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
第四章 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各国混战,标识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秦、魏、赵、韩、齐、楚、燕,是为战国七雄。 秦国统一诸国,公元前221年,结束了这个重要的时代。

2 战国的时代特征 ●变法与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社会结构的新格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各国相继建立。地主制经济的出现。 活跃的士阶层。 ●社会经济新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 ● 兼并战争激烈。合纵连横 秦统一六国 ●思想文化科技的新成就。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3 战国形势图

4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1.魏国李悝变法

5 魏文侯 魏文侯名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6 李悝变法 ①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 ②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
③建立法律制度,颁布《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

7 李悝变法 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

8 2.楚国的吴起变法 吴起,卫人。事鲁君,杀妻 求将。为魏文侯将,守河西, 抗拒秦、韩。去魏至楚,为 楚悼王相,“明法审令,捐不
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 抚养战斗之士……及悼王死, 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 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 吴起变法 ①废除贵族特权,打击贵族势力; ②裁汰冗官 ,选贤任能; ③发展武力,奖励军功。
经过变法,楚国初步改变了“贫国弱兵”的局面,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变法影响到旧贵族的利益,及悼王死,吴起被贵族乱箭射杀。吴起死后,变法随之失败。

10 3.秦国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
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

11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 

12 商鞅舌战图 图中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
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

13 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 ②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度; ③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④普遍推行县制; ⑤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 ;
⑥统一度量衡

14 奖励耕织图

15 商鞅铜方升 全长18.7、内口长12.4、宽6.9、深2.3厘米。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16 ●注意与变法有关的配套措施,使变法向纵深发展。 ●行法坚决。 ●领导核心团结,
商 鞅 变 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前的思想准备比较充分。 ●抓住主要问题 ●注意与变法有关的配套措施,使变法向纵深发展。 ●行法坚决。 ●领导核心团结, 商鞅变法顺应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推行多年,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最先进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王安石《咏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17 4.其它各国的改革 (1)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公元前355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 申不害

18 (2)齐威王的改革 齐威王用邹忌为相,广开言路,提倡进谏;赏罚分明,任用贤臣。
从此,齐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也随之强盛起来,“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19 邹忌 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20 (3)燕昭王的改革 燕王哙让位于相国子之,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反对,齐宣王武装干涉。燕内乱外患并起,几乎亡国。
昭王即位后,“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经过昭王的励精图治,燕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21 战国变法改革的意义 从战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可以看出改革的规律 最高统治者要有决心,要气魄宏大,把改革看作生死存亡的大事。 不惜代价,引进人才。 抓强国的大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要造成舆论环境,使百姓知法、懂法、守法。拥护法。 执法严明,讲究实效。 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22 二、封建经济制度和封建阶级关系的确立 1.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赋税制 3.地主和农民

23 三、封建集权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 1. 王权制 2.职官制 各国相继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其显著特点是有文官和武官之分,以相和将为其首脑。

24 职官制 文武分职,一方面是适应当时繁杂的行政事务和军事活动的需要,因为处理政务需要一定的政治经验和行政能力,而指挥战争则需要一定的军事才能,同时兼任二职难免顾此失彼,贻误军国大事;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集权于国君,文武分职之后,大臣的权力分散,可以起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防止大臣独揽军政大权,有利于国君集权。

25 职官制 (1)俸禄制 战国时代,各国对官吏的报酬,逐渐采用俸禄制,官吏依赖国家的俸禄维持其生计。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官位的高低,卿相可“食禄千钟”,最小的官吏则为“斗食”。

26 (2)玺符制 战国时期,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

27

28 错金鄂君启铜节。长30.9CM,宽7.1CM.安徽寿县,1957年。

29 (3)上计制 战国时代创立了考核官吏的制度,最主要的考核方法称为“上计”。“上”是上报、呈报的意思;“计”就是“计书”,指统计的簿册。上计在年终进行,范围相当广泛,而以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指标为主。

30 上计制 每年年初,各级行政长官都要将本年度所要达到的预算指标数写在木券上,送交国君。国君将券剖分为二,国君执右券,官吏执左券,以备考核。
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里去报核,由国君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如果没有完成预定的计划指标,就要受到免职或降职的处分,政绩显赫者则予以升迁,赏罚分明。

31 3.郡县制 战国中期以后,从三晋开始,随后在楚和燕,都在郡下设县,成为郡县两级制。
郡、县制的推行,使各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等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金字塔式的行政机构。 郡县的官吏由中央委派,国君直接掌握着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

