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龚维斌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龚维斌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龚维斌教授

2 概述 1. 主要成就 2. 主要过渡期 3. 主要经验

3 1. 1978年以来取得的成就 项目 1978年 2012年 其他 国内生产总值 3645.2亿人民币 超过8.35万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二
外贸 206.9亿美元 3.87万亿美元 城镇化率 17.92% 52.6%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6.7平米 32.9平米 农村人口人均居住面积 8.1平米 37.1平米 大学生 856,000 24,000,000 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的彩电数量 3.6台(1989年) 115.5台(2011年) 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的彩电数量 51.5台(1989年) 135.2台(2011年) 私家车 285,000辆(1990年) 9309万辆(其中私家轿车5308万辆)

4 主要成就 1. 恩格尔系数(2011年):城镇家庭为36.3%,农村家庭为40.4%。 农村扶贫。
2. 教育:99.79%的学龄儿童在学校(2011年),30%的青少年(18-22岁)在接受大学教育(2012年)。 年平均寿命为75岁。 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宇航员乘坐航天飞机行走太空。 年3月底,手机用户达11.4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8.17亿。

5 新农村和新城市

6 载人航天飞机

7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根据联合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规定,超过60%表示绝对贫困,50%-59%表示温饱,40-49%表示小康,30-39%表示富裕,20-29%表示非常富裕。

8 农村贫困问题 年份 贫困线 (元/人) 贫困人口 (万) 贫穷率 (%) 1978 100 25000 30.7 1988 236 13100 11.1 1998 635 4210 4.6 2008 1196 4007 4.2 2011 2300 1.22 12.7

9 2. 主要过渡期 2.1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2.2 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 2.3 从农村转向城市
2.3 从农村转向城市 2.4 从实现四个现在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 从单一发展转向科学发展 2.6 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10 2.1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2.1.1 1978至1992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1.2 1993年建立了市场经济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进行了农村改革 2) 开始改革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3)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年建立了市场经济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市场经济。 2) 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达到总体小康,正在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模式受到国际关注。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粮食产量53082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为降为36.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为41%。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6.6%,9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0岁。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7.1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载人航天飞机遨游太空并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跻身世界500强,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2073亿美元,200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2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村社会走向城镇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1978-1992:改革开放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农村改革拉开改革大幕 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经济濒临崩溃,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面对这一状况,1978年11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闭关锁国转变为全面的对外开放,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中国的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之所以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左”的政策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处于极度的贫困状态,甚至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是贫困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冒着巨大的危险,偷偷把集体土地分到农民手中,让他们一家一户经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粮食丰富,农民生活有了保障。这种做法得到了部分有胆识的高层领导人的默许和支持,因此,很快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政策开始松动,允许农民搞长途运输、个体经营,农村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起来。与此同进,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异军突起。到了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已经中国工业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进入新世纪以后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从80年代初开始,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改革。最早在分配方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方式,探索实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尝试实行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实行拨改贷、利改税。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进入全面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大批效益不好的国有、集体企业得到改制、重组、兼并、破产,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国家对教育体制、文化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改革初期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80年代的沿海开放和90年代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的过程。 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以及海南岛一个省级经济大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所谓经济特区,也叫经济性特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特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比一般地区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经济特区的实验结束了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长期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在对外开放中特区成为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的成功设立更加坚定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1984年3月,在总结和吸收兴办经济特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神州、广州、湛江、北海十四个港口工业城市,扩大其权限,给外商投资者若干优惠待遇。1985年初,国家决定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三角地区的五十一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由80年代的沿海开放逐步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份开放,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90年4月,国家决定在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2年以后,国家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以修建三峡工程,推动长江三角洲以及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使长江沿江地区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一些,改革更深入一些,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发展速度更快一些,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与此同时,国家决定开放沿边,把对外开放的事业向着纵深方向推进。在东北地区,1992年3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四个边境城市。7月,国务院又决定开放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这些开放城市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边境贸易和地方贸易,发展投资合作、技术交流、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促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在西部地区,1992年6月,国务院决定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博乐市、塔城市,主要开放对象是巴基斯坦和西亚诸国。在南部地区,1992年6月,国务院决定决定开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东兴镇,云南省的畹町市、瑞丽县、河口县等沿边城镇。7月9日,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口岸普兰正式开放。这些地区的主要开放对象是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和孟加拉国。沿边十三城市和一个口岸的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内陆省、区包括广大中西部整个地区,土地面积广袤,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9%;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的64%;又是我国资源富集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不断扩大。因此,90年代初,国家决定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开放政策,以促进和振兴内陆省区经济的发展。1992年6月和7月,国家决定将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十八个省会和区首府城市对外开放,享受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 3、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界开始研究、总结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病,探讨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理论界于1978年冬至1979年春,开展了“价值规律问题”的大讨论。通过理论讨论,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两个部分,计划经济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市场调节是从属的和次要的。1979年到1984年,这种“主辅论”也成为政府制度经济政策的一个主导思想。 1979年以来,尽管经济理论界有许多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是由于受当时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法未能成为共识,官方对这个问题的提法仍然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讳言“商品经济”。在经济理论的推动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从此,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二)1993-200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WTO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整个80年代,以市场取向的“体制外”经济为主要推动力量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得到举世公认。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计划经济活动却是举步维艰,“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到了1991年,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理论和政策已经没有多少追随者。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重要谈话,阐述了他对于计划和市场问题的基本观点。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时,长达十几年的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从此不可逆转。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建立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必须要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潮流中去。中国选择经济特区、沿海和内陆开放城市、开放地区以及建立一些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保护区或投资区,在地域上是局部性的,在政策和制度上是特殊的,不带有普遍性,总体上这种开放格局是试验性的。它们并不完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好地利用世界市场和国际资源,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同时,就在着手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布局。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恢复了与国际贸易组织(GATT)的联系,并积极准备重返GATT的有关事宜。中国本来是GATT的缔约国,但是,1950年3月,台湾当局宣布“退出”GATT。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因此,台湾代表中国退出GATT是非法的、无效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GATT持否定态度,对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因而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与GATT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联系,更没有提出过要恢复GATT缔约国地位的问题。1982年底,中国政府申请重返GATT。1985年,GATT理事会根据中国的申请,决定给予中国GATT理事会观察员地位。1986年7月,中国政府提出要求恢复中国在GATT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书。中国要求恢复GATT缔约国地位一波三折,时而顺利、时而受阻。1994年,GATT决定变革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WTO宣告正式成立,并于1996年1月1日在与GATT并存一年之后正式取代之。中国的复关谈判从此也就变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从1986年开始申请重返GATT算起,中国政府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努力,终于2001年底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再是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圈层开放,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无差别的全面的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更大更新的飞跃。

