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区治理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 2014年4月16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区治理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 2014年4月16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区治理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 2014年4月16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2 重点 认识我们身边的社会 除“粪便”、“蟑螂”、“乳猪”、“巨石阵”外,展出的雕塑还有一朵黑色莲花、一组倒转女人双脚、可让市民弹跳的城堡;以及一组悬挂半空的气球。   有份参展、设计倒转女人双脚和蟑螂的香港艺术家谭伟平说,展览场地位于维港旁边,巨大蟑螂代表恐惧、女人双腿则代表欲望,两者并放是要带出社会的荒谬,特别要呈现港人对社会的荒谬已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他在展品前放上金鱼缸,冀市民从金鱼缸望到展品及社会的倒影。

3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由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转变;
基本掌握社区治理主体——政府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组织,各自的职能和功能定位; 重点掌握党组织建设在我国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

4 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月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报告显示,我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期水平,但由于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不足,社会结构调整滞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产生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不加大社会建设,按格局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5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位、角色、群体和制度
社会结构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生存活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 1、人口结构; 2、人群组合结构; 3、人的活动位置结构(在社会中所从属的集团阶层); 4、人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 5、生活方式结构; 6、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等。

6 “洋葱头形”——“橄榄形”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远未完成,社会中下阶层比重仍然很大,中层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洋葱头形”,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仍有一定的距离。

7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传统控制型”社会
国家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控制力。经济模式为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国家对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私营经济完全没有生存空间;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被编入各种社会单元,离开了单位、组织,个人寸步难行。

8 改革开放之所以对中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经济角度讲,是因为解放了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社会角度讲,是因为推动了人的解放,从过去的“阶级斗争”思维转变为尊重人的价值,承认个人权利,并最终走向“以人为本”。

9 转变“社会控制”的思维 加大社会的开放度与自由度,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事情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当前,应当放开对社会组织资源的垄断,大力培育民间组织。

10 你是中产阶层吗? “你是中产吗?”如果拿这个问题问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但是大多数人又会认同中国“中产”的数量在增加。2005年,某部门曾提出过我国的中产标准:年收入6万~50万元。但这一标准遭到普遍质疑,不少家庭收入在此区间的人称自己“被中产”。 处于这一收入区间的人群中,没房没车的人觉得自己“没房没车算什么中产”?有房有车的人觉得“生活压力大,精神焦虑,算什么中产”?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中产阶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财产概念,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生活理念以及政治态度。无论划分标准有何不同,中产阶层是现代化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天然的“稳压器”,却是社会的普遍共识。

11 你是中产吗?之2 与国内中产阶层加快成长相伴,一种“向下”的拉力也越来越强。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让发育中的中产阶层不堪重负,不仅缺乏上升空间,还有“被消失”的可能。 从物质上来看,“一座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并非戏言。电视剧《蜗居》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无非是展示了高房价对老百姓,尤其是对中产阶层以及“准中产阶层”的精神压迫和人性扭曲。 从精神上讲,由于社会保障不足,工作压力大,中国的中产阶层普遍处在焦虑之中,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幸福感比较低。这也是很多人在物质上达到“中产”标准,而思想上不认同自己是“中产”的原因。

12 和谐社会应畅通向“上”流动渠道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是必然趋势,每个社会都存在一个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国有没有一个底层群体存在,而在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无法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正常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不仅要保障失业人员、低收入者、进城农民工等底层人群的生存权利,更要为他们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向“上”流动的发展诉求,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

13 P109- 第一节 由二分法社会结构到三分法社会结构的转变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市场失灵 二、政府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政府失灵
三、第三部门的崛起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作用 一、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二、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三、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第三节 社区治理中的党组织建设 一、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

14 第一节 由二分法社会结构到三分法社会结构的转变
现代化理论衍生自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理论基础是 社会进化论。 主要论点有:①承袭西方古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阶段二分法,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简化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化。②认为 社会的发 展是单线的,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即西方模式。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先行一步,非西方国家落后 了一步。③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未能实现现代化,原因是这些国家内部的制度结构和 文化传统不 利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想实现现代化,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 化因素才可能。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为“西方化”的过程。现代化理论在遭到产生于60 年代末依附理论的批判之后,开始逐渐衰退

