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六章 Bobath技术 康复教研室:安乐
2
内容概要 第一节:理论基础 第二节:基本技术 第三节:临床应用
3
学习目标 1.掌握Bobath技术的有关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几种反射抑制性模式(RIP)、影响张力性姿势(TIP)、人体关键点控制的方法及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的方法 2.熟悉Bobath技术的训练原则;熟悉正常姿势反射;熟悉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基本方法;熟悉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的基本方法 3.了解其他类型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基本方法
4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疗法(NDT);是由英国 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 在实践中共同探讨创立的治疗技术,适用于中枢神 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5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训练原则
7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原始反射释放 异常的姿势 运动模式
8
脑干对姿势反射的控制 状态反射 概 念 分 类 颈紧张性反射 迷路紧张反射
是指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紧张性的改变。人类在正常情况下,状态反射常受高级中枢的抑制,不易表现出来。 颈紧张性反射 分 类 迷路紧张反射
9
颈紧张性反射 概 念 颈部扭曲时,颈部关节韧带或肌受刺激时对四肢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分类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拉弓反射)
10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指头部向前屈曲时,则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展;头部后仰(颈伸展)时则上肢呈伸展相、下肢屈曲模式。
非对称紧张性颈反射是指当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头转向侧上下肢伸展(伸肌紧张反射性加强),另一侧上下肢屈曲(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张力增高)。形式拉弓,又称拉弓反射。
11
2.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是内耳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即仰卧位时全身伸肌紧张,俯卧位时四肢屈肌紧张。
12
3.阳性支持反射 四肢着地就会挺着不动(伸肌紧张)。刺激足跖部皮肢及牵拉骨间肌就可引起该种反应。 脑瘫、偏瘫患者常出现此反应。
13
4.抓握反射 通过压迫刺激手掌或手指腹侧,引起手指屈曲内收活动,称为抓握反射。脑瘫、偏瘫患者可出现该反射。
14
翻正反射 概 念 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若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正常人也可出现。 静力反射 分 类 静力-动力反射
15
静力反射 迷路翻正反射 颈翻正反射 躯干翻正反射
16
Bobath技术特点 主张利用反射性抑制和通过控制关键点,抑制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诱发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 。
17
反射性抑制 控制关键点 促进姿势反射 感觉刺激
一、基本概念 反射性抑制 利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 。包括反射性抑制模式(RIP)和影响张力性姿势 (TIP) 控制关键点 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 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治疗师对这些特定部位 进行手法操作,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 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促进姿势反射 通过某些特定活动来引导形成功能活动的姿势,并 学习体验这些功能活动的运动姿势以达到治疗目的。 感觉刺激 利用各种感觉抑制异常运动或促进正常运动包括兴 奋性刺激和抑制性刺激
18
强调学习运 动的感觉 强调学习基 本的运动模式 按照运动的 发育顺序制定 训练计划 将患者作为整 体进行治疗
二、训练原则 强调学习运 动的感觉 强调学习基 本的运动模式 按照运动的 发育顺序制定 训练计划 将患者作为整 体进行治疗 正常的运动发育是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 仰卧位 翻身 肘支撑卧位 坐位 手膝跪位 双膝跪位 立位 行走
19
第二节:基本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RIP) 二.影响张力性姿势(TIP) 三.关键点的控制 四.促进正常姿势反射
五.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
20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是针对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常采用以下方式: 躯干抗痉挛模式 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肩的抗痉挛模式 手的抗痉挛模式
21
