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梅雨及其災害 四商三B 羅閔穗D 方姝婷D 黃靖惟D 洪琬琳D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梅雨及其災害 四商三B 羅閔穗D 方姝婷D 黃靖惟D 洪琬琳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梅雨及其災害 四商三B 羅閔穗D94040428 方姝婷D94041086 黃靖惟D94150104 洪琬琳D94041128

2 梅雨名稱的由來-1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源於大陸江南一帶在梅子成熟期,因受滯留鋒面徘徊影響,導致陰雨連綿而名之。

3 梅雨名稱的由來-2 梅雨名稱由來已久,古時候稱為“黃梅雨”。 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日黃梅雨』 唐有『梅實迎時雨』就是說梅子熟後,迎來的是夏至
後半月為主的時雨 宋有『梅子黃時雨』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 旬,謂之黃梅雨』 明朝時的『芒后逢壬立梅,至后壬斷梅』 將梅雨的起始與結束日期定為芒種(約6月5日)後的壬日開 始,夏至(約6月21日)後的壬日結束,將24節氣與干支日相配來說明梅雨的起止。

4 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又因陰雨連綿,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記述,故梅雨又有一別名為“霉雨”。
台灣過去並無“梅雨”名稱,自光復以後,氣象學者從臺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5月到6月中,全省各地雨量都有明顯增多現象,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在東北季風的的乾季(10月至4月)後,雨量突然增多,在天氣上﹐則經常是陰雨連綿及豪雨常現。

5 梅雨形成的原因 由於東亞在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於5、6月春夏交替之際,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時,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逐漸增強、並向北推進,此時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 當北方冷氣團與南方暖氣團勢力相當時,由衛星圖可見梅雨鋒面便在其間形成,且在鋒面帶上,有中小尺度對流發生,造成劇烈天氣現象,原因是鋒面帶上氣流不穩定,加上擁有充沛的水氣, 很容易引發中小尺度對流,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大雨、豪雨或時有強風、雷電等現象。

6

7 何時入梅、何時出梅? 學術界為了研究的需要,對每年梅雨期確切的入梅(梅雨開始)、出梅(梅雨結束)的日期都有規範。目前較客觀、嚴謹的定義為: 1.每年五、六月間,台灣地區會出現四天或四天以上 的連續降雨天氣。四天的平均日雨量超過9公厘的第一天(日雨量9公厘是台灣北部地區五、六月的氣候平均日雨量),即為「入梅」的日期 2.而滿足上述條件的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即為「出梅」的日期。 根據以上標準,梅雨期間可以有不下雨的日子,也可以是雨量較少的日子。

8 梅雨期的天氣如何

9 台灣地區各地梅雨期主要的氣候特徵 連續性降雨,並夾帶雷陣雨 降雨量僅次於颱風時期 持續性降雨機率是全年最大值
由於持續性降雨,而使氣溫有時不但不隨接近夏季而上升,及而有下降或平穩趨勢

10 梅雨 導致梅雨劇烈降雨的因素,大都來自梅雨鋒面雲帶上之中尺度對流系統,也就是具有組織性的對流系統,其水平尺度達到20公里以上,約有3小時左右持續性較長的生命史,具有層狀及對流性雲系的特徵。

11 經調查多雨的兩大原因 1.為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交替時期,來自北、南方的冷、暖空氣相會所形成的鋒面,經過台灣上空時﹐當移速緩慢或滯留﹐成為滯留鋒而導致連綿陰雨。 2.常因南方來的溫暖氣流強盛及鋒面區的空氣極不穩定,而由強烈對流雲發展出豪雨。

12 梅雨期的降雨紀錄 連續陰雨的天數平均為5至6天,最長曾達22天 (民國63年5月23日至6月23日)
連續不下雨的天數,平均為3至4天,最長為13天 (民國65年6月1日至13日) 梅雨期間每天的平均降雨量,約為20至25公厘 平地氣象站所測得的最大日雨量為恆春的485公厘(民國32年6月13日)居首,台南的326公厘(民國66年6月7日)次之,而民國73年六三水災時,台北的249公厘居第三 高山氣象站所測得的最大日雨量以阿里山的518公厘 (民國60三年6月18)居冠。

