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2.5 甘薯病害识别及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2.5 甘薯病害识别及防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识别及防治

2 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

3 1.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称甘薯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05年传入日本,1937年由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辽宁省盖县。随后,该病逐渐由北向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作发酵原料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精产量和质量。

4 一、症状(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苗衰弱,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

5 病 害 症 状

6 病 害 症 状

7 甘薯黑斑病的侵入途径 病菌可直接侵入苗根基,在薯块上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通过根眼、皮孔、自然裂口、地下虫咬伤口等侵入。在收获、贮藏过程中,操作粗放,造成大量伤口,均为病菌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8 二、病原 分类地位: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属子囊菌门长喙壳属真菌。
病原形态: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颈部极长,称壳喙。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

9

10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11 生物学特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5~30℃。分生孢子在较低的温度下(10℃,30天)形成,厚垣孢子在较高的温度下(15℃;8天)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求更高的温度(15℃,15天;20℃,4.5天)。致死温度为51~53℃。生长最适pH6.6。 寄生范围: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易产生有性态。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似但有高度寄生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牵牛花、绿豆、红豆、四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植物。

12 三、侵染循环 越冬: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 侵入途径: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它自然裂口侵入。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13 甘薯黑斑病的侵染

14 病害越冬(越夏)的场所

15 四、发病条件 1.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
2.温度和湿度: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25℃。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

16 四、发病条件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17 五、防治方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18 观察中…

19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④注意粪肥不要带菌。

20 小常识:高剪苗 从苗床拔苗有很多弊端。原因是在产区种薯常常携带黑斑病及根腐病菌及线虫,薯块萌芽后薯块中携带的病原物也缓慢向薯芽顶部移动,拔苗容易将薯肉及薯芽基部的病原物带入田间,造成病害加剧。高剪苗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薯苗携带病菌,原因是病原物的移动速度低于薯芽的生长速度,病原物大部分滞留在基部附近,上部薯苗带病的可能性比较小。剪苗时保留一寸以上的基部,更不要连根拔起。同时这样做还有利于在种薯或薯苗不足时,利用留下的蔸繁苗。

21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 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3)种薯消毒:
(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      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3)种薯消毒:  ①温汤浸种:薯块在40~50℃温水中预浸1~2min后,移入50~54℃温水中浸种10min,水温和处理时间要严格掌握,注意上下水温应一致,对新品种处理后应进行发芽试验。浸种后要立即上床排种,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  ②药剂浸种:可采用45%代森铵水剂、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8%乙蒜素EC(402抗菌剂)等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

22 五、防治方法 3.培育无病壮苗 尽量用新苗床育苗。用旧苗床时应将旧土全部清除,并喷药消毒。施用无菌肥料。
育苗初期,可用高温处理种薯,促进愈伤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阻止病菌从伤口侵入。高温处理是在种薯上床育苗后,保持温床34~38℃,以后降至30℃左右,出芽后降至25~28℃。 间歇高温(顿水顿火)育苗法,即种薯上床前,一次浇足水。种薯上床后,将温度迅速上升到34~38℃,保持4天,以后炕温保持28~30℃。拔苗前,降温至20~22℃。以后每拔一次苗浇足一次水,并将温度升到28~30℃。

23 在无菌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薯种苗进行扩繁

24 五、防治方法 4.安全贮藏 留种薯块应适时收获、严防冻伤,精选入窖,避免损伤。种薯入窖后进行高温处理,35~37℃ 4昼夜,相对湿度保持90%,以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 5.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有:济薯7号、南京92、华东51、夹沟大紫、烟薯6号 6.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换茬,增施不带病残体的有机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25 2. 甘薯瘟病 甘薯瘟病又名甘薯细菌性萎蔫病、烂头、发瘟。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各薯区。它蔓延很快,损失严重,是甘薯的毁灭性病害。发病轻的减产30-40%,重的可达70-80%,甚至绝产,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瘟病菌是好气性菌,在水田里只能生存1年左右,在旱地里可存活3年。 甘薯瘟病原菌种类学术界不很统一,多数认为是甘薯单孢杆菌(Pseudomonas batatae Cheng et Fan)侵染.

26 [症状] 该病是一种萎缩型病害,从育苗到结薯期都能发生,病菌从植株伤口或薯块的须根基部侵入,破坏组织的维管束,使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受阻,叶片青枯垂萎。虽然整个生长期都能为害,但各个时期的症状不同。
育苗期: 当苗高15厘米左右时,1-3片叶凋萎,苗基部呈水渍状,逐渐变黄褐色-黑褐色,严重的青枯死亡。

27

28 大田生长期 :病苗栽后不发根,枯死;健苗栽后病菌从伤口侵入,叶片暗淡无光泽,萎蔫。茎基部和入土茎部,呈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维管束变成条状的黄褐色-枯死腐烂。生长后期,地下拐子附近明显呈黄褐色。多数须根出现水渍状,用手拉易脱皮,仅留下线状纤维。

29 薯块: 一般不结薯或结少量根薯,薯拐呈黑褐色纤维状,根梢呈水渍状,手拉容易脱皮。病菌侵入薯肉,蒸煮不烂,失去食用价值,感病重的,薯皮发生片状黑褐色水渍状病斑,薯肉为黄褐色,严重的全部烂掉,带有刺鼻臭味。

30 [传播途径] 在温度20-40℃范围内,瘟病都能繁殖,以 27-35℃和相对湿度80%以上生长繁衍最快,危害也最重。南方各薯区6-9月是发病盛期。传播媒介很广,通过病苗、病薯、带菌土、肥料和流水等都能带菌传播。

