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共與朝鮮半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共與朝鮮半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共與朝鮮半島

2 壹 前言 朝鮮半島就其歷史經驗民族性地理位置對中共國家安全極具重要性。
1972年9月日本與中共建交南韓政府立即改變外交政策,由堅決反共到願意與共產國家和平共存。 1973年6月23日南韓總統朴正熈和平統一七點宣言,明確政策宣示與社會主義共產國家建立實質外交關係。 中共未與回應。

3 1978年鄧小平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共對南韓的態度才有了明顯的改變。
北韓 韓戰結束以後,中共仍維持部分軍隊駐防北韓,北韓則採兩手策略,在兩大共產強權之間左右逢源,中共則以外交手段與北韓領導人建立深厚情誼。 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样“两个基本点”。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並指出,“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題”

4 1978年後中共的外交策略 一、實用主義 1978年以前意識形態是主要外交政策因素 二、實行門戶開放政策 三、強調國際和平環境
1979年中美建交和解,與蘇聯重回談判桌 同時與南北韓維持關係 四、經濟因素比重增加 中韓之間從民間交流漸發展為半官方型態

5 中共對南韓關係 1978年後中共領導人目睹南韓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欲從南韓獲得技術與資金,進行內部的經濟改革。
此時的北韓是中共的一項沉重的負擔,80年代中共與北韓仍持續貿易往來,並時而提共北韓大筆經濟援助。 北韓重要性日益低落,南韓則以龐大的經濟利益堅定了中共與之交往的信心。

6 初始,中共嚴守政經分離政策,但雙邊貿易急遽增加,中共開始半官方的接觸。
1990年鄧小平親自告知金日成有關中共與南韓建交意圖。 蘇聯解體,使中共成為北韓唯一盟友,使得金日成要求兩韓簽訂聯合宣言之後再與南韓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鄧小平表示同意 1991年底兩韓簽訂「南北韓和解、互不侵犯與交流合作協定」以及「朝鮮半島共同非核化宣言」。

7 1992年中共與南韓正式建交,中共的考量是: 一、減少對美在技術與市場上的依賴,如此可吸引南韓資金與經驗技術,更可避免對美國在貿易上不必要的讓步。2003年中國成為南韓最大出口市場,中共足可向美國顯示他可以有其他選擇。 二、與南韓建交使中共對兩韓的影響力大為提升,不孤立北韓,可確保朝鮮半島的安全穩定。而漢城方面,亦須中共在韓國統一及非核化上安撫北韓,中共則可取得南韓經濟方面的好處。 蘇聯為與南韓建立關係而放棄與北韓的交往

8 三、打擊台灣,壓縮我外交空間。 四、 刺激台灣向大陸投資。 五、日本與南韓的競爭大為提高,抑制日本 為區域強權的野心。 朝鮮半島發生戰事的機率是零,是最符合中 共國家利益的做法,他自己本身還可藉機朝 區域強權邁進。 2004年1月南韓民調,認為美國對南韓的威脅 更甚於北韓。故美國面對不確定的「美韓同 盟」,是否會提高「美日同盟」,將對台灣 的安全有相當的影響。

9 中共對北韓的關係 地理位置 朝鮮半島位於大陸與海洋之間,既是陸權國南下進攻海權國的捷徑,也是海權國進攻陸權國的跳板。乃兵家必爭之地。
地理條件 地勢北高南低,北多高山南多平原,北韓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面積12萬2370平方公里,人口2200萬左右。

10 軍力 軍隊人數世界排名第五,共110萬,南韓 85萬。此外尙有200多萬民兵。 北韓大部分重要軍事設施地下化,以維持 其第二擊能力 (second strikcapabilities ),戰力之 75%部署於非軍事區,軍機可10分鐘內抵漢城上空;核武與飛彈發展是維持其軍事優勢之考量,日本已在北韓飛彈射程之內 。因此其向西方世界又多了一個勒索標的。