32 4.兵制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33 虎符 虎符是古代国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国王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34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和水利的兴修 1、农业的发展 2、水利的兴修

35 1、农业的发展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生产技术有了进步,识别土壤,施肥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36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铁刀 铜斧

37 2、水利的兴修 魏国的“鸿沟”; 西门豹在漳河开12条渠,根治了水患;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效益;
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4万多顷,使关中成为沃野。

38 西门豹 战国时期魏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 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39 李冰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40 都江堰

41 都江堰

42

43 郑国渠

44

45 二、手工业的发达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工较春秋时期更细。手工生产的规模也有所扩大。考古界曾在临淄、邯郸及燕下都等战国都城中发掘出一些规模巨大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细密的专业分工和大规模的手工作坊遗址,说明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确实有了发展,并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46 1、冶铁业 铁的冶炼遍布各地,规模较大,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冶铁作坊3处,总面积有30万平方米。山东临淄发现齐国冶铁作坊6处,其中最大一处达40万平方米。 在炼铁技术上,当时已懂得用“高温液体还原法”冶炼铸铁(即生铁)。 铸造铁器已开始使用铁范,从而大大提高了铸范的使用率。

47 2、铸铜业 中山铁足铜鼎,纹饰秀丽,有铭文469字。

48 中山铁足铜鼎 通高51.5厘米,口径42厘米,重60公斤,1976年中山王墓出土。
鼎上刻有长达469字的铭文,记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辟疆土的事件。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刻铭最长的一件战国器物,弥足珍贵。

49 铸铜业

50 铸铜业 铜冰鉴整体为方形,内套方壶,壶内放酒, 鉴内放冰,凉酒因此出现。最早的冰箱。
铜冰鉴,长宽76CM,高63.2CM,湖北随县,1977

51 铸铜业 天秤和环权 王字铜衡 楚国。一长23.1CM.一长23.15 CM。安徽寿县出土(传说) 楚国。长24CM,环权9枚。
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954年

52 铸铜业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战国魏,高8.8CM,长 13.7CM.河南辉县出土

53 铸铜业 虎纹铜钲,四川新津县出土 错银铜卧牛,战国楚器,长十厘米。 安徽寿县,1956年出土

54 铸客“铜鼎” 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
圆口,鼓腹,圆底,三蹄足。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55 3、漆器业 战国早期,漆器工艺还是木器业的附属部门,战国中期后开始脱离木器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上漆不仅可以增强器物的防腐性能,而且可以用各色的漆画成各种图像和图案,使器物成为工艺美术品。 战国漆器:凤形勺 双耳长盒 彩绘漆透雕座屏

56 彩漆目纹耳杯 酒器 ,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57 三、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兴起 商人的种类: (1)坐列贩卖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经营的贩夫贩妇。
(2)富商大贾,既有政治地位,又有雄厚的财力。代表人物有:战国初年魏国的大商人白圭、战国后期韩国的大商人吕不韦。

58 白圭 战国时人,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59 吕不韦 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 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
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60 货币 战国时,不仅各国铸造货币,而且很多城市也铸造货币,因此各地货币的样式不同,种类繁多。解放后发现的战国货币,不下几百种之多。从其铸造材料看,有铜币和金币。从其造型上分:刀币,流行于齐、燕等国;铲币,流通于三晋等国;圜钱,流通于秦和东、西周等地;铜贝(蚁鼻钱),流通于楚国。楚国还有铸金币:郢爰。种类多、流通量大,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发达。

61 货币

62 铜贝(蚁鼻钱)

63 “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一种,因而人们多以它作为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

64 城市 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临淄、燕下都、楚国的郢、定陶、赵国的邯郸。

65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66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市井的含义,就是私商最初起于田野。
孟子曾追叙商业产生的历史: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市井】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市井的含义,就是私商最初起于田野。

67 战国战争概述 ●武器上,春秋时兵器皆为铜器制作,战国时,兵器则渐为铁甚至钢制作。 ●军队编制上,春秋一般都是车战,战国以步战为主;
●战国战争比春秋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 ●兵源上,战国各国军队的数量普遍比春秋时期扩大。 弩机