15 三分法 “三分法”可以说是中国的根,自古以来中国式的文明基本上是根据“三分法”发展而来,这有别于西方“二分法”的思维模式,三分法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事物分有矛盾的正反两面,最终处理该事物时不是采用选择正面或者是选择反面的二选一的“二分法”思维模式,而是采用把正反两面统筹起来,将其看成第三面,也就是正反合一。 国家和社会两分法的社会结构,转变向——市场、政府、社会,三分的结构发展。

16 习主席在布鲁塞尔欧洲学院的讲话-- 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17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市场失灵 1、市场有效分析
 1、市场有效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种历经几百年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长期运行的效果,证明它在以下方面是有效的:   (1)信息传递。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是指由于商品价值,供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落,同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稀缺状况的足够信息的功能。市场传递信息,就是市场发出价格信号。因此,市场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价格的功能,即价格充当信号机的功能。市场经济中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是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方式给交易双方提供尽可能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当事人同某种环境相联系时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场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分散性,还会节省经济当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环节的成本费用。    

18 2 (2)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这种刺激和激励,对企业(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利润刺激;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来说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组合的刺激;而对作为劳动力供给者的居民来说,就是自愿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进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谋求更好的职业和报酬的刺激。其结果反映到宏观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足够的内在动力。

19 2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指市场机制能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用。首先,市场具有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这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实现的。其次,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企业效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的。第三,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价格机制(实质是利润率高低)实现的,因为在价格和利润诱导下资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动,可使产业结构、部门构趋于均衡化、合理化。

20 4 (4)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其它机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主要出自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经济当事人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努力进取,以便在竞争中以性能更好、质量更高、价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在激烈争迫使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地自觉接受培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等也有助于推进科技进步。

21 5 (5)促进效率提高。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尽管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因而也就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状态,但是,这并否认市场经济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客观功能。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引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有效利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分的货币刺激,使经济当事人能对个别情况的千变万化作出迅速的反映。市场经济国家中,所谓“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说明市场机制具有促进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功能。

22 市场失效分析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满足完全竞争性市场所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一步说,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诸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自发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等问题。与市场有效一样,市场失效(失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揭示,市场失效有以下表现:   (1)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公用的消费性质,其产权无法清晰地界定,特定的个人和他人能够同时消费(“消费的非排他性”),新增消费者不会减少既有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效用,也不增公共产品的消费成本(“消费的非对抗性”),并且不能把拒绝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消费的非拒绝性”),这就难以形成市场价格,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必要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配置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上,如国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涝设施等。   (2)存在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即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或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由于“不以市场为媒介”,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是扭曲的市场价格,人们从事具有外部性的活动,是不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这就产生了市场失效状态。

23 2 (3)自然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的作用,市场由一个或数个卖者垄断。这是一种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所决定的天然垄断,从而排斥充分竞争,破坏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4)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使之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信息,这将导致市场活动的盲目性。常见的现象是:交易主体的一方(往往是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确定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不具有充分知识时,往往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5)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是以无数人的自发活动为基础的,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而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事业风险与各种不确定性,造成某种类型的投资活动不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状态。   此外,从道德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即使在竞争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情况下,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也有可能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24 二、政府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25 具体地说,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 1、 市场的垄断。虽然市场推崇的是自由竞争,但竞争本身不具有自我维持的特性,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张及兼并活动的开展都易导致行业的垄断,一旦垄断形成,市场本身是无法客服的; 2、 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市场几乎没有办法有效率地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3、 市场本身的顺畅运行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如产权制度、司法制度等,这些是市场本身无法满足的外在的制度条件; 4、 收入分配的不公正。由于人们占有资源要素的不同和禀赋的不同,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贫富的悬殊差别,而市场本身无力也不欲对之进行纠正; 5、 市场本身尚不具备预示、预测性,因而单靠市场本身难以把握及策划未来发展。

26 概括地讲,“政府失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行为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制约,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2)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或者说成本昂贵,导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3)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较高的效率,但都带来不利的事先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 (4)某些外部性问题或国际性经济贸易问题,一国政府无能为力加以解决,如核利用中的污染问题,国际贸易纠纷问题等。[3]

27 政府=“道德人” 凯恩斯经济学中隐含着政府是“道德人”假设,即政府永远是大公无私的,市场失灵时,政府代表公众利益恢复市场功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治人和经济人能够是同一人吗?在公共选择领域中,假设他们就是同一人”。[5]