11 中共對北韓之外交策略 一、政治方面 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是中共在外交上追求的目標。
1994年7月金日成病逝,是北韓面臨空前困境的時刻,經濟直線下滑,外交屢遭打擊,金正日內部權力繼承可能引發危機,與國際孤立狀態下,急需中共的支持與援助。 給與北韓必要的支持與援助是中共最佳的選擇。

12 二、經濟方面 北韓經濟80年代開始惡化,90年代更為嚴重,解決其經濟困境,中共認為只要北韓當局願意採取改革,中共將從旁提供各種援助。 1984年以來北韓逐步對外開放,現已與中共、日本、俄羅斯、外蒙、南韓共同進行圖門江等地的大型開發計畫,立即崩潰的危機已解除;但中共無法確定平壤當局是否繼續堅持改革,基於東歐與蘇聯瓦解,若北韓不願更動中央集權的社會主義制,終將回歸計畫經濟,其時,中共長期之努力將付諸流水。

13 三、外交方面 北韓在世界上190多國中僅屬小國,北京的外交策略是:北韓政治,南韓經濟,但殊難做到涇渭分明。1991年5月北韓要求中共於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南韓之進入,中共斷然回絕,加深北韓對中共的不信任,在美國與中共為擔保人的四邊會談中,平壤仍期待中共維持善意中立或在關鍵時刻與北韓同一立場,而中共只希望保持北韓留在談判桌上,以確保朝鮮半島的和平。因此不再直接告訴平壤應如何與美國與南韓對話。

14 中共朝鮮半島的策略,經上述分析可歸納於 三方面 : (一)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二)在南北韓和平統一的過程中,發揮建 設性作用。 (三)同時與南北韓發展密切關係。 在朝鮮半島,中共與美國有許多共同利益,北京支 持美國的「軟著陸」政策,但不願受美指使,堅持 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北京願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 的合作,更進一步,希望南北韓同時與美、中、俄 日建交,使兩韓在四強面前具同等地位。

15 推動朝鮮半島的非核化方面 (一)第一次核武危機
北韓面對外交困境,於1990年起開始對南韓反攻。向美日伸出友誼之手,但8次建交會談無解,乃於1992年11月宣告退出會談。 關鍵點:美日南韓要求平壤開放核子設施受國際檢查。 1993年3月北韓憤而退出核武擴散條約 (NPT),戰爭一觸即發。

16 爾後,美在中共與南韓的規勸下同一與北韓 進行直接談判。於1994年10月與北韓簽訂日 內瓦協定,北韓免費獲得兩座輕水核子反應 爐以及美國提供原油的承諾。 2000年6月與南韓舉行高峰會議,獲巨額經援 北韓冷戰後之外交政策是戰略外交。有兩個 內涵: 1.是以國家安全為其外交政策之導向 2.偏好以武力威脅恐嚇遂其政經外交目標

17 (二)第二次核武危機 2002年10月美助理國務卿凱利的平壤之行,確認北韓未凍結核武計畫,因此,美方宣布停止供應北韓重油。 北韓立即宣布重啟核子反應爐,拆除寧邊核電廠核子反應爐上的封條與監視裝置。 2003年1月宣布退出禁止核武擴散條約。 2003年2、3、4月三度試射射程80英里的蝅式米格地對艦戰術飛彈,進入日本海。 目的:迫美上談判桌,舉行雙邊會談並對平壤讓步。

18 北韓作為之背景 時機:美國用兵伊拉克 美國方面:宣告伊拉克、伊朗、北韓為邪惡 軸心國 2003年4月美伊拉克戰爭獲勝,北韓務實宣稱 「不拘泥任何形式的對話」;美方昇高姿態 中共出面斡旋,先後促成北京4月的四邊會談 與8月的六邊會談,北韓核武危機暫解。

19 美、日、中、南韓、俄羅斯之間的矛盾: 1.美伊拉克戰勝後,傾向改變北韓政權。日本未必贊成,日欲藉此完成夙願,即所謂的「正常國家」,成為與美、中鼎立的東亞強權。 2.2003年7月華府的三邊會談,南韓不願激怒北韓,使得停止(KEDO)未做成決議。南韓陷入孤立,轉而強化與北京的關係,中共藉此得以增加其對東亞的影響力。