13 控制梅雨天氣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梅雨期間台灣地區的逐日天氣變化,主要受水平距離可達千公里的綜觀尺度天氣系統,如梅雨鋒面系統、梅雨鋒面系統後方的西伯利亞冷高壓、太平洋高壓等的控制。至於數小時到一天的短期天氣變化,則受到範圍為百公里、梅雨鋒面系統裡面的中尺度對流系統(對流胞)的主宰。

14 梅雨期容易發生什麼災害 梅雨期連續的降雨使得土壤含水量大,若有較大雨勢或出現豪雨,在山區即可能導致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爆發,低漥地區則易造成淹水等危害。 梅雨鋒面也常伴隨雷雨,必須防範雷擊及強風現象;在雨勢大時,能見度降低,視線不良且天雨路滑,行車、行船等也易生危險。此外,梅雨期因常出現持續陰雨天氣,使空氣潮溼,物品容易發霉,

15 梅雨期內連續太久的降雨或豪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豪雨,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有時非常劇烈
七十三年台北的「六三水災」、七十年的桃竹地區的「五二八水災」,都造成百億元以上的損失 高屏地區七十四年的六月六、七日連續兩天不停的豪雨,八十年嘉義到高雄間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的三天豪雨等,都造成極嚴重的損失。

16 2005年的612水災,當時連日的豪雨造成農林漁牧損失金額超過21億元,創歷年梅雨期因豪雨造成農損災情最高紀錄,同時也造成13人死亡。
2006年的609水災,嘉義縣、南投縣以及高雄縣山區6月9日的單日累積降雨皆超過700毫米,氣象局阿里山氣象站6月9日單日更創下811.5毫米之驚人雨量;此外,連日的豪雨也造成多處地區出現嚴重災情,農林漁牧業損失超過9億元。

17 自1941年以來的57年內,台灣地區有關梅雨期的統計資料: 入梅最早的是民國三十三年、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五月一日; 入梅最晚的是民國八十年的六月六曰; 出梅最早的是民國六十九年的五月十二日; 出梅最晚的是民國五十四年的六月三十日; 最長的梅雨期為民國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56天; 最短的梅雨期為民國四十三年的7天; 梅雨期平均每年有34天,即五月十七曰至六月十九日; 最長的雨日為民國五十九年的41天; 最短的雨日為民國四十三年及八十年的6天; 平均每年有22天梅雨日。

18 民國73年的台北地區六三水災 造成的傷亡損失 連接幾年的「乾梅」,可能會讓民眾輕忽梅雨可能帶來的災難。根據歷史資料來看,梅雨帶來的強烈降雨,帶來的災害,有時不下於颱風,最嚴重的梅雨災難就是發生在民國73年的「六三水災」,造成47人死亡,數10億元的經濟損失。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指出,梅雨季雖然並不一定會發生豪雨,但是一旦出現,往往造成重大災情。除了著名的六三水災之外,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梅雨水災,還包括民國70年桃竹地區的「五二八水災」、73年台北地區的「六三水災」與「六一○水災」、82年苗栗及台中地區的「六二水災」、85年嘉南地區的「五二八水災」。  

19 這幾次的梅雨水災,災害一點都不小於颱風災害,造成的損失都是數10億甚至近百億級的重大災害。
梅雨季除有豪大雨可能帶來的災害外,吳德榮指出,在鋒面滯留期間,還有可能帶來短時間的劇烈天氣,包括雷擊、雷雨區內有強風,也有可能出現冰雹。 吳德榮指出,如果鋒面滯留期間,垂直風切強的話,甚到有機會出現小區域的龍捲風,雖然不容易造成大區風災,但也有可能因龍捲風侵襲造成局部風災。