躯干抗痉挛模式 作用: 偏瘫患者患侧躯干肌紧张,牵拉患侧躯干肌将缓解异常的肌张力而矫正患者的姿势。 操作要点:
患者健侧卧位,治疗师站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扶住其肩部,另一只手扶住髋部,双手做相反方向的牵拉动作,在最大的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
22
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作用: 对抗上肢屈曲痉挛模式,对抗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操作要点:
患侧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或指、拇指外展的位置,可对抗上肢的屈曲痉挛模式;患侧下肢轻度屈髋、屈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可对抗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
23
肩的抗痉挛模式 作用: 缓解肩胛周围肌肉痉挛的目的。 操作要点: 肩的抗痉挛模式,肩部向前、向上方伸展
24
手的抗痉挛模式 作用: 在下肢训练时,防止联合反应出现。 操作要点: Bobath握手:两手十指交叉相握,双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在上; 手的抗痉挛模式:腕关节、手指伸展,拇指外展并处于负重位。
25
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的检测肢体用力做随意的抗阻收缩时,引起的患侧肢体不随意的紧张活动。
26
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二.影响张力性姿势 是利用反射性机 制改善异常的肌 张力。 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27
三.关键点的控制 头部关键点的控制 躯干关键点的控制 肩胛及上肢关键点的控制 下肢及骨盆关键点的控制 远端关键点的控制
29
头部关键点的控制 ①前屈:全身屈曲模式占优势,抑制全身伸展模式,完成促进屈曲姿势 ②后伸:颈部伸展,全身伸展占优势,抑制全身屈曲模式,完成伸展姿势、促进伸展运动 ③旋转:用于破坏全身性伸展和屈曲模式。
30
躯干关键点的控制 胸骨柄中下段主要控制躯干的张力 躯干伸展,使全身伸肌占优势,成为抑制全身性屈曲模式的方法 躯干旋转, 可以破坏全身性屈曲、伸展模式。
31
肩胛及上肢关键点的控制 肩胛带向前伸则全身屈曲占优势 肩胛带处于回缩位,全身伸展模式占优势
32
下肢及骨盆关键点的控制 坐位骨盆后仰时,上半身屈曲位占优势,下肢伸展位占优势 骨盆前倾坐位时上半身伸展占优势,下半身屈曲占优势 站位时成后仰姿势,全身伸展模式 站位时成前倾姿势,全身屈曲模式
33
远端关键点的控制 控制拇指可缓解手部的痉挛 踝关节处于背屈及外展位,能缓解下肢伸肌痉挛
34
四.促进正常姿势反射 促进翻正反应 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 促进平衡反应
35
五.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 关节负重 位置反应 保持反应 拍打
36
关节负重 作用: 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操作要点:
由治疗师一边施加手法压迫,一边配合抵抗或单独的使用关节负重,以对躯干、四肢进行自动调整运动为目的
37
位置反应 指肢体反应性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是肢体的重量刺激引发出的正常姿势反应 操作要点: 如坐位时,帮助上肢水平位举起,然后治疗师突然撒手,使上肢悬空。
38
保持反应 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 操作要点: 扶住俯卧位患者下颌部帮助其抬头并维持姿势,再慢慢减少支持,让患者自身用力抬头。也可在各种身体姿势下做上下肢位置变化。
39
拍打 利用刺激固有感受器、体表感受器来提高肌紧张的方法 操作要点: 对四肢、躯干规则或不规则地用拍击手法。
40
第三节:临床应用 一.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 二.脑卒中偏瘫的治疗
41
一.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软瘫型 混合型
42
痉挛型 治疗原则 运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运动模式进行治疗,并利用关键点的控制促进动作过程的掌握。
43
治疗措施 通过姿势或体位抑止痉挛 在功能活动中控制痉挛 体验运动的正常感觉
44
手足徐动型 治疗原则 做小范围有控制的活动;提供固定的机会;鼓励中线活动,包括手和头的控制;提供负重(站、坐)的机会
45
治疗措施 四肢或躯干负重 给予合适的支撑 鼓励中线位活动
46
共济失调型 治疗原则 通过负重及给关节施压控制姿势张力。鼓励患儿保持姿势及从一种姿势变换成另一种姿势,尽量促使患儿以身体为轴心旋转。促进平衡和自我保护反应能力。
47
治疗措施 促进上肢负重: 患儿四肢着地,治疗师抬起两腿,双臂负重,进行手推车式行走,促使上肢抗重力伸展。不要以身体为轴心转动。 在功能活动中练习平衡反应: 穿衣、脱衣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坐位到站位,抬起一条腿,将双臂举过头顶等。
48
软瘫型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活动。 治疗原则 努力促进持续性共同收缩;促进患儿对抗重力的能力;用多种姿势让四肢负重;利用发声和笑声促进张力增高;保持姿势,给患儿反应的时间;让患儿有运动感觉体验。
49
治疗措施 关节施压及适度的刺激,促使张力增强,目标是使患儿挺直头和躯干。让患儿的身体与地面垂直,上下跳跃,然后站立,两手从患儿的肩颈处开始,轻轻往下拍打
50
混合型 混合型是指患儿同时伴有几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治疗的指导原则是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尤其要注意患儿是如何代偿运动功能不足的
51
再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