20 二次核武危機發展結論: 1.美國與北韓隻互信機制蕩然無存。 2.南韓與美國的意見鴻溝凸顯,若美失去耐心,採取所謂的進一步措施,將是美、中共,南韓衝突的起火點。 3.列強皆藉北韓核武危機擴大本國國家利益與國際影響力。

21 中美在北韓核武問題的競合 一、實現並確保戰略利益的合作
中美的互動關係,是東亞地區穩定與否的重要因素。雖然彼此之間存在著「四 T」的爭議,即台灣問題(Taiwan issue)、貿易問題(Trade issue)、西藏問題(Tibet issue)、戰區飛彈防禦體系問題(TMD issue),北韓核武問題則立場一致。希望朝鮮半島的非核化,中共亦不願見到日本、南韓、台灣因核武化發展產生「骨牌效應」。

22 美國的計算: 1.北韓的危機就是中共的危機 2.中共市場經濟與美國市場經濟交融同 質化過程,太平洋地區穩定為兩國安 全共識,將共同爭取和平解決。 3.中共在國際反恐戰爭中的戰略地位, 美國需要中共的合作。

23 中共的計算: 北韓的核武發展對中共未來的危險有三 1.北韓的「核武訛詐」 2.可能刺激日本走上核武化道路 3.只要北韓有核武攻擊能力,朝鮮半島 與東北亞就有爆發核子衝突與核子戰 爭的可能,中共不捲入其中,也會有 戰略決策上的困境。 此外,客觀能力上,中共並沒有足夠的政 策摃影響北韓的核武恫嚇與邊緣外交政策。

24 主觀意願上,中共未必有實足的利益考量可 直接介入,以壓制北韓的邊緣外交政策。 戰略分析看: 平壤的底線是外交恫嚇而非真正的軍事衝突 中共面對北韓製造的緊張,將是把重點放在 美國,督促美國接受北韓的要求直接對話與 和平解決。 朝鮮半島的非核化將是中、美的最大考量。

25 二、東北亞的領導權之爭 2000年3月美國國防部完成『亞洲2025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基本戰略在確保美國享有全球的唯一超強地位。 但自1997年始,美國就將中共視為潛在的對手。 中共的戰略是以國家經濟發展為主,先求朝鮮半島的安全穩定,再提升自身在東北亞的影響力,防止美國在東北亞佔有主控權的優勢,未來中共仍會積極介入北韓核武危機。

26 「六方會談」後對台海安全之影響 2003年8月27日於北京舉行的「六方會談」,目的在解決北韓核武危機,但各有所圖,中共擔心台灣問題國際化,台灣擔心被有意的邊緣化,更擔心是否會成為談判中的利益交換而弱化台灣的地位。

27 中國的隱憂:東北亞安全機制面臨新挑戰 「六邊會談」如有成就,將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絕對具現實危機的務實性,也具開拓合作空間建立新機制的戰略意義。 台灣問題正是地區內焦點問題之一,台海兩岸的戰與和,統與獨均對地區形勢產生重要影響。東北亞危機處理機制形成之後,一旦台灣出現新的緊張波動,就可能在此機制中提出,台灣問題的國際因素將驟然上升,地區安全機制是否約制中共動用武力實現統一?

28 台灣的擔憂:面臨被邊緣化與安全的壓力 兩次「六邊會談」均在北京舉行,意味中共已是解決朝鮮半島爭端的主要平台,中共藉此也開展了中美在國際議題上合作的新模式,若能和平落幕,中共作為區域強權的地位可確立,亦將壓縮台灣與東亞國家拓展實質關係的空間。 台灣的二大擔憂: 1.弱化美台關係 2.非核化促使美軍撤離而爭取犯台空間

29 2005年九月之六方會談

30 2005年11月9日之六方會談 中國當局提議於九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第五輪六方會談,由於與會其他各方並沒有提出異議,因此,基本上可以敲定會談將於九日舉行。


Download ppt "中共與朝鮮半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