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課 大同與小康 禮 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課 大同與小康 禮 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課 大同與小康 禮 記

2 目錄 題解 作者 課文 深度鑑賞 語文天地 問題討論 補充教材

3 目錄 題解 文體、主旨 「大同」一詞源出 《莊子》 「小康」一詞源出 《詩經》

4 本文節選自《禮記‧禮運篇》。記敘孔子感嘆魯國禮義衰壞,藉回答弟子言偃之問,暢言大同、小康之治。五帝時期為博愛無私、天下為公的大同之治,而三代之英則是謹守禮義、天下為家的小康之治。孔子論述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除充分流露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之情外,也揭示了儒家所肯定的理想境界。 全文結構嚴密,層次分明,語言精鍊流暢,兩千餘年來傳誦不已。文中所言「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識見深遠、歷久彌新,更是後人共同奮鬥、追求的目標。

5 《禮記》原為孔門後學及儒家學者所記有關禮的單篇文章。
所謂「記」,是對經文的解釋、說明及補充、發揮,原附《儀禮》之後,主要多闡述《儀禮》儀節的意義與作用。後因《儀禮》內容不夠完整,且不足以應付需求,乃擴大論述範圍,更廣泛涉及與禮相關的內容與事宜。 《禮記》原為《禮經》的記,至東漢鄭玄作注始脫離其附庸地位。 *《儀禮》在漢代被尊為《禮經》

6 「大同」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在宥》。 「大同」謂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 。是指「養心」應當「忘物」而言的。 而用「大同」來狀述「天下為公」這一理想社會的,則是在《禮記‧禮運》。這種思想雖為孔子首創,但實際上是儒、道、墨、農各家社會學說的總結和發揚。

7 「小康」一詞最早源出《詩經‧大雅‧民勞》:
「民亦勞止,訖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其意是說,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過上小康的生活。 「小康」在《禮記‧禮運》中得到較系統的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

8 東漢鄭玄注:「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禮于忠信為薄言小安,失之則賊亂將作矣。」認為這種社會雖政教修明,但需禮來約束,不及大同世界,故稱「小康」,一般指夏、商、西周之治。

9 目錄 作者 《禮記》簡介 戴德生平補充 《禮記》重點整理 《三禮》之內容及 其評論

10 《禮記》是孔門後學所記,為十三經之一,與 《 周禮》、《儀禮》合稱「三禮」。全書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為儒家的禮學匯編。
東周以來本流傳有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至西漢中葉,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其叔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編纂成書,是為《大戴禮記》。至東漢末年,《小戴禮記》盛行,《大戴禮記》漸無人研習,所以後世所說的禮記都是指《小戴禮記》。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11 《禮記》一書各類文體兼備,說明則條理井然。議論則雍容沛然,結構謹嚴;記敘多生動雋永,尤富文學價值。
戴聖,字次君,西漢梁國(江蘇省碭山縣東。碭,音 ㄉㄤˋ)人。受學於后蒼,後以博士講學於石渠閣,官至九江太守。

12 戴德生平補充 戴德字延君,號大戴,西漢梁(今屬江蘇碭山東)人。官至信都王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過評定五經同異的石渠閣會議。曾選輯戰國末到漢初有關禮儀的各種著作,編撰成書,闡述和傳播儒家關於禮的思想。 大戴受業於瑯琊人徐良,良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戴德為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人。著有《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後亡佚四十六篇,今存三十九,為卷十三。

13 《禮記》重點整理 作者: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彙編,非一人一時所著 演變:《禮記》原為《禮經》的記,至東漢鄭玄作注始脫離其附庸地位
篇章:禮學思想十一篇。《儀禮》解說八篇。古代禮俗考記二十五篇。孔門雜記五篇 體裁:戰國至西漢初年儒家關於禮儀的散篇論著之彙編

