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資源、環境與永續發展 12-1 善用資源 12-2 減少環境破壞 12-3 永續發展的理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資源、環境與永續發展 12-1 善用資源 12-2 減少環境破壞 12-3 永續發展的理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資源、環境與永續發展 12-1 善用資源 12-2 減少環境破壞 12-3 永續發展的理念

2 資 源 自然資源包括自然界中人類使用的物質或能源,例如煤、鐵、木材 、水力等。 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資 源 自然資源包括自然界中人類使用的物質或能源,例如煤、鐵、木材 、水力等。 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如所有具有再生、成長能力的生物。 不可再生又不能重複使用的資源,如石油。不可再生卻可重複使用的資源,如許多金屬及寶石。 「節用資源」與「合理開發」正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二法門。

3 木 材 人類常使用的自然資源之一。

4 冰 山 冰山是潛在的淡水資源。

5 全球環境問題 一、臭氧層破洞 二、大氣汙染 三、酸雨 四、水汙染 五、土壤汙染 六、有害廢棄物 七、溫室效應 八、全球氣候變遷

6 臭氧層破洞 1985年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 失去臭氧層的保護,將使地球生物圈受到更多的紫外線輻射的威脅。
氟氯碳化物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凶,它普遍使用在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原料中。 1987年9月簽署的蒙特婁議定書,強制管制各國CFCs的生產及消費。

7 南極臭氧洞 在南極地區,冬季盛行強大的極地漩渦,從4月10日這種環流控制著南極上空,阻止極地大氣與中低緯度大氣交換,並造成平流層極低的溫度,在加上冬季無太陽輻射,臭氧產量減少,於是在極區上空形成臭氧濃度極低的區域。此外,在南極地區冬季是長夜,所以夜間溫度很低。,當氣溫降至零下78℃時,平流層中的’’三水硝酸’’(HNO3.3H2O)便會包圍直徑約0.1微米的硫酸微粒,而凝結成「極地平流層雲」(Polor stratospheric cloud 簡稱PSC),

8 這些硫酸微粒來自人為或自然(火山…)。這種雲由冰晶所構成,在冬季時平流層的氯化合物及封閉在這些冰晶中,到了春季(10月)陽光開始照射,冰的表面溶解,使氯化合物釋出,當氯化合物因陽光分解,就會放出破壞臭氧的氯,而使臭氧量減少。

9 大氣汙染 污染源:各類生產事業及生活中排放的廢氣如化石燃料直接產生二氧化碳、氟氯碳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等。 防治方法: 管制氣體排放,
增加綠地面積都是可行的方法。政府 推動的綠營建、綠建築、生態工法等政策。

10 酸雨 防止酸雨汙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減少燃燒化石燃料所帶來的空氣汙染。 乾沈降 濕沈降

11 水汙染 防治水汙染必需從各個事業及生活層面著手,全民採取行動,方能改善。

12 金瓜石 水湳洞海域的陰陽海

13 海洋污染 垃圾棄置海岸,經沿岸漂流,造成普遍可見的海灘汙染。

14 土壤汙染 台灣桃園地區的鎘汙染事件曾經轟動一時。那是因為工廠排出的廢水中含有鎘,因而汙染了農地;結果農地生長的稻米含鎘,傷害了食用人的健康。
阻絕汙染土壤的源頭,為減少大量使用農藥及肥料。

15 有害廢棄物 指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蝕性、化學反應性或傳染性的廢棄物。
如何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量是第一優先的考量。至於限制它們的擴散、不當的棄置以及妥善的最終處理則是環保科技必須解決的課題。

16 溫室效應 地球表面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輻射。這些能量以短波進入大氣層後,約 49 %的能量會被地表吸收。地表的土壤、水體、植物等在吸收太陽輻射後,會再以長波輻射方式將能量釋出。這些長波輻射部分被對流層水氣及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在平流層被為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所吸收。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活動大量釋出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吸收了更多來自地表的長波輻射,造成全球氣溫升高現象,此即「溫室效應」。 防止溫室效應必須從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開始。

17 全球氣候變遷 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可能導致全球氣候發生不正常的變化,並且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衝擊。
防止全球氣候變遷也必須從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開始。改變產業結構等經濟手段及社會手段都有貢獻。 全球環境問題是由各個地區的環境問題所累加而成。

18 台灣的環境問題 在臺灣,因氣溫高、降雨強度大,更有著陡峻的地形、脆弱的地質結構、以及頻頻震撼大地的地震、持續的地殼變動,加上臺灣地區人口眾多、土地使用密度高,使得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空間時有衝突,導致各種自然災害。 而日趨嚴重的汙染問題,更使得臺灣的環境雪上加霜。,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地層下陷、海岸後退、土石流、水災、瀕臨滅絕物種消失、都會空氣汙染、垃圾問題、河川汙染、水汙染、事業廢棄物、毒性物質、土壤汙染、海洋汙染等,都是近年來急待解決的環境問題。

19 高雄市 西子灣隧道口的地層下陷 為不當施工引起的災害。

20 屏東縣 佳冬附近地層下陷情形

21 屏東縣佳冬附近因地層下陷導致海水倒灌

22 海岸後退 高雄縣赤崁蚵子寮海岸大量堆積消波塊,以防止侵蝕。

23 高雄縣 二仁溪的汙染狀況

24 屏東林園近工業區的空氣汙染狀況 工業區排放的廢氣除造成空氣汙染外,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使溫室效應加劇。

25 開挖新中橫引起的大量土石崩瀉

26 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在發展的途中,先後警覺了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的危機。
學者們重新檢視「發展」的定義,也因而導出了「自然保育」和「永續發展」。 各種重大的國際活動都提出了一些行動方案,這些行動方案都強調「改變」。愛護環境、對環境表現友善以及改變行為都必須從改變人類的態度、思想和行為上著手。

27 地球高峰會議五項重要公約 一、里約宣言: 二、21世紀議程: 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即所謂「地球憲章」的別稱,致力達成「尊重各方利益以及保護全球環境與發展體系」的國際協定。 二、21世紀議程: 為了追求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永續發展而準備的行動綱領。包括:全球社會經濟問題、資源的保育及管理、各團體的角色與貢獻、以及各種實施方案等四大部分。 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最終目的在於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以避免對氣候系統造成不利的干擾。

28 地球高峰會議五項重要公約 四、生物多樣性公約: 五、森林原則:
世界各國應積極對生態系、生物物種及基因庫的多樣性加以保存,使生物歧異度得以維持,並重新發掘傳統方法和知識、分享生物資源與技術、促進各國(尤其開發中國家)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利用,以滿足未來人類在生活、醫療等各方面的需求。 五、森林原則: 森林原則是對所有類型森林的管理、養護和可永續利用作成全球性協議。

29 結 論 地球系統包括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文圈等及其間的互動。
結 論 地球系統包括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文圈等及其間的互動。 地球是一個整體,地球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緊密聯繫,構成了有機的地球系統。該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發生變化,都會對地球系統產生影響 地球系統科學是從傳統的地球科學演變而來,研究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文圈的相互關係,並希望能結合各科的知識促進人類福祉,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期待能為全球環境變化的預測建立科學基礎,並為地球系統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30 第二階段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資源、環境與永續發展 12-1 善用資源 12-2 減少環境破壞 12-3 永續發展的理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