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西师德比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西师德比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西师德比较

2 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3 教师职业典范: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古人云,上善若水任方圆。 做人:善为首。 为师:以德为先,以德为本,以德为上

4 教师是为青少年学生正衣冠者,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孔子诞辰为夏历八月廿七或阳历9月28日

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6 一、中国的师德思想 (一)、中国传统的师德观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明末清初黄宗羲“古之学者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

7 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8 “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敬”的反义词是“肆”,就是随意、放任、不负责任的意思,那是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的。“敷”是传播、流布的意思,教育要传经布道,不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他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9 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列女传》称 “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聪明”是天赋,是见识;“仁”是爱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尧、舜“使契为徒”,何也?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敬敷五教”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

10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师道尊严”。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11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 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道德观念、 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 本道德要求,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2 一般来说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荣誉、职业技能、职业作风 等方面,

12 师德既教师集体和教师行业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的反映,
同时也表现为个体 的道德修养; 既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手段, 也是对个体的自我约束; 既有内在的精 神实质,也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师德的内在的精神实质是教师人格和教师信仰。 外在的表现即师德规范, 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 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体现出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 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互为表里,两者统一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

13 师德的具有专业性、人文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师德是一种特殊的专业道德。 专业道德是指一套被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 体是指一种职业群体为更好的履行职业责任、 满足社会需要、 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14 教师 专业技能发展与师德发展相结合已成为现代师德发展的重要内涵, 对师德的认识 也正在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而逐渐转移。师德的专业性是指教师作为 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 它体现为教师个人道德品性及以自律为核心的 专业精神, 它更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职业伦理规范的建立, 强调专业性与主 体性相结合。 师德的专业性彰显了教师专业的价值, 它表明师德不仅仅是笼统的

15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的示范性。《礼记》中才会
有这样的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 人被视为一切的根本,现代师德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以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为满足, 更要注重把社会的道德准则传授给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的那样: 对一名 教师来说,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去怎样 做人。

16 师德的传承性是指其在内容上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种传承性是由社 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文化的稳定性决定的。

17 1、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师德的观点 孔子——孟子 ——荀子 ——韩愈—— 王夫之——程颐——朱熹

18 孔子的师德观 子贡评价孔子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仁且智”是孔子的鲜明特点,
孔子 “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思想家、教育家。 知行合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贡评价孔子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仁且智”是孔子的鲜明特点,

19 孔子 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0 育人 教学 治学 孔子的 师德观 育人 教学 治学 孔子的 师德观 育人 教学 治学 孔子的 师德观 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热爱学生
问学 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乐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善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 育人 教学 治学 孔子的 师德观 问学 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乐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善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 育人 教学 治学 孔子的 师德观 问学 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乐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善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 育人 教学 治学 孔子的 师德观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热爱学生 有教无类 热爱学生 有教无类

21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就是存心,这是教人直接从心上改。
孔子提出九思 :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就是存心,这是教人直接从心上改。

22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主张“教者必 以正” 。 西汉学者扬雄更是明确指出:
“务学不如务求师。 师者, 人之模范也。 10 可谓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 可以说,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的这种巨大教育力量, 是来源于教育者的自我对象化的严格律己性和通过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 潜移默 化的真实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 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23 “有教无类”思想 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 并由此形成了平等、 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的基本师德伦理思想。

24 孟子的师德观 孟子(前372年- 前289年) 中国古代 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

25

26 孟子的师德观 养德 爱教 德才兼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培养 “ 大丈夫” 型的理想人格, “ 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入则孝出则悌” ;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 ” 。

27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8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9 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 xiáng 】 序学校以教之” (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加强学校教育;

30 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31 荀子的师德观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32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33 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君子为修养自己的品德而学;小人为取悦于他人而学。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34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fǔ fú 】文章(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35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36 “学而不厌” 的重要性, 4 刘捷: 《专业化:挑战 21 世纪的教师》 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 刘捷: 《专业化:挑战 21 世纪的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2 页。 5 《礼记•文王世子》 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37 韩愈的师德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今河北孟县人。

38 韩愈的师德观 韩愈的师德观 教师的任务 求师标准 师生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圣人无常师 ”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教师的任务

39 王夫之的师德观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 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 的三大思想家。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
从天乞活埋。 (六经使得我明白了世间的道理,七尺男儿顺天而生岂能白白被埋没。六经指的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40 王夫之的师德观 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的师德观 欲明人者自先明。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行而后知有道,得而后见有德” 欲明人者自先明。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身教重于言传

