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互動式教學法: 以高一中國史「澶淵之盟」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互動式教學法: 以高一中國史「澶淵之盟」為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互動式教學法: 以高一中國史「澶淵之盟」為例

2 景德元年(1004年) 遼聖宗、蕭太后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准令楊延昭等名將,嚴守抵抗。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因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訂立後,楊延昭以為國恥,乃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遊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死後,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

3 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上述歷史故事乃改寫自民間社會流傳的<<楊家將演義>>,請問資料中讓楊六郎以為國恥的是何者的訂立? A.鴻溝協議。B.澶淵之盟。C.紹興和議。D.馬關條約。 2.根據上述民間歷史演義的敘述,你認為<<楊家將演義>>作者透過揚六郎此歷史人物,向廣泛的庶民大眾,傳達對此歷史事件的何種看法? A此條約呈現出中國與外國對等公平的外交關係 B此條約充分展現傳統中國期待和平的高貴情操 C此不平等條約即是種喪權辱國的中華民族恥辱 D此不平等條約是中國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惡行

4 開放式問題 1.你是否支持<<楊家將演義>>看待澶淵之盟為國恥的態度?
2.你認為<<楊家將演義>>說服庶民大眾視澶淵之盟為國恥的理由,會有哪些? 3.請問上述<<楊家將演義>>對歷史上澶淵之盟的理解,與現在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解釋,一不一樣? 4.你認為兩者哪一個說法最正確?

5 問題 資料一:在經歷太平興國和雍熙兩次北伐失敗的打擊後,端拱二年(西元989年),宋太宗下詔徵求群臣關於備邊禦戎的方略,知制誥田錫上奏認為:邊上動,由朝廷動之;邊上靜,由朝廷靜之。……欲理外,先理內,內既理則外自安。 資料二: 大臣胡旦上書:今幽州在北門之外,東封非國家所急,願移其資以事北伐。且天時、地利、人事皆有可伐之意。歲之所臨,其地受福。 資料三: 遼太祖曾對後唐的使者說:若與我大河之北,吾不復南侵矣。

6 問題 1.上述三則資料乃描述在澶淵之盟前,中、遼雙方對發動戰爭的討論,請問:上述三則資料,哪一則的態度與其他兩則不同?
A.資料一。B.資料二。C.資料三。D.皆相同 2.從上述三則資料,可讀出以下何種訊息? A雙方都視對方為仇敵,欲除之而後快 B雙方出現停戰的建議,已有和平氣氛 C雙方已全然盡釋前嫌,積極合作通婚 D雙方都積極的備戰,防備對方的偷襲

7 問題 資料一: (聖宗統和二十二年)十一月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詔繼忠與使會,許和。
資料二:初,殿前都虞候,雲州觀察使王繼忠戰敗,為敵所獲,即授官,稍親信之,繼忠乘間言和好之利。時契丹母老,有厭兵意,雖大舉深入,然亦納繼忠說 1.上述兩則資料都是在描述宋遼大戰後,彼此的密使往訪,請問此位密使是誰? 寇準B.秦檜C王欽若D王繼忠 2.兩則資料都相同的陳述澶淵之盟的和議,乃出自於何者的主動要求? A.契丹B北宋C女真D西夏

8 問題 A.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產物,且雙方並無吞併對方野心 B.中遼雙方是世仇,且收復燕雲十六州更是中國皇帝的盼望
資料一:宋宋軍在外圍和側翼作戰時,契丹雖敗仍然沒有放棄他們的鎮靜姿態。一支宋軍主力移師深入,遼軍才給他們迎頭痛擊,戰事非常慘劇,雙方高級將領陣亡重傷被俘之事經常有之。多次宋軍戰敗由於食糧與飲水不繼,有時補給線也被遼軍截斷。既獲全勝之後,契丹卻沒有組織大規模的反攻。在恢復失地之後只以少數部隊騷擾敵方。 資料二:所以澶淵之盟表示著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著力量的平衡。也只有在這種政治態度的影響下,戰爭不致擴大,且合議方可簽訂。 上述資料乃改寫現代史家黃仁宇先生對澶淵之盟的評論,請問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上述資料的看法? A.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產物,且雙方並無吞併對方野心 B.中遼雙方是世仇,且收復燕雲十六州更是中國皇帝的盼望 C.澶淵之盟的簽訂,代表著中遼雙方國勢均日趨衰落的共相 D.燕雲十六州具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優點,故中遼和議難成