28 政治——P113 (一)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缺陷导致公共政策的低效甚至偏离公共目标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低效率引起了政策失灵
(三)公共政策自身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干预失灵 (四)寻租造成的政府失灵

29 第二节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作用 (一)界定社区 (二)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 (三)完善社区治理的法制体系 (四)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0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作用 ●建立法律基础, ●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 ●投资于基本社会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 ●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
使政府的作用与其能力相符合   政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到位:    ●建立法律基础,    ●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    ●投资于基本社会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    ●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    ●保护环境。

31 三、第三部门的崛起 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因此,主要为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 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因此,主要为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2] 第三部门是一个与传统模式相异的全新组织形式,美国学者萨拉蒙称之为现代民族国家之后的“全球社团革命”。据说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民族国家,而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则要求发展跨国的第三部门组织。虽然一般谨慎的学者认为它应当与第一、第二部门互补互动,而不是向这两个部门挑战乃至试图取代它们。

32 “多重委托代理”缺点造成对代理人制约失效
原因在于: 一是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惟一的提供者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压力,民众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无决定权; 二是委托代理模式的民意传递,经过代理人的过滤会发生民意损失,因为代理人的价值取向、偏好与民意可能存在偏差; 三是在代理活动中代理人都在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规则,如故意把决策程序复杂化、模糊和减轻责任,降低职业风险; 四是有理性、不知情的选民对特殊利益没有制约。对代理人监督乏力和成本过高,加上监督信息的不对称,使民众难以获取政府及官员真实的信息,选民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是无效的,这些因素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缺乏有效的良性的互动,使监督流于形式,导致政府失灵。

33 1997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
尽管政府也存在失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对政府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地面对经济萧条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战后对政府的信心培育了对政府的需求。在这种需求和各种能力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的矛盾之间,如何寻找出路呢?1997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了两条战略方案: 其一,是将政府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反映政府核心使命的基础性工作(fundamentals)上,以大幅提高政府的有效性; 其二,是在基础性工作之外,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利用授权、“合同外包”与“伙伴关系”等将社会其他组织甚至是私人组织吸引到提供公共服务的队伍中来,政府不必是唯一的提供者。 第二种思路已经从“治理与善治”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世界银行1992年发布年度报告《治理与发展》(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促进参与式发展和善治的项目评估》(Evaluation of Programmes Promot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Good Governance),又首次正式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概念,由此,“治理”与“善治”成为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话语之一。因为学者们相信,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政治生活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

34 第二节之二、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 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提供人力、智力资源

35 第二节之三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和定位——P121
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 协助政府提供公共和公益服务 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 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36 特点 1“正规性”,即具有正式注册登记的合法身份。正规性是第三部门必备的条件。作为计划经济下政府延伸或者由于政府机构改革转轨、挂靠等下属、不需注册登记的机构,不是独立的组织;而没有登记注册的独立组织是非法组织。 2“民间性”,即在组织机构上与政府分离。目前中国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政治色彩和官僚化过于厚重。协会主要人员来自于政府,协会开展相关活动和工作依靠政府,因此有人称之为“二政府”。人们把协会理解为管理机构或者领导机构,而不是服务和中介机构,而真正的行业协会应该是企业自愿参与的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一般来讲经费来源独立,无财政拨款。而有财政资助的组织,通常就有政府背景,其民间性就要打一个折扣,在谈到自治管理的问题上也要打折扣。 3“非营利性”,即不得为其拥有者谋取利润。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有些非营利组织甚至从事某些营利性活动。一般第三部门的活动和财务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很高的; 4“自治性”,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活动。组织章程的自主设计,领导机构和人员自主遴选和更换。如果要报请政府部门批准,或由政府部门推荐和委派就无法做到自治。 5“志愿性”,其活动和管理中有显著的会员自愿参与成份。 6“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

