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 〔目的要求〕 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常见并发症。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熟悉糖尿病的病理变化,了解糖尿病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了解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3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一、感染性疾病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病变性质:化脓性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冬春寒冷季 节。

4 1. 病因、传播途径与 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 ↓ 多数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上呼吸道 少数细菌经上呼吸道粘膜侵 入血流→败血症→脑脊髓膜炎

5 2. 病理变化 (1)普通型流脑 肉眼: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 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覆盖脑沟、脑回。
2. 病理变化 (1)普通型流脑 肉眼: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 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覆盖脑沟、脑回。 镜下:蛛网膜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蛛网膜 下腔增宽,蛛网膜下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 素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严重者脑实质可出现炎症→脑膜脑炎

6 流脑肉眼观 脑脊髓膜血管高 度扩张充血,蛛网 膜下腔充满灰黄色 脓性渗出物。

7 脑膜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有灰黄色渗出物(脓液)被覆。脑回变宽,脑沟变浅,部分结构不清
化脓性脑膜炎

8 流脑镜下改变 模式 蛛网膜血管高度扩 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 宽,内含大量中性粒细 胞及纤维素和少量单核 细胞、淋巴细胞。 角弓反张

9 (2)暴发型流脑 多见于儿童。 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 休克和皮肤、粘膜大片紫癜。 两侧肾上腺 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
功能衰竭,称为华-佛综合征。

10 3. 临床病理联系 (1)颅内压升高 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 (2)脑膜刺激征
3. 临床病理联系 (1)颅内压升高 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 (2)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屈髋伸膝征( Kerning)阳性。 (3)颅神经麻痹 累及Ⅲ、Ⅳ、Ⅴ、Ⅵ和Ⅶ对颅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 (4)脑脊液改变 压力↑、浑浊、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细菌培养(+)。

11 4. 结局和并发症 (1)大多数患者可痊愈 (2)后遗症 脑梗死:脑底动脉炎→管腔阻塞→脑缺血 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
颅神经受损麻痹:如耳聋、视力障碍、斜视、 面神经瘫痪等。 脑梗死:脑底动脉炎→管腔阻塞→脑缺血

12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 乙 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变质为 主的炎症。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常在夏秋季流
行。 1. 病因、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 病因:乙型脑炎病毒

13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染途径: 蚊→ 传染源→ 病毒蚊→ 健康者 - - → 免疫力强,血脑屏障功能 病毒血症→ 正常→隐性感染 免疫功能↓,血脑屏障功能 不全→中枢N →乙型脑炎

14 2. 病理变化 病变性质:变质性炎 病变部位: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 丘最为 严重 肉眼:脑膜充血、脑水肿明显,见粟
粒或针尖大的半透明软化灶。

15 镜下: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 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 镂空筛网状软化灶
3. 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套形成 4. 胶质细胞增生: 弥漫性增生;胶质细胞结节

16

17 图示 神经元坏死 坏死神经元周围有多个小胶质细胞浸润,有些侵入神经细胞内,即“噬神经细胞现象”

18 灶性脑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筛网状的软化灶

19 图示血管套现象。脑血管周围见大 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0 图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21 3. 临床病理联系 4. 结局 (1)嗜睡和昏迷 (2)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3)脑膜刺激症状:少见 (4)脑脊液:细胞数↑ 淋巴细胞为主
3. 临床病理联系 (1)嗜睡和昏迷 (2)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3)脑膜刺激症状:少见 (4)脑脊液:细胞数↑ 淋巴细胞为主 4. 结局 多数可痊愈,少数留下后遗症

22 二、变性疾病 (一)阿尔茨海默病 概述: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AD) 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变性疾病, 起病多在50岁以后。
临床:进行性精神状态衰变,包括记忆 、 智力、定向、判断能力、情感障碍和行为失常, 甚至发生意识模糊等。

23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受教育程度 遗传因素 神经细胞的代谢改变 脂蛋白E的ε4异常 继发性递质改变

24 2. 病理变化 肉眼: 脑萎缩明显,脑回窄、脑沟宽,病变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显著。 镜下: 1. 老年斑 2. 神经原纤维缠结
2. 病理变化 肉眼: 脑萎缩明显,脑回窄、脑沟宽,病变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显著。 镜下: 1. 老年斑 2. 神经原纤维缠结 3. 颗粒空泡变性 4. Hirano小体

25 (二)帕金森病(震颤性麻痹) 临床: 为 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等。
概述: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纹状体、黑质多巴胺系统损害有关的脑变性疾病,多在50~80岁发病。 临床: 为 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等。

26 1.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兴奋性神经毒、老龄化、自身免疫及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

27 2.病理变化 (1)肉眼:黑质和蓝斑脱色素 (2)光镜:可见该处的神经黑色素细胞丧失,残留的神经细胞中有Lewy小体形成。该小体位于胞浆内,呈圆形,中心嗜酸性着色,折光性强,边缘着色浅。 (3)电镜: Lewy小体由细丝构成,中心细丝包捆致密,周围则较松散。

28 三、 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 (一) 颅内压升高 (二)脑疝形成 1. 扣带回疝: 患者感觉迟钝。
1. 扣带回疝: 患者感觉迟钝。 2. 海马钩回疝(小脑天幕疝):导致同侧动眼神经受压,出现同侧散瞳;中脑及脑干受压后移→意识丧失。 3.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呼吸、循环衰竭→猝死。

29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包括各内分泌腺体、内分泌组织及弥散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即APUD细胞)。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包括各内分泌腺体、内分泌组织及弥散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即APUD细胞)。 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到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靶器官之间调节机制的双重调控。

