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线粒体的结构及生物功能 线粒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线粒体的结构及生物功能 线粒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线粒体的结构及生物功能 线粒体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掌握下述内容: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动力工厂 2. 线粒体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们能够给细胞提供生物能量 3. 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4. 线粒体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没有生物能量就没有生命 2)线粒体直接参与了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 5. 线粒体异常与疾病

3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掌握下述内容: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动力工厂 2. 线粒体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们能够给细胞提供生物能量 3. 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4. 线粒体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没有生物能量就没有生命 2)线粒体直接参与了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 5. 线粒体异常与疾病

4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是含有双层膜结构的膜式细胞器

5

6

7

8 生化反应(燃烧燃料)

9 电子传递, 能量转换 生化反应(燃烧燃料)

10

11 化学渗透假说

12

13

14 ATP合成酶的结构组成

15 ATP合成的机理

16 外膜 内膜:呼吸链,ATP合成酶 线粒体结构 基质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 Tim, Tom 内外膜之间的空间 mtDNA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的酶系

17 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18 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一)线粒体基因组 特点: 人mtDNA 1. mtDNA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 2. mtDNA双链编码不对称;
主要编码线粒体的tRNA、rRNA、某些线粒体蛋白质 3. mtDNA结构紧密,很少非编码序列,无内含子,高效、经济,复制快; 4.复制不受细胞周期限制,重链先于轻链复制。 人mtDNA 细胞生物学

19 mtDNA很多基因没有完整的终止密码, 而仅以T或TA 结尾,mRNA的终止信号是在转录后加工时加上去的。
mRNA:起始密码:AUG、AUA;终止密码:UAA、U;有3‘poly(A)无5’帽;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 tRNA、rRNA:为mtDNA编码; 核糖体:核糖体蛋白为核编码; 密码子:与通用密码子有所不同. 细胞生物学

20 人mtDNA基因组编码序列 mtDNA全长16569bp, 13个编码蛋白质 共有37个基因 2个rRNA gene,
22个tRNA gene 13个蛋白质基因中,1个编码细胞色素b亚基,3个编码COⅥ复合体催化活性中心的亚单位CoⅠ, CoⅡ, CoⅢ, 7个为NADH-CoQ还原酶复合体的亚基,即ND1、ND2、ND4、ND4L、ND5、ND6、ND7。 H链编码:2个rRNA,14个tRNA,12个蛋白质 L链编码:8个tRNA,1个蛋白质。 细胞生物学

21 (二)mtDNA转录的特点 (三)mtDNA复制的特点 H链、L链各有复制起始点
重链启动子(heavy-strand promoter,HSP) 轻链启动子(light-strand promoter,LSP) mtRNA直接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所有线粒体tRNA都是mtDNA编码 (三)mtDNA复制的特点 H链、L链各有复制起始点 一正在复制的动物细胞的mtDNA 细胞生物学

22 总结: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半自主性细胞器: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核基因:编码线粒体90%的蛋白质和酶,如核糖体蛋白质、RNA和DNA聚合酶、 RNA加工酶、氨酰tRNA合成酶、蛋白质调节因子、膜蛋白、基质酶与结构蛋白等,mtDNA的复制、转录和线粒体编码的蛋白质表达都离不开核基因。 mtDNA:编码自身rRNA、tRNA和部分蛋白质(部分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和ATP合酶亚基)。 细胞生物学

23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一)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基质导入顺序与分子伴侣 蛋白质在转运进入线粒体时的重要分子
2. 前体蛋白的非折叠状态 可溶性前体蛋白质在胞质合成后处于折叠状态,但在转运进入线粒体时要解折叠 3. 分子运动产生跨膜转运动力 前体蛋白在转运进入线粒体时可能需要外力帮助 4. 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的再折叠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成为具功能活性的蛋白质 细胞生物学

24 1. 重要分子: 基质导入序列(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长约20-80个氨基酸 ◆特异性
富含正电荷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赖氨酸)和羟基氨基酸,不含有或基本不含有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 序列中并且有形成两性(既亲水又疏水)α螺旋的倾向。 需要消耗能量; 需要分子伴侣; 只决定运输方向,不具有特异性。 ◆特异性 具有细胞结构的特异性 不同片段含有不同的信息 细胞生物学

25 分子伴侣: 热休克蛋白70 (Hsp70) 线粒体基质hsp70 ( mtHsp70 ) 热休克蛋白60 (Hsp60)
细胞生物学

26 2.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 ①在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 与分子伴侣NAC和hsp70 结合形成复合物; ② 胞浆中的PBF、MSF和
Ydjlp等因子与复合物结 合,从而协助前体蛋白 的转运和解聚; 细胞生物学