14 內容:對先秦古制的追記,書中包涵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
思想:從治國方略,至家庭準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這些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 地位: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與《周禮》、《儀禮》合稱為「三禮」 價值:對禮學的闡述最為完備,是儒家禮學思想的重要參考依據 注疏:《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15 評論: 梁啟超言:「《禮記》之最大價值,在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的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禮記》八十餘篇最能明瞭也。」

16 《禮記》重要篇章 《大學》:初學入德之門,儒家最高政治哲學
《中庸》:孔門傳授心法之書(從《禮記》中摘出《大學》與《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併成為《四書》) 《學記》:闡述古代教育制度、學習方法等思想 《禮運》:闡述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 《檀弓》:以其散文風格多變化而著稱 《樂記》:六經中之《樂經》已佚,由此篇 或能見古代音樂方面之思想

17 《禮記》重要篇章 《經解》:為《詩》、《書》、《樂》、《易》、《禮》、《春秋》六經作解題,說明深於「六經」之教者,才能得其益而無其失
《禮記》是儒學匯編,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當豐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讀《論語》;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思想,不能不讀《禮記》。

18 《三禮》之內容及其評論 書名 作 者 內 容 評 論 周禮 相傳周公,實為戰國時期作品 一部古代理想官制的書
作 者 內 容 評 論 周禮 相傳周公,實為戰國時期作品 一部古代理想官制的書 分天、地、春、夏、秋、冬官六篇,其中冬官在漢代已亡佚,以考工記補之 長於記事 儀禮 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 今文家-以為孔子所作 記古代禮儀規範 禮記 孔子弟子與後學所記 戰國至秦、漢間儒者所作 內容豐富,是一部古代生活大全,也是禮學叢書 為儒家禮治主義與人格教育之重要典籍 記事、議論均盛

19 目錄 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0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1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22 與於蜡賓:參與蜡祭,擔任助祭之人。與,音 ㄩˋ ,參與。蜡,音ㄓㄚˋ ,歲末大祭之名。賓,助祭之人。
觀:音ㄍㄨㄢˋ,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多用以眺望、守衛,或懸示法令。 喟然:嘆息的樣子。喟,音ㄎㄨㄟˋ。 言偃:字子游,春秋 吳國人,孔子弟子。 大道之行也:大道實行之時,指上古五帝時期。 三代之英:指夏、商、周三代英明的統治者,禹、湯、文、武等人。

23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孔丘雖然未能趕上此等盛世,但從古書的記載中尚可得知。逮,及。志,記,即古籍上所記載。
選賢與能:即選舉賢能。與,音ㄐㄩˇ ,通「舉」。 老有所終:使老者皆得終養(ㄧㄤˋ),以安享天年。終,終養。 幼有所長:使幼者皆獲教養以成人。長,音ㄓㄤˇ ,教養。 矜寡孤獨廢疾:矜,音 ㄍㄨㄢ,通「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殘廢。疾,病。

24 男有分女有歸:指男的有職分,女的有歸宿。分,音ㄈㄣˋ。
貨惡其棄於地也:指不希望資源被棄置於地。惡,音 ㄨˋ ,不欲。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指不希望有能力的人,卻不貢獻自己的才能。 謀閉而不興:奸謀止息而不會發生。 作:興起。 外戶:指大門。

25 天下為家:把天下當作自家的私產。 大人世及以為禮:君王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作為傳承權位的制度。大人,指天子、國君。世,指父子相傳。及,指兄終弟及。禮,制度。 城郭溝池以為固:指用城郭和護城河來防禦敵人,鞏固政權。 禮義以為紀:用禮義作為綱紀。紀,綱紀。 以正君臣:用禮義來端正君臣的關係。 以篤父子:用禮義來敦厚父子的關係。