20 台灣各地在梅雨期的降雨量分布有什麼差異 以1992至2006年氣象局所屬雨量站網5-6月之雨量分布為例(如下圖)
顯示台灣各地在梅雨期雨量分布受中央山脈地形影響,西部地區的雨量要多於東部地區,高山地區發生豪雨的機會高於平地及離島,且大的降雨區都在迎風面,最大降雨區域在台中縣的雪嶺,次大降雨區在高雄縣的御油山 若將梅雨期各地出現豪雨之頻率加以比較,則中央山脈西側發生豪雨之次數約為東側發生豪雨次數的2到4倍,這些均顯示地形在決定梅雨期降雨分布的重要性。

21

22 梅雨期的降雨量是否每年皆相似 1951至2006年各年梅雨期 台北氣象站之累積雨量 1951至2006年各年梅雨期 高雄氣象站之累積雨量

23 台灣各地梅雨期累積雨量多寡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很大,也沒有明顯的規律性。在降雨偏多的年份與降雨偏少的年份間的雨量差距可以相當大。
以台北氣象站之資料為例,近50多年中,比較多雨的年份降雨量可以達到800毫米以上,而較少降雨的年份之雨量則不到300毫米。 以高雄地氣象站之資料為例,降雨偏多年份之降雨量可達1200毫米以上,而降雨偏少年的降雨量則不到100毫米。

24 梅雨期平均旬雨量變化為何?

25 5、6月皆是梅雨鋒面容易影響台灣的月份,但降雨的強度及雨量的多寡在各旬(10天)間還是有所差異的。
氣象局台北、台中、高雄及花蓮氣象站各旬平均總雨量圖,由圖可見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間的降雨最為明顯,此時是梅雨鋒面最容易在台灣附近滯留徘徊的時期;6月中旬及下旬期間,梅雨鋒面逐漸北抬離開台灣地區,此時除了鋒面的降雨外,也開始有夏季午後雷陣雨的機會,此時期雨量雖比前期略為減少,但雨量仍是相當可觀。

26 梅雨也會帶來益處 台灣電力公司為節省發電燃料成本,對中央氣象局於颱風及梅雨期間所發布的豪大雨特報均相當重視,並適時充分應用以增加水力發電的效益。 民國八十六年五至六月梅雨期間,台電公司即根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正確豪雨預報資訊,適時調度各水庫的蓄水量,予以滿載發電,不僅發揮了防洪及灌溉功能,同時為該公司節省了發電燃料費達新台幣20億餘元,並增加了水力發電量達7億8千萬度。顯然,梅雨期適時適量的降雨,對水資源的分配、調度及應用具有重要的正面價值。

27 梅雨豪雨的研究 為了解梅雨鋒面系統如何帶來豪雨,以改進天氣預報的技術、減少災害的損失,行政院國科會自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二年間推動了為期十年的「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計畫,並邀集國內外近百位科學家,針對梅雨鋒面、中尺度對流天氣系統以及地形效應,於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在台灣及鄰近海域進行13次海陸空聯合的密集觀測實驗,隨後並進行5年的後續科學研究。

28 經過了將近15年,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共同努力及合作之下,除了更加了解梅雨期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和過程以外,也有系統的在國內外一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將近百篇研究論文,最後更進一步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改進預報作業的方法與技術,中央氣象局現行使用的「即時天氣預報系統(WINS)」的建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

29 民國八十二年以後,兩岸政治環境產生了顯著變化,兩岸氣象界經由互訪交流及討論,已經將華南及台灣地區的梅雨期豪雨問題同時列為雙方共同研究的課題,並規劃於1998年五至六月間在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進行密集的氣象實地觀測實驗,即「華南及台海地區中尺度實驗 HUAMEX(HUAnan and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針對梅雨期的豪雨問題,進行資料蒐集、資料交換、基礎科學研究以及預報技術發展等合作工作。


Download ppt "台灣梅雨及其災害 四商三B 羅閔穗D 方姝婷D 黃靖惟D 洪琬琳D"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