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4單元:風調雨順—伊甸園的誕生 風調雨順 適合生命發生的環境 -陽光、空氣、水圈、地圈、生物圈 文明發展完全是跟環境息息相關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是不是有時候相同的環境會孕育不同的文明,而很多時候你很容易看出不同的環境孕育不同的文明,可是不同文明之間也有它的相似點─因為人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我們需要回溯到幾個更根本的問題:人類之所以會有這種文明,是因為我們是這樣的生命,有我們的需要和思維?我們要回溯到生物的生命上有沒有一些特質,是被我們自己在生存過程中忽略掉的? 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有我們的生活方式,要吃喝拉睡也要思考,有一些雖然是科學界發展出來的想法,可是人文界還是可以思考。 反過來講,現在的科學越來越不思考價值的問題,不是說完全不思考,而是它在運作過程中把價值問題抽離出來,所以很多研究我們不討論價值、倫理、道德,這就會產生問題。 我們不如回頭思考,我們的生命是甚麼樣子,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麼特點?這個時候我們又發現:不能只關注人類,因為孕育人類的環境─地球也是很特別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風調雨順的原因,在我們的所知的八大行星裡,地球是非常不一樣的。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地球的形成與成長 我們談地球的形成和成長。 阿波羅八號要離開月球的時候,接到地球塔台的對話說:你們現在回頭看一下,並建議take a snap。 這是阿波羅八號非常有名的照片,因為在一個荒寂的衛星(月球)上,回頭看到一個非常美麗的藍色星球,living and vivid,看它上面雲塵的情況非常vigorous。 我們自己的家園是甚麼樣子,我們有時候也不是很在意,但是很多事情我們稍微停下腳步看一看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不太一樣的想法,這也是滿人文的思維? Taken by Apollo 8 crewmember Bill Anders on December 24, 1968, while in orbit around the Moon, showing the Earth rising above the lunar horizon.
3
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未依照比例),由左至右依序為: 海王星、
Is there a “right” place for the “right” planet? 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未依照比例),由左至右依序為: 海王星、 天王星、 土星、 木星、 小行星帶、 太陽、 水星、 金星、 地球和月球、 火星 這個大火球是太陽;火星是在紅色軌道上,它的大小跟地球相對比較近;後面的木星比我們大多了;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再外圍一圈是金星(Venus),然後就是地球,地球外面是火星。地球的姊妹星有人講兩個有人講三個,除了地球本身,火星是我們的兄弟星,另外再加上軌道形狀跟地球相近的金星。 我們要問一句話,Is there a right place for a right planet? 地球只要離太陽稍微遠一點或近一點,地球稍微大一點或稍微小一點,你我都不敢說我們今天不存在,如果存在也不會像是今天這樣子,如果不是今天這個樣子的話,也就表示不見得有你和我,每一個變化都會影響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可能的差別。 如果到木星上去看,地球上很多氣體在木星上面是液態或者固態的。在地球上ammonia直接拿到空氣裡會變成氣態,可是我們可以把它凍成液態,ammonia在木星上則先天就是液態甚至固態。這是由於兩個因素:第一因為木星上面溫度低,溫度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離太陽太遠,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木星太大了,所以重力極大,物質的密度以及存在的方式都會受影響。所以很可能在地球上是氣態的東西,到了上面變成液態或固態,地球上你看到的所有東西絕對不要take for granted。 我們上堂課提到木星較大的一顆衛星─歐羅巴,歐羅巴上面可能都是水,可是從歐羅巴表面上來看,它全是結冰而不是流動的。只不過按照地球上的物理定律,我們相信如果表面上有固態的冰,冰層底下說不定還有機會有液態水。因為在地球上結冰的時候,底下常常是還是液態。「水」是我們迄今知道宇宙裡唯一的物質,具有固態密度較小、浮在液態上面的性質。 金星和地球雖然很像,但地球的溫度通常在 -50~50℃間,金星的地表則超過400℃,火星的話是200℃。 在地球上碳元素是生物體中很重要的元素,也就是植物體和動物體裡的有機碳,譬如說我們身體裡的葡萄糖;地球大氣裡的二氧化碳量很少(大氣中氧氣約佔21%,氮氣約78%);地殼裡的碳很多時候是碳酸鹽。金星跟地球上的碳存在的化學模式差別極大,絕大部分的碳在金星地表、大氣中是二氧化碳的形式,火星也是;金星地殼裡的碳大多形成碳酸,譬如說碳酸鈣(大理石的組成成分)。 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金星的三十五萬分之一,表示說金星上的太多了,可是在地球上面相對是少。 金星的碳大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於大氣,相反地,地球的碳多數以碳酸鹽和有機碳的形式存在沈積岩裡,使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金星的三十五萬分之一。
4
How living is our Planet?