68 战国的甲胄 记载战争场面的宴乐铜壶

69 战国的武器 青铜狼牙棒 带鞘双背剑 青铜矛 青铜戈

70 第三节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一、七国割据争雄 1.魏霸中原和迁都大梁 前361年自安邑迁都大梁(开封)

71 2.魏、齐争锋和“徐州相王” 桂陵之战是齐魏之间发生的一场激战。
公元前354年魏国伐赵,包围赵都邯郸。公元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前去增援。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利用魏国空虚之机,直逼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兵自救。孙膑在桂陵(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最终大败魏军。

72

73

74 魏、齐争锋 马陵之战也是齐国与魏国之间的大战。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次年齐王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魏惠王撤回进攻韩国的魏军,命太子申和庞涓率十万大军迎击齐军。孙膑用“退兵减灶”之法迷惑魏军,引诱魏军深入,至马陵围而歼之。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失去了霸主地位,代之而起的是齐国。

75

76 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

77 庞涓

78 二、秦齐对峙和合纵连横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79 1.张仪相魏和公孙衍伐秦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 。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80 2.张仪说楚连横和苏秦合纵抗秦 楚威王之子。
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

81 苏秦 东周洛阳人。 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82

83 胡服骑射 前307年,赵武灵王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成为秦齐的对手。

84 3.乐毅伐齐和秦远交近攻 乐毅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 。
公元前284年,乐毅奉命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初战告捷后,乐毅遣还秦、韩之师,亲统燕军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至莒,为楚将所杀。

85 乐毅伐齐 接着,乐毅分兵五路,用六个月时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山东莒县)和即墨(山东平度一带)未下,几乎使齐国陷于灭亡的境地。

86 田单的“火牛阵” 燕惠王时,乐毅受到猜忌,被迫出走。骑劫代乐毅为将,发掘齐人祖坟,引起齐国不满。即墨首领田单积极准备反攻。他把城中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给牛身上穿上画有龙虎斑纹的大红外套,角上捆上利刀,尾部扎上浸过油脂的芦苇,并让人在城墙根下挖了几十个洞。天黑以后,点燃牛尾,放牛出城,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形成巨大的“火牛阵”。燕军束手无策,非死即伤,一败涂地,被全部赶出齐国。

87 火牛阵

88 秦赵阏与之战 赵奢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主要活动于赵惠文王时期。 前269年,秦赵阏与之战,赵奢指挥的赵军取得了胜利。

89 秦远交近攻 前266年,秦昭王任命布衣出身的魏国人范睢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90 长平之战 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秦赵两国投入兵力六七十万之多。由于赵国中了秦人的反间之计,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劲卒,一朝为擒,被白起坑杀。 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争霸了。

91

92 电影《长平之战》剧照

93

94 长平之战遗址 1995年 5月,在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95 白起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封号:武安君。官职:国尉(国防部部长)。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封号:武安君。官职:国尉(国防部部长)。   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的都城。尤其是几次恶战让赵韩力量大减,后来始终无力抵御秦兵东进。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96 纸上谈兵的赵括

97

98

99 三、秦的统一 1 .秦王赢政 平定吕不韦、嫪毒的叛乱 起用有才能的李斯、尉缭等,参与治理国家。 2 .秦灭六国

100 李斯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李斯上《谏逐客书》,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

101

102 秦灭六国年表 公元前230年 灭韩 公元前225年 灭魏 公元前222年 灭楚 灭燕、赵 公元前221年 灭齐 秦灭六国

103 3 .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要求; (2)秦具备了统一的客观条件 (3)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

104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意义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作为秦朝创始者的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

105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106 战国思想学派中一家之中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十家分为190家。
十家分为190家: 战国思想学派中一家之中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十家分为190家。 十 家 九 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侯外庐主编 刘泽华主编 杨伯峻译注

107 战国时期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轲 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孟轲 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兵家 孙膑 吴起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战国时期主要学派

108 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 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

109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110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存在《荀子》中。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 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

111 法家和韩非 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

112 战国的史学 《左传》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 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悼公十四年。

113 《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14 《天 问》 《天问》是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115 铜鼓 战国乐器:古琴 战国乐器

116 科学技术 司南 战国末年,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磁石的这一特性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叫做“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 出现适应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历 法 战国时用的历法,一年为365又1/4日,19年共235个月,为了调整年与月的差距,已采用19年7个闰月的置闰方法,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四分历”。这时历法上的最大成就是“月令”的产生,已经测知了一年二十四节气,并知道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