26 以立田里:以禮義為綱紀,開墾田地,建築房屋。立,設置。里,住宅。
以賢勇知:用禮義來尊崇有勇力與有智謀的人。賢,動詞,猶言尊崇、重視。知,音 ㄓˋ,同「智」。 用是:即「由此」,因此。 由此其選也:指大禹等六位是以禮義推行教化的優秀人物。由,用。此,指「禮義」。選,優秀的人選。 以著其義:用禮明示臣民當行之事。著,音ㄓㄨˋ,明示、揭露。

27 以考其信:用禮考驗臣民的誠信。 著有過:用禮明示臣民的過錯,使其知所警惕。 刑仁:以仁德為典型。刑,通「型」,典型、模範。 示民有常:昭示人民遵守常法。 「如有不由此者」三句:在位者如不依禮行事,必被罷黜,民眾也會把他視為罪魁禍害。此,指「禮」。在埶,在位。埶,音 ㄕˋ,同「勢」。殃,禍害。

28 目錄 深度鑑賞 文體主旨 段落大意 寫作技巧

29 文體:論說文 主旨:文章說明了「大同」與「小康」的社會形態,表現了儒家追求天下爲公的「大同」社會的政治理想 〈禮運〉:論「大同」、 「小康」、 「亂世」的演變,闡述儒家政治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儒家政治的最高境界

30 段落大意 第一段:敘述孔子參加完蜡祭後深深歎息。 第二段:敘述孔子嘆息的原因是因爲自己未能趕上大道實行和三代英明之主當政的時代。
說明大道既行(五帝時的政治、社 會、經濟狀況)謂之大同。 第三段:說明大道既隱(三王時的政治、社 會、經濟狀況)謂之小康。

31 寫作技巧 文氣貫注,具有懾人的力量 第二、三段運用排比,加強氣勢 駢散相間,具有戰國後期縱橫家的文風

32 語文天地 《周禮》介紹 《儀禮》介紹 陶淵明的理想世界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康有為的大同夢 大同與小康之治的比較 莫爾的烏托邦 「蜡祭」補充
目錄 語文天地 《周禮》介紹 《儀禮》介紹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大同與小康之治的比較 小國寡民的世界 陶淵明的理想世界 康有為的大同夢 莫爾的烏托邦 「蜡祭」補充 〈桃花源記〉原文摘錄 修辭

33 《周禮》介紹 作者:傳為周公所作 名稱:原名周官,亦稱周官經,又稱周官禮,等到劉歆改稱為「周禮」
特色:多記制度、長於記事。多記治國要務,後世政治,頗受影響 注疏:《十三經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34 《周禮》介紹 內容:《周禮》所載之官制共分為六部分,故此書分為六篇 (1) 天官:天官冢宰所司,掌理邦治之事。
(2) 地官:地官司徒所司,掌理邦教之事。 (3) 春官:春官宗伯所司,掌理邦禮之事。 (4) 夏官:夏官司馬所司,掌理邦政之事。 (5) 秋官:秋官司寇所司,掌理邦刑之事。 (6) 冬官:冬官司空所司,掌理邦事之事。

35 《周禮》介紹 ◎《冬官》一篇,在漢時已亡佚,乃以《考工記》補之。 ◎《考工記》:凡一卷,專記百工之事。清江永謂此書為東周後齊人所作。
價值:乃我國第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周禮》所載,不出治國之要務。雖當時並未實行,而後世政治制度,頗受其 影響。隋、唐之世,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乃受《周官》六部影響而來

36 《儀禮》介紹 作者:古文學者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學者以為孔子所定
2. 名稱:《儀禮》在漢代只稱為《禮》,乃是《禮經》。「儀禮」二字,最早見於《後漢書》。又名《士禮》 3. 內容:記古代之禮儀,其中又以「士禮」為多,十七篇中,以「士」名篇者有五,故《儀禮》又稱《士禮》

37 由來:漢初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又名《士禮》,屬今文經
版本:《儀禮》版本有三:戴德本、戴聖本、劉向別錄本,皆屬今文經。東漢鄭玄注《儀禮》,採別錄本,是為今本《儀禮》。《禮記》、《儀禮》皆有大戴本、小戴本之別 注疏:《十三經》: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

