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登高 唐 杜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登高 唐 杜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登高 唐 杜甫

2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3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 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4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5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6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7 2.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8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9 第二个打击,他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10 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11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了。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难,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民不聊生,他心更加牵挂着家里的人,可是,当他一进家门的时候,一片嚎哭之声,原来他那不到两岁的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杜甫的心里象撕碎一样的痛苦,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12 第五个打击,安史之乱中当了俘虏。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的人们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尝尽了各种辛苦,当时,杜甫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混杂在人群之中逃离了长安,去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安禄山的人给抓起来了,把他又送回了长安,杜甫一看到长安那种河山破碎的悲惨景象,伤心欲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反映了他当时的忧愤的心情。

13 第六个打击,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了官职。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在公元757年夏天,杜甫逃出了长安,拜见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劝谏,反把杜甫打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的痛苦,唤起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了成都建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14 第七个打击,穷困再次逼进了他的生活。 杜甫在成都西郊外,在亲友的帮助下,开辟荒地,建起了杜甫草堂,每天植树栽花,养鸡养鸭,本想过上一种悠然自在的生活,然而,老天也不给他种生活,在一年的八月,秋风怒吼,把他的草堂给刮走了,没地方住了,这时,下起了大雨,屋里湿淋淋的一片,无处安身,长夜难眠,这个夜里,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从自已的处境看到了社会上广大的“寒士”,幻想着天下有平安富裕的时候到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15 第八个打击,年老人蓑<suo>,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北方还是兵荒马乱,他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就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补丁又补丁的衣服,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灾难的祖国,忘不了受尽折磨的老百姓。杜甫怀着这种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杜甫一生的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诗圣满腹才华,得不到赏识,多种不幸,多层磨难困绕了一生,在无声无息地在一条小船上结束了生命,真是让人伤心落泪。可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才福,千百年来,为后人所赞扬,为后人所敬抑。

16 作者简介 名 杜甫,字,子美。 时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地 祖籍湖北襄阳。
名 杜甫,字,子美。 时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地 祖籍湖北襄阳。 作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评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17 杜 甫 草 堂

18 登高 整体感受:悲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受:悲 

19 背景   作者经历安史之乱,与难民一起,历尽劫难,颠沛流离,坎坷万端。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残破景象,又见百姓流血,“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凉情景,顿生忧国忧民之情。   代宗大历三年,想返回家乡,但战乱使他无法北上,只好辗转飘泊于湖北、湖南一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流浪两年,最后在破船上病死,终年五十九岁。本诗作于大历二年。

20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凉的猿啼在回鸣;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无边的旷野,风儿吹荡着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啊,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21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分析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23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分析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24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25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分析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26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分析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7 (2)苦、恨是什么意思? (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极其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28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9 四、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Download ppt "登高 唐 杜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