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5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 基本问题。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6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 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 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 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 物史观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7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8 地理环境: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9 人口因素:它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10 其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 其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11 其二、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12 其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3 社会意识:它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看,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感性反映形式,它是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社会生活的理性反映形式,它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理论化的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14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 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 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15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马克思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6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也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表现。

17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也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8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 性变革的基础。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迷”,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9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在生产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20 生产力结构

21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种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手段。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22 劳动对象:它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 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 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3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24 科学技术: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通过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5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26 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其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其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可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其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其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8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私有制社会 公有制社会 生产资料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29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31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奴隶社会 青铜器

32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大机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大机器

33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真舒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4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 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就是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

3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

37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38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 组 织 和设 施 。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9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 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 提供保证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40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1 国家的起源 按血缘关系 组成的氏族 或部落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42 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原始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的区别 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原始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的,原始氏族组织是以风俗、习惯来维系的。

43 国家的性质(国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 地主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奴隶主阶级专政

44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政体 总统制 共和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45 君主立宪制 日本 英国 法国

46 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德国 意大利 奥地利

47 民主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48 民主共和制:委员会制 瑞士

49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国体 政体
服务于 内容 形式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0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 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51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用 它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52 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不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5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55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56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人类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 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57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 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 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 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 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 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 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 此为前提。”

58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它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究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59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60 “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

61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 产 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6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

63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6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6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6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蘘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67 社会基本结构

68 生产力 广义经 济结构 生产 方式 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 狭义经 济结构 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69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制度 制度 法律制度 政治结构 政治设施 设施 法律设施

70 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非社会意识形态

71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 产 力 会基本矛盾运动 中最基本的动力,
是人类社会发展 和进步的最终决 定力量。 上层建筑 (社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基础) 反作用 生 产 力 (社会最基 本的动力)

72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3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4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75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 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 会经济关系 的冲突。

76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77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78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79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80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81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 会革命是 实现社 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社 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 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82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列宁

83 (一)改革的含义 四、改革在社 会发展 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 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改革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

84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
(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85 (三)社 会主义社 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 会主义改革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 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

86 五、科学技术在社 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五、科学技术在社 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87 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88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

89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
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90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9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92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93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9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95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96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史观:历史是由伟人创造的。 群众史观: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对立: 英雄史观:历史是由伟人创造的。 群众史观: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97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注中。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98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99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0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它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10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102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103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H(合力) P1 (个人) Pn (个人) O(出发点)

104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普通个人 个 人 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 反动人物

105 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106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07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108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

109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10 思考题: 1、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2、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那么,如何解释我们每一次的巨大变革之前总有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既然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结果,那么,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 4、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如何解释我国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改革?


Download 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