9 此題目答案為A 試題設計比較具有深度,是須思考的問題,因為要學生從閱讀兩者資料來讀出史家的歷史解釋,且此歷史解釋遠不同教科書內容,對高中生的歷史學習將是個有趣的挑戰。老師也可介紹同學理解黃仁宇先生「大歷史」的歷史解釋理論,黃先生認為:歷史的發展往往非歷史人物單方面所能決定,自然環境常會影響甚至限制著歷史的發展,所以中遼雙方的戰爭,是彼此爭取燕雲十六州此地理戰略要地的地緣政治結果,故澶淵之盟此維持長期雙方和平的和議,自然須從此維持均勢的態度來思考。

10 讀讀同學們熟悉的國文課課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邪?」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此即為有名的<<六國論>>部分內容,請問北宋蘇洵認為秦終統一六國的原因為何?A.秦武器精良 B.秦戰略優良C.六國不團結 D.六國不賄賂 再請問,當時影響蘇洵立論的時空背景為何? A.北宋全國以秦始皇為學習榜樣 B.朝廷實施以金錢換取和平政策 C.蘇洵建議國家改良武器以禦敵 D.國家面臨西方船堅炮利的進逼

11 澶淵之盟是否是對等的條約? 資料一: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賜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
資料二:自此河、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遣差擾, 然不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 資料三: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閱讀上述三則北宋朝官員對澶淵之盟的評價後,我們問同學以下幾個問題?

12 問題 3.請問上述資料中,何者最可能是當時王欽若對簽定和議的始終不變立場? A.資料一B.資料二C.資料三D.全都是
1.澶淵之盟後北宋每年均致贈遼歲幣,請問關於此政策,上述資料何者採贊成角度? A.全是贊成B.資料一二C.僅資料三D.均是反對 2.再請問同學,此贊成意見主要是站在哪一種角度支持歲幣政策? A.財政B.戰略C.思想D.政治 3.請問上述資料中,何者最可能是當時王欽若對簽定和議的始終不變立場? A.資料一B.資料二C.資料三D.全都是

13 問題 資料一:王欽若對真宗皇帝說:賭博最怕孤注一擲,因為這樣很容易輸個精;上一回澶淵戰役,寇準的建議分明就是孤注一擲,絲毫不顧念皇上的安危呢! 資料二:王夫之《宋論》:兵一動而使頻來,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無難。平仲﹙寇準,字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謀尚密,不欲昌言於眾以啟嘵嘵之辯論耳。 請問上述王夫之的意見,與上述王欽若對御駕親征的看法,何者對當時歷史情境的掌握,較為合理? A.王夫之,透過兩者戰力分析,可知北宋必勝 B.王欽若,透過兩者財力分析,可知北宋必敗 C.王夫之,由戰爭其間密使往訪頻繁即可判斷 D.王欽若,由賭博押注理論可知皇帝非常危險

14 最後再請同學閱讀以下四則資料: 資料一: 約為兄弟:雙方約定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
資料二: 相安既久,於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契丹人),逐漸變成了廣義的中華民族。 資料三: 往後宋遼兩國的貿易,已不同於以往的朝貢貿易,而是由政府所控制的榷場貿易。而這種貿易,除了帶來若干經濟效益外,亦能引申出政治的效果。宋人一般利用了歲幣和貿易來誘使鄰國維持和平的關係,而遼亦樂意用維持和平與否的手段,來爭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資料四: 遼與宋都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兩個王朝,它們之間的戰爭具有中國國內戰爭的性質,不存在什麼外侮。

15 問題 1.以北宋的立場來看上述資料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此項條約喪權辱國 B.明顯是對中國有利 C.雙方從中皆未得利
D.埋下往後戰爭種子

16 2.若要運用上述四則資料 做為一篇評論澶淵之盟此爭議事件的歷史材料,請問以下哪一論文題目最為適合? A.澶淵之盟建立對等的和平關係
B.澶淵之盟是不平等條約的起源 C.澶淵之盟是北宋積弱不振主因 D.澶淵之盟開啟北宋的黨爭政治

17 3.上述資料中 有一則評論充滿著現代人力求中國民族和平共處的主觀立場,且對理解澶淵之盟此一歷史事實,有明顯的偏見,請問應是指何者?
A資料一B資料二C資料三D資料四


Download ppt "互動式教學法: 以高一中國史「澶淵之盟」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