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社会学 主讲人: 李慧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社会学 主讲人: 李慧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社会学 主讲人: 李慧玲

2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第四章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3 教 育 行 为 哲 学—受思想支配表现的活动; 论理学—基于动机的外部表现; 生物学—可观测的身体一部分的运动;
哲 学—受思想支配表现的活动; 论理学—基于动机的外部表现; 生物学—可观测的身体一部分的运动; 心理学—心理活动支配的外部表现; 社会学—社会角色依据社会情境的反 应,具有“社会性”。

4 教育社会学逻辑起点 教育行为 “地位”(status) “角色”(role)

5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6 学校组织: 教师 “教育者角色” 学生 “学习者角色”

7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 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地位 四、教师角色社会化

8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 1.历史上的教师职业 奴隶社会:先秦“六艺教育” 西周“小学与大学”—官学 春秋“士”—私学兴盛,教师产生
封建社会:唐《师说》(韩愈) 教师职业的基本定位与规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9 2.教师的社会形象 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特征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 (1)传统的教师社会形象
2.教师的社会形象 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特征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 (1)传统的教师社会形象 文化 学识 道德 观念 行为 规范 物质 生活 自我 修养 最渊博 最正统 最完美 最清贫 最自强 国学教师“博士”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者,人之模范 安贫 乐道 修身 立德

10 (2)现代的教师社会形象 文化 学识 道德 观念 行为 规范 物质 生活 自我 修养 正:专业性 正:优秀人格 正: 表率 正:满足基本生活
正:注重自我修养 反:缺乏专业性 反:人格不够独立 反: 常规 贫穷 反:职业道德不高

11 现代与传统比较: 现代教师形象受到的批评较多;同时表现在这种形象已经不再是单一化的,而呈现出多元化甚至混乱的局面。 社会 对教师 的高期望 教师 自身的 物质需要 不协调

12 3.教师的社会地位 是教师职业在社会整体职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四个指标:收入、权力、声望、专业 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 职业声望 专业地位

13 比较:“纵向”(历史)、“横向”(国别、职业)、 “层次”(小、中、大学) 结果:收入高于体力职业,低于专业职业,中等;
(1)教师经济收入——评价主要依据 比较:“纵向”(历史)、“横向”(国别、职业)、 “层次”(小、中、大学) 结果:收入高于体力职业,低于专业职业,中等; 收入不高但比较稳定; 注意地区差别; 实际收入,“兼职收入”

14 教师权力:群体、“法定支配力”、 “外源性”;
(2)教师权力—“教师权威” 教师权力:群体、“法定支配力”、 “外源性”; 影响教师社会地位因素(职业角色); 教师权威:个体、“人为影响力”、“内源性”; 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素(教育者角色) 教师权力:社会中、学校中、课堂中(最大) 特 点:教育制度(社会变迁)影响、学校科层结构影响、课堂中稳定、学校变量(各层)

15 (3)教师职业声望 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特点:教师职业声望较高,且呈上升态势; 教师职业声望的高评价与低选择反差; 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传统、国家政策等 制度:工作条件、经济待遇等 个体:素质、文化程度、道德品质等

16 (4)教师专业地位 教师专业:《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1966) 存在问题: 教学中讲解式为主,无需专业性学习;
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等不由教师规定,不存在专业自由; 教师职业修业时间低于其他专业; 教师就业资格容易获得; 教师经济地位偏低。

17 (5)教师社会地位的判断与衡量 方 法: “主观判断法”—问卷调查 “客观判断法”—问卷调查或统计方法 如何判断:
方 法: “主观判断法”—问卷调查 “客观判断法”—问卷调查或统计方法 参见表3—1—4(P100) 如何判断: 选取社会地位不同层面(问卷); 调查不同层面社会地位的权重。

18 (6)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 教师队伍的规模; 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 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 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儿童)。 总之:经济收入——最重要因素

19 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1.教师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学习指导者、文化传播者 特点:教师行为的道德性; 教师行为的规范性;
教师行为的抽象性与模糊性; 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20 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教育制度) 合法性:教育权力的特殊形式 权威变化:法定层面:社会变迁 传统层面:社会风气
2.教师权威 来源:道德权威——教师自身 源泉: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等。 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教育制度) 感召权威、专业权威(教师个人) 合法性:教育权力的特殊形式 权威变化:法定层面:社会变迁 传统层面:社会风气 专业层面:大众媒体冲击

