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2
魏 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图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8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9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10
求 谏
11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12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13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14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15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16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7
的品质可资后代君王借鉴? 从本文可见唐太宗有哪些优秀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对唐太宗精湛的领导艺术着墨尤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从本文可见唐太宗有哪些优秀 的品质可资后代君王借鉴?
18
从善如流,屈己纳谏 居安思危,满怀忧患 爱才重贤,知人善任 宽厚爱民,恭俭节用
从善如流,屈己纳谏 居安思危,满怀忧患 爱才重贤,知人善任 宽厚爱民,恭俭节用 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遗憾。
19
本文说理论证特色: (《学海导航》56页) 比喻说理 类比说理 假设推理 事实论证
20
唐太宗与《兰亭序》 唐朝初年,江南会稽山下的永欣寺来了一位北方打扮的读书人,他与主持辩才和尚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辩才和尚从秘室里取出一个素绢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书帖。读书人接过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的《兰亭序》,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还给了辩才,声称是件赝品。辩才很生气地说:这是我师傅智永和尚亲传我的,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焉能有假。 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那个读书人偷走了辩才和尚的法帖。
21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高兴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叫皇宫里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时有名的拓帖能手多人,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李世民为得到《兰亭序》对辩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但由于他对王羲之的宠爱,才使湮没了两百多年的《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人临摹和拓印的。
22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兰亭序》的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