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2 教学要求 1. 体会序文的写法。 2. 了解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观点。 3. 了解大师们全面发展的人生道路。 重点:两篇序文行文的异同之处。
难点:两篇文章涉及的思想文化问题。

3 一、简介三位大师的生平和成就 (一)范曾 祖籍江苏南通,1938年生,自幼喜欢历史和绘画。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当代中国著名画家。 他用白描手法创作的历史人物画像,线条内含丰韵,独具风骨。作品《丽人行》曾在香港拍出1200多万元。

4 范曾近年写作甚丰:《范曾谈艺录》、《范曾诗稿》、《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画外话·范曾卷》、《庄子显灵记》等相继问世。

5 (二)季羡林 季羡林(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还是梵文、巴利文专家。

6 山东省聊城市清平县(今临清)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7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8 早年留学国外,由于他学习非常刻苦,所以精通英、德、梵(fan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巴利文,能阅读俄文、法文,尤精通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的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通这种语言的学者之一。

9 他的一生“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10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 赴德留学:….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说:“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11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既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又有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合在季老身上。 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12 (三)陈省身 (1911—2004)国际著名数学家,微分几何大师。 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
1934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同年,公费到德国汉堡大学。

13 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到法国巴黎师从著名数学家嘉当。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
1943年到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研究数学,获得国际声誉。 1948年,陈省身创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代理主持一切工作,培养出吴文俊、廖山涛等著名数学家。

14 从1949年开始长期旅美,担任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1962年任美国数学会副会长。 1981年任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陈省身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意大利林琴科学院、法兰西学院等的外籍院士。

15 1984年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回天津定居,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 年,陈省身获得世界数学界的最高奖——沃尔夫奖。获奖证书上写道:“此奖授予陈省身,因为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其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16 二、文本朗读、分析 (一)两序文的写作缘由: 这是两位大师为范曾所写诗剧《庄子显灵记》写的序。写作时间大约是2003年。
范曾《庄子显灵记》是一部采用对话体的诗剧。 内容:作者虚拟庄子显灵后,和太始、爱因斯坦、海德格尔、毕加索、柏拉图等人相见、辩难,探究宇宙和自然的起始,探讨生命与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和美丑的分际,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17 (二)《序二篇》的核心思想及微妙差异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两位大师在为同一本书写序言,在文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天人合一”的对话。他们从文、理,中、西不同文化立场上,展开了一场简短却深刻的对话。 读季羡林的序可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他从哪些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你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18 若干年来,我有一个想法: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天人关系”;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称之为“天人合一”, 然后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19 然而,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从表面上来看,人类似乎是胜利了,大自然似乎是被征服了。然而,大千世界发生了许多弊端,甚至灾害,影响了人类生存的前途。

20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中,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大自然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中,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两位哲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

21 我有一个公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机性成正比——尾巴翘得越高,危机性越大。
眼前的这一个世纪,是人类生存发展前途上的一个关键的世纪。 读了范曾兄的近著《庄子显灵记》,“心有灵犀一点通”,引起了我的睱想,写了上面这一些话。

22 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只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谓予不信,请阅读范曾的著作。(回到写作缘由)

23 读陈省身的序可思考: 1、谈谈陈省身《序文》的写作风格。 2、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4 读范曾兄《庄子显灵记》,有当年读杜工部《秋兴八首》的感觉,气概万千,涉及当前基本问题,非常佩服。 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元素是自然与人。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25 中华民族是很实际的,中华文化寻求人类社会的处理与组织,一个结果是注意到传代,便自然重“孝” ,便把多代连起来,成为一串,不能使串切断,便“不孝无后为大”,结果把中华养成一个巨大的民族。

26 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我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家中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老子《道德经》。希望范曾再写一本《老子显灵说》。

27 三、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即“天人合一”观。中国人认为人与天不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摘自《中华文化信息网》,作者佚名)

28 从东、西两种文化的比较及相互关系,来看“天人合一”:
1.西方: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缺点: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最终会导致自然的惩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但数百年来西方文化主宰世界,带来了科学的突飞猛进,经济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人的解放──从封建束缚下的解放,其光辉成就确实不能抹煞。

29 东方: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优缺点:确有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合理性,但不利于认识人与自然,使人屈服于自然、个体屈服于群体、感性屈从于理性,这样也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说,东、西两种文化各有短长,二者应互相取长补短,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正如中国的老话所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30 2.中国: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基础,是小农生产、自然经济,满足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的需要。
西方:注重天、人相分,注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是随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也满足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 所以,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31 今天,人类的认识与思维更加向前发展,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对于中西文化要取两者之长,弃两者之短,以建立新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即打破人顺应自然、人民顺从统治、个体屈从群体、感性屈从理性的旧“天人合一”,而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32 在最近七、八十年中,西方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掀起了信息革命──把人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产业大革命,【第一次产业大革命:以蒸汽为动力,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迅速波及全球,预示着人类历史的新时期正在到来。可见,西方文化既没有衰落,更没有破产,而是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33 东、西方文化各有其局限性,需要互补。今天的时代已经和过去不同,西方文化已不可能主宰世界。
但即将到来的也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或曰“东方文化”)主宰的时代,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世界文化的前途,既不是“西化”,也不是“东化”,而是融合东、西来进行新的创造。

34 “希腊文化延续发展为西方文化,欧美都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构成了东方文化。而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

35 四、写作特点分析 (一) 序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古代的序文范围比较广,大体可分两类: 叙:和今天的序文相近
赠序、寿序:在交际性的诗文前

36 现在的序文:是写在诗文篇章、著作前的应用文字。主要是写在成本的著作前。
内容: 本人与作者的关系,特别是作序的缘由; 对作品内容综述,或对作品涉及的问题再发挥; 对作品的评价:一般要讲些好话,或对涉及问题的重要性作些介绍。

37 高明的序文,既要大体包括以上内容,又不要过于粘滞在作品的述评(叙述评论)方面,而要一定程度的借题发挥,把对作品的评价和阐发自己相关的见解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文的这两篇序就做到了这一点。

38 (二)季羡林序的特点 大处落笔,卒章点题 言简意富,举重若轻

39 季羡林序的思路、内容 一开篇就谈自己长期思考的问题──天人关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然后引述两位伟人的观点来加强说服力;
在文章的末尾点出自己之所以发议论,是受到范曾著作的触动。“英雄所见略同” 最后谈对范曾的印象与评价。 季序在很短的篇幅中,既把序文应有之意全表达出来,又写得从容、自然。

40 3.陈省身《序》的特点 若即若离,旁敲侧击 辞约旨远,意在言外

41 陈省身的序,头尾扣住作序的主题、目的,中间则天马行空。所谈论的内容似乎和范曾原作关联不大,自身逻辑似乎也不太连贯,但仔细看后,才发现内在的理路相当清晰,只是思路活跃、文辞跳荡罢了。

42 六、思考与讨论 1.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 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
3.两篇序言中都提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但角度有所不同。请分别归纳,并谈谈你的看法。

43 有关内容: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例如:一次性木筷,手机辐射,工厂排放污水、废气,汽车尾气等,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多不可估量的危害。

44 全球十大环保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45 典型事例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 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 在很多地方,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还我们的绿水青山!

46 南极臭氧空洞:因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
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因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 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4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 : 无数惨痛的事例都在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环境破坏图片:


Download ppt "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