37 社会职能 首先,第三部门的主要功能是自治,主要目的是为了联合起来,争取和实现自己的权利。一个人的权利不能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能去实现,必须通过组织实现。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或者某社会阶层的权利是依靠计划来实现,计划又是通过调研来制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发现现有的体制和政策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需要更新时,又没有足够的声音反应到政府那里,而且即使反应上去,还是需要经过调研、计划、实施的步骤,又会使具体措施滞后。而第三部门是由内部直接表达权利,行业的从业人员自己组织起来,用自己的经历来表达诉求,比上面派人来调研后替行业说话声音要强的多,也要准确的多。 第三部门主张的权利,既不是政府的权利,也不是某个人的权利,而是通过内部谈判后各方权利综合博弈后的形成的。这样,就涉及到第三部门的第二个功能--内部谈判。一个行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处于这个行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共同、协调发展,只注重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权利是不行的,要在行业内代表不同利益团体(包括提供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让不同利益主体在组织内部充分主张自己的权利、充分表明自己的需求,并通过内部谈判实现利益平衡。内部谈判的过程也是各方妥协的过程,妥协对自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门的第三个主要功能是制定规则与标准。所以在第三部门实现了前面两个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讨论确定出有利于行业持续发展的规则与标准。只有在行业各方面利益得到充分主张,并在行业内部通过协商达到统一,再由政府和行业共同决策方可制定。而只有标准和原则制定后才可以根据这个标准检测认证会员的行为和产品,甚至公证或树立优秀品牌。 第四个功能是会员企业的认证和公证。制定了标准就需要按照标准执行,按照标准管理和监督,这种认证和公证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公平和按照制定的标准办事。而现有的行业协会,由于不是自发组织的,有的甚至是落魄的二衙门,不履行行业管理的职能,只会发牌子。

38 2 第五个功能是培训。教育不等于培训。教育解决一般的、普遍性的问题,而培训是解决特殊的问题;教育解决一些常态的问题,而培训解决综合适应的问题;培训是解决学校毕业以后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第三部门需要在行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上发挥主要作用,培训的目标是培养马上可以适应工作以及发展需要的人。实施培训的人要在一线干过,要掌握一些最新、最清楚的信息。 第六个功能是搜集并交流信息。第三部门由于行业基础广泛、行业信息渠道畅通,因此也势必成为行业信息收集与储存的中心。任何行业的发展需要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才可以提供决策,而这方面的信息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信息,我们才可以改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同时,行业建立内部信息库也是行业内部交流与教育的重要资源,只有信息渠道畅通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少量的资源快速发展我们的行业。 第七个功能是对外发布信息的功能。社会系统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变化的迅速反应能力。在资讯社会里,各种信息由不同的信息制造者发布,很多行业信息如果没有权威信息发布渠道将很难对行业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权威的分析。因此第三部门应该建立自己的优势媒体以及与传统媒体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对各种行业事件以及行业问题进行权威公告。

39 3 第八个功能是和其他行业以及和政府谈判的功能。在涉及到和其他行业谈判以及对外交流的时候,第三部门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是交流,遇到一些国际争端,也需要第三部门担当主要角色来谈判和解决问题。在行业和政府关系问题上,在政策(税收、物价)的制定方面,第三部门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和政府谈判和和银行、保险、投资商谈判等等。 第九个功能是自律。这是第三部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自己制订规矩约束自己要比政府的外来约束更为合理,也更加有效。自律的目的是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防止“一个耗子屎坏了一锅汤”。要有一个共同宪章,要讨论很多具体的约束标准。要制订纲领--要在平衡各方利益中作妥协--而妥协之后达成的协议需要共同遵循、互相监督。大家利益与共,也逼得大家都要互相监督,共同遵循行业规定。 第十个功能是培育和开发市场。第三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是希望所有从业人员都得到发展,因此培养和开发市场和内部管理同样重要,而且以第三部门的行业优势和集体力量进行市场培养和开发要比没有组织的一团散沙效果要好很多。[6]

40 二、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社会组织一般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规范
社会组织[2] 规范 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要求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2]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或团系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现代社会中,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地位包括归属地位和成就地位两种形式,其中后者处主要位置。[2]角色 角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2]权威 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收到约束和限制。

41 三、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人媒体群等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

42 整合,协调,维护利益 所谓整合是指调整对象中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有序化、统一化、整体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对组织成员的约束,从而使组织成员的活动互相配合、步调一致。通过组织整合,一方面可以使组织成员的活动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新的强大的集体,把有限的个体力量变为强大的集体合力。这种合力不是1+1=2,而是1+1>2。显然组织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协调 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组织成员尽管都要服从组织的统一要求,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目标、需要、利益等方面得以实现或满足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性,因此,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组织充分发挥协调功能,调节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保持组织成员的密切合作,这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2] 3、维护利益的功能 社会组织是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而产生的,不同的组织是人们利益分化的结果。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维护利益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组织成员的向心力,从而顺利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2]4、实现目标的功能 组织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组织成员的统一力量,而这种统一力量的形成,需要组织整合和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作为基础,以利益功能为动力,从而才能使组织达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都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分子,因此,达标功能就既包括实现组织自身目标,同时也包括实现社会大目标这两个任务。当然,以上述及的四种功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发挥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要以健全的组织构成要素为基础。因此,加强组织自身建设,是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的基本前提。