21 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1.教师的角色冲突(两点) 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的矛盾; 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2.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学校、学科、新老教师 3.性别与教师地位 4.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22 四、教师角色社会化 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1.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 教师角色期待:全体与个体(外)
教师角色领悟:“角色认知”(内) 教师角色实践:“角色行为” “角色差距”

23 2.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 教师预期社会化:“职前社会化” 师范生的实习训练 教师继续社会化:“职后社会化” (1)新教师的“职业压力”; “人际关系的压力” (2)“晋升压力”。

24 (3)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主观因素:人生观、价值观、个性等 环境因素:家庭、生活、校园风气等 国家和社会因素:教育政策、社会地位等 教师角色适应因素:社会期待与教师实际地位不符;教师角色认知强,角色实现弱。 重要因素——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25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二、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学业成绩 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

26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1.学生的三重社会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2.学生的社会位移 和谐的多重世界—顺利越界
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 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 边界互闭—无法实现的越界

27 二、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学业成绩 1.社会背景: 三类因素:家庭社会地位、父母职业、家庭社会文化水平 2.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差异
(1)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基础—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阶级背景; (2)韦伯社会地位理论基础—职业 三类因素:家庭社会地位、父母职业、家庭社会文化水平 2.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差异 影响因素显著: 家长职业、家长文化水平、家庭气氛、家长期望

28 三、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1.同辈群体的功能 保护功能、发展功能 2.同辈文化的类型 性别差异(美国科尔曼) 学术亚文化、娱乐亚文化、违规亚文化
亲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英国) 受制于年龄、家庭、社会、学校等(我国)

29 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是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1.互动性重要他人 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年龄阶段影响 类型:“家长→教师→同伴→不存在重要他人” 社会属性影响 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班级职务等

30 是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区别重要他人:
2.偶像性重要他人 是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区别重要他人: 具体人物与知名人士;双向交流与单向交流; 影响面宽泛,潜移默化;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突发、短暂、刻骨铭心。

31 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 学生对学校以及与学校有关各种活动的感觉,如喜欢、满意、欣赏等。 因 素:
因 素: 学生自身特征:性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成绩 学校特征:学校开放性与否、男女同校与否学校规模、学校声誉等

32 第四章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33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 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

34 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 1.教育规范形成 源于社会规范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论语·学而》 西汉:《急就篇》等
“规范”:“规,有法度也;范,法也,古法有竹刑”。(《说文解字》许慎) 是指社会活动、社会行为的标准。 家庭内部——“伦”;家庭外部——“常”

35 2. 含 义 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包括:“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制度” 区别: 适用范围的差别; 约束力的差别; 强调重点的差别。

36 3. 类 型 作用对象: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涉及内容: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适用范围: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4. 作用与特点 作用:自律与协调 特点: 规范的历史性;规范的民族性; 规范的群体性;规范的控制性。

37 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 规 范 行 为 失 范 行 为 矛 盾 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
包 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矛 盾

38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39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1.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生物学解释:遗传 “体质变态说” 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
生物学解释:遗传 “体质变态说” 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 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过程模式”

40 结构模式: 过程模式 “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控制缺乏说”:社会内外控制削弱或受破坏; “失范说”:不守法,亵渎神;
“手段—目标说”:合法目标,但无合法手段; “亚文化群理论”:与主流文化相抵触。 过程模式 “标签论”:政治现象、改造社会关系、失范与控制失范相互联系。

41 2.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目的型失范行为:理性行为 如“盗窃、抢劫等” 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理性行为 如“逃学、不诚实、教师非理智等” 情感型失范行为:非理性行为 如“学生杀人或自杀、教师体罚等” 传统型失范行为:非理性行为 如“学生哥们义气、教师非正常行为等”

42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日本、美国、德国、英国 中国:“小霸王”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信息多渠道冲击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性倾向

43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1.社会原因 2.学校教育的失误 3.家庭教育原因 社会规范失控、文化的商品、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问题、价值观多元化问题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 3.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学生行为的发展

44 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1.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论人是非、双重标准、 有意曲解、偏激行为 2.教师的失职行为
渎职卸责、见异思迁、安于平庸、 抱怨牢骚、轻薄浮躁

45 3.教师的挫折行为 攻击性行为、退却行为、冷漠行为 原因:条件、人际、个人自身素质 4.教师的焦虑行为 原因:工作劳累、生活负担重、教学管理不当监督或不良人际关系、职业自卑感、教学单一琐碎烦恼、教学质量评价紧张心理。

