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威權政體民主化與 自由化的轉型 沈宗瑞 2010.10.2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威權政體民主化與 自由化的轉型 沈宗瑞 2010.10.2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威權政體民主化與 自由化的轉型 沈宗瑞

2 國民黨的仿列寧主義屬性 〈黨國組織包括〉 黨員選擇係依照意識型態之考核。 採取一套革命式和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
國民黨的仿列寧主義屬性 〈黨國組織包括〉 黨員選擇係依照意識型態之考核。 採取一套革命式和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 設立一個意志集中的中央委員會。 負決策實權的中常會,其下分設各種組織、文化、宣傳、情治等部門。 採政工體系控制軍隊。 維持一個青年團,以組織吸納社會精英。 領袖主導一切並控制國家機器。 此安排類似黨國一元主義(party-state monism)。

3 國民黨的仿列寧主義屬性 〈黨國一元制→威權組(統)合制〉
國民黨的仿列寧主義屬性 〈黨國一元制→威權組(統)合制〉

4 市民社會(A. Stepan)定義 「市民社會意指一種場域,其中存在著多種的社會運動(諸如街坊組織、婦女團體、知識份子)等和來自各階級的民間組織(如律師、報業記者、勞工工會以及雇主),他們企圖自我組成一個共同體藉以表達或增進自身的利益。」

5 〈國民黨〉黨國的社會基礎 〈存在於1950至1985年間〉
大企業國營囊括基礎工業需求,中小企業主攻外銷(大抵均富狀態) 中央政權掌控,地方政權〈省議員以下〉開放(1990年後國會全面改選) 黨國與地方派系互利互制關係

6 黨國與地方派系關係圖

7 台灣民主化與自由化 1950-----政治力-----1960 1960-----經濟力-----1980 1980-----社會力
2000→政權更迭成為常態

8 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 政治自由化(liberalization),是指旨在保護個人或團體,使其免於國家非法或違憲(unconstitutional)侵害的種種權利,得以發生或恢復效力歷程。這些權利包括:使得傳播媒體免於查禁;使自主的社會團體獲得較大的組織活動空間;使法律上保護個人的「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及相關的其他法令得以發揮效能;確保隱私權、言論自由、通訊自由、請願自由、與遷徙自由;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及公平審判的權利;釋放絕大多數的政治犯;容許海外政治難民(放逐者)返國;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容許反對勢力的出現。換言之,反對黨或反對勢力正式登上政治舞臺,並得自由地參與政治活動,應被視為自由化的重要指標。

9 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democratization),則係專指公民參政權與公民資格(citizenship)恢復與擴張的歷程。一方面是指公民權的恢復,使原先因其他統治方式(如脅迫統治或軍事管制)而失去的公民參政權得以恢復;另一方面,則係指將公民權擴張給原先未享有這些權利的個人(如政治犯)或團體(如政黨及利益團體)。 和自由化不同的是,民主化不僅止於使權利發生效能或擴增,其涵蓋對象,還包括了公開的選擇與競爭,藉自由、公開、公正的選舉決定政權由誰來掌握。 換言之,自由化指的是個人與社會團體的權利擴張,使保護他們的種種法律生效;而民主化卻進一步要求全面開放參政管道,甚至包括完全開放的競爭性選舉,其結果很可能就是政權的合法轉移。 (引自"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arty-state in Taiwan : emerging civil society and the evolving corporatist structures "/ Yang-sun Chou.,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1988)

10 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以「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與「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二個面向測量民主程度,各分為1-7等級,採三種程度區分,各為自由(Free)、部份自由(Partly Free)與不自由(Not Free)。所謂「自由」是政治權利及公民自由的的平均值介於1.0到2.5之間,「部份自由」是平均介於3.0到5.5之間,「不自由」則是介於5.5到7.0間,換言之,其主要是以「自由」的程度來解釋民主化的程度。 參考資料

11 「政治權利」八項指標 一、政治領袖是否透過公平與自由的選舉產生 二、立法代表是否透過公平與自由的選舉產生
三、是否具備公平的選舉法規、平等的競選機會、公平的投票過程以及誠實的表列選票數目 四、由選民經公平過程選出的代表是否具備實質的權力? 五、人民是否有權依其意願去組織不同型態的政黨或其他競爭性政治團體,且此系統是否允許這些競爭性政黨或團體的更迭?