41 程颢的师德观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生于湖北武汉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

42 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

43 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异日能使人尊师,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材而成就之,则予不得让焉。”

44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45 朱熹的师德观 南宋淳熙六年(1179),刚刚出任南康军(今江西九江星子县)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决定在庐山东麓的白鹿洞创办书院。在这里,他亲手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6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多样反思)。 右接物之要。

47 朱熹手订的这则《白鹿洞教条》,被历代教育家作为师德信条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学者、教育家王阳明就曾说过:“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朱熹解释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48 2、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师德的论述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 明•王艮《心斋语录》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身教亲于言教。 清•魏源《默觚[gū] •治篇》。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49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师生之间”不耻相师“ 《论语述而》:“良师”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50 (二)、中国现代学者的师德观 蔡元培 陶行知 叶圣陶

51 蔡元培 (1868年 1月11日- 1940年3月5日),

52 蔡元培 要求教师 “不嫖不赌,不要妾 ” “ 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教师应该成为 “ 后生的模范 ”;要从人格、道德及精神气质上来影响学生;要有善于向自己学生学习的精神,要善于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要求教师 “不嫖不赌,不要妾 ”

53 陶行知( ) 安徽歙县人

54 ①、教师素质:教师要树立民主作风,“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
②、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     

55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生活即教育。
③、师生关系: “ 教学相长 ” 。

56 叶圣陶(1894年-1988年),江苏苏州人,

57 ①、情感教育。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是 “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 ” ;提倡 “ 爱的教育方式 ” 。
②、教育目标:要培养学生成健全的公民。 ③、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分 “ 言教 ” 和 “ 身教 ” ,“ 身教 ” 更可贵。

58 (三)中央领导人的师德观

59 毛泽东 ⑴、注重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政治道德修养
知识分子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60 ⑵、注重道德实践的建设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加强对知识分子(包括教师)的思想改造。
第一,要让知识分子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有共同语言重点还是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也要率先思想改造。 “不仅那些基本立场还没有转过来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都应该改造。我说所有的人,我们这些人也在内。”

61 邓小平 一是要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
“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 一是要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 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三是要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 四是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62 江泽民 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
教师要善为‘人师’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63 胡锦涛 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64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
温家宝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 同情和爱心是道德的基础。

65 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
师范大学造就的应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对师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 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 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 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 一定要以德为先。

66 朱镕基 “为人先于为学” “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出高徒。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 追求完美

67 习近平 2013年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68 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69 中国师德思想综述 丰子恺先生在纪念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时说,人活在世上,有三种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灵魂的生活。物质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精神的生活主要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灵魂的生活则是超越,是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净化和美化。

70 二、西方的师德思想 1、西方思想家教育家的师德观

71 “自由人不能用强迫的或苛刻的方法施教” 柏拉图

72 凡是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
洛克 凡是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

73 卢梭法国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教师要具备民主品德,不能把自己的目的强加给学生 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74 维多利诺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 创办“快乐之家”,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要求发掘每个儿童个性。

75 蒙旦 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 要求教师不应独断专行,要有民主作风。

76 夸美纽斯 (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77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人权与神权、理性与信仰、现实与来世、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夸美纽斯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他肩负历史重任,力图打破旧传统的闸门,让适应新时代的新教育思潮汹涌奔流。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的各类著作共有265种。

78 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弘扬理性、尊重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普及知识的民主精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他认为学校里面除了科学和艺术的教导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道德教育,他认为这是学校里的一种“真正的工作”。学校应该把一切德行都在青年身上培植起来,“因为在道德上面,没有一件事情是能够省略而不留下一道罅[xià]隙的。”(34) 夸美纽斯主张“主要的德行应当首先培植;这种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79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教师要像慈父一样爱护儿童,和善愉快的传授知识。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你们应使你们的神圣职业和以儿女托付你们的父母的信任心变成你们身内的一团火焰”。

80 教师应当主动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仁慈的情操与言语吸引孩子们。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假如教师……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意呆在家了。

8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于师德的规定 教育理想:
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

82 师德规范: ②、个性化。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
①、平等观。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 ②、个性化。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 ③、高素质。教师应具有必要的德、智、体的品质,并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④、独立性。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紧密合作,但也不能在教师专业职责等方面受到家长不公正和不应有的干涉;