38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早期: (1)夏商周「家天下」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2)秦漢:走向大一統的封建專制主義 2.中央集權
(1)漢至元:君主專制政體的演變強化 (2)明清:封建專制時代的晚期

39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 始創王位世襲制度 特點: 1.以血緣為關係,實行宗法制 2.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商朝 2.神權和王權緊密結合 西周 實行分封制,周王將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封各地,作諸侯 實行宗法制,按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力,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40 大同與小康之治的比較 分類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時間 五帝時期 三代之英時期 治道 以「仁」為治 以「禮義」為紀 王位繼承 傳賢「禪讓制」 傳子「世襲制」 政治理想 1.天下為公 2.選賢與能 3.講信修睦 1.天下為家 2.大人世及以為禮 3.城郭溝池以為固

41 分類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社會 型態 1.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3.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 男有分,女有歸 1.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2. 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經濟 層面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貨利為己

42 小國寡民的世界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什伯之器:指兵器。 重死 :畏死,即不輕易冒生命的危險。

43 〈桃花源記〉原文摘錄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44 陶淵明的理想世界 陶淵明以豐富的想像,用虛實相襯的筆法將桃花源寫得似幻疑真,勾畫出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幼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層層深入,次序井然,無一贅字。 〈桃花源記〉描繪了詩人的理想國度,其中人物耕桑自給,與世隔絕,沒有君主統治,也沒有專制壓迫,是一個人人工作,人人平等的社會。

45 康有為的大同夢 康有為的《大同書》,力主「以新知益舊學」的他,用一個19世紀末先知先覺者全部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中國的「大同夢」。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產而後可:凡農工商之業,必歸之公 ( 財產公有,按勞分配,人人勞動,人人平等 ) 。去級界平民族,去家界為天民,去種界同人類,破國界合大地 ( 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天下大同 ) 。

46 莫爾的烏托邦 「烏托邦」一詞,是英國作家湯瑪斯.莫爾(西元一四七八~一五三五年)從希臘語創造的一個詞,意指「不存在的地方」。作者於西元一五一六年以拉丁語著《烏托邦》一書。作者以親身的見聞,揭露當時英國君主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對英國農民的悲慘境遇作了極其深刻的描繪。成批的農民在以暴力進行的大規模圈地運動中被驅逐,農民卻流離失所,或淪為乞丐、盜賊被處以嚴刑。

47 另外,作者描寫一個美好的社會:拉斐爾.希斯拉德作為一個歷經風險、航行異國的老水手,暢談一個外人不知的烏托邦國家,其中沒有貧窮,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城市中居屋舒適,道路寬闊,有令人心曠神怡的花草果木,有便利大眾的食堂及醫院。烏托邦最大的特點是一切財產公有。 《烏托邦》描繪了一個公社式的社會,它並不強求一致,但卻通過公正的制度而達到全體一致、財產公有、人人平等。這是《烏托邦》的一個基本觀點,正如正義是貫穿《理想國》的內在精神,公平則是《烏托邦》的核心理念。

48 「蜡祭」補充 1. 在農曆上,每歲十二月稱為「腊月」,意味著該月與祭祀有很密切的關係。「腊月」的「 腊」 字,本應作「蜡」。
2.「 蜡」即是「蜡祭」的蜡,古代的年終大祭。《禮記‧郊特牲》:「蜡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意謂古人勤勞一年,有所收穫,在歲終之時,理應對天地神祗有所回報,遂遍祀山林、川澤、莊稼、昆蟲等神祗。

49 3. 對先民來說,「蜡祭」是一種很隆重的「祭禮」,有的人,甚至連捕捉田間野豬、 老鼠的虎神、貓神,也加以拜祭,以表示感謝萬物對人類的貢獻。
4.根據《小戴記.郊特牲》記載,蜡祭乃天子在年尾莊稼收成後所進行的遍饗諸神與眾精靈—包括先嗇(神農)、司嗇(后稷)、農、郵表畷等各有所司的大小農神,還有貓、虎一類捕食鼠、豕的禽獸靈魂,以及坊、水庸等水利工程的精靈等等—的盛大祭祀。

