发展的可能性来展示明天的现实,是真善美的统一 理想植根于主体需要与现实需要的矛盾。
54
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 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
55
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
56
个人理想是以个人生活为核心内容的理想,它包括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对于理想的社会和制度的向往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
57
社会理想可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 。
共同理想是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确定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它一般带有阶段性。 核心内容是某种有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原则
58
共同理想是社会赖以维系的理性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59
最高理想是人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它往往带有终极的社会发展意义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
60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 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具有引导作用 从个人理想指向社会理想是一个渐进的、在实践中不断体悟的历史进程
61
信念的涵义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62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温塞特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
63
1、信念具有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
2、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3、信念具有执著性。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 4、信念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信念;个体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 5、信念具有亲和性。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64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把一种对象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并以此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
65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 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66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价值 1、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理想信念是人的优秀品格中最重要、最闪光的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灵魂。一个有灵魂的人,他的生活才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阳光,才有朝气蓬勃,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67
2、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等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奋力前行,靠的就是心中的目标,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68
3、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为什么学 大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顺利成才,但不要忘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本领,这才是为什么而学的关键。
69
4、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成什么才 大学生人人都希望成才,但成什么样的才,成多大的才,取决于自己有没有理想信念。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是成不了大才的。只有把自己的才华与祖国、与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生才是美好的、有价值的
70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 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71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2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73
2、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尽管人类历史发展有时会出现某些曲折,遇到暂时的困难,但其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4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坚信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光明前途,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 尽管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75
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2、坚持近期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 3、克服“渺茫论”、“怀疑论”、“实惠论”和“无用论”等认识误区
76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77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是实现一个过程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78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掌握: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了解 :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掌握: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了解 : 1、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2、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79
我对我的祖国的看法 我对我的家乡的看法
80
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 国家标志 国体 国土 国力 国民 国史 国策 国防 国际
81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爱国主义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
82
爱国主义是从各族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并经过世代相传的丰富和连续不断的发展而积淀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从各族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并经过世代相传的丰富和连续不断的发展而积淀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
83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其精神实质和本质特点是相同的。
第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84
第二,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这直接反映爱国主义的实质内容)
第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主要强调爱国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85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历史的、具体的--华西村提出:“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亲爱友爱自己。”
86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87
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集中表现: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88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89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90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政治原则,是引导和制约公民行为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要求。
91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的一致性
92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在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经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
93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几个重要观点: 一是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二是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三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94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自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而发展和丰富的。
95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96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97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98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99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100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01
Why do we need a state? Country(国家,国土,祖国) Government(政府,政体)
102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掌握: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观的核心;高尚的人生目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价值和价值观;人生价值;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了解 : 抵御各种错误人生观
103
人生八宝 1 结交两个好友:运动场 图书馆 2 配备两个医生:运动 乐观 3 练好两项本领:做人 做事 4 多吃两样东西:吃亏 吃苦 5 构建两个支柱:人文知识 科学素养 6 追求两个一致:兴趣和事业一致 爱情和婚姻一致 7 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秘诀在早上 成功秘诀在晚上 8 争取两个极致: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把生命延续到极致
104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05
世界观 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06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包含三方面:
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而活着(“享受生活”,“荣耀上帝”,“赎罪”,“使别人活得更美好”,“为人民服务”等) 人生态度,即怎样对待生活和怎样做人 人生价值,即判别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贯通,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标准
107
人生目的乃是人生旅程的指南,是生命航程的航标,是人生观的核心
第一,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第二,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第三,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108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109
(二)端正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困难和斗争的,大学生在年轻、尚不成熟和尚无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所以亟需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需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110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将金钱神圣化,使其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主要危害是:使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在金钱的诱惑下误入歧途,坠入深渊
111
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夸大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需要,把追求感官快乐,满足物质欲望作为人生的目的。享乐主义的实质是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它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虚度年华,碌碌无为 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主要危害是:为一己私利而导致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
112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和人生价值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和人生价值 价值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一般来说,价值乃是现实的人(主体)的需要与事物(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事物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是主体对客观属性的肯定,或者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或效用。
113
价值观: 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即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114
人生价值观及其在人生观中的地位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人生实践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从根本上制约着其对人生价值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选择。 人生价值观在人生观中处在异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的追求和人生态度的确立提供依据。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生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
115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116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17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马克思 人生的自我价值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118
人是手段还是目的?