83 ⑤、社会化。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公共生活;
⑥、合作性。为了学生、教育工作和全社会的利益,教师要力求与各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合作; ⑦、教学性。教师应参加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工作; ⑧、公正性。教师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⑨、安全性。教师应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84 三、中西师德思想的差异 1、师德主体本位 中国:社会本位色彩。以私塾、书院的个别及小规模教学形式为主的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突出强调教师做人的道德品位和对学生的感召力。要求教师既要身体力行,又要言传身教。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师德传统。

85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中国的师德思想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以德为本 以人为本

86 西方的师德思想 西方:个人本位色彩。 古希腊----职业教师、智者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艺复兴时期:推崇个人本位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街坊,反对压抑个性。人文主义教学思想高度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反映。

87 2、主客体的相互关系: 中国:师道尊严。 春秋时期的《尚书•泰誓》:“天又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荀子》 “国将兴,贵师而重传,......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 《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王阳明:“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88 西方:师生和谐  师生平等、友好、和睦。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教师对学生应当“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 布贝尔(1878~1965),奥地利犹太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凡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之间的互相接触”。

89 3、主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情感本位 以“孝”和“忠”为核心的家族化价值取向。 孔子:“仁”,“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石介:“教诸生为人臣则以忠,教诸生为人子则以孝,教诸生为人弟则以恭,教诸生为人兄则以友,教诸生与人交则以信”。 王阳明:“今较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90 西方:理性本位 雅典:“新教育”中理性精神已经发端。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91 亚里士多德: 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追寻美满的生活,美满的生活应该是理性的生活,即无过之无不及而恰到好处的生活。

92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师德的内涵及要求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 第一、要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要操心。 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有爱心。 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关系,有公心。

93 (二)、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把社会本位和人本位结合起来。既要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又要完善自我。摆脱工具论,避免陷于极端的倾向。
2、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两个教育主体的地位。把对学生主体的关怀培养与对教师独立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追求师生全面的价值实现。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重视教师人格的养成。

94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出自《学记》。《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

95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师德的核心是爱,“富有童心的母爱”(斯霞语),以爱才能育爱。疾言厉色不是爱,辱骂呵叱不是爱,恨铁不成钢不是爱,偏爱优好生歧视冥顽也不是爱,抄一百遍不是爱,站一星期也不是爱。爱体现在举手投足间,爱体现在和风细雨,日久见人心,点滴显爱心,中国教育报》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我与学生有个约定》:一个名叫刘涛的学生屡屡违纪违规,班主任当众一一陈列“罪状”后宣布罚款300元,而该生家境非常困难,父早年病亡,母外出打工,家有80高龄老奶奶,全班学生惊讶之时教师接着说出一约定:只要刘涛同学遵纪守规,学习进步,则退还300元并奖励50元,以一年为限,其母交了300元钱,一年后因为刘涛的进步该教师兑现了诺言:把装有350元钱的信封交到了刘涛的手中,在刘涛微笑着接过信封并向老师深深了鞠了一躬的刹那,教室里响起长时间的掌声。故事还没有结束,晚上刘涛的母亲到老师家,非常感激地送上了老师垫付的300元钱!这真是一位充满爱心充满智慧的老师,他内心有一种对学生深刻的“爱”,这种爱已内化为感召学生心灵的力量

96 有人说: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能做老师,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不配做老师;有人说:爱是教师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有人这样说道: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庸师不仅是指教书的平庸,更主要的是育人的平庸;思想的平庸,爱心的匮乏。作为教师,应该有最起码的爱心,甚至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别人的孩子。

97 3、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确立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
⑴、教育要更加人性化。

98 教师要平等待生。 现行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及其所带来的道德问题,一是学生人格的扭曲,二是学生创造性被扼杀,三是歧视教育。其根源在于体制性、机制性的道德失范;是教育行业性的集体道德失语。

99 ⑵、教师要辩证育人。 使强者更加人性化(人文修养) 使弱者更加理性化(不自卑不自弃) 使学生都能优化(重视隐形的辍学)

100 ⑶、教师要坚守道德高地 ①、以爱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大的爱护。(关于名校教师的失误;关于中学生的发明) ②、以自信对待自己 ③、尊重呵护学生与自重保护自己统一起来。

101 ⑷、教师要坚守职业的高地 甘于寂寞、甘于清贫、乐于教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⑸、教师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范。

102 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103 教师的境界 学人——智者; 经师——人师;教师——良师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104 谢 谢

