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導 論 孫子兵法 孫子的生平事蹟 孫子兵法的研究價值 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 孫子兵法的研讀要訣 孫子兵法的歷史爭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導 論 孫子兵法 孫子的生平事蹟 孫子兵法的研究價值 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 孫子兵法的研讀要訣 孫子兵法的歷史爭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導 論 孫子兵法 孫子的生平事蹟 孫子兵法的研究價值 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 孫子兵法的研讀要訣 孫子兵法的歷史爭議

2 孫子的生平事蹟 孫子兵法 吳宮教戰 急流勇退 著兵書 西破強楚 北威齊晉 獻兵書

3 孫子兵法成書的要素 時代背景:內因私人講學風氣盛行;外因諸侯爭霸 孫武的主觀條件:齊國軍事思想先進及出身軍事世家
擷取歷史經驗:多引用古籍兵學智慧

4 吳王闔閭思賢若渴,伍子胥一日七次向吳王推薦才華洋溢的孫武。
獻 兵 書 孫子兵法 吳王闔閭思賢若渴,伍子胥一日七次向吳王推薦才華洋溢的孫武。 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武向吳王提出:破楚、爭霸中原、取得天下的戰略決策。

5 吳宮教戰 孫子兵法 吳王挑選後宮嬪妃共一百八十人,讓孫武進行操練,孫武將這些嬪妃分成兩隊,由吳王的兩位愛妾擔任隊長,但進行演練時,嬪妃們卻嘻笑不已,儘管孫武再三說明,嬪妃們仍無視於軍令,孫武便下令將兩位隊長推出去斬首,吳王急忙為愛妾求情,但孫武言: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逐將兩位隊長給斬首,再重新任命兩位隊長,這時的隊伍已經整齊靜穆,認真操練,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秩序井然,此即著名的「吳宮教戰」。

6 西破強楚 孫子兵法 五子胥按照『孫子兵法』的原則,結合楚國的情況予以實際論戰,他向吳王提出「疲楚、誤楚」的策略,即將全國軍隊分成三個部分,輪番襲擊楚國,以消耗對方的實力(此即是著名的三師肄楚之計)。吳楚之戰,可說是對『孫子兵法』的一次重大演練和光輝實戰,也從而證明『孫子兵法』是一部克敵制勝的法寶。

7 孫子兵法的研究價值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十三篇』 ,簡稱 『孫子』 ,或稱 『兵策』、『吳孫子』 、『孫武子』 ,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軍事著作,全書約六千字左右,歷代兵家,莫不將其尊為「兵經」。三國時代,曹操是首位為孫子兵法加註的人,他推崇:「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宋朝神宗(西元1080年)更將「孫子兵法」列為「武經七書」之首,做為考選武舉必讀的名著,直到明、清仍依例實行。

8 強調建立共識與團結,以威、術、賞、罰來治理軍隊
武經七書 撰 寫 者 內容特點 孫子兵法( 孫武子、孫子十三篇) 『史記』記載:春秋末期齊國孫武 慎戰、伐謀、詭道及野戰用兵之術。 吳子(吳起兵法、吳子兵法) 『史記』記載:戰國時代衛國吳起 強調建立共識與團結,以威、術、賞、罰來治理軍隊 司馬法 司馬穰苴兵法 春秋時代齊國田穰苴 〈司馬穰苴〉 前兩篇(仁本篇、天子之義篇)論用戰爭治理諸侯的方法。後三篇(定爵篇、嚴位篇、用眾篇)論情勢分析、權變與統御 尉繚子 戰國時代大梁人尉繚 重視戰略規劃及建立制度,以創造有利的情勢。 六 韜 周朝呂望〈太公望、呂尚、姜子牙〉 呂望與周文王、周武王商討推翻殷商的戰略、戰術及領導統御的原理原則。 黃石公三略 (三略) 黃石公根據太公兵法推演而成兵書,傳授給張良 以人為問題核心,論述人性與掌握人性的統御術 唐太宗李衛公問答(李衛公問對、問對) 李靖,字藥師 唐太宗與李靖談論兵法之問答錄 孫子兵法

9 孫子兵法一覽表 日 本 西元735年,日本奈良時代,吉備真備攜回日本,760年親自教授《九地篇》,德川幕府時代出現日譯本。 朝 鮮
日 本 西元735年,日本奈良時代,吉備真備攜回日本,760年親自教授《九地篇》,德川幕府時代出現日譯本。 朝 鮮 『朝鮮通史』記載,十五世紀李朝時代註釋武經七書中即有孫子兵法。 法 國 西元1772年,耶穌教士約瑟夫‧阿米奧首譯孫子兵法在巴黎發行,開創孫子兵法西播先河 俄 國 1860年,漢學家斯列茲涅夫斯基翻譯,書名為『中國軍事統帥孫子對待部下的規章』 英 國 1910年,漢學家賈爾斯在倫敦發行英譯本 德 國 1910年,布魯諾‧納瓦臘在柏林出版德譯本 孫子兵法

10 孫子兵法篇名與現代軍事用語對照表 始計篇 論計畫、動員、全勝、先勝之道 屬戰略思想範圍 作戰篇 謀攻篇 軍形篇 兵勢篇
國防計劃 論計畫、動員、全勝、先勝之道 屬戰略思想範圍 作戰篇 動員計劃 謀攻篇 國家戰略 軍形篇 軍事戰略 兵勢篇 戰爭藝術 論奇正虛實、主動、機動之用兵方法。 屬戰術思想範圍 虛實篇 機動作戰 軍爭篇 作戰目標 九變篇 統 帥 學 論利害、先知、地形 屬作戰研判範圍 行軍篇 用 兵 學 地形篇 地 形 學 九地篇 地 略 學 論遠征、火攻、用間 屬特種作戰範圍 火攻篇 核 子 戰 用間篇 情 報 戰 孫子兵法