What make the Earth a Habitable Planet? How living is our Planet? 誰規定任何一個星球應該是right planet? 這個世界上有任何一個地方是right place嗎?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會比剛剛的更具體一點──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地球成為一個可以居住的星球? 如果我們現在說地球是一個right planet,最大的意義應該是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星球上,而且它的環境和條件是可以讓我們居住的,所以我們說right的意義在於它是不是habitable。 對我們來說,問問題的意義在於當你有時候繼續往前走,你可以掌握到它比較精闢的意義。 大家說我們的星球是一個living planet,how living? Marvel
5
液態鐵集中在地核,可能會吸收週期表中相鄰或附近的貴重金屬元素下沉至地核中,所以地表存量稀少
課程參考資料繪製 液態鐵集中在地核,可能會吸收週期表中相鄰或附近的貴重金屬元素下沉至地核中,所以地表存量稀少 地球不是一個均質的星球,它從裡到外通通不一樣,也就是說它的功能是分化的,人也是如此,手不像腳、腳不像手,可是你如果嚇猩猩一下讓牠奔跑,你會發現猩猩跑的時候需要兩隻手(上肢)幫忙。 功能分化是自然界運作的趨勢,我們身體裡的細胞也是如此,譬如細胞膜區分膜的內外,你的細胞就有不同的功能。細胞有了不同的功能以後,還會組成不同的組織,人體不同器官部位就有不同的運作方式,以地球、宇宙來講的話也是如此。 整個地球從地殼往內部到地核是完全不一樣的,更不要說人類身體裡以及大氣裡也是區分的清清楚楚。 鐵、鎂、矽、氧組成的礦石主要有氧化鐵、橄欖石和輝石,含鐵量遞減, 不含金屬的氧化矽晶體就是石英,鐵元素不僅形成地核,也改變了地函的礦物種類,影響微量金屬的分布及地殼的成分。 根據特定的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存量的比例,可揣摩地核及地函形成的時間,目前咸信如果地球是獨自形成,地球分層約發生在地球生成的一億年以內。
6
大氣的變化是氣候發生的原因 在我們居住的環境中,至少可分為大氣圈、水圈、地圈,再加上生物圈,這四圈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沒有花太多力氣去談地核,因為它對我們生命的影響相對來講是次要的。 而大氣部分,我們知道大氣變化是氣候發生的原因。”weather”和”climate”這兩個字在英文裡有非常清楚的區別,climate is not weather,climate稱為氣候,是比較長時期的,weather是天氣,每天都可以改變的。
7
大氣的溫度分布 對流層: -- 距地表最近的範圍 -- 厚度約13公里 -- 氧氣含量21% (遠高於其他行星)
-- 氧氣含量21% (遠高於其他行星) -- 發生氣候與 天氣變化的所在 對流層: 距離地表最近的範圍是我們生活的對流層,厚度大約從地表往上12-13公里,氧氣含量約21%(遠高於其他行星),是發生氣候和天氣變化的所在。 對流層內的溫度隨高度變動,用熱漲冷縮的原理解釋: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了就往上移動,所以密度小的往上升,密度大的往下降,這是我們稱它為對流層的原因。所以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同時溫度下降,我們的冷氣也是用這樣的原理。 平流層: 在對流層上面,12公里以上到50公里的範圍是平流層。 臭氧層: 臭氧層位在平流層中,絕大部分太陽光照進來的紫外線輻射,都在這一層被吸收掉了。 如果沒有臭氧層,今天在地球上即使是風和日麗,我們也無法存活,對人類和其他生命來講都一樣。構成我們生命條件的物質,在紫外線照射下有高度被破壞的機會,譬如像DNA。 a right substance at right place,是不是有一些物質,它剛好被放到了一個right place,所以變成了一個right substance。有些問題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回答why,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可以回答how。 臭氧層是靠下方對流層中的氧氣互動而產生,而臭氧的密度使它剛好累積在這一位置,並且幫助吸收紫外線,所以地球能有比較適合我們生存的條件,但我們並不確定為什麼剛好地球上空有這樣一層臭氧。 