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八講 溫英幹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八講 溫英幹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八講 溫英幹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台灣的政治民主化 和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八講 溫英幹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2 台灣的民主化和經濟發展 台灣民主化過程 台灣的選舉體制 解嚴前後的影響 民主化與經濟發展 選舉對經濟政策的影響
台灣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未來之議題

3 台灣民主化過程 1987由蔣經國解除戒嚴開始,李登輝繼續發揚。1987也是台灣經濟、金融自由化的分水嶺。
1975以後即開始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過程。 民主並非完美的制度。印度尼赫魯:「民主之所以好是因為其他種制度更差。」 民主不等於經濟成長迅速。

4 台灣之選舉體制 中華民國各項公職人員選舉,依憲法規定,有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方法。 相關的法律: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為辦理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罷免事務而制定。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用於中央與地方各種公職人員選舉、罷免。 民代選舉辦法為單記不可讓渡複數選區制 ,後遺症很多

5 從大陸到台灣 1947年1月1日公布中華民國憲法,12月25日施行後,即馬上辦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選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及監察院監察委員。 1948年由國民大會第一屆國大代表投票選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副總統,正式施行「民主憲政」。 政府遷台一直未改選後來被稱為萬年國代。

6 台灣選舉簡介 中央層級 地方層級 1縣市長(4年) 2省議員(已廢) 3縣市議員 4直轄市長 5直轄市議員 1總統(4年) 2省長(已廢)
3國大代表 4立法委員(3年)

7 台灣選舉層級

8 台灣之選舉:中央級 1969年起,辦理中央民意代表增額補選。 1994年首次舉辦第一次省長選舉與直轄市市長選舉。宋楚瑜當選第一屆省長。
廢省: 1997年為配合省級組織精簡,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增修條文,明定自第十屆台灣省議會議員及第一屆台灣省長任期之屆滿日(1998年12月20日)起停止─辦理該二項選舉。故於1998年12月由總統發佈人事令,特任趙守博為台灣省省主席,省長直選只進行過一次。(現主席為….。)

9 總統、副總統選舉於1994年通過憲法增修條文後,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直接選舉,而在1996年3月23日人民直接投票選出第九任總統李登輝、副總統連戰。在2000年3月18日選出第十任總統陳水扁與副總統呂秀蓮。2004年3月20日陳、呂以二萬多張選票獲得連任,成為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 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

10 各項選舉的任期 總統、副總統:任期四年。 (5/20就職:1996、2000、2004、2008、2012、2016、2020。。。)
中央公職人員:立法院立法委員,任期三年(2/1就職,1996、1999、2002、2005、2008)。國民大會代表,任期四年(已廢,除非修憲)。改制:立委2007選 總統與立委任期(或選舉)每12年才會重疊一次。最近一次選舉為2004年12月。

11 這種制度屬於半比例代表制。有利於小黨的生存與少數族群可產生代表,但卻易生派系鬥爭、方便買票、候選人走極端與重提名配票技術。
台灣的選舉結構在學術上稱為「單一不讓渡制」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簡寫為 SNTV),亦即區域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省市議員選舉,每區的席次視該選區的人口而定,且由得票數最高的幾個人當選。 這種制度屬於半比例代表制。有利於小黨的生存與少數族群可產生代表,但卻易生派系鬥爭、方便買票、候選人走極端與重提名配票技術。 參考林水波(2005)

12 而且由於同一選區要選出多位代表,若在同一選區提名超過一人時,無可避免地會產生同黨黨員的競爭,因此在政黨支持外,更需突出個人的特色,候選人為求當選,不惜互相攻訐,黑函滿天飛的情況。
而且為了鞏固票源,多成立後援會來尋求鄉親的支持,長期下來,政治資源大多被地方派系把持,也產生了許多地方派系爭取利益之弊。

