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戰爭的起源與定義 第一節 為何有戰爭 第二節 什麼是戰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戰爭的起源與定義 第一節 為何有戰爭 第二節 什麼是戰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戰爭的起源與定義 第一節 為何有戰爭 第二節 什麼是戰爭?

2 第一節 為何有戰爭 文明的興衰決定戰爭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人陣亡有八百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高達一千七百萬
問題一:人類是不是文明生物? 問題二:你喜歡戰爭嗎? 問題三:如何遏止戰爭?

3 人類文明史 = 人類戰爭史 公元前1496-1861(共3357年),只有227年的和平歲月,戰爭的時間有3130年。
人類文明史 = 人類戰爭史 公元前 (共3357年),只有227年的和平歲月,戰爭的時間有3130年。 和平與戰爭的時間比1:13年 。 1940年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備忘錄,稱為《世界上的戰爭》。引用伊凡 .S.布洛克的論文《戰爭的未來》。 仍然無法阻止戰爭瘋子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等人颳起的戰爭風暴。

4 古羅馬名言: 「假如你要和平,就必須準備戰爭。」(si vis pacem,para bellum)

5 「將軍之師」 李德哈特(Basil Henry Liddel Haart, 1985-1970) 「假使你想要和平,必須先瞭解戰爭」

6 戰爭的起源 古希臘史學家修西提底斯(Thucydides, 471BC-400BC):人類追求權力的貪婪與野心,是造成戰爭的罪魁禍首。
十八世紀學者認為:肇因於統治階層的蠢笨與自私自利。 問題一:如果將國家事務的權柄交給有理性的人,戰爭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1.不論戰爭的動機是如何卑劣或不充分,戰爭本身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行為,至少現在的紀錄找佈道意外偶發的戰爭。

7 各家說法(戰爭的起源) 戰爭是為了崛起經濟利益。 戰爭是政治組織間解決爭端的正常方法。 人類天生就有戰爭需求。

8 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家約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的寓言:
兩隻禿鷹對人類經常大規模自相殘殺,卻不吃死者的肉而感到大惑不解。對他們來說,不是為了果腹而殺戮實在太奇怪了。如果殺人不是為了生存,那又是為了什麼?

9 結論: 「人類其實不是動物,而是具有行動能力的植物。不可預料的風搖撼著人性,就如春風吹著橡樹。當強風吹來時,自相殘殺的人們就像無數的果實,從橡樹的枝芽上掉落。」 如果我們設定「文明」的價值標準,同類相殘的行為時讓自詡為高等文明的人類汗顏。

10 問題一:在人類萬餘年的歷史中,戰爭並沒有使人毀滅,反而日趨繁榮,成為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為什麼?

11 科技、文明與戰爭 「戰爭」是人類文明的特徵。 問題一:戰爭與文明發展的關係為何? 問題二:戰爭促使人類文明的進步?
1.戰爭的威脅 刺激 人類的發明 滿足 軍事的需要; 軍事科技的溢出效果也因充分運用在其他領域 促進文明的發展 2.電腦是為了破解德軍潛艇密碼與計算火砲的彈道。網際網路是由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為戰時緊急通訊所架設的「國防先進研究網路」與「軍事網路」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3.文明的發展會改變戰爭的面貌,戰爭則會改變文明發展的方向,但並非唯一因素。

12 戰爭的工具 反映自生活的工具。 武器、武器系統 通訊、運輸、道路、地圖、文書能力等非軍事性的技術
戰爭的工具 反映自生活的工具。 武器、武器系統 通訊、運輸、道路、地圖、文書能力等非軍事性的技術 戰爭工具的進步﹍﹍﹍來自科技的衝擊,戰爭面貌完全受其管制。 但科技並非直接衝擊戰爭。難以掌握。 能掌握趨勢者,才是下一場戰爭的贏家。

13 文明間優勝劣敗的競爭 問題一:戰爭是檢驗文明優劣程度的一種有效方式? 舉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文明 反證一:滿洲文明 與 中國
反證一:滿洲文明 與 中國 結論:競爭、衝突、融合

14 追求和平的努力 減少軍備,撤銷軍隊 舉例:1.春秋時代,宋國之「弭兵之會」 2.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金人 「永偃戎兵」
3.1928年「非戰公約」

15 戰爭的定義 【戰爭是一種強迫敵人遵從我方意志的武力行動 。】
克勞塞維茲(Carl Maria Von Clausewitz, ) 【戰爭是一種強迫敵人遵從我方意志的武力行動 。】 (War is thus an act of force to compel our enemy to do our will.) 「」,。

16 克勞塞維茲(Carl Maria Von Clausewitz,1780-1831)
普魯士將軍及戰略思想家。 十二歲從軍,十三歲參戰,十五歲升任軍官。 21歲進入柏林軍事學院就讀,38歲晉升少將,並奉派軍事學院校長。 生平只有一部未完成的著作《戰爭論》死後才由其遺孀出版。 從哲學與邏輯的觀點研究戰爭本質 有【西方的孫子】之稱。

17 問題一:「意志的衝突」有哪些?? 問題二:「意志的衝突」是否會爆發戰爭?如果不是,有哪些方式解決? 問題三:內戰、邊境領土糾紛算不算戰爭?