31 [防治方法] ①、严格检疫,搞好病情调查,划分病区,禁止疫区薯 (苗)出境上市销售,防止扩大蔓延。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壮苗。 ②、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或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是防病的最好方法之一,但不要和马铃薯、烟草、番茄等茄科作物轮作。 ③、选用抗病品种

32 3.甘薯蔓割病 甘薯蔓割病又叫甘薯枯萎病、萎蔫病、茎枯病等。由两种真菌类镰刀菌侵染所引起,一种是甘薯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Var.batatae Wr.Snyder et Hansen,),其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具有1-3个分隔,厚垣孢子球形,褐色。二种是镰胞菌(F.bulbigenum Cooke et Mass.var.batatas Wollenw),其大型分生孢子有4-5个分隔,厚垣孢子球形,褐色。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烟草、马铃薯、番茄、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也能侵染根部,但不引起外部症状。甘薯苗期发病可减少出苗量,大田期发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重病田减产可达80%以上。

33 症状:侵染茎蔓、薯块。苗期发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有些变形。茎蔓受害,茎蔓的维管束变色,呈黑褐色,裂开部位呈纤维状。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全蔓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该病菌能在土中存活三年以上。甘薯蔓割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密切。土温在15℃左右,病菌就能繁殖侵染,土温在27-30℃最易感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雨量大,次数多,有利于病害流行,故降雨后病情常急剧上升。连作地、沙土、沙壤土地发病较重。土质粘重、水分多、PH值较高的土壤(如稻田土)发病较轻。

34

35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甘薯的不同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禁止从病区调入薯种、薯苗; ②、种薯种苗处理:温汤浸种,培育无病壮苗;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薯种、浸苗5分钟; ③、轮作换茬:在农业措施上,重病地可与水稻、大豆、玉米等轮作换茬三年以上。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早拔除,妥善处理。

36 4.甘薯疮痂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疮痂病又称甘薯缩芽病、甘薯麻风病、甘薯硬杆病等。我国于1933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现,福建、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区相继发生,福建、浙江危害较重。该病的危害程度因发病期迟早而定,一般发病越早,危害程度越重,损失越大。 甘薯疮痂病病菌Elsinoe batatas (Sawada)Viegas et Jenkins称甘薯痴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 Sphaceloma batatas Sawada称甘薯痂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此外有报道Streptomyces ipomoea也是该病病原。

37 [症状] 甘薯疮痂病为害幼叶、芽、蔓及薯块。叶片染病后变形向内卷曲,严重时皱缩变小,不能伸展,呈扭曲畸形。茎蔓被害后初为紫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疮疤,后期凹陷,严重时疮疤连成片,生长停滞,折断受害严重的藤蔓乳汁稀少。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表面长出粉红色毛状物,系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小点或干斑,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造成病斑附近的根系生长受抑,健部继续生长致根变形。

38

3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薯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薯和土壤均可传病。我国南方有些地方有直接剪秧栽插过冬培育薯苗,以及采用老秧留种进行育苗的习惯,所以病菌可以在薯秧上安全越冬。早春病秧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由皮孔或伤口侵入,当块茎表面形成木栓化组织后则难于侵入。病菌在15℃以上时开始活动,25-28℃为最适温度。在我国南方省区的4-10月均可致病,尤以6-9月份为病害流行盛期。湿度是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重要条件,故每当连续降雨或台风暴雨,往往出现发病高峰。品种间抗病力的强弱差异很大。地势和土质与发病也有很大关系,山顶、山坡地比山脚、过水地等发病轻;旱地比洼地发病轻;砂土、砂质壤土比粘土轻;排水良好的土地比排水不良的土地发病轻;轮作能减轻病害发生。

40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品种,用无病薯(蔓)育苗。建立无病苗圃,防止病薯(苗)外调或引进。 ②、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多施绿肥等有机肥料或施入土壤添加剂SH有抑制发病的作用。 ③、 实行4—6年轮作。(4)发病初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兑好的药液50-60L,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1 5.甘薯软腐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软腐病是甘薯贮藏期发生比较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主要由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 Ehrb.)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 [症状] 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染病薯块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之后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后变暗色或黑色,病组织变为淡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天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42

43 [发病规律] 该病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易于病菌侵入。温度15-25℃,相对湿度76%-86%,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①、清洁薯窖,消毒灭菌。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 ②、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 ③、采用大屋窖贮藏方式的可结合防治黑斑病进行高温愈合处理。 ④、适当用药:入窖前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药剂处理。也可用一些物理方法处理。

44 6.甘薯干腐病 [分布与为害] 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省发生普遍。该病的病原菌有数种,都是属于半知菌亚门,主要由甘薯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等引起。 [症状] 该病在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均可侵染为害。发病初期,薯皮不规则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淡褐色,后期薯皮表面产生圆形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轮廓有数层,边缘清晰。剖视病斑组织,上层为褐色,下层为淡褐色糠腐。一般是从甘薯末端开始形成坚硬的棕褐色的腐朽状,最后变成皱缩干硬,表面产生丘疹状突起,黑色小点覆盖整个表面。

45

46 [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薯上和土壤中越冬,为第二年初侵染病源。带菌薯苗在田间呈潜伏状态,成熟期病菌通过维管束到达薯块。发病适温为20-28℃。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菌丝体在薯块内部蔓延,破坏组织,使之干缩成僵块。当湿度高时,在薯块空隙间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并从组织内经表面裂缝长出白粉至粉红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①、培育无病种薯。选用三年以上的轮作地作为留种田。 ②、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g);大屋窖贮藏的可在入窖初期进行高温愈合。


Download ppt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2.5 甘薯病害识别及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