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常见致病病毒 (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常见致病病毒 (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见致病病毒 (二)

2 疱疹病毒

3 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感染方式 四、分类特点

4 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 结构:核酸——双链DNA、不分节段 衣壳 披膜——非对称性结构
包膜——刺突(依不同病毒而异)

5 单纯疱疹病毒 (电镜)

6 包膜蛋白 包膜 衣壳 批膜 双链DNA 疱疹病毒结构模式

7 培养特性 动物接种:按病毒类型而异 细胞培养:以人二倍体细胞为主 感染细胞多出现明显病变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

8 感染方式 增殖性感染: 病毒增殖,宿主细胞破坏 潜伏性感染: 病毒不增殖,受激活后转成增殖性感染

9 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与亚科  疱疹病毒亚科:宿主范围变化大;在细胞培养中繁殖 传播快,破坏感染细胞;可在神经节
中建立潜伏感染。包括HSV-1、HSV-2、 VZV。  疱疹病毒亚科:宿主范围较窄;病毒复制周期长;在 细胞培养中繁殖慢,经常形成巨细胞, 易建立携带状态培养。病毒可在分泌 腺、淋巴组织、肾组织内潜伏存在。 包括HCMV、HHV-6、HHV-7。  疱疹病毒亚科:宿主范围最窄,局限于自然宿主;在细 胞培养中可引起溶细胞性感染;病毒在 淋巴细胞中可潜伏存在。包括EBV、 HHV-8。

10 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型别 名称 所致疾病 HHV-1 单纯疱疹病毒 I 型 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甲沟炎
型别 名称 所致疾病 HHV-1 单纯疱疹病毒 I 型 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甲沟炎 HHV-2 单纯疱疹病毒 II 型 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宫颈癌? HHV-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 HHV-4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HHV-5 巨细胞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包涵体病、肝炎 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炎、婴儿畸形 HHV 婴幼儿急疹、间质性肺炎、骨髓抑制 HHV 不明确 HHV Kaposi肉瘤

11 单纯疱疹病毒

12 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抗原结构 四、分型

13 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 结构:核酸——双链DNA、不分节段, 包膜——含10种糖蛋白,其中gG 具型特异性

14 单纯疱疹病毒 (电镜)

15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 范围广(家兔、豚鼠、小鼠、鸡胚等) 2、细胞培养:多种原代、传代细胞 * 感染细胞出现明显病变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形成多核巨细胞

16 抗原结构 包膜抗原: gB、 gC、 gD、 gE、 gG、 gH、 gI、gJ、 gL、 gM、
gG 型特异抗原,区分HSV-1、HSV-2 gD 可诱导中和抗体

17 分型 HSV-1 HSV-2

18 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19 传播方式 HSV-1:直接接触、飞沫传播 HSV-2:性接触传播

20 所致疾病 HSV-1: 原发(再发)感染:龈口炎、疱疹性角结膜炎 皮肤疱疹、甲沟炎、脑炎 先天感染:流产、早产、畸形 HSV-2:
原发(再发)感染:生殖器疱疹(宫颈癌) 先天感染:新生儿疱疹

21 唇疱疹

22 疱疹性齿龈炎

23 免疫性 体液免疫:阻止血行播散 细胞免疫:清除病毒

24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25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水疱液、唾液、脑脊液、 角膜刮取物、阴道拭 检测方法:病毒分离:接种易感细胞 血清学诊断:抗原测定(IFA)
病毒核酸测定:PCR

26 防治 疫苗:无 * 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戴手套) ** 新生儿——剖腹产 治疗:抗病毒剂(无环鸟苷)

27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8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29 形态与结构 类似单纯疱疹病毒

30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电镜)

31 培养特性 1、实验动物接种不敏感 2、细胞培养以人胚纤维母细胞为主 病毒增殖缓慢 病变呈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形成多核巨细胞

3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33 传播方式 呼吸道传播 所致疾病 水痘: 带状疱疹:(潜伏感染)

