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害破 孔 Modified 7年之前
1
药理学Pharmacology 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周琼莹 电话:
2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3
第1节 绪 言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 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 的一门学科。
4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4
5
药物(drug) 预防用药 治疗用药 诊断用药 药物与毒物
6
药物来源 天然药物 人工合成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
8
药理学性质:桥梁学科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医学 药学
9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②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 ③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④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10
新药的研制与开发(R&D) 1、临床前研究: 药物的发现、研制、筛选、药效、毒性的研究。 2、临床研究: 在人体内进行试验(分三期)。
3、售后监测(第四期)。
11
二、药理学的发展史
12
传统本草学阶段 近代药理学阶段 现代药理学阶段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公元1世纪,365种药物。
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884种药物。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一部药物学巨著。1892种药物。 近代药理学阶段 1803年德国药剂师F.W.Serturner 从罂粟中分离出吗啡。 现代药理学阶段 1940年英国H.W.Florey提取出了青霉素。
13
《本草纲目》 《新修本草》书影
14
《本 草 纲 目》 李时珍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1578年完成 52卷,190万字
收药1892种 插图1160幅 药方11000条 7种文字 李时珍
15
德国R.Buchheim(1820-1879) 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第一本药理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现代药理学创始人,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
其学生O.Schmiedeberg( )继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 20世纪30-50年代,新药发展的黄金时代,人工合成和半合成的化合物,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Rudolf Buchheim Oswald Schmiedeberg
16
补充一:药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性 (一)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 (二)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为实验对象)
17
补充二: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 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分类药名最重要,每章抓住重点药。 作用应用是关键,其他药物比特点。
18
补充三:药理学7大篇章 1、药理学总论 2、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4、心血管系统药物 5、内脏系统药物 6、激素类药物
7、化疗药物
19
第2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 作用: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表现。
通常:作用=效应,药物作用=药物效应
20
第2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兴奋 抑制 兴奋、亢进:指凡能使机体固有功能增强的作用。
抑制、麻痹:指凡能使机体固有功能减弱的作用。
21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指药物对某些细胞组织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或是机体的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敏感性有差异所导致的现象。
选择性强:作用面窄,不良反应少 ………弱:………宽,…………多 ……….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选择性很差,则无要用价值,为毒物
22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一)防治作用 预防 治疗 对因(治本) 治疗(治标)
(二)不良反应:用药后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且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药物治疗量是产生的 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 症状较轻,危害不大,可预知,可转化 1、副反应
23
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的反应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2、毒性反应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的效应 4、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反跳 a少数人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b与剂量无关 c某些药物用皮肤过敏试验可预知 5、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24
毒性反应—致畸胎作用:海豹肢
25
四、量效关系 量效曲线:以药理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长尾S型曲线。 (一) 量反应量效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压升降、心率快慢等,用具体数值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二) 质反应量效曲线 质反应:效应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
26
量效关系: 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 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最大治疗量(极 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常 用 量: 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致 死 量: 引起死亡的剂量.
27
剂量与效应关系图
28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效 能: 药物的最大效应.
概 念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效 能: 药物的最大效应.
29
量效曲线图
3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potency of the different diuretics
效价与效能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potency of the different diuretics
32
概 念 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 半数动物起阳性反应的剂量 治疗指数:LD50与ED50的比值(LD50/ED50),比 值越大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33
五、药物作用机制 激动剂?阻断剂?部分激动剂?
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功能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特定化学物质结合,并通过信息放大系统,引起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 内源性配体:递质、激素 外源性…….:药物、毒物 药物与受体结合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和内在活性(药物激活受体产生特异药理作用的能力)。 激动剂?阻断剂?部分激动剂?