所以我們可以解答how不能解答why。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問why,就會發現地球是very very very unique,真的是獨一無二,到現在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為什麼會是今天這樣子。 為什麼氧氣含量是21%?物質燃燒需要靠氧氣,氧氣多就燃燒的快,只要有一點點溫度加上一點點磨擦,如果氧氣含量是41%,今天桌子上很多東西大概會燒起來,譬如說紙張、書本,而我們也無法穿著人造纖維衣物。 A “right” substance at the “right” place? Original: Asaphon
8
紅外線能使大氣分子發生振動 紅外線是影響溫室效應的關鍵幅射能量 大氣層還有一個保護功能──它就像是地球的皮膚。
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是指太陽輻射進到地球表面時,部分被地球吸收,部分被地表與大氣層反射,經過持續反射後的波長(輻射的能量)大部分是紅外光,與太陽輻射直接照進地球全光譜的能量不太一樣。而紅外光讓地球上很多物質(例如說我們身體裡的分子)震動產生熱能,維持地球表面恆溫。 紅外線的輻射能量是影響溫室效應的關鍵。 當外面的太陽光照進溫室後,加上一個透明罩使光線不能夠直接反射出去,而是又經過反射後變成紅外線,讓溫室內變得溫暖,這就是稱它作green house effect的原因,台灣很多蘭花、水果是利用溫室培育出來的。 歸根究柢Green house effect是一個救命效應,如果沒有這個物理現象,地表的溫度可能是-25℃以下,不太適合生存。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的生存條件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些生存條件,就沒有文明存在的條件。 能量單位: Watts/平方公尺 太陽總輻射:343 太陽輻射被大氣或地表反射:-103 照射到地面的輻射:240 被地面吸收的輻射:168 (然後轉換成長波輻射) 長波輻射穿過大氣至外太空:240 ZooFari
9
地球的形狀略呈扁平橢圓,有分層的結構及磁場分布, 其分層顯示密度大的鐵核可能從熔融的矽酸鹽中沉入地心。
水是孕育生命最關鍵的部分,地球上只有極少數的生命可以不靠氧氣生活,可是沒有一種生命可以不靠水過日子。地球的存水量以地表的面積來算,大約占百分之七十五,表示地表大部分其實是水,這是非常特別的地方,因為我們找不到其他的行星有那麼多水。 用物理方式觀察,地球是稍為扁平的橢圓,大致算是一個圓形球體。地球的結構和磁場分布並不均勻,可以分層顯示。密度大的鐵核可能是從熔融的矽酸鹽裡沉入地心,所以它曾經發生地層分離的作用。 地震波可分為壓縮波和剪切波,穿透固態結構後波速會改變,可藉以了解地球內部結構。探測後發現:地底下2900公里有不連續面,表示有斷層、不是均質的,並非中國人以前想像的地有多厚,天就有多高。 按照密度來看,2900公里以上的部分是矽酸鹽,含矽、氧較多,金屬相對較少;2900公里以下有很多成分是高壓鐵,加上鈷、鎳等,密度非常大。 鐵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地核中有1.87 × 1027公克、地函中有4.11 × 1027公克,地殼和海洋中只佔約百分之一。地表的鐵相對較少,可是已經足夠人類使用,如果人類沒有進入鐵器時代,我們今天的生活就不是這樣了。 地震波顯示地下2900公里有不連續面,2900公里以上壓縮波和剪切波均可穿透,是固態結構,2900公里以下只有壓縮波能穿過,且波速慢,表示是液態物質 source:Earth-G-force.png derivative work: KronicTOOL 比較密度:2900公里以上是鎂矽酸鹽, 2900公里以下則是高壓鐵。 鐵元素在地球上的分佈:地核: 1.87 × 1027 g;地函: 4.11 × 1027 g;地殼及海洋: 0.01 × 1027 g, 從岩漿分析,鐵佔8%,但是佔地球的1/3。
10
石質行星由化學成分相異甚大的地殼地函和地核組成,表示發生過化學凝析作用 。
