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師說 總複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師說 總複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師說 總複習

2 題解 1.選自《昌黎先生集》 2.旨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 3.寫作動機:護衛儒術、倡導古文 4.「說」是古文文體,說明+議論

3 作者 郡:ㄐㄩㄣˋ  瀕:ㄅㄧㄣ 宰相:ㄗㄞˇ  裴:ㄆㄟˊ 1.韓愈,字退之,郡望為昌黎,撰文常自稱昌黎韓愈,累官至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2.因諫迎佛骨,觸怒皇帝,瀕臨死罪。幸得宰相裴度力救,遠放潮州。 3.平生以弘揚道統自任,極力排拒佛老

4 作者 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4.與友人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主張以語言質樸、形式自由的散文取代駢文 5.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6.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柳歐曾王三蘇 7.詩歌別開奇崛險怪一格 六朝:(因定都健康)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筆記小說興起於此時

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1)設問(不能無惑),強調從師學習的必要與重要。 (2)董仲舒: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6 〈師說〉一文起筆即點題,說「古之學者必有師」,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古之」兩字,援古以立論,有「藉古」以「諷今」之意 (B)「必」字將從師問學視為不容置疑的定論,構成一種邏輯上的肯定句 (C)本句可視為作者基本的教育原則之一 (D)首句之「學」,可視為貫串全文之脈絡 (D)

7 嗟:ㄐㄧㄝ (1)設問,不管年紀大小,只要他比我有道術、有才學,就應向他學習。 (2)擇師的標準:聞道與否(先後)!
比較: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嗟:ㄐㄧㄝ 從師問學的傳統 adj+n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設問,不管年紀大小,只要他比我有道術、有才學,就應向他學習。 (2)擇師的標準:聞道與否(先後)! 學習道理 v+n →夫庸知其年之先生於吾或後生於吾乎

8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從師的為一條件是:對方有無道術學問。 (2)王通:「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之有?唯道所存。」

9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1)推測語氣,意謂聖愚之分,在於肯不肯從師問學 (2)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10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韓愈運用古今對比的筆法強調出今之眾人將面臨的情況是: (A)聖益聖,愚益愚 (B)聖人因而為愚,愚人因而為聖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 (A)

11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1)映襯(對比)手法 (2)士大夫之族只知替孩子請塾師,自己卻從不願向人學習,未免矛盾。

12 還原: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1)錯綜句,士大夫之族只看到孩子學習句讀等小知識的收穫,卻忽略自己不求大學問的損失。 (2)指出士大夫的師道觀不止自相矛盾,而且捨本逐末。 (adv) (v) (adv) (v) 學了小知識,漏了大學問 國民小學 adj+N

13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抨擊士大夫之族只因彼此地位不同就恥於相師的心態。

14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譏諷士大夫之族對師道的見識,不如社會底層的人。

15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耽。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1)聖人能不恥下問。 (2)以實例呼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主張。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同:虛己以聽、虛懷若谷 反:師心自用、自以為是

16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1)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也。

17 1.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孔子以為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請問孔子如此主張的原因為何? (A)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B)當仁,不讓於師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一句,與下列何者的意思並不相近? (A)學無常師 (B)學而不思則罔 (C)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A) (B)

18 3.下列何者可以與「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相互印證? (A)聖人無常師 (B)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C)名師出高徒 (D)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語涵義與下列何者相呼應?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C)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D)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E)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A) (AC)

19 柳宗元說:「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由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知道下列何者為韓愈想打破的流俗? (A)魏晉門閥制度影響下「恥於從師」的風氣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觀念 (C)「年相若則道相似」的想法 (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態度 (E)「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現象 (ABC) (D)為韓愈〈師說〉一文中正面的立論點之一。 (E)韓愈肯定下層社會階級「不恥相師」。

20 下列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正確? (A)「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意謂現代的人不向聖人學習也很久了 (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意謂士大夫之族為子擇師,自身卻以從師為恥 (C)「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意謂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D)「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意謂聖人的才智超出常人甚多 (E)「聖益聖,愚益愚」意謂由於天資的差異,聖人只會越來越聰慧,愚人只會越來越愚昧 (BCD) 解析:(A)指如今的普通人,才智遠不如聖人。 (E)聖人越來越聖明,愚人更加愚笨,原因在於從師問學的有無。


Download ppt "師說 總複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