50 〈桃花源記〉原文摘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1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 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52 修 辭 設問: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類疊:「以」正君臣,「以」篤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婦, 「以」設制度, 「以」立田里, 「以」賢勇知, 「以」功為己(類字) 錯綜:故謀「用是作」,兵「由此起」(抽換詞面) 轉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二字皆為名詞轉動詞用,上者為「親愛」,下者為「慈愛」)

53 排比: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倒裝:   (1)丘未之逮也。(原句為「丘未逮之也」)   (2)大人世及以為禮(原句為「大人以世及為禮」)   (3)禮義以為紀(原句為「以禮義為紀」)   城郭溝池以為固(原句為「以城郭溝池為固」)

54 目錄 問題討論 大同之治? 小康不如大同之處 比較「禮」在大同與小康之治的作用

55 一、大同之治在政治、社會、經濟層面的制度為何?是否有實現的可能?請說明理由。

56 答: 〈一〉 政治層面:對內選賢與能,對外講信修睦。 社會層面: ① 推廣孝慈─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② 各得其所─使老有所終,壯有所三、試就本文所述,比較「禮」在大同之治與小康之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治的作用。皆有所養。 ③ 完成男女職分─男有分,女有歸。 經濟層面: 公開財力民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57 答: 〈二〉 大同之治,是個高遠理想的境界,雖是不太可能立即實現,但堅持理想,方是進步的動力。如果能不斷地奮鬥、追求,實現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

58 二、小康之治不如大同之治,但並非全無可取,請你說出其可取之處,與不如「大同」的地方。

59 答: 〈1〉「小康」之治可取之處乃在於「禮義以為 紀」,有大家所共同遵循的規範,以維持社 會的正常運作,使社會呈現穩定的局面。 〈2〉其不如「大同」之處則在於並非以「天下為 公」,所行所為純就己身之利害加以考量, 不論就所採取之措施,或所達成之效果,或 所呈現之境界,皆遜色許多。

60 三、試就本文所述,比較「禮」在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的作用。

61 答: 由於「大同」之治是天下為公的德治社會,人人以仁居心,以公為準則;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本諸仁心、良知,博愛無私,一切從容中道,「謀閉而不興」。雖然「禮」也是本乎天理、根乎人情而制作的,但是在「大同」之治裡,顯然用不著靠它維繫人心,因此它並非那個時期的思想中心。

62 答: 「小康」之治,天下為家,仁心、良知的共識已經低落,已不足以維繫人心,如「貨力為己」、 「以賢勇知」,甚至「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所以要想保持小康局面,唯有依靠「禮義以為紀」,方能不致沉淪為亂世。在位者必須以身作則,「謹於禮」,更要以禮訂定原則,釐清觀念,建立制度,讓臣民知所遵循。由此可知「禮」 在「小康」之治非常重要,它是那個時期的思想中心。

63 目錄 補充教材 相關名言佳句 孔子論禮教的功用 孔子談禮

64 相關名言佳句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中庸)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中庸)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記)

65 孔子論禮教的功用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也,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 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筭,備其鼎俎,設其豕腊,脩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節醜其衣服,卑其宮室, 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

66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實無厭,淫德不倦, 荒怠敖慢,固民是盡,午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禮記‧哀公問》