地球內部放出的熱對地表溫度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地函的對流使地表沉積物拉入地函,再分解成二氧化碳由火山噴出 地球屬於石質行星,地殼和地函的化學成分有很大差異,應該經過化學凝析,也就是凝結和分開兩種情況。 地殼下是地函,就像我們在燒開水一樣,地函裡會有上下對流。熔岩與火山表示地函裡的溫度超過1000℃,高溫使地函成為具彈性而且可以變形的半凝固地質,所以有對流狀況。地函的對流使地表的沉積物拉入地函裡,再分解成二氧化碳由火山噴出,這些對流讓物質在地函和地表之間有交換作用,可是並沒有讓地表溫度升的特別高,所以地表溫度很穩定是很特別的現象。 地球核心裡有放射性元素存在,也有核反應在發生,但不像太陽上那麼強烈,可是地球內部放出的熱對地表溫度幾乎沒有影響。 事實上地球表面的確存在一個熱循環,維持地表溫度。地球是一個物質封閉系統,但不是能量封閉系統,因為太陽光天天穿透我們的大氣層進到地表。 熔岩與火山顯示地函的溫度仍然甚高,超過1000 ℃,地球內部的發射性元素衰變,應當仍是能源之ㄧ,這種高溫可能使地函成為一個富彈性易變形的半凝固地質,能夠有對流行為 。
11
A Living Planet 岩漿的運動提供了地球表面“建造”的活力
海洋地殼 地函 我們的地表how living?比起地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大西洋脊來看,地函的熱對流使得地函物質不斷從洋脊縫裡湧出,湧出後立刻被海水冷凝,沉積在大西洋的海洋地殼上,一層一層累積以後會發生推擠,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縫隙會擴大。 地球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智慧與暴力是她的一體兩面,從出生就震撼了大地之母蓋婭,所以地球上很容易找到violent的面貌,就像颱風襲捲菲律賓、台灣、印尼的地震,對於地球的智慧和暴力兩種面相,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其實是很淺薄的。 地球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智慧與暴力是她的一體兩面,從出生就震撼了大地之母蓋婭 岩石圈 地函
12
海洋玄武岩〈沉積岩〉的年齡多半小於一億年 陸地的花崗岩〈火成岩〉卻有38億年的壽命
從地質考古以及生物考古可以知道:海洋地殼上玄武岩的年齡多半小於一億年,陸地上花崗岩卻有38億年。地球上兩億年以前已經有恐龍了,所以一億年不算久,更早的部分資訊可能已經喪失。 地殼與海盆的不同不在外形,地殼的成分以花崗岩為主,海盆地質卻與地函相似,表示地殼底下湧出的物質沉積後是構成海盆的主要成分。海洋沒入地殼下方的部分,沉積物又被帶回地函裡,所以有些資訊會消失。 自然界的傾軋與角力,可能是生機乍現的起點,因為環境中每一個變化都可能造成一群生物在生存上不適應,可是它說不定帶給了另一群生物生存適應的契機。 你會發現用很制式的思維來思考地球、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差之遠矣,有很多地方有傾軋、有角力、有暴力,可是也有很多地方孕育我們的智慧,這是我們需要去分析明辨的。 海洋沒入地殼下方,沉積物帶入地函, 變質釋出二氧化碳,海洋生物可再利用 自然界的傾軋與角力, 卻可能是生機乍現的起點 地殼與海盆的不同並不在外形,地殼成分以花崗岩為主,海盆地質卻與地函相似,以玄武岩為主,花崗岩富鋁和鈉、鉀,鐵、鎂反而較少。
13
目前地表的版塊 古地殼及海盆 地表的板塊運動 兩億三千萬年前的地球
Dropzink 古時候的地殼含海盆與今天相比可能非常不一樣,早期的地殼很可能是一整塊陸塊,我們稱「岡古大陸」。 現在的地殼分布情況和早期也不完全一樣,目前地表會有板塊運動,也就是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兩億三千萬年前的地球 地表的板塊運動
14
Dna-webmaster 地軸與地磁的變化 在地球本身與太陽之間有一個磁極,磁極隨著地軸,北邊是北極,南邊叫南極,可是地球的南北極和地磁南北極,不是完全吻合。 所以地球自轉的時候會有一個約二十幾度的傾角。 地球赤道較凸,自轉軸傾斜,地球自轉每兩萬年擺動一周,受其他大行星牽引,自轉軸傾斜角和軌道形狀分別作四萬年及十萬年的週期變化,影響不同緯度日照量
15
結語 地球是一個變動中維持均衡的星球,生物圈是地球維持均衡的果還是因,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我們可能從來就不是必須出現在這個舞台上,但是既然有了站在這個獨特舞台上的經驗,又有了能夠理解她的機會,不免讓我們興起參與的勇氣與決心。 也許演化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會走向何方,而是在於我們學習以最好的準備迎向未來。
16
版權聲明 1
17
版權聲明 2
18
版權聲明 3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