34 水痘

35 带状疱疹

36 免疫性 可形成一定的保护性免疫,但不 能阻止潜伏感染。

37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38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疱疹基底部组织 检测方法:涂片镜检:嗜酸性包涵体

39 防治 疫苗:减毒活疫苗 治疗:抗病毒剂(无环鸟苷)、对症处理

40 逆转录病毒

41 逆转录病毒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复制特点

42 形态与结构 球型,有包膜,衣壳20面体对称 单正链RNA,二聚体

43 复制特点 含RNA依赖DNA多聚酶 形成DNA复制中间体 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

44 逆转录病毒科的亚科 逆转录病毒科 人类逆转录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HTLV-1、HTLV-2 慢病毒亚科 HIV
逆转录病毒科 人类逆转录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HTLV-1、HTLV-2 慢病毒亚科 HIV 泡沫病毒亚科 人泡沫病毒

4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6 HIV感染的流行病学 一、感染人口数 二、感染区域 三、感染人群的分布

47 感染人口:45,881,357 (2004/2/26/14:21)

48 270000 500000 890000 210000 560000 12000 分布范围:192个国家、地区

49 全球HIV感染人口分布状态 地区 感染人口 女性比例 北美 890,000 20% 南美 1,400,000 20%
地区 感染人口 女性比例 北美 , % 南美 ,400, % 西欧 , % 东欧/中亚 , % 东亚/太平洋 , % 南亚/东南亚 6,700, % 澳洲 , % 北非/中东 , % 南非 ,000, %

50 HIV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复制过程 三、培养特性 四、抵抗力 五、分型

51 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 结构:核酸——两条单正链RNA形成二聚体 3个结构基因 6个调控基因
衣壳——P24、P17、P7蛋白 包膜——糖蛋白gp41、gp120

52 HIV基因结构

53 HIV的结构基因与编码产物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gag 核壳蛋白前体 P24 核壳主要结构蛋白 (53KD) P17 包膜内衬蛋白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gag 核壳蛋白前体 P 核壳主要结构蛋白 (53KD) P 包膜内衬蛋白 P 富含脯氨酸蛋白 P RNA结合蛋白 pol 酶蛋白前体 P 逆转录酶 P 逆转录酶 P 核酸内切酶 ? 蛋白水解酶 env 包膜蛋白前体 gp120 CD4结合蛋白 (gp160) gp 蛋白水解酶

54 HIV的调节基因与编码产物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tat P14 转录活化因子 rev P18 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tat P 转录活化因子 rev P 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 vif P 病毒感染因子 nef P 复制抑制因子 vpu P 病毒装配因子 vpr P 病毒复制增强因子

55 包膜 外膜蛋白 RNA+RNA逆转录酶 衣壳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56 GP120 衣壳 GP41 包膜 蛋白酶 RNA 逆转录酶 核酸内切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5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电镜)

58 CD4 HIV 融合受体 病毒RNA 宿主染色体DNA 病毒cDNA HIV复制过程

59 HIV的复制(电镜) 成熟病毒 病毒出芽

60 出芽病毒 HIV的复制(电镜)

61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恒河猴 2、细胞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62 抵抗力 1、弱、56。C 30min灭活、室温存活7d 2、化学消毒剂敏感 (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
0.3%H2O2灭活)

63 分型 血清学分型:HIV-1、HIV-2 嗜性分型:NSI毒株、SI毒株 基因分型: HIV-1M组(A-J,10型)
HIV-1O组(O型)

64 HIV的致病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65 传播方式 1、血液传播 2、性生活传播 3、垂直传播

66 所致疾病 1、HIV初期感染 2、 HIV潜伏感染 3、AIDS相关综合症 4、AIDS

67 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分 期 表 现 HIV初期感染 50%出现急性感染症状、血清抗体阴性、
分 期 表 现 HIV初期感染 %出现急性感染症状、血清抗体阴性、 (?—10年) 淋巴细胞抗原反应阳性、PCR测定原病毒序列 HIV潜伏感染 血清抗体阳性、无临床表现 (2—10年) ARC 发热、腹泻、疲劳、盗汗、体重、淋巴结病 (2—3年) CD4+细胞、DTH反应、高丙球血症 AIDS CD4+细胞<200/µl、出现机会性感染、肿瘤 ( <2年)