34
五、药物作用机制 (二)受体的特性: 1.饱和性:受体的数目与它能结合的配体的量都是有限的,作用于同一受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
2.专一性:受体能特异地识别并结合与其结构相吻合的药物分子,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型的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效应类似。 3.可逆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能被其他特异性的药物置换。 4.高灵敏性: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
35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细胞对激动药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也称向下调节。是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受体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 受体增敏: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增大或效应力增强的现象,也称向上调节。如长期使用拮抗药,体内受体数目增多、敏感性增强,反应性增强,是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出现撤药反应或反跳现象的原因之一。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细胞对激动药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也称向下调节。是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36
第3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的特点:
1.高浓度---低浓度(又称下山转运) 2.不消耗能量
37
(二)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的特点: 低浓度--高浓度 (又称上山转运) 需要消耗能量,有饱和性。 3. 需要载体,存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38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39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发挥疗效 或产生毒性 暂时储存 通过代谢、排泄等途径从体内消除 药物 血液循环(游离型 结合型) 其他组织
血液循环(游离型 结合型) 分布 其他组织 作用部位 肝、肾等 发挥疗效 或产生毒性 暂时储存 通过代谢、排泄等途径从体内消除
40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胃肠道pH值 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 胃排空速率 胃排空速率主要受内容物影响 首关消除:或称 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41
2.舌下给药(sublingual) 吸收面积小,吸收快,无首关消除,适用于用量小及脂溶 性高的药物。 3.直肠给药(per rectum) 吸收面积小,避开部分首关消除,适用于刺激性强或不能口 服的药物。 4.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和 静脉滴注 (intravenous infusion,ivgtt) 无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动脉注射(intra-arterial,ia) 5.吸入给药 (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吸收迅速 6.局部用药---皮肤、眼、鼻、咽喉
44
(二)分布 (distribution) 是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2.组织器官血流量及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3药物理化性质和体液pH 4.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5.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45
(三)生物转化 药物的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 (metabolism):是指药物在体內发生的化学结构的变化。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 1. 灭活 2. 活化 生物转化步骤: 1. 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 2. 结合反应。 药酶抑制剂 药酶诱导剂 肝药酶(药酶 P-450)
46
(四)药物的排泄 排泄 (excretion) 是指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肾、肺、胆囊、乳腺、唾液腺、汗腺
47
肝肠循环: 一些药物或代谢物从肝脏经胆道排泄 进入肠道后重新吸收回到肝脏的现象。 肝脏 肠道 粪便排泄 门静脉 胆管
48
三、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时量关系: 即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时量曲线 (time-concentration curve)
又称 药时曲线
49
单次静脉注射 单次口服 Cmax Tmax Time (min) 20 40 60 80 100 120 2 4 6 8 10
20 40 60 80 100 120 2 4 6 8 10 Time (min) Plasma aspirin concentration (mg/L) Cmax Tmax 单次静脉注射 单次口服
50
(二)药动学参数及其应用 1、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2、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是假定药物均匀分布于机体所需要的理论容积。
51
3、血浆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意义: 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
单次给药后的消除: t1/ 残留药量 100% % % % % % % ………… 一次给药经过4~6个半衰期,可以认为药物基本消除。
52
负荷剂量法:按t1/2给药首剂加倍,一次给药即可达到Css 。
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经过4~6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定水平,称为: 稳态血药浓度(Css) 负荷剂量法:按t1/2给药首剂加倍,一次给药即可达到Css 。
53
4、时量曲线下面积 5、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生物利用度 (F)的表示: 6、清除率(clearance,CL) 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单位为L/h。清除率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54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1、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 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55
血药浓度 C0 2 1 3 t 4 t 血药浓度 logC ke 斜率=- 2.303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时量曲线
56
血药浓度 C0 2 1 3 t 4 logC 零级动力学消除 时量曲线
57
第4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58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剂量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强,作用也越强。
59
作用强度 剂量 最小致死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中毒量 极量 常用量 治疗量 最小有效量 安全范围
60
(二)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药的吸收速度不同,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 (三)给药时间和次数
61
(四)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1、药动学相互作用 包括吸收、血浆蛋白结合、肝脏代谢、肾排泄。
62
a.吸收 :如四环素与Fe2+、Ca2+络合。
b.分布: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c.代谢: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应注意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d.排泄 如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
63
2、药效学相互作用 a.生理性协同与拮抗: 即在原发生理作用机制上的相互作 用,如饮酒加重镇静催眠药(协同);抗凝血药与抗血小板 聚集药合用可(协同);而浓茶或咖啡与镇静催眠药合用 (拮抗)。 b.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如受体阻滞药与Adr 合用, 可导致升压作用的反转现象;组胺与抗组胺药合用(拮抗) 。 c.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可因抑 制外周NA的再摄取,增强NA的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64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1、小儿 血浆蛋白少、肝肾功能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差、机体含水多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吗啡-呼吸中枢抑制
1、小儿 血浆蛋白少、肝肾功能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差、机体含水多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吗啡-呼吸中枢抑制 2、老人 肝肾功能减退,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吸收下降、消除能力减弱 用药剂量一般为成人的3/4
65
(二) 性别 妇女受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影响,选择药物要注意。 如在妊娠的最初三个月内,禁用抗代谢药、激素等能引起致畸的药物。
临产前禁用吗啡等镇痛药,因可抑制胎儿的呼吸。 哺乳期用药避免用影响婴儿的药物。因有些药物可进人乳汁。
66
(三)遗传异常 遗传异常只有在受到药物激发时出现异常,故不是遗传性疾病。 (四)病理情况 (五)心理因素 安慰剂placebo 1、安慰剂对心理因素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 2、安慰剂在新药临床研究时双盲对照中极其重要,可用以排除假阳性疗效或假阳性不良反应。
67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1、变态反应 2、耐受性和药物依赖性 耐受性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依赖性 是指无病情根据的大量长期的自我用药(精神上想再用)。 3、快速耐受性 药物在短时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4、耐药性 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5、停药反应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时出现的症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