18 戰爭之操作性定義:「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間的持續性軍事衝突,且因交戰而陣亡人數超過一千人。」

19 東方傳統的戰爭觀 慎戰思想 義戰思想 崇尚陰柔

20 西方傳統的戰爭觀 政治目的 崇尚武力 暴力本質

21 戰爭的本質(一) (the nature of war) 摩擦、機會與混亂

22 真實戰爭 與 絕對戰爭

23 西元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約七萬二千名法軍與六萬八千名英軍在比利時草原上英勇地戰鬥。較占優勢的法軍原本要發動拂曉攻擊,不過因為連下了兩天的大雨使戰場泥濘不堪,砲兵不易就位,一直拖到十一時攻擊才開始。法軍雖然攻勢猛烈,但英軍堅定防守;激戰至午後六時,法軍終於突破英軍最後防線,英軍崩潰在即。但此時與英國聯盟的普魯士軍適時抵達戰場,為了驅離普軍,法軍未能即時投入總預備隊向英軍作致命一擊,英軍得以踹口氣穩住陣腳。在法軍最後攻勢失利後,英軍轉守為攻。八時許,法軍全線崩潰,大敗,損失超過四萬人。此役戰敗後,法軍統帥拿破崙再也無力抵擋聯軍,半個月後宣佈退位;歐洲歷史因而改寫。這就是著名的「滑鐵盧會戰」(The Battle of Waterloo)。

24 如果那兩天沒有下雨,或者道路不那麼泥濘,法軍可以依照計畫早三、四小時發動攻擊,英軍可能等不到普軍抵達就已經崩潰。
如果負責牽制普軍的郭魯西(Grouchy)元帥達成任務,拘束普軍於滑鐵盧戰場之外,拿破崙也會獲勝。 如果在午後六時,法軍初步突破英軍防線之際,拿破崙毅然投入最後的總預備隊,那些精銳的禁衛軍將撕裂整個防線,英軍將全線崩潰。

25 摩擦、機會與混亂 戰爭為何會有不確定性? 摩擦(friction):在戰爭中一切事情都很簡單,但最簡單的事情也就是困難的事情。這些困難累積起來就終於產生一種摩擦。 一種使表面上容易的事情變成如此困難的力量。 舉例…….

26 「摩擦是一種理論上永遠不能完全確定的力量」
訓練中心盡一切可能模擬戰爭情境,但卻永遠無法複製與真實戰鬥情況相同的摩擦

27 「精確認知」(accurate recognition)的困難
「戰爭之霧」(the fog of war)?

28 克勞塞維茲:「沒有任何人類活動 是如此連續地或普遍地和機會連在 一起,於是透過機會的作用,猜想 與運氣在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29 重心與勝利的極點 重心(center of gravity):「一切動力和運動的樞紐,所有一切事情都依賴於其上。」具有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意義。 例如 首都、民意、指揮通訊系統…. 美陸軍1986年版的『陸軍作戰要綱』:「重心是所有作戰設計的關鍵」

30 勝利的極點(the culminating point of gravity)
「攻勢的轉戾點」 到達極點後,攻擊者將喪失優勢,成為雙方攻守易勢的開始。

31 複雜系統與混沌邊緣 真實世界 線性系統(過去)混沌系統(現在) 複雜理論:將真實世界區分為三種系統 穩定循環 雜亂的集合 介於秩序和混沌間
穩定循環 雜亂的集合 介於秩序和混沌間 [在過去三個世紀中,我們將戰爭當作牛頓系統處理。事實上,戰爭可能不是這樣;戰爭更可能是個複雜系統,開放平行而且對初始條件與後續的輸入極為敏感…]

32 戰爭的本質(二) (the nature of war) 暴力、危險與恐懼

33 戰爭的心理因素-暴力本質 戰爭是意志力的表現 「盲目的自然力」:一種由敵意、仇恨所驅動的原始暴力。
「在戰爭中要點燃的怒火,必須早已蘊藏在人們的心中。」

34 驅使戰爭可能發生的想法 認為有一作風邪惡的敵對國家存在,如果能把這國家打敗,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認為採取行動對抗這個敵人,可以讓大家活得更好、更光榮。 認為不贊成發動聖戰的人就是叛徒、賣國賊。 ………….

35 妖魔化對手 與 仁義化自己 (西方) (東方)

36 戰爭中的「危險」會普遍帶來恐懼。 在敵人攻擊下部隊崩潰(break down)的真正原因,並非慘重的死傷,而是擴散了恐懼。

37 坦倫堡會戰(The Battle of Tannenberg)
「你怎麼說元帥」……. 興登堡將軍(Paul Von Hindenburg, )   魯登道夫將軍(Eric Ludendorff, )

38 魯登道夫在會戰結束後說: 「一位將軍要能負重,要有堅強神經。文人常以為戰爭好像數學問題:由已知求未知。實際上完全不是如此。在此種鬥爭中,物資力量與心理力量交織在一起,而數量居於劣勢的方面尤其困難。戰爭中包括許多的人,個性和觀點都各有不同,唯一已知常數即為將軍的意志。」

39 意志力的競賽 部隊意志 指揮官意志

40 法國戰略學家薄富爾( Ander Beaufre,1902-1975)
「一旦敵方戰線破壞後,其整個組織就會隨之瓦解。每個兵員都人人自危,於是也就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震憾,而使維持團結的精神力量(即所謂士氣)也自動消失,這樣一個喪失組織的軍隊就會成為鳥合之眾,在古代很容診易為勝利者殲滅,結果在一場屠殺,敗者死傷枕藉,勝者則損失輕微。」

41 戰爭的心理因素 克勞塞維茨:「精神因素在戰爭被列為最重要者。」
李德哈特:「在一切軍事行動中,精神因素是居於首要的地位。」、「使敵人喪失平衡,自亂步驟,才是戰略的真正目標。」

42 希特勒:「在戰爭發生之前,如何設法使敵人先崩潰,這也就是我最感興趣的問題。」
列寧:「在戰爭中最合理的戰略就是儘量的延遲行動,直到敵人的精神崩潰足以使一個致命的打擊變得可能容易時才動手。」


Download ppt "第一章 戰爭的起源與定義 第一節 為何有戰爭 第二節 什麼是戰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