119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的标准,是指人们判断人生实践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高低的标准或尺度。 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
120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标准, 恰当的评价方法)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他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成就了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忽视其精神贡献。其实,精神贡献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评价人生,应将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统一起来考量
121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对于人生价值,不能片面看重人的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人的自我价值。没有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就失去了内在的支撑。所以,评价人生价值应注重奉献社会与合理索取的统一。 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动机与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在人生评价时不能片面地只看动机或效果,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应注重看人生实践的最终结果,同时全面考察整个人生历程。
122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23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24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二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25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126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1、身心健康及其对人生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至臻完美的状态(well-being),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
127
WHO还给出了健康的具体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128
身心健康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身心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第二,身心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第三,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129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认知能力。这包括敏锐地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理解力
(2)情绪健康。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包括积极情绪占优势,情绪反应适度,情绪相对稳定 (3)意志健全。表现为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能够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和挫折,以实现目标 (4)了解并悦纳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对待现实,正确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自我
130
(5)人格完整。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总和。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正确;人格相对稳定
(6)人际关系良好。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尊重他人,悦纳他人,对人友善,与人沟通,同时为他人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接纳 (7)心理特点符合相应的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基本符合其生理年龄特征,即“像这个年龄的人” (8)社会适应良好。对社会环境的刺激能作出恰当正常的反应,直面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改变现实
131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32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133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 : 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134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 的关系 第一,人生需要竞争,但要正确对待竞争 第二,人生离不开合作,要讲究合作 第三,明确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35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第一,社会离不开个人,没有许许多多个人的存在,便没有社会。
第二,个人离不开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个人的存在。 第三,个人对社会不仅有依赖性,而且还具有能动性。
136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第一,个人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
第二,社会需要并不是独立于个人需要之外的存在,它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全体社会成员带有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需要的反映 第三,个体在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时,必须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及其满足,不能将个人需要、欲望凌驾于社会需要之上,以至自身需要、欲望满足受挫或危害社会同时,社会应该尊重、满足和体现个人合理的需要
137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指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是个人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 社会利益,又称“社会整体利益”、“公众利益”,指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如社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人们公共生活的福利事业、发展精神文明的条件等。
138
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私有制社会中,个人利益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对抗和冲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方面,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另一方面,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139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以权利和自由,这种权利和自由是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的。 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权利和自由则无从实现。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享受个人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致性,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多做贡献,从而为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奠定可靠的社会基础。
140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141
人与自然的紧张、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互为前提、互为中介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取决于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142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品质 了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143
本章重点难点: 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144
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45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其一,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二,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146
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147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还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148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149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50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151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 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 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5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153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154
2.推崇“仁爱”,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155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
156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157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158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不是遥不可及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9
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160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所以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而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161
同时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62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实践方面看,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市场失灵的无序状况。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
163
必须认识的两个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不等于私有制,这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问题的基本理论根据。
第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运行中人和物的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资金的流通和分配等,但它的主体是人,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164
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65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166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167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168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169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方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170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171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做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只有知荣辱、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172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的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73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174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175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守信: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76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想起本道德准则。
177
二、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78
大学生为什么要关注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179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地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个人品德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特点。
180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知行统一的方法。
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二)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184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掌握: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社会公德的养成;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了解: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185
本章重点、难点: 社会公德的内涵; 国民公德(公民道德)内涵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186
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爱因斯坦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亚里士多德
187
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恶的行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会称为最为道德的人。
——伏尔泰
188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直接和广泛。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89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涉及内容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190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保障的。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
191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92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193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基本特征: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3、广泛性。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身份、职业、地位如何,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4、简明性。社会公德要求一般都易于理解,一看就懂,操作起来也很容易。如“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不说粗话脏话”等,只要愿意做,无需花费多大的努力就能做到。
195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谦让,这也是个体文明素养的展现。
196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指主动帮助他人,并且以自己能够对他人有帮助而感到欣慰和快乐,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心,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建立良好关系的行为准则。
197
(三)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有、所用。对公共财物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98
(四)保护环境 即保护人们公共生活的环境和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包容和滋养了人类,环境的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199
(五)遵纪守法 即遵守公共秩序和纪律法规,它体现了公民对社会公约的尊重和敬畏。遵守法规要求人们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共场所的规定等。每个公民都应当提高自身的法纪观念,遵法守法,同时对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纪律的行为给与批评纠正,与非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200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从全社会范围看,大学生的公德修养水平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确实略高一筹。较长时间的正规教育,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能欲望,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气氛、丰富的文化生活、浓郁的文明气息,以及大中城市良好的文明氛围,所有这一切都教育、激励、熏陶、感染着大学生,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养成了许多的文明习惯,具备了较高的公德修养水平。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201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体化的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02
网络对您有什么影响?