11 2.2 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只开放沿海地区转向全面开放
2)从GATT(国际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到WTO(世界贸易组织)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1950年至2001年并非GATT成员。 1986年,中国申请重新加入GATT。 1996年,WTO取代了GATT的位置。 经过15年艰苦卓绝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成为WTO的一员。

12 2.3 从农村转向城市 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 2) 农民工从内陆转向沿海地区,从村庄转向城市。
3) 2012年底,城镇人口达到7亿,城镇化水平达到52.6%。3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800万,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

13 对外开放

14 农民工

15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
2.4 从实现四个现在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 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 不幸的是1966年至197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为20世纪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最低目标,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 3)1997年,中国宣布已提前三年实现了小康社会,但依然是低水平、不完整也不均衡。

16 1991年,12个部委和部门在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小康社会的 16项指标。
小康社会指标 1991年,12个部委和部门在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小康社会的 16项指标。 1) 人均GDP2500美元 2)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米 5)农民人均铁质、砖砌和木质房屋面积15平米 6)每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镇居民人均硬面道路8平米

17 小康社会指标(2) 8)85%的行政村有道路通往外界 9)恩格尔系数达到50% 10)85%的成人受过教育 11)平均预期寿命70岁
12)新生儿死亡率为3.1% 13)教育和娱乐支出比例达到11% 14)100%的家庭拥有电视 15)15%的森林覆盖率 16)100%的县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 到2020年实现以下10项指标: 1)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以2000年的价格为准,下同)。 2001年为6859.6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2001年为2366.4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1年为46%。 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平米。2001年为19平米。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2) 6)城镇化水平超过50%。2001年为37.66%。
7)20%的家庭拥有电脑。2000年城镇家庭为9.7%,农村家庭为4.2%。 8)大学入学率超过20%。2000年为15%。 9)每千人拥有医生超过2.8人。2000年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0)95%以上的的城镇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01年为71.6%。

20 2.5 从单一发展转向科学发展 危机意识 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年,提出了和谐社会。

21 什么是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 本质看法和根本观点。 包含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需要发展、怎样发
展以及如何评价发展。

2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

23 2.6 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中国政府框架 行政体制改革简史

24 中国政府框架 中央政府 省政府 地区政府 县政府 乡政府

25 行政体制改革简史 年,第一次改革 年,第二次改革 年,第三次改革 年,第四次改革 年,第五次改革 年,第六次改革 年,第七次改革

26 历史回顾 1. 两个阶段:1993年之前和1993年之后 2. 减少—扩张—再减少—再扩张 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
中央集权—权力下放—再次中央集权—再次权力下放 3. 从精简机构到转变政府职能 4. 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27 当前改革目标 1. 法治政府 2. 服务型政府 3. 责任政府 4. 廉洁高效的政府 5. 治理良好

28 3. 主要经验? 1. 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3. 渐进式改革和对外开放。 4. 精心规划和实验。 摸石头过河,五年计划
2. 重视教育,以科技为重要生产力。 3. 渐进式改革和对外开放。 4. 精心规划和实验。 摸石头过河,五年计划 5. 向发达国家学习。 先进的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政府的现代化 6. 努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7.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

29 欢迎提问!


Download ppt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龚维斌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