43 第三节 社区治理中的党组织建设 区域化党建遵循的服务、开放、多元等原则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协商、合作的原则相融合。浙江省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 创新组织设置,推进网格“兜底”; 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协商善治; 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统筹; 城乡结对共建,推进城乡一体。 浙江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了社会治理下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 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党组织的整合能力,以区域化带动城乡党建一体化进程,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四个多样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影响日盛,以开放多元为特征的区域化党建逐步成为重要的党建工作模式。与此同时,执政党对社会整合力度加大,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我们从社会治理的维度探讨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来推动区域化党建的深入发展。

44 一、区域化党建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机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 〔1 〕 (P65 ) 区域化党建工作正是近年来面对社会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结构变迁,应运而生的党建新模式。 它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党建工作单元,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统一管理党员干部队伍,整合使用党建资源阵地,统筹开展党的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的党建工作模式。

45 首先,它的区域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区域性有机统一。
区域化党建体现了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融合。 首先,它的区域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区域性有机统一。区域化党建将传统的以领域、单位、行业为单元的党建模式打破,在街道、社区、乡村等一定的地域、区域范畴把各行业党建工作囊括进去,与基层党组织联系在一起,以网格化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了党建管理向社会基层治理的延伸。 其次,它的统筹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多元理念相通相近。区域化党建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方法论的生动体现,它以统筹为最大特色,通过街区统筹、政企统筹、村企统筹、片区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等模式,主动地参与、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广泛统筹中去,创新党对社会的管理,更好地找到党的各项事业的中心、作出决策部署、组织工作实施。 再次,它的开放性特征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区域化党建工作遵循多元联动、开放包容的原则,拓宽党组织渗透途径,推行开放式组织生活,着力构筑开放互动的组织运行、党员管理体系。在功能作用上,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赖协调和服务来整合社会和服务社会。可以看出,区域化党建遵循的服务、开放、多元的原则,越来越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协商、同意的原则相趋同,在党建领域体现了当前公共治理发展的新趋势。

46 二、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1.创新组织设置,推进网格“兜底”。
浙江省自2010年以来,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模式。 1.创新组织设置,推进网格“兜底”。 浙江省区域化党建不以行业、单位、领域为限,在一定区域内将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机关、学校等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区域性党组织范围,以网格化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其组织设置主要特点有: 一是区域“兜底”。党组织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网络体系,在社区、商厦、楼宇、市场、开发区等地,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采用挂靠建、联合建、派驻建等多种形式,构建起网格化组织体系,扫除影响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的“盲点”。 二是实行大党委制。建立包罗各领域的区域性党委,一般是建立大社区党委,党委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组织领导成员,还包括“两新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负责人,突破原有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的党建格局。 三是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区域内办公资源,或单独成立,或依托社区办公场所,建立综合性的党员服务中心,使得区域化党建工作有了坚实的工作平台。2010年以来,浙江全省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3200多个,全省新升格(新建)村党委(党总支)337个、社区党委(党总支)201个;共建有楼道楼群党组织3344个;全省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点)16031个,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和42%的村(社区)。

47 2.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协商善治。 浙江省区域化党建以党的建设带动社会建设,通过强化党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治理。
一是建立区域共建联合组织。组织共建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辖区内以街道、社区为牵头单位,各类组织建立党建共建联合会、共建小组、共建委员会、协调议事会、共建例会等,辖区内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群共建组织负责人,实现区域党建共建共商。 二是建立区域服务联动平台。整合区域性党组织,采取“管理服务团队 党支部”的模式,全面建立诸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15分钟“服务圈”等区域便民服务群众的平台,充分整合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建立起一个覆盖社区居民衣、食住、行、医等切身利益的服务网络。以党建共建机构为承载体,区域共建单位依靠自身职能,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区域内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联合活动。 三是推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以区域党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居住地党员“一员双岗”作用,工作在区域外的党员参与区域活动,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份子,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治理的广泛性。杭州市在全市开展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动员在职党员认领2个以上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群众服务。宁波市健全完善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党员服务情况反馈、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党员所在单位把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党员评议、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浙江省平湖市组织2228名机关党员争当“双休日社工”,成为村(社区)干部的好帮手