203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上当。
204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损害。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藏特点,使得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效用明显降低,此时网络社会的道德主要依赖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要求和约束,即道德自律实现的。
205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它不仅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民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有:
206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的参与社会生活。
207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208
(三) 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不合法。
209
(四)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210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而自觉遵守。
211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
1、立法的目的。 2、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3、规定的治安管理除非种类。 4、处罚程序。 5、执法监督。
212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为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公民以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213
(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法律手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全体社会成员都有保护环境的法律义务。
214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不仅做到自己遵守交通法律规则,而且要积极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促进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守法意识的增强。
215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大学生应当了解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增强相关的法律意识。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利用互联网违法犯罪将受到法律的惩处,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216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掌握: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爱情的本质;家庭美德;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了解:职业与道德和法律;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爱情与婚姻和家庭。
217
本章重点、难点: 职业的内涵和本质;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爱情的本质。
218
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中,使大学生遵守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遵守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提高法律素质,是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219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220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1、职业定义: 职业的通俗表达是: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221
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 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生活中的法律: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222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时的共同特征:
鲜明的职业性: 明确的规范性; 调节的有限性。 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两者的具体内涵、调控手段不同; 前者主要体现在职业人的自律意识,而后者主要体现在他律要求。
223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爱岗敬业: 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即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24
(二)诚实守信: 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三)办事公道: 即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225
(四)服务群众: 即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奉献社会: 即要求从业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226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也是大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了解的基本法律常识。
227
《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学生是公务员的主要来源,故这也是大学生未来从业所需了解的重要法律常识。
228
(二)坚持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229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230
(三)明确职业活动中法定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的义务 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义务和公务员的权利
231
(四)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32
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1.申诉 2.控告 3.仲裁 4.诉讼
233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逐渐形成和提高的。 需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234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到大学生本人及家庭、国家及社会的利益。因此,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意志和信念,顺利地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35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 就业机制有待完善; 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236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择业:所谓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 创业: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 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择业的内在要求。
237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以下三点是十分必要的: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思想准备。
238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39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大学生在对待职业的问题上,除了要树立符合时代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外,还应当具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准备和抱负。 (一)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实践是锻炼人才的“熔炉”(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40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事业成功,人生的幸福, 往往与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241
一、爱情与人生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话题,它给人们带来的既有欢愉又有痛苦。因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42
(一)爱情的本质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243
爱情的三要素:性爱、理想、责任 性爱是爱情的第一个基本的要素,它是爱情与其它人世间的情感最大的区别点,使爱情成为一种特殊的“情爱”。 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 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责任也因此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244
(二)恋爱中的道德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245
(三)大学生的恋爱 在大学异性同学之间,如何确定是友谊或是爱情的关系,大学生有时会感到迷惑,由此会出现一些单相思或情感玩笑等一些不当现象。
246
正确把握和处理恋爱问题,大学生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不能只重过程而不顾后果。
247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应当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48
二、婚姻与家庭 婚姻: 它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
它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249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出婚姻的意义。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250
人类的婚姻和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形式、内容、价值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与社会关系极为密切。
251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其基本规范是: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252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 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 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253
我国《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1.结婚 结婚的含义: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254
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必备条件是:第一、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第二、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第三、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是:第一、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第二、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255
2.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方面 父母子女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包括:第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第二、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第四、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无条件的);第五、父母与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256