13 賄選買票也是台灣選舉的一大弊病。一個候選人只要掌握該區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的選票,即可達最低當選門檻,所以在買票回收率大約是一至二成之間時,便足夠使候選人通過最低的當選門檻。因此,黑道與金權自然而然地會為獲取不當利益而利用賄選方式操縱選局,敗壞選紀。 自1973年以後,幾乎每一年都有舉辦選舉,這樣選舉頻繁的情況下,討論選舉對經濟的影響會受到干擾。 近年來探討改善方式。2005年5月14日任務型國代選舉,並於6/07開會投票通過修憲,決定未來之立委席次減半等議案,今後立委任期與總統一樣四年。

14 6/07國民代表大會修憲表決成功 任務型國民大會6/07/2005在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聯手主導下,300位國代中,共有298位領票及投票, 以249票贊成、48票反對、1票棄權,超過八成的壓倒性多數,順利跨過四分之三複決門檻;五項修憲案表決過關,反對修憲的幾個小黨派杯葛無效。 將來台灣顯然將走向兩黨政治制度。

15 通過的修憲條文,主要內容包括: 廢除國民大會:憲法第25條至第34條有關國民大會的規定停止適用。
立委席次減半:立委自第七屆起減為113人,任期四年。 一、自由地區直轄市、縣市七十三人,每縣市至少一人。 二、自由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三人。 三、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共三十四人。 聯合報 6/08/2005

16 單一選區兩票制、婦女保障名額: 區域立委席次依直轄市、縣市人口比例分配,按應選名額劃分同額選舉區選出。 不分區及僑選立委依政黨名單投票選舉,由獲得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的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正副總統彈劾案:立法院須經全體立委二分之一以上提議,全體立委三分之二以上決議,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經憲法法庭判決成立,被彈劾人應即解職。 公投入憲:立法院通過之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公告半年後,應於三個月內由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半數即通過。

17 台灣歷屆選舉 地方公職人員:直轄市議會議員、縣(市)議會議員、鄉(鎮、市)
民代表會代表、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村、里長,任期均四年。 立委: 2001年12月1日剛好第五屆立委與縣市長選期相同。 2004年12月8日選第六屆立委。 2008第七屆將與總統大選同步。

18 自2008選出第7屆立委任期確定將延長為4年,不過,中央選舉委員會與內政部官員表示,如果不發動第二階段修憲、再延長第7屆立委任期3個半月,以及修法延長部份地方公職任期,則總統與立委選舉還是無法合併,而地方公職選舉也只能做到「五合二」,未來仍將年年有選舉,而扁政府所揭示「2年辦一次選舉」,減少選舉頻率的構想則難成局。(中國時報6/08/2005)

19

20

21 資料來源:謝素芳編輯

22 解嚴前後的影響 1986年民進黨宣布成立。 在1986年底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正式參加,且獲得三席,國內外皆認為這是我國民主化的具體成就。
但真正的民主化是由1987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解嚴開始,從此之後,開放報禁、黨禁,而我國也正式邁入「真民主」時代。

23 民主化與經濟發展 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 民主化模式與結構 民主化與經濟政策 註:本節 參見鄭敦仁(1999)

24 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 威權體制有助於經濟發展? 威權體制與民主化

25 威權體制與經濟發展 1949-87 威權體制 政治管制、經濟開放 1960後,加強威權統治、壓制黨外人士組黨
,經濟成長率高達9-10%。 其他國家類似有南韓、新加坡、拉丁美洲南方之智利、阿根廷等 學者提倡威權政體有助於經濟成長(正面論點)。 反駁(反面論點)

26 威權政體有助於經濟成長 (正面論點) 威權政體有高度絕緣性,可防止政客為「尋租者」政治獻金收買,或為利益團體所驅使。
不受媒體、公眾、議會之監督,技術官僚較有空間制定或執行經濟發展方案。(台灣及大陸之土地改革,歐洲圈地運動及工業化均在民主化之前) 政府與民間較不需考慮選舉週期帶來之政策變化,會有較廣視野進行較長期之規劃與投資。

27 工會受政府輔導和控制,形勢較弱,有利於吸引外資及推動勞力密集出口產業政策。
可強迫儲蓄,以壓抑消費的方式將資源投入於生產性活動,並協助維持物價穩定(新加坡)