68 HIV初期感染 HIV潜伏感染 ARC AIDS CD4+T细胞 抗gp41 抗p24 病毒含量 (年) ?— — — <2

69 致病机制 1、病毒直接损伤 2、感染后免疫损伤 3、免疫紊乱与免疫缺陷 4、机会性感染

70 病毒直接损伤 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导致细胞死亡 病毒DNA积聚诱导细胞死亡 病毒蛋白产生细胞毒作用 病毒蛋白诱导细胞凋亡

71 感染后免疫损伤 CD8+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病毒超抗原作用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72 感染后的免疫紊乱与缺陷 T细胞 B细胞 其他 CD4+细胞 CD4+细胞抗原反应能力 Th1/Th2平衡失调 DTH反应
高丙球血症 特异性抗体水平 抗T细胞自身抗体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炎症相关粘附分子表达

73 机会性感染与肿瘤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卡波济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74 病毒引起的临床感染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巨细胞病毒 在所有AIDS患者中出现,引起脑炎、 肺炎、肝炎、结肠炎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巨细胞病毒 在所有AIDS患者中出现,引起脑炎、 肺炎、肝炎、结肠炎 单纯疱疹病毒 皮肤溃疡(持续、反复) 带状疱疹病毒 局限或播散性感染 EB病毒 B细胞性淋巴瘤 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 疱疹病毒— 卡波济氏肉瘤 HIV HIV脑炎

75 卡波济氏肉瘤

76 细菌引起的临床感染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鸟型分枝杆菌 播散性感染、消化道感染 结核杆菌 肺结核、淋巴结核 假单孢菌 菌血症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鸟型分枝杆菌 播散性感染、消化道感染 结核杆菌 肺结核、淋巴结核 假单孢菌 菌血症 沙门氏菌 反复败血症 其他细菌 反复性肺炎

77 AIDS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78 真菌与原虫引起的临床感染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 口腔炎、食管炎、阴道炎 新隐球菌 脑膜炎、肝炎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 口腔炎、食管炎、阴道炎 新隐球菌 脑膜炎、肝炎 荚膜组织胞浆菌 播散性感染 卡氏肺孢菌 肺炎 原虫 弓形虫 脑炎、脑脓肿 隐胞子虫 腹泻、胃肠炎

79 卡氏肺孢菌感染

80 卡氏肺孢菌感染

81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82 免疫性 固有免疫:NK细胞可清除感染细胞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抗gp120、抗gp41抗体具有保护性。
细胞免疫:CD8+细胞毒作用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也是形成免疫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83 HIV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84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液 检测方法:血清学测定:初筛—ELISA 确诊—免疫印迹法 病毒抗原测定:P24(ELISA)
病毒核酸测定:RT-PCR等 病毒分离

85 防治 疫苗:研制中 治疗:HAART—高效抗病毒疗法 替代疗法 MACS疗法

86 HIV感染治疗方案(举例) Ritonavir/AZT/3TC Indinavir/AZT/3TC
07:00 Indinavir800mg/AZT200mg/3TC150mg Ritonavir600mg/AZT300mg/3TC150mg 08:00 10:00 12:00 15:00 17:00 19: Indinavir800mg/AZT200mg Ritonavir600mg/AZT300mg/3TC150mg 20:00 22:00 23: Indinavir800mg/AZT200mg 24:00

87 本章小结 1、疱疹病毒的特性与种类 2、单纯疱疹病毒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的致病性 3、逆转录病毒的特征与种类
4、HIV 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及致病性


Download ppt "常见致病病毒 (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