46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 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47 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 1. 社会控制 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于个人
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调适和发 展的。

48 2. 教育控制 广义:教育本身;教育社会化和选择功能控制实现社会控制; 狭义: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认定的行为模式。 主要表现:形式化的、不完全形式化的 方 式:积极的—顺从动机 消极的—惩罚的畏惧心理

49 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1.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实际失范行为惩处和改造 2.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控制 法律惩处(L)、社会惩处(S)、
行为性成本(B)、物质性成本(M)、 心理惩处成本(I) X1=(B+M)I 2.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控制 法律惩处(L)、社会惩处(S)、 定罪概率(P)X2=(L+S)P “综合治理”

50 “综合治理” 通过班级规范进行控制; 重建学校德育工作;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改革和更新德育内容与方法(加强可操作性) 实施补差教育; 建立立体德育网络(学校、家庭、社区)

51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 教育知识

52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 课堂的结构 课堂中的互动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

53 课堂的结构 一、课堂的时空结构 二、课堂的角色结构

54 一、课堂的时空结构 1. 课堂的时间结构 课堂互动类型:互动时间分配(P165) 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 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
课堂活动类型: 教师:教学活动、课堂控制 学生:学习活动、非学习活动

55 2. 课堂的空间结构 广义: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 狭义: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形态 课堂空间形态: “秧田型”:传统,有利于教师讲授和控制 “马蹄形”:有利学生互动 “分组形态”:有利于学生互动

56 二、课堂的角色结构 1.课堂中的学生角色 学生的课堂角色行为制约因素: 学生自身变量影响; 课堂学习交流、社会交往、遵守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环境影响; 开放课堂 传统课堂

57 2. 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研究方法:直接观察法、调查和访谈法 制约因素:学校(如班级)、方法(P170) 结 论:教师的行为方式是掌握课堂、维持纪律、通过讲解与学生交流、布置课堂作业等

58 3. 课堂角色结构类型 两分类说:“支配型教师”(常见) “整合型教师” “三分类”说: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59 4.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 专制 放任 民主 课堂实践:多样和综合角色行为类型 5.课堂角色结构的制约因素 教学情景:内、外 教师个人素质:态度、性格、期望、观念等 教师课堂管理思想:课堂秩序维持

60 课堂中的互动 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 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 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

61 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 教 师 自我概念 对学生认识 学 生 自我概念 对教师认识 策略 磋商

62 教师可能策略: 控制、维持身份、教学、激发动机、期望等 学生可能策略: 取悦教师、与同伴的认同、“捣蛋”、保持自尊等 课堂中互动:师生之间重新界定情境定义、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循环。

63 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 1. 给予“注意” 2. 避免滥用权力 3. “中性力量”处理
方法:削弱原则、交互抑制、排除刺激、消极注意、适度惩罚。 2. 避免滥用权力 对事不对人、不因个人惩罚全班、不因纪律影响教学、只解决问题不追究过失、顾及学生自尊心等 3. “中性力量”处理 学生听课不积极的,积极诱导

64 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 1.课堂语言分析 语言构成:回答、提问、异议、其他等 2.费兰德斯的师生互动分析 自由度:间接行为、直接行为
3.课堂观察等级量表 分五级量表,有助于评价高度推理变量,如教师积极性或学生的主动性

65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 两种类型:教学过程、控制过程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 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

66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 1.概念——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整。 2.类型——
层次:对个体控制、对全体控制 手段:硬控制、软控制 实现途径:积极控制、消极控制 方式:显性控制、隐形控制

67 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1. 学生问题行为? 谁认定:心理学模型、社会学“标签理论”、心理学理论、文化角度 2. 成因分析
谁有问题:教师、学生、师生共有 2. 成因分析 心理学:性格、态度、动机、智力等 社会学:家庭、文化差异、同伴群体等 传播媒介、学校特点、教师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组织等

68 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 教师控制手段: 课堂纪律(硬)、课堂气氛(软)、 教师权威、课堂控制保障的奖励措施 1.两种主要方法
“中止授课”:明确坚决、强调正确行为、要做什么、避免生硬和不冷静; 惩罚:挫折型、痛苦型

69 2.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 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一致; 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Download ppt "教育社会学 主讲人: 李慧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