3.离婚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1)离婚原则:第一,保障离婚自由;第二、反对轻率离婚。 (2)离婚方式:第一、协议离婚;第二、诉讼离婚。 为了保护现役军人和妇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对此有另外的规定。
257
离婚从法律上解除了夫妻关系,然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依然存在,故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继续履行。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由法院判决。
《婚姻法》还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有过错方应当向无过错方支付一定的赔偿金。
258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和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因此,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对婚姻和家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大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59
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260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掌握: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国家安全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261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62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263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与其相关的法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
264
(二)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因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包括《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目前我国商法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等。
265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包括《反不正当竞争 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包括《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266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合同、就业促进、职业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安全生产、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已制定的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267
(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包括1997所3月14日修订后的《刑法》和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等。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268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一)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和关键性环节。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269
(三)法律执行 在 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270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五)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 (六)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71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72
二、自由平等观念 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自由并不等于为所欲为,合理的界限和约束是保障所有人自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任意的限制或取消人们的自由。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73
三、公平正义观念 追求公平正义一直是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法律是最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法律才有可能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 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程序不公正往往会导致实体不公正。
274
四、权利与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275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276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277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 ,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包括: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278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维护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79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掌握: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280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宪法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宪法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81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282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1.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 基本经济制度
283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1. 平等权 2. 政治权利和自由 3. 宗教信仰自由 4. 人身自由权 5.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 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284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 1.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3.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 依法纳税 6. 其他义务有: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85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 国务院 4. 中央军事委员会 5.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7.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286
第二节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基本原则主要有: 1. 平等原则 2. 自愿原则 3. 公平原则 4. 诚实信用原则
287
(二)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三)民事行为制度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四)民事权利制度 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
288
(五)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制度。 (七)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89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九)商事法律制度 我国商法是民商法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司、证券、票据、保险等法律制度。
290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 1. 行政合法性原则 2. 行政合理性原则
291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是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行政机关公务员是指依法代表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工作人员。 (三)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292
1. 抽象行政行为 2. 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293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294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原则主要有: 1.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2. 效率公平原则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税收法律制度
295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1. 罪刑法定原则 2. 罪刑相当原则 3.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296
(二)犯罪概述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 犯罪构成 2. 排除犯罪的事由 3. 故意犯罪形态 4. 共同犯罪 (三)刑罚制度 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1. 刑罚的体系 2. 刑罚的裁量
297
(四)犯罪种类 1. 危害国家安全罪 2. 危害公共安全罪 3.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 侵犯财产罪 6.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 危害国防利益罪 8. 贪污贿赂罪 9. 渎职罪 10. 军人违反职责罪
298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称。 (二)民事诉讼程序 1. 审判程序 2. 执行程序
299
二、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受案范围和参加人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二)行政诉讼程序 1. 起诉与受理 2. 第一审程序 3. 第二审程序 4. 审判监督程序
300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刑事诉讼法概述 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01
1. 刑事诉讼参与人 2. 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辩护和代理 3. 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和附带民事诉讼。 (二)刑事诉讼程序 1. 立案和侦查 2. 起诉 3. 审判程序 4. 执行程序
302
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 (一)仲裁概述 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中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仲裁法是调整在仲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03
(二)仲裁程序 1. 申请与受理 2. 仲裁审理 3. 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 (三)调解制度 1. 人民调解 2. 行政调解 3. 司法调解
304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四有”新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要开拓视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305
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要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306
生命价值论 内在价值 生命的质量及其生活质量。 外在价值 生命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 创造:让生活更美好 让生命更有意义
307
欢迎继续探讨 电话: 陆树程:
308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