27 3.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进入线粒体; ② mtHsp70先与进入线粒体的前导肽链结合,拖拽 着线粒体蛋白进入腔内;
① 解聚的前体蛋白与膜输入受体结合,跨越膜通道 进入线粒体; ② mtHsp70先与进入线粒体的前导肽链结合,拖拽 着线粒体蛋白进入腔内; 细胞生物学

28 4.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分子伴侣(如hsp70、hsp60、 hsp10)的协助下,输入的 多肽链又折叠为天然构象而 行使功能。
在线粒体基质中的一些 分子伴侣(如hsp70、hsp60、 hsp10)的协助下,输入的 多肽链又折叠为天然构象而 行使功能。 MTS与MPP 细胞生物学

29 细胞生物学

30 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1. 定位于线粒体膜间腔的蛋白质: 膜间腔导入序列(ISTS)与MTS:二种方式 直接从胞质扩散方式
2. 定位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蛋白质 细胞生物学

31 线粒体的起源与生物发生 (一)线粒体的增殖 由原来的线粒体分裂而来。 出芽分裂:酵母细胞、苔藓 收缩分裂:类似于无丝分裂
间壁分裂:从内膜开始收缩后分裂 DNA随机地、不均等的被分配到新的线粒体中 细胞生物学

32 细胞生物学

33 (二)线粒体的起源 1. 内共生起源学说 (endosymbiosis hypothesis) ◆Margulis,1970年:线粒
体的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胞生物学

34 ◆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 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
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 似,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 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具有的自主性 与共生性的特征。 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 细菌。 细胞生物学

35 ◆不足之处 从进化角度,如何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 体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不能解释细胞核是如何进化来的,即原核细胞如何 演化为真核细胞? 线粒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观点,那么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内含子从何发生? 细胞生物学

36 2. 非共生起源学说 ◆主要内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 的好氧细菌。 ◆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
渐进过程。 ◆不足之处 实验证据不多 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与细菌在DNA分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对线粒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的来源也很难解释。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 细胞生物学

37 线粒体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没有生物能量就没有生命 2)线粒体直接参与了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

38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由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介导
tbid

39 线粒体异常与疾病

40 线粒体与医学 一、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1.正常的心肌、骨骼肌细胞在功能亢进时,可见线粒体增生;
 线粒体与医学 一、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1.正常的心肌、骨骼肌细胞在功能亢进时,可见线粒体增生; 2.有害物质的渗入、病毒入侵等可引起线粒体肿胀甚至破裂; 3.缺血性损伤时,线粒体凝集、肿胀; 4.线粒体内异常物质的大量累积,多见于缺血时,可致功能改变; 6.随年龄增长数目减少,体积增加 细胞生物学

41 二、mtDNA突变与疾病 ◆ mtDNA的突变率要比核DNA高10倍。 原因是: ① mtDNA对发生突变有高度的易向性;
③ 线粒体呼吸链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线粒体呼吸构成机体耗氧量的90%以上,因此氧自由基产额高。相对说来自由基清除系统薄弱。 ◆ 线粒体具有一定修复mtDNA损伤的能力。 如 DNA损伤的直接恢复(direct reversal)有关酶的发现、错误配对的修复。 细胞生物学

42 ◆线粒体疾病与线粒体医学的概念 定义:以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为主要疾病原因的疾病常称
为线粒体疾病( mitochondrial disorders)。 研究史有 40 余年。 a 年发现第一位线粒体病人。 b. 迄今已发现 130 多种由 mtDNA 异常引起的疾病。 c. 特点:母系遗传。 细胞生物学

43 线粒体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肉系统。如 线粒体心肌病(克山病):缺乏硒引起线粒体膜不稳定,心肌线粒体膨胀、缺嵴、嵴不完整,电子传递链酶及ATP合酶活性下降,膜流动性下降,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受抑。 细胞生物学

44 细胞生物学

45 mtDNA-nDNA突变交互作用引起的疾病
细胞生物学

46 对射线和微波的反应:线粒体出现缺嵴、粘连、空化、紊乱等现象;
总结:线粒体是敏感性细胞器 对射线和微波的反应:线粒体出现缺嵴、粘连、空化、紊乱等现象; 对缺血的反应:膜通透性改变,ATP合酶活性下降,外腔扩大,内腔浓缩、体积增加,线粒体肿胀、凝集、基质蛋白变性,基质絮状变,线粒体解体; 对药物、毒物的反应:畸形变——巨大线粒体、功能受损; 甲状腺素:如甲亢,活化胞膜Na+-K+-ATP酶,促使ATP分解,ADP大量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加强,产热耗氧增加; 呼吸抑制剂:鱼藤酮、抗霉素A、CN-、CO等; 疾病治疗:细胞色素C、辅酶Q、辅酶I,用于治疗缺氧、急救、肿瘤、肌肉萎缩症等。 细胞生物学 46


Download ppt "第六章 线粒体的结构及生物功能 线粒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