11 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 先知原理 始計篇、謀攻篇、地形篇、用間篇 計畫原理 始計篇、軍形篇、行軍篇、九地篇 自然原理
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九地篇 求己原理 軍形篇、九變篇、九地篇 全存原理 謀攻篇、用間篇 主動原理 兵勢篇、虛實篇 利動原理 始計篇、作戰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九地篇、火攻篇 迅速原理 作戰篇、軍爭篇、九地篇 秘密原理 始計篇、軍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地篇、用間篇 變化原理 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 孫子兵法

12 先知原理 先知的目的主要在掌握狀況,以利行動。孫子主張透過道、天、地、將、法五事,經過「知勝」的判斷,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孫子兵法 先知的目的主要在掌握狀況,以利行動。孫子主張透過道、天、地、將、法五事,經過「知勝」的判斷,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始計篇》:「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13 計劃原理 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面對各種狀況能從容應變。孫子主張透過度(判斷)、量(部署)、數(估算)、稱(比較)、勝(勝利),以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 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面對各種狀況能從容應變。孫子主張透過度(判斷)、量(部署)、數(估算)、稱(比較)、勝(勝利),以立於不敗之地。 《軍形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14 自然原理 自然原理在於能配合天地自然的法則,順勢而為,以造成有利的態勢。
孫子兵法 自然原理在於能配合天地自然的法則,順勢而為,以造成有利的態勢。 《軍形篇》:「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兵勢篇》:「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15 求己原理 求己原理主要在說明自己的實力是戰勝敵人最大的保證,只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乘機取勝。
孫子兵法 求己原理主要在說明自己的實力是戰勝敵人最大的保證,只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乘機取勝。 《軍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16 全存原理 孫子認為若能避開武力戰,以非軍事手段,如政治、外交、經濟等策略屈服敵人,才是最高理想的勝利。
孫子兵法 孫子認為若能避開武力戰,以非軍事手段,如政治、外交、經濟等策略屈服敵人,才是最高理想的勝利。 《謀攻篇》:「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17 主動原理 孫子認為戰勝敵人的唯一要訣是「主動」與「先制」,意即作戰時須掌握戰場的支配權,使敵陷於被動,方能克敵制勝。
孫子兵法 孫子認為戰勝敵人的唯一要訣是「主動」與「先制」,意即作戰時須掌握戰場的支配權,使敵陷於被動,方能克敵制勝。 《虛實篇》:「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勢篇》:「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18 利動原理 戰爭的發動必須符合國家的利益,才能鼓舞士氣,全民作戰,對敵則「誘之以利」,使其產生混亂後,再攻打之。 《始計篇》:「利而誘之。」
孫子兵法 戰爭的發動必須符合國家的利益,才能鼓舞士氣,全民作戰,對敵則「誘之以利」,使其產生混亂後,再攻打之。 《始計篇》:「利而誘之。」 《作戰篇》:「取敵之利者,貨也。」 《兵勢篇》:「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19 迅速原理 速戰速決,可減低傷亡,預防敵國乘機入侵。 《軍爭篇》:「故其疾如風,侵略如火。」
孫子兵法 速戰速決,可減低傷亡,預防敵國乘機入侵。 《軍爭篇》:「故其疾如風,侵略如火。」 《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0 秘密原理 秘密原理旨在確保部隊的安全與出奇制勝 《始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兵法 秘密原理旨在確保部隊的安全與出奇制勝 《始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軍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21 變化原理 變化原理旨在講求靈活運用戰術,意即作戰時須因時、因地、因敵採取至當的應變措施,方能致勝。
孫子兵法 變化原理旨在講求靈活運用戰術,意即作戰時須因時、因地、因敵採取至當的應變措施,方能致勝。 《兵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22 孫子兵法的研讀要訣 義 釋 揣 摩 觸類旁通 真正瞭解兵書內容的涵義 12研讀孫子兵法首重融會貫通,而要融會貫通則以實例來揣摩為最佳之方法
義 釋 真正瞭解兵書內容的涵義 揣 摩 12研讀孫子兵法首重融會貫通,而要融會貫通則以實例來揣摩為最佳之方法 觸類旁通 研讀孫子兵法後,應能運用於日常生活實務之上

23 司馬遷:孫子名武為齊人,著孫子十三篇,曾為吳將。
孫子兵法的歷史爭議 孫子兵法 作者的爭議 司馬遷:孫子名武為齊人,著孫子十三篇,曾為吳將。 1.並無孫武此人,「孫子兵法」乃為戰國時代的偽書,真正的作者不祥, 2.「孫子兵法」的作者實為孫臏,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3.「孫子兵法」的作者為伍子胥。

24 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子之十三篇吾盡觀矣!
孫子兵法的歷史爭議 孫子兵法 十三篇或八十二篇的爭議 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子之十三篇吾盡觀矣! 班固『漢書•藝文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卷,圖八卷。


Download ppt "導 論 孫子兵法 孫子的生平事蹟 孫子兵法的研究價值 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 孫子兵法的研讀要訣 孫子兵法的歷史爭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