67 【注釋】 成事:猶言「成效」。 筭:音ㄙㄨㄢˋ,同「算」 。 節醜:訂正人民衣服的種類。 好實:一作「好剩」 。 午:通「忤」。

68 【語譯】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說:「所謂大禮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道德修養的君子談到禮的時候,都會那麼地表示尊敬和重視呢?」 孔子回答說:「我是一個普通人,還不夠資格了解禮的意義。」哀公說:「你不必謙虛了,請先生儘量說吧。」孔子回答說:「據我所知,社會群眾所以能夠維繫共同的生活規律,其間的因素應該以禮為最重要。如果沒有禮的儀式,就沒有適當的節目來事奉天地神明;沒有禮的等差,那就無法分辨君臣貴賤、上下長幼等不同的地位了!沒有禮的界限,我們更不可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等這些複雜的親屬關係,或者是婚姻往來之間親疏遠近的社會關係了。

69 正因為如此,所以有品德修養的君子才會對禮那麼樣地尊敬和重視。然後再以他們所能領悟的道理來開導群眾,使他們基於其重要性的了解與認識,而不致廢棄這些禮儀節目的運用。如果這些事奉天地,分辨君臣,區別男女等的禮事,都已經推廣實行而有相當成效之後,接著再加以細密地雕琢,文彩的修飾。等到人民都已經奉行習慣之後,再慢慢地和他們講求禮數的細節,譬如喪奠應該如何準備鼎俎食品,如何陳設豬牲乾肉,喪終除服之後又應該如何奉之於宗廟,一歲四時如何舉行虔誠的祭祀,祭祀之後又如何和宗族家人設宴聚會,以敦厚感情。

70 使人民都能適應環境,安居樂業,制定衣服的等級,規劃住宅的限度,限制車輛或用器的采飾不得過於浮華,飲食不得過分講求口味。居於上位的領導者不但用禮來教導人民如何節儉,對自己的生活也同樣地加以檢點約束,不得流於華麗奢侈,以求與人民同享安和樂利的生活。以前的君主都是這樣來推行禮教的。」哀公說:「現在的君主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孔子說:「現在的君主,往往貪財好貨而不知滿足,行為放縱任性而不知節制,從不關心人民的生活而態度又非常的傲慢,向人民徵收賦稅又要刮得乾乾淨淨似的,違反群眾的意願而處罰堅守正道的人,只求個人慾望的滿足而不擇手段。從前的君主是用前面所說的方式來對待人民,而現在的君主卻是用後面所說的方式來對待人民。所以現在的君主不可能有人肯實行禮教了。 」

71 【賞析】 現代國家,社會群眾共同的生活規律,往往都是靠法律和宗教兩樣工具來維繫;在先秦時代,既沒有宗教,又不重視法律,那個時候的國家體制和社會人心,完全靠禮作為維繫的重心。由此重心,產生了外在的秩序觀念,和內含的道德觀念。秩序觀念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其顯著的功用就如孔子所說,典禮的儀式,貴賤的等差,和親疏的界限等。道德觀念反映於人心,那就是以民為本的政治概念,和節儉安定的生活意識等。當秩序和道德觀念能發揮其功用時,當然是政治穩定,生活安樂。魯哀公的時候,政治紊亂, 諸侯大夫爭權奪利,人民生活得不到重視,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禮治教化,希望藉此開導哀公,以求能實現儒家的理想政治。

72 孔子談禮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論語·八佾》 【說明】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論語·八佾》 【說明】 從夏代開始,文化漸漸有統系。夏代的禮儀,孔子說:「吾能說之」。等到夏已經滅亡,周朝立夏代的後人於杞,祭祀夏代,孔子到杞查考夏代的文獻,才知杞地的人不足以當憑證;宋為殷代的後人,但是要有學問、才能、能知殷朝國家文獻的人很少了。

73 【語譯】 夏朝的政教文化、典章制度,我能敍述它,但夏朝的後裔杞國保留的文獻不足以取得充分的證明;商朝的政教文化、典章制度,我能敍述它, 但商朝的後裔宋國保留的文獻不足以取得充分的證明。這都是由於文化歷史資料的繼承保存與精通文化歷史的學者不足夠的緣故。如果足夠,那我可以證實當時的政教文明了。


Download ppt "第十課 大同與小康 禮 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