48 3.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统筹。 浙江省区域化党建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发挥政党的整合功能,以区域化党建统筹推进社会统筹。
一是行政区域统筹。主要包括街区统筹(由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三方组成)、片区统筹(在乡镇整合散居村落设立若干片区)、村企统筹(村落与企业的联合)、村居统筹(村落与居委会的联合)等,这些都是通过一定行政区划内外的整合实现联合、联建、共建、共享。 二是园区、商圈、楼宇统筹。在工业园区、商圈、楼宇建立综合性党组织,统盘考虑基层组织设置、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党组织活动,构建区域党建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如杭州市在园区、商务楼宇、商务圈采取“党建为核心、经济为主体、服务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党建管理服务模式,在园区、楼宇、商务圈等集聚区共建立党组织1416个,有党员22901名。 三是行业、产业统筹。针对行业、产业集聚的趋势,依托行业协会、产业合作社等,采取“协会 党组织”、“商会 党组织”、“基地 党组织”、“合作社 党组织”等模式,建立基层党组织,赋予区域性党组织的职责和功能,推进党建与行业、产业同步发展,向社会治理延伸。四是党建管理统筹。突破单位式党建管理定势,针对外来流动党员、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难点,对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实行区域统筹,区域内党建资源向所有党员开放,运用信息化等手段把党员教育管理拓展到区域范畴。

49 4.城乡结对共建,推进城乡一体。 城乡结对共建是大区域化党建范畴,浙江省着眼于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城乡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机关党组织对农村治理的推动。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浙江全省县级机关以上单位党组织都与一个村结对,全省共有2706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4505个村党组织结成对子。通过党组织联建、产业帮扶、下派指导员直接帮扶等方式,各级机关党组织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积极和帮助农民通过自我奋斗脱贫致富,推动所帮扶的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广泛开展乡村联建。如杭州市推动各级党组织,开展“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的“百千万”工程,共组建帮扶集团204个,结对联系167个乡镇(街道)、2103个行政村,结对城乡基层党组织24954个、党员119803人,推进建设项目1342个、落实资金4.8亿元,努力实现城乡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共赢。三是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深化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推行流动党员“双向联系”、“外出报告登记和活动告知”等制度,做好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双重管理工作。流入地党组织积极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场所,鼓励流动党员参与流入地各项管理,组织协调城乡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四是开展文明共创。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级党组织组织开展“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通过开展党员教育互动,送书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技术下乡,开展党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文明结对村活动。

50 三、社会治理下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 区域化党建突出区域性综合党组织的主体地位,以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组织平台,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属性,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的社会功能,推动了社会治理。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进一步适应以多元中心治理、自主治理、去中心化为主旨的治理民主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贴近社会、基层的变革和需求,要求推动区域化党建向更深层次发展。

51 1.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服务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 〕只有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使民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和满足,才能实现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基层组织曾一度与行政权力相结合,承担了超越政党本身的功能。在当前基层党组织利用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缩小的背景下,必须实现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回归,重点是从管理到服务、从传统的行政化功能到政党化功能的转型。 这种转型是一种适应性调整,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激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力,通过服务赢得民心,确保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具有牢固的执政基础。〔3 〕要以区域化党建为主要载体,拓展各类议事会、恳谈会、党员聊天室等民主途径,畅通民意诉求的表达渠道,准确、全面把握基层党员、群众的各种诉求。在此基础上,由区域性党组织牵头有关部门,集聚区域力量,以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主要平台和依托,开展针对性服务。 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和“供血”的途径和机制,加强党组织对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等各种服务主体的指导和引导,汇聚区域内党务性、行政性和社会性资源,依托不同组织体系和服务载体开展分层分类服务,实现服务从浅层次、物质的、零散的党员志愿服务到高效、全面的、系统的公共服务转变。