105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学习贵在得到老师,也贵在得到朋友。)
中国典籍论师与学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敬学:重视学习。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至:至善。博喻:知识很多又能讲得明白,使人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事关仁德,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圣人用不言而学生自明的教育方法。意指以身示范。)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吕氏春秋•尊师》) 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哄:形容人声嘈杂。市: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平:公平。)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行。不能辄行,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王充《论衡•问孔》)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智慧像泉源,行为可以成为表率者,就可以为人师了。) 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三国•魏•卞兰《赞述太子赋》。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有道德就向他学。)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魏书•彭城王传》。风格高标而又才气不凡,实在可以成为人师模范。)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晋•潘岳《归田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没有固定的老师,有道的人就是老师。)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隋•王通《中论•问易》。即使是皇帝也一定要有老师。然而,哪里有“常师”呢?谁掌握道就向谁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老师担负的任务是传道理,讲学业、解疑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巫婆、乐师和各种工匠,都有不把互相学习当作耻辱。)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乎此乎?(唐•韩愈《师说》。出人:超过一般的人。下圣人:低于圣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无贵无贱,年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不论地位高低,年岁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师友箴》。当今世上,有人当老师的就遭众人耻笑。全社会都不尊重老师,因而人们离开道义更远。)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惑而又不去请教老师,疑惑始终不能解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学生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样样者胜过学生。通晓道有先有后,技术业务各有专攻,就是这样罢了。)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唐•吕岩《答僧见》。虚心求师、努力积德的人,就不怕成就不大,天地从来就不会偏。)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说明言教不如身教。)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唐•柳宗元《师之箴》。成:成材。增:增益。)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论十事札子》。古时候,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必须凭老师同学来完成自己的品德学业。)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省试策问》。请教和学习一定要有老师,讲解和温习也一定要有同学。)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已不美而改之。(宋•陆九渊《学说》。资质:天资品质。师友:此指老师、学友。)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宋•陆九渊《学说》。往哲:过去的哲人。进:进步。) 学非师而功益劳,友非人而过益滋。(宋•黄 晞 《 聱隅子•生学篇》。求学而没有好的教师会疲于用功;交友没有好的朋友,只能增过错。)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师:老师。所以为:如何去做。) 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爱好而又希望学习的又没有老师,知晓而又希望传授的又没有学生,难道不是可悲的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宋•胡瑗《松滋县学记》。使国家能治理好在于人材,使国家的人材能培养好在于教化,掌管教化的在于教师和有学问的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 《广潜论》。为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上在于老师。)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求学的人必须首先立大志。大志已立,还要遇到贤明的好老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严格要求的老师,老师严格了才能道尊。)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宽容而不使人畏惧,严厉而让人爱戴。) 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打猎的人,必须到深山野林去;捕鱼的人,必须到江河湖海去;求学的人,必须到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那里。)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善于教人的,学生费力少而收获多;不善于教的,学生劳苦而收获少。)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古代的教育,最难的是严师,教师严格而所讲的道理又具权威性,教育才能施行。) 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即使是有志于学习,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指点,也是白费功夫。)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凡学校的老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哪能一级的学校都决定以德才兼备为最主要。)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一定要以修身为根本,这样才能使师道树立起来。)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卷一。只有拜所有的人为师,才能成为众人的老师。)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清••魏源《默觚•治篇》。教育要用言谈讲论来感染对方,感化则要精神情感来感染对方。) 身教亲于言教。(清•魏源《默觚•治篇》。身教比言教更亲切。)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立教有一定的原则,教师躬行示范是化育学生的本原。) 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清•康有为《大同书》。不论男女都可以成为教师其标准只能看他们的才能和品德。) 为学莫重于尊师。(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求学的人最重要的莫过于尊敬老师。) 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灵者为尊:有效验的地位高。达:通达事理。)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学问是不分年长年少的,有才能就可以当老师。) 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十二。师受:对老师的选择。)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择:选择。要:重要。审:审慎。寻:挑剔。短:短处。) 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故:所以。)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学习贵在得到老师,也贵在得到朋友。)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从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清•魏源《默觚•治篇》。听的多,见的多,就会耳聪目明脑子活;好朋友、好同学多,就有助于学问的进步。)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惟:只。)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通晓事理,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勤奋好学,所以充当君王的和充当教师的,就是教养人们的。)


Download ppt "中西师德比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