12 「政治權利」八項指標 六、一項選舉中是否存在明顯的反對派,有無實質的反對力量,同時反對派有無實質可能經由選舉而獲得權力或增加支持度?
七、人民是否免於軍隊、外國勢力、極權性政黨、層級性宗教機構、壟斷性經濟組織或其他權力團體的支配? 八、文化、種族、宗教及其他少數團體是否能經由政策決定過程中所獲得的非正式化共識而擁有合理的自欲、自主及參與權利?

13 「公民自由」十三項指標 一、是否存在自由且獨立的傳播媒體、印刷媒介或文化傳播管道? 二、是否有公開或私密的討論自由?
三、是否有集會及遊行的自由? 四、是否擁有組織政治性或準政治性團體的自由? 五、法律是否平等地對待公民、司法機關是否獨立超然、情治機關是否尊重公民自由? 六、任何團體無論對政治體系之立場為支持或反對,其是否皆能免於政治恐嚇或非法拘禁、放逐、訊的威脅?以及人民有無免於戰亂的自由? 七、是否擁有自由的貿易聯盟及農業組織,且其間能否進行有效的集體協商?

14 「公民自由」十三項指標 八、專業人員及其他私有組織是否擁有自由? 九、商業交易或合作是否自由?
十、是否有自由的宗教機構、私密或公開的宗教表達是否不受限制? 十一、是否具有人性的社會自由,諸如性別平等、私有財產權、遷徙自由、居住自由、婚姻選擇自由、家庭規模自主的自由? 十二、機會平等是否存在,諸如免於剝削的自由,或在正當經濟賺取過程中免於因對地主、雇主、聯盟領袖、官僚體制或其他種類組織的過度依賴而遭貶抑壓榨? 十三、是否擁有免於政府的冷漠或貪腐之自由?

15 臺灣的民主程度 總部在美國的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在一月十二日發佈2010年世界各國自由程度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自由的(89個)國家之一,享有高度的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報告將194個國家在政治自由區分為一到七級,一代表最自由,七是最不自由. 台灣和南韓日本在整體排名上相同,而亞太區域是自由程度改善最多的區域. 這是台灣連續14年來在年度報告中被評為自由國家.

16 臺灣的民主程度 雖然台灣整體排名維持與去年一樣,兩個指標卻是各有進退.在1.「政治權利」方面,“因為執行反貪污法律,台灣從去年的二級進步到一級, 有數位前朝高官被起訴,還有數位立委因賄選而當選無效,在地方選舉時,有超過兩百位候選人遭到買票的指控. ”然而在2.「公民自由」方面,報導指出台灣的排名降級,從第一級降到第二級,因為“在貪污嫌疑犯的案件以及一個謀殺案裡被告的權利保障有瑕疵,同時,因為禁止公務員與學者參予特定政治活動,學術自由受到侵害" FREEDOM IN THE WORLD 2010: EROSION OF FREEDOM INTENSIFIES

17

18 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因素 根據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gtinton)對全球的研究指出:
經濟發展與民主自由之間有著相關性。雖然經濟發展此一因素並不一定會導致民主,但如果經濟發展程度很低,要導向民主體制就非常困難。

19 杭廷頓列舉民主的發展因素 (一) 基督新教。 (二) 富裕的經濟,以及因此而產生的高度就學率,識字率和傳播的便捷等。
(一) 基督新教。 (二) 富裕的經濟,以及因此而產生的高度就學率,識字率和傳播的便捷等。 (三) 傳統社會的多元主義的(pluralist)架構,包括印度種姓制(caste)以及日本、西歐的封建制度等,因社會勢力相互制約而有助於民主發展。然此一因素難以說明美國及拉丁美洲的情況。 (四) 獨立自主的資產階級,以及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

20 杭廷頓列舉民主的發展因素 (五) 獨立自主的公會。
(五) 獨立自主的公會。 (六) 多數決與協商制(consociationalism,以保障少數宗教或種族)之間的取捨。 (七) 殖民經驗(以英國殖民經驗為最成功)。 (八) 鄰國民主化氣氛的影響。 (九) 二次大戰後的美國督管。這些國家成功者如西德、奧地利、義大利、日本、南韓。