52 2.提高区域党组织的整合能力。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同利益要求表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冲突的社会。” 〔4 〕 (P30 )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对党整合社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执政党长期执政,必须不断提升对不同利益协调、整合的能力,充当全社会各种力量的“聚合剂”,改变社会转型带来的“碎片化”状态。而党的整合力“一方面体现为政党对自身组织的整合;另一方面体现为政党通过自身组织和人员对支撑政党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 〔5 〕 (P12 )。为此, 一要以党内民主提升党组织的内聚力。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为方向,探索具体可操作的途径,如增强党内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党员对党内干部自主选择权和罢免权,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把基层党组织内一些重大问题充分讨论经常化,从而提高党组织内在黏合力,把在职的、退休的、流动的和分属于不同性质组织体系中的党员,汇聚成一种有机的组织化力量,实现对党自身的内整合。 二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区域化党建通过重构开放性的组织结构与合作性的党组织外联渠道,以协商沟通、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等社会化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支持和帮助社会各阶层建立自己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多元化社会中发挥统领作用。同时党组织应增强自身的区域代表性和区域统筹能力,善于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公共利益,把收集到的多样化利益诉求通过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转变为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公共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 三要积极提升党组织吸纳能力。随着整合对象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区域化党建要提升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必然要从理念上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吸纳各阶层的精英入党,特别是善于吸纳底层社会中的草根性精英、现代化产生的新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精英,这既可以丰富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又能增强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拓展党政治权威合法性新的政治资源和力量。

53 3.以区域化带动城乡党建一体化进程。 基层党建城乡一体化以整合城乡党建资源为途径,以激活基层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目的,它是推进区域化党建和深化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当前,打破城乡党建相互封闭的状态,促进其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融合,主要是要以区域化党建为带动,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资源配置双向开放。包括人力资源、组织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场地资源等。打破城乡分割的党建资源配置格局,形成城乡基层党建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均衡发展、机制开放、相互协作的基层党组织网络,统筹城乡党务人才、党建经费、活动阵地、培训设施等,实现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均衡配置。 二是工作方式相互促进。确立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考虑的新理念,建立城乡一体、民主开放、协调统一的工作模式,实现流动党员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城乡党内事务统一管理、城乡基层党建互促机制统一建立、城乡党内关怀激励统一开展 〔6 〕,对城乡党建工作实现统一的检查与监督。同时,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务公开、发展党员、后备力量培养、党内帮扶、民主选举等工作上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互促共建。 三是保障机制协调一致。克服对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偏见和歧视,尽可能改变传统的城乡基层党建保障待遇不平等的状况,设置基层党建工作统一的保障标准,为城乡基层党建提供同质、均等的公共服务,确保城乡党员干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54 4.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意味着由执政党独掌公权力的时代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执政党必须与社会、民间组织、中介等其他非官方机构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作用,把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两者的相互协同。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7 〕 (P25 ),这指明了区域性党组织努力的基本方向: 一是发挥对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执政党通过在社会组织中的组织嵌入,把自己的影响力散布到基层社会每个角落,充当社会互动的枢纽,促使不同社会组织因党组织的关系联合到一起,确保社会组织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推动社会组织发挥自己优势功能的同时理解并尊重其他组织、个体合理的利益诉求,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法治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是积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民主自治。各类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是具有内在独立性的组织,区域性党组织不能以党的逻辑来强行要求、控制其他主体,而更多地应体现为支持与尊重各类社会组织按照其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发展,积极鼓励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形成政党力量与社会资源互动的良性机制,从而提升党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度。三是努力搭建沟通协商平台。 现代公共治理要求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形成合作互补的伙伴关系,它们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 。要积极构建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自由平等进行沟通协商与互动合作的多样化平台,主动吸纳各类社会组织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同时促进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以建构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升级的社会秩序。

55 英国人的经验 盎格鲁-撒克逊王室血统在1066年威廉一世继位短暂中断,威廉一世去世后拥有盎格鲁-撒克逊王室血统的威廉二世继位,王室血统就再没有中断过,由于英国允许与王室有血缘关系的女性继承王位,这造成了英国王室血缘相同而王朝名称不同的现象,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皇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 首相是英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通过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但最终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英国君主与其近亲的关系由其名号可知。王室成员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义,并且不同的名单会有不同的成员,不过拥有国王/女王陛下(HM)或者王子/公主殿下头衔(HRH)的一般都被视为王室成员。


Download ppt "社区治理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 2014年4月16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