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头 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头 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头 针

2 教学目标 1.掌握头针的概念、特点;头针标 准线的定位、主治。 2.熟悉头针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与注意事项。 3.了解头针的起源和发展。

3 教学内容 概念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头皮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4 概念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又称头皮针、颅针。
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有多种头针用于临床,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法。 概念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又称头皮针、颅针。

5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头部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是头针治病的理论依据。

6 二、头皮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一)额区 (二)顶区 (三)颞区 (四)枕区

7 额区 [额中线] [额旁一线] [额旁二线] [额旁三线]

8 [额中线] 定位: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 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神志病、鼻病等。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回顾 [额中线] 定位: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 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神志病、鼻病等。

9 [额旁一线] 定位: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 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向 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胸部病、鼻病等。
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 回顾 [额旁一线] 定位: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 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向 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胸部病、鼻病等。

10 [额旁二线] 定位: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 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 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腹部病、眼病等。
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 [额旁二线] 定位: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 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 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腹部病、眼病等。 回顾

11 额角发际上0.5寸 [额旁三线] 定位:在额旁二线的外侧,自足阳明 胃经头维穴内侧0.5寸处向前, 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早 泄、子宫脱垂、眼病等。 回顾

12 顶区 [顶中线] [顶颞前斜线] [顶颞后斜线] [顶旁一线] [顶旁二线]

13 [顶中线] 定位:当顶部正中,属 督脉。自前顶穴 向百会穴,沿皮 刺1.5寸。 主治:腰、腿、足的瘫 痪、麻木和疼痛 等病证。
前顶: 百会前1.5寸 回顾 [顶中线] 定位:当顶部正中,属 督脉。自前顶穴 向百会穴,沿皮 刺1.5寸。 主治:腰、腿、足的瘫 痪、麻木和疼痛 等病证。

14 悬厘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 前神聪 百会前1寸
[顶颞前斜线] 定位:从顶中线前神聪 穴,沿皮刺向颞 部的悬厘穴,贯 穿督脉、足太阳 膀胱经、足少阳 胆经、足阳明胃 经、手少阳三焦 经。 主治:自上而下,分别主 治下肢、上肢、 头面部的瘫痪。 回顾

15 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交点 [顶颞后斜线] 定位:从顶中线的百会穴, 沿皮刺向颞部的曲 鬓穴,贯穿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足 少阳胆经、足阳明 胃经、手少阳三焦 经。 主治:自上而下,分别主治 下肢、上肢、头面部 的感觉异常。 回顾

16 [顶旁一线] 定位:在顶中线旁开 1.5寸,属足 太阳膀胱经, 自通天穴沿皮 向后刺1.5寸。 主治:腰、腿的瘫痪、 麻木、疼痛等 病证。
前发际正中上4寸,旁开1.5寸 [顶旁一线] 定位:在顶中线旁开 寸,属足 太阳膀胱经, 自通天穴沿皮 向后刺1.5寸。 主治:腰、腿的瘫痪、 麻木、疼痛等    病证。 回顾

17 前发际上2.5寸,正中旁2.25寸 [顶旁二线] 定位:在顶旁一线的外 侧,顶中线旁开    2.25寸处,属足 少阳胆经。自正 营穴沿皮向后刺    1.5寸。 主治:肩、臂、手的瘫 痪、麻木、疼痛    等病证。 回顾

18 (三)颞区 [颞前线] [颞后线]

19 颔厌 头维与曲鬓上1/4和下3/4交点 悬厘 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 [颞前线] 定位: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胆    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    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 主治:头、面、颈病证,如瘫痪、麻    木、疼痛、失语、齿病和眼病    等。 回顾

20 [颞后线] 定位: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 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 刺向曲鬓穴。 主治:颈项病、耳病、眩晕等。
曲鬓 鬓角发际后缘,耳尖水平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 [颞后线] 定位: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    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    刺向曲鬓穴。 主治:颈项病、耳病、眩晕等。 回顾

21 (四)枕区 [枕上正中线] [枕上旁线] [枕下旁线]

22 [枕上正中线] 定位: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 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 皮刺1.5寸,达脑户穴。 主治:眼病等。
脑户 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 强间 脑户上一寸半 [枕上正中线] 定位: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    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    皮刺1.5寸,达脑户穴。 主治:眼病等。 回顾

23 [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 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 经。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 视眼等。
[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    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    经。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    视眼等。

24 [枕下旁线] 定位: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直 线,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玉枕 穴向下,沿皮刺2寸。 主治:动作失衡等小脑病证。
脑户旁1.3寸 [枕下旁线] 定位: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直    线,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玉枕    穴向下,沿皮刺2寸。 主治:动作失衡等小脑病证。 回顾

25 三、操作方法 (一)针具 (二)体位和消毒 (三)针刺法 选用28-30号粗细, 1.5-2寸长的毫针。 一般选用坐位或 卧位;常规消毒

26 针刺法 1.进针 2.行针 3.起针 4.疗程 教学参考

27 进针 针尖与头皮呈30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少,将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区刺入 寸。如推进过程中针下有抵抗感,或患者感到疼痛较剧时,应立即停止推进,后退改变角度或重新进针。 头皮分层

28 头皮分层 皮层 皮层下 帽状腱膜层 纤维组织紧密联系 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阻力小 帽状腱膜下层

29 行针 快速捻转法:只捻转不提插。左右快速旋转达200次/分左右。一般可持续捻转2-3分,留针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5分,重复捻针1次。
(参考手法:抽添法,分抽提法和进插法两种。)

30 起针 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如紧涩难出,可徐徐捻转出针。注意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31 疗程 可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作下一疗程。

32 四、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亦可用于针刺麻醉。

33 五、注意事项 (一)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加上头发覆盖, 不易及时发现。因此,必须作到针前严格 消毒,针后按压针孔,以防感染。
(二)头针在治疗时刺激较强,故需掌握适当的 刺激量,防止晕针。 (三)出针后应清点针数,防止遗漏 (四)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以及婴幼儿囟 门尚未完全闭合者,不宜采用头针。血压 过高时,应待稳定后方可行头针治疗。

34 头针教学参考 多针刺法 ① 头针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两种,前者用于额区,后者用于头顶各线。上下对刺:如针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而下刺入,另一根从前额发际下5分处由下而上刺入,二针相对。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可按此法施行。前后对刺:如针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二针前后相对。顶旁1、2线可按上述施行本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刺,并不要求其针尖相抵。

35 ②头针接力刺法:适用于顶颞前、后斜线的多针刺法。其操作常用等长度的三根毫针,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如前顶穴)、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将此线三等分)处进针,沿皮由上而下依次透针。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接力,故名曰“接力刺”。

36  ③头针齐刺法:是用三根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或治疗线的多针刺法,适用于额中线、顶中线和枕上正中线等。额中线: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穴左右旁开各5分处进针,三针均向前额发际下5分处透刺1寸。顶中线: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枕上正中线:第一针从强间穴透刺至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从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在临床上,亦可同时针刺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双侧),三针平行齐刺。  (以上多针刺法内容出自于《针刺手法百家集成》314~315页)。

37 复习思考题 1、头皮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如何? 2、简述头针的刺激方法。

38 附:焦氏头针 根据大脑功能定位原理拟定的头针刺激区作为头针治疗部位。
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头针治疗分区。其适应范围、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参照标准头针。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39

40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41

42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43 感觉区:运动区后移1.5cm 舞蹈区:运动区前移1.5cm

44  4.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5.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45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7.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46 8.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47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9.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48 11.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12.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13.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14.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Download ppt "头 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