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主題:賞鳥樂趣多 <夏候鳥>
2
壹、研究動機 賞鳥是為了配合學校特色課程,並且了解學校的附近有哪些候鳥。這樣就能跟大家分享我們家鄉鳥類的模樣。
3
貳、研究方法 我們利用許多的課堂時間以及下課時間,才有辦法完成這一份報告,我們是用電腦查出這一份專題報告的資料。
4
參、研究內容 夏候鳥的定義:春夏之際,由熱帶地區到台灣來「避暑」,等到秋冬季,天氣回冷時再回南方。 佔3%,約十五種 。
5
一、家燕 科名:燕科 身長:17公分 簡介:分布世界各地,嘴小、頭大,雙翼尖長,尾羽分岔甚深,下方有半白斑,身體背面黑色有藍色光澤,額紅褐色。腳足短而無力,棲息於空中、岩石、峭壁、電線、建築物上,以飛行中的昆蟲為主食。 特徵:生性好群居,飛行力強,能巧妙地反轉而飛。通常於空中邊飛邊捕食,築巢於砂質峭壁、石壁或屋簷、橋樑下。
6
二、彩鷸 科名:彩鷸科 身長:25公分 簡介: 彩鷸為熱帶性鳥類,在台灣地區為普遍夏候鳥。雌鳥於繁殖期和第一隻雄鳥交配產卵後,抱卵育雛由雄鳥負責,她則另尋找其他雄鳥配對。雌鳥羽色艷麗,雄鳥在孵育雛時,為防止天敵,羽色較暗淡。牠們棲息於水稻田、濕地、草地或沼澤,牠們常以蚯蚓、昆蟲、小貝類、和植物種籽為食。
7
三、燕行鳥 身長:24公分 形態特徵:嘴黑色,眼周圍白色;背面茶褐色,外圍有一黑圈,腹部以下白色。幼鳥體色較灰,背部色呈鱗片狀。
生態習性:覓食金龜子、蜻蜓、蒼蠅等飛行中的昆蟲,也會在地面上急行,啄食蚱蜢、蝗蟲等地面活動的昆蟲。繁殖期約在4~7月,通常會聚成較大族群集體在開闊的草生地上繁殖,每窩產2~3個蛋。 棲地分布:燕行鳥在台灣為春秋過境鳥,主要棲息於低海拔開闊地。
8
四、鳳頭燕鷗 身長:45公分 形態特徵:最明顯特徵為頭部可以豎起黑色羽冠,體色灰黑。停棲時,尖明顯比尾長。
生態習性:以小型魚類為食。主要棲息於溫、熱帶河口、沿岸或鹹水湖。六月上旬開始繁殖,有規則地將蛋下在較空曠的地面,通常一巢生一個蛋,幼鳥由親鳥輪流餵食。喜好熱鬧及成殖群,卻常為了保護自己的蛋及幼鳥,而以嘴當武器。 棲地分布:基隆港、花蓮溪口、蘭陽溪口、八掌溪口可發現蹤跡。在馬祖可發現其繁殖紀錄。
9
五、筒鳥(中杜鵑) 全長:31~33公分 內容解說:在台灣分布於低山區至高山溫帶林,曾在海拔3,800公尺高地有觀察記錄。
大都棲息於中海拔以下山區,在低山區果樹林或山麓等能聞其鳴聲。警戒心強,常避開人類,很少能看到其真面目。鳴聲為「公孫、公孫」。飛翔迅速無聲,多活動於樹林中上層。以昆蟲、蝸牛、或漿果為食。 繁殖不自營巢,而將卵產於布袋鳥等小型鳥巢裡,代孵代育。
10
蒼燕鷗 身長30公分,全身大致白色,眼有黑色過眼線,延伸至後頸部,嘴、腳黑色,尾羽長,有深叉。 繁殖季節為四至八月間,每巢一至二個蛋,蛋鈍端有深褐色斑點,孵化期約在四週左右。
11
小燕鷗 身長28公分,身體大致為灰與白,頭頂至頸後黑色,額白色。 出現於海岸、河口、沼澤及魚塭、濕地等環境覓食,四至七月為繁殖期,築巢於海岸沙礫地,每巢二至三卵,孵化期約三週。
12
黃頭鷺 外型特徵: 嘴橙黃色,腳、趾黑褐色。從嘴到尾巴大概有53公分。
習性: 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旱田、沼澤、草原及牧場地帶。常棲於牛背上。性群棲,繁殖期與小白鷺、夜鷺等集體築巢於竹林、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 出現地點: 所區內草原、雜木林。 其他: 在水田裡也很常見,常常站在水牛背上,牛一走路,驚起了小蟲,牠順便捉來吃,所以也叫牛背鷺。住的地方,和小白鷺在一起。
13
白眉燕鷗 特徵:嘴、腳黑色,頭頂至後頭為黑色,前額白色延伸至眼睛上’方,過眼線黑色,背部暗褐色。
生態:群棲性,棲息於海洋中島嶼的岩壁、岩礁地帶,以小魚和甲殼類為食。 主要分布於熱帶的海洋島嶼。喜築巢於岩堆下的遮蔭處,每巢一卵,為乳白色,上佈棕色細斑。
14
伍、心得與省思 家斌:經過這一次的研究,我了解了許多鳥類的生活,習 性。 逸晉:我不知道夏候鳥有什麼鳥,結果跟我們這主一起查電
腦,我終於知道夏候鳥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鳥,像是 黃頭鷺。 均旻:在這次製作專題報告中,我學了很多有關賞鳥的知識, 希望下次還能製作跟鳥類相關的報告。 敏鳳:這次的鳥類報告,可以讓我學習到許多不一樣的鳥 類,而且還要出去外面賞鳥,實在太是有趣了。 堉甄:這次的鳥類報告,讓我學到了候鳥也有分冬候鳥、夏 候鳥、留鳥以及迷鳥,這個真的讓我學到很多。 嘉豪:這次的鳥類報告,讓我知道鳥類有許多的種類,所以 我很開心認識了鳥類。
15
謝謝觀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