21 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因素 上述這些因素比較類似現代化理論的觀點。亦即在以歐美文化、經濟發展制度、資產階級的催化等如同歐美的民主化進程因素下,後進國亦可因為這些因素的出現,而使民主化的可能性增加。 不過,這類說法在引用上必須照顧到各地的特殊性,否則將出現錯誤。

22 拉丁美洲與台灣經驗 (一) 經濟的富裕提昇教育水平及大眾傳播的普及後,政治衝突將形降低。在拉丁美洲,此一說法雖可用以適用巴西,卻無法解釋秘魯及阿根廷,秘魯在民主化時,經濟成長停滯;阿根廷在軍人統治時期,人民卻有較高的所得。同時,在台灣一九六○、七○年代時,是經濟發展最快速的階段,但此時的民主化卻呈現停滯狀態。

23 拉丁美洲與台灣經驗 (二) 美國的影響,美國政治勢力的影響到底可否視為民主成長的因素?這一問題在拉丁美洲是較為負面的,在台灣則呈較為正面的看法。但是台灣在美國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很顯然在一九七七年卡特開始祭出民主人權、勞動人權等作為平衡貿易的間接手段後,台灣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化才明顯地有進展。美國的影響雖非絕對,但必定相當程度影響了主政者的決策作為。

24 拉丁美洲與台灣經驗 (三) 政治文化的條件配合。在基督新教的傳統中,似乎較天主教更具獨立自主的公民特質,但在拉丁美洲中,天主教的某些教義卻被用來與馬克斯主義結合,作為反抗威權統治的思想利器。另一方面,以政治文化解釋台灣的民主化亦蠻有爭論。儒家文化的台灣與民主化的關係,正如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一樣,需要長期與廣泛的研究才有可能釐清其中的辯證意涵,另一方面以文化與價值的角度來研究東方國家的民主發展,則又充滿了主觀的教育意味。

25 台灣民主化的因素 如果綜合一般學者對台灣民主化與威權轉型的探討,台灣民主化的因素有下列數項:
(一) 國際因素。八○年代不止拉丁美洲進行新一波的民主化,亞洲國家如南韓,菲律賓也都陸續發生政治反對運動。這股民主趨勢帶給台灣相當的影響。 另一方面,美國在一九七八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共建交後,台灣仍需持續以往與美國維持友好關係的考量,接受美國貿易自由化、人權外交及政治民主化等多方面的建議,以爭取美國的支援。

26 台灣民主化的因素 (二) 黨國體制的政權危機。國民黨由於面對八○年代的(1)全球經濟不景氣,聯盟的資本家不投資,(2)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多元化,各種社會運動勃興,(3)以及政治反對勢力的組織制度化,本土勢力在政經方面的多重要求,使得黨國在此一政權合法性的危機中,為求延續而作出「替代選擇」(alternative)。 (三) 領導階層的態度。八○年代後,國民黨領導階層率以現實與妥協立場來解決政治衝突,其中蔣經國是一關鍵因素,如王昇的去職,國防部由文人接替象徵著降低軍人主政的可能。而軍方亦支援蔣的開放政策。

27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一) 此外,若比較開發中國家來說,台灣的民主化有三項特質:
(一) T. L. Karl嘗根據開發中國家政治民主化經驗建構了以威權政體的政治精英對政治民主化的策略,以及政治民主化過程中精英與群眾力量的對比等兩項指標,將政治民主化區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

28 妥協(Compromise) 武力(Force)
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威權政體政治精英的策略 妥協(Compromise) 武力(Force) 精英優勢 協定(Pact) 鎮壓(Imposition) Elite 委內瑞拉(1958-) 巴西(1974-) Ascendant 哥倫比亞(1958-) 厄瓜多爾(1974-) 烏拉圭(1984-) 瓜地馬拉(1984-) 智利( ) 薩爾瓦多(1982-) 群眾優勢 改革(Reform) 革命(Revolution) Mass 阿根廷( ) 墨西哥( ) 瓜地馬拉( ) 波利維亞(1952-) 智利( ) 尼加拉瓜(1979-) Terry Lynn Karl, “Dilemmas of 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Comparative Politics 23 (1900, October):1-21。