30 一、糖 尿 病 (diabetes mellitus,DM) 主要特点 :高血糖、糖尿。
糖尿病 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 主要特点 :高血糖、糖尿。 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

31 (一)分型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糖尿病: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幼年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的10%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幼年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的10%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成年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的90% 继发性糖尿病:是指由已知原因造成胰岛内分泌功能不足所致的糖尿病

32 1. 1 型糖尿病 主要特点 : 青少年发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胰岛B细胞明显减少,血中胰岛素降低,易出现酮症,治疗依赖胰岛素。
型糖尿病 主要特点 : 青少年发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胰岛B细胞明显减少,血中胰岛素降低,易出现酮症,治疗依赖胰岛素。 发病机制: 是在遗传易感基础上,病毒感染等作为诱因,诱发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地破坏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引起糖尿病。

33 2.2 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 : 尚不清楚,认为是与肥胖有关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及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
主要特点 : 成年发病,起病缓慢,病情较轻,发展较慢,胰岛数目正常或轻度减少,血中胰岛素可正常、增多或降低,无抗胰岛细胞抗体,无其他自身免疫反应的表现,本型肥胖者多见,不易出现酮症,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发病机制 : 尚不清楚,认为是与肥胖有关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及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

34 (二) 病理变化 1.胰岛病变 (1)1型糖尿病 早期为非特异性胰岛炎,继之胰岛B细胞颗粒脱失、空泡变性、坏死、消失,胰岛变小、萎缩、数目减少,纤维组织增生。 (2)2型糖尿病 早期病变不明显,后期B细胞减少,常见胰岛淀粉样变性,胰腺纤维化及脂肪浸润。

35 胰岛片状淀粉样变。(HE×200)

36 2.血管病变 (1)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2)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37 3.肾脏病变 (1)肾脏体积增大 (2)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3) 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4)肾小管和间质损害 (5)血管损害 (6)肾乳头坏死

38 4.视网膜病变 5. 神经系统病变 周围神经缺血性损伤,脑神经细胞广泛 微小动脉瘤、小静脉扩张、微血栓形
成,视网膜渗出、出血、纤维组织增生、新 生血管形成,易引起失明或合并白内障。 5. 神经系统病变 周围神经缺血性损伤,脑神经细胞广泛 变性。 6. 其他组织或器官病变 可出现病变和感染。

39 二、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常呈地方性分布,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一般无临床症状。
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一般不伴甲状腺功能亢进。 常呈地方性分布,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一般无临床症状。

4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 缺碘 2.致甲状腺肿因子的作用 3.高碘 4.遗传与免疫 (1)水中钙和氟
1. 缺碘 2.致甲状腺肿因子的作用 (1)水中钙和氟 (2)某些食物(如卷心莱、木薯、菜花、大头菜等) (3) 硫氰酸盐及过氯酸盐妨碍碘向甲状腺聚集。 (4) 药物如硫脲类药、磺胺药、锂、钴及高氯酸盐 等,可抑制碘离子的浓集或碘离子有机化。 3.高碘 4.遗传与免疫

41 (二)病理变化 肉眼: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 镜下: 滤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状,伴小 滤泡和小假 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
1. 增生期(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 肉眼: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 镜下: 滤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状,伴小 滤泡和小假 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 2. 胶质贮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 肉眼: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显著增大。 镜下 :滤泡腔高度扩大,大量胶质贮积,上 皮变扁平。

42

43 3. 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 小不一, 无完 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坏死、 囊性变、钙化 和瘢痕形成。
3. 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 肉眼 :甲状腺呈不对称结节状增大,结节大 小不一, 无完 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坏死、 囊性变、钙化 和瘢痕形成。 镜下:部分滤泡为增生期,可形成小滤泡; 部分滤泡高度扩张,胶质贮积,上皮细胞变扁平。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包绕滤泡,形成大小不 一的结节状病灶。

44 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eiter)
切面见大小不一的灰褐色结节,结节境界清楚,但无完整包膜,部分有钙化 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eiter)

45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滤泡大小不等,部分滤泡显著扩大,腔内充满红染的胶质,上皮细胞变扁平

46 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 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升高,如心悸、多汗、烦热、潮汗、脉搏快、手震颤、多食、消瘦、乏力和突眼。
是指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 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升高,如心悸、多汗、烦热、潮汗、脉搏快、手震颤、多食、消瘦、乏力和突眼。

47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 性疾病。

48 (二) 病理变化 肉眼 :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切面灰红, 胶质含量少。
(二) 病理变化 肉眼 :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切面灰红, 胶质含量少。 光镜: 以小滤泡为主,上皮呈立方状。大滤泡上皮多呈高柱状增生, 有的呈 乳 头状增生。胶质稀薄或不见胶质,周边有吸收空泡。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有 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49 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并有乳头形成。滤泡腔内胶质稀薄,周边有大小不一的吸收空泡。间质淋巴滤泡聚集成堆。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50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51 电镜下: 滤泡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内质网丰富、扩张,高尔基体肥大,核糖体增多,分泌活跃。
免疫荧光检查: 滤泡基底膜上有IgG沉着。

52 (三) 治 疗 1. 术前碘治疗。治疗后甲状腺病变有所减轻,甲状腺体积缩小、质变实,似牛肉样外观。光镜下上皮细胞变矮、增生减轻,胶质增多变浓,吸收空泡减少;间质血管减少,充血减轻,淋巴细胞也减少。 2. 手术治疗


Download ppt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