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导语 在中国居住60年的新西兰作家艾黎说:“在中国有两个美丽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
4
边城 沈从文
5
沈从文( ),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一生著述丰富,是现代文学史上高产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如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
6
一、为什么小说以“边城”命名? “边城”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
其次,是一个时间、文化概念,作者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因此,可以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也可以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7
二、《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弟弟和排遣心中苦闷,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8
1 、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2 、小说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 1 、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2 、小说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9
特点和作用 本文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是采用插叙,主体部分(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
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10
爷爷的朋友 顺顺 邻里情 朋友情 祖 父 人性之美 祖孙情 爱情 翠 翠 爱情 天 保 军民情 傩 送 军士、军官等
11
四、学习探究 由人性之美,把握文章表现的爱的主题,体会作者构筑的爱与美的理想世界,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情。
12
祖孙情: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⑴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的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13
⑵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没有说二老,你认识二老吗?你光心动,你有行动吗?为什么不去提亲?可见翠翠说话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话,一则表现出少女的害羞与修养,二从对爷爷进一步采取准确行动的提示中,表现出对爷爷的信任与依赖。
14
⑶(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你疯了!”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15
爱情甜而美 (1)“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2)“那人说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 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16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4)“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沉默”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17
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1)“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
(2)“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 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一面 ……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筹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18
(3)“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
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19
邻里情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2)“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 “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美德。
20
(3)“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
“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21
人物情和而谐 (2)“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性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
(1)“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 (2)“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性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 (3) “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簧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 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 人安狗闲,平等相处。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22
军民情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 “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23
问题 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她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沈从文对边地小人物的赞美,常常是从对大城市的的上层人物的憎恶出发的。沈从文20岁之前生活在湘西,20岁之后是生活在对湘西的回忆之中。他抱着对新的人生追求与向往离开湘西的。但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 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到“我知道许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 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24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
25
六、布 置 作 业(两题任选一题) 1、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后感。 2、以“爱与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