29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一) 台灣在一九八○年代後,威權政體的政治精英,基本上是採妥協的態度;但在行動者的相對力量上,一九八五年前後至一九九○年,基調上是群眾與精英優勢並呈的局面,而前者並略有超前。但在一九九○年後,民進黨的群眾動員能力已漸衰退,所以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可歸類在左邊上下兩格的範疇之內。

30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二) (二) 台灣的政治民主化的抗爭主軸,是以對抗國民黨的黨國體制為先,而國家認同(即台灣獨立)的訴求亦隱伏其中並逐漸取得超越的地位。 在一九七五年「台灣政論」創刊時,即有「體制改革」及「改革體制」之爭,其中隱約地浮現了「台灣意識」。而一九七九年創刊的「八○年代」及「美麗島」,前者以康寧祥為首主張「體制改革」的溫和議會路線,後者則以黃信介為主,強調改革體制的激進抗爭路線,並主張「台灣意識」。黨外在一九七八年所準備的中央民代選舉共同政見中,多數仍以政黨結構、萬年國會、司法不公、戒嚴體制等為議題。而一九七九年底的高雄事件,使得美麗島的激進路線暫時受到抑挫。

31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二) 但溫和的康派在一九八二年受到黨外新生代的「批康」運動圍剿後,激進路線更由於國民黨的一連串強制行動而有淩駕溫和路線的趨勢。一九八三年增額立委選舉,「黨外中央後援會」所共擬的政見中,第一項即主張「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 雖然如此,兩派的主張在一九八○年代中事實上仍交互運作,充份達致加乘的效果。民進黨在一九八六年成立時,其黨綱精神仍以政治民主化及台灣住民自決為訴求要點,其優先順序在美麗島系及新潮流系中有其不同的見解。概言之,新潮流系領導者堅信台灣獨立才是抗爭的主體。

32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二) 一九八八年,黃信介當選民進黨主席以及「新潮流」雜誌復刊,突顯了台灣獨立的訴求。一九八九年的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候選人的獲票率佔民進黨的總得票數的49.18%。另外加上一九九○年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遷台計劃的推動以及國內主張台獨的社會團體不斷出現,使得反進黨內主張台灣獨立的聲浪逐漸達到高峰。一九九一年十月召開的民進黨五全大會中,甚至通過「台灣憲法草案」,明訂國名為「台灣共和國」。一九九一年後,「台灣獨立」已成為民進黨多數候選人的共同主張。

33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二) 九六年後,隨著中共的文攻武嚇以及國民黨本土化的努力,雖多少抑制了主張台灣獨立的訴求。然而無論如何,民進黨內有關臺灣獨立的訴求是其核心,其差異僅在於策略及方式上之不同。 一個以反對黨國威權體制的政黨,後來則主要以國家認同作為主張,這確是台灣政治民主化的一項特質。

34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三) (三) 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民粹主義的(populist)色彩。
作為一種政治主張,民粹主義是一種以人民(the people)為對象的訴求,一般說來,如果主張為大多數下階層的人民作服務的政治人物都可歸諸為民粹主義者。如卡特、蔣經國皆可在此一意義下稱之。如果這其中人民的理性是被肯認的,那麼民粹主義者在民主形式上的主張可能是直接民主而排斥間接選舉及議會政治,而且它時常夾帶有敵視精英份子、政治異端及外國移民的傾向,從此一角度說,民粹主義是民主政治的極端形式。

35 台灣民主化的特質(三) 另一方面,民粹主義也可用於一個具有聖雄魅力的獨裁者(charismatic dictators)向大眾誘以各種支票並以恢復傳統的特質而掌握政權的情況,如阿根廷的貝隆(Peron)、希特勒或戴高樂皆可稱為民粹主義者。由於民粹主義者因為要訴諸「人民」,勢必大小全包,而人民的意義又如此模糊,所以他們的政綱也就不能在政治意識型態上講得太清晰,也不能專為那一階級或階層的人靠著說話。

36 END


Download ppt "威權政體民主化與 自由化的轉型 沈宗瑞 2010.10.2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