28 名詞解釋 「尋租者」或「尋租行為」rent-seeker, rent-seeking:個人或企業利用物價扭曲或實質管制牟取暴利(超過正常利潤)的行為。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因政府過度干預而造成尋租者有利可乘,例如許可證、限額、限價、利率上限、及外匯管制。最近的例子是米酒(銷售米酒 光是2001年11-12月2個月賣掉7千萬瓶 ,平均每人3瓶)。 超額利潤(excessive profit or abnormal profit): 超過在自由競爭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下所能獲取得正常利潤。

29 反面論點 威權體制雖有高度政治絕緣性,但不保證政客不會為尋租者包圍或腐化。
因威權統治者可擅自分派利益,尋租活動反而眾多,以取得或保有特權,並得到超額利潤。例子:基層金融、特許進口、外銷配額、國民黨黨產。 威權統治者會以小惠收買人心以鞏固政權。 資訊不發達、政策不透明使行政效率低落,甚至造成災難。例子:印度窮卻無飢荒,中共大躍進死人無數。

30 威權體制雖較免受選舉週期影響,但政權有高度不確定性,權力規則不明確,常有政變、暴動及權力鬥爭。政權鬆動引起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命財產及投資都不能安保,阻礙國內外之投資意願。
威權體制對資本動員和生產環境的貢獻也不如所宣稱這麼大。因為: 提高儲蓄率不一定靠威權統治命令,可用政策誘因。 勞資關係不一定靠壓制或控制工會。許多國家如奧地利、統一前之西德、日本都有良好的勞資關係。

31 實證研究結果(均轉引自鄭敦仁) 大規模實證研究發現,在不同所得群國家比較,政權類型和經濟成長率並無顯著相關。(1974,1979之研究) 小規模實證研究,拉美與亞洲國家威權與民主政體表現不一,拉美經濟成長率較高,亞洲外債較低,所得分配較好。(1986、1989 之研究) 民主轉型後,通貨膨脹與財政赤字有惡化趨勢。

32 威權統治與經濟發展(結論) 有助於經濟發展,或災難。中國大陸1978改革前與後結果不同。
良性威權統治(指對經濟發展):南韓朴正熙,台灣蔣經國,新加坡李光耀,1978年後之大陸。 惡質威權統治:大陸毛澤東,菲律賓馬可仕,薩依莫布杜、尼加拉瓜薩慕沙,烏干達Idi Amin ( )及繼任之Obote( )都是殘民以逞,經濟災難。

33 經濟先進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堅實之民主制度都伴隨高水準之經濟發展─美、英、法、義、加拿大、德、日、北歐諸國、澳洲、紐西蘭等。
但發展中國家有民主體制者經濟發展卻落後,如印度、哥斯大黎加、拉丁美洲諸國。 民主國家已成潮流。1974, 39國;1997, 117國(全世界有185國家)。 Populist Policies 媚民政策

34 台灣之威權統治與民主化 威權統治下 年代經濟發展快速,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反而促使1970年代末期之民主運動及 年代之民主轉型。模式: 經濟發展、所得提高人民要求更多的自由民主。 教育發達、民智大開  增加參與公共事務之興趣。 結果: 多元化、工業化、都市化。 對公共議題之重視環保、抗爭、利益團體遊說

35 中產階級中的知識份子是啟動民主運動的主力。背景:有高學歷、大多數主修法政、來自鄉野(如呂秀蓮、陳水扁);或有國外歷練,在黨國機構任職者(如許信良)。
形成黨外政治改革勢力。多為本土菁英份子,對國民黨政權長期排擠與壓制產生反彈。 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先呈平行關係(1980年代),直到民主化全面展開而政黨競爭已漸成形後才有明顯互動關係。

36 經濟自由化起初是來自國外的壓力,與政治自由化無關。
國外壓力:美國對台灣大幅出超之反應,迫使台幣升值。WTO談判。金融自由化。 1984:國民黨政府提出勞動基準法,提高勞工權益,可能是對日益高升之黨外民主運動之回應。

37 台灣民主化模式與結構 台灣民主轉型期:因應黨外民主運動,政府1986開始民主改革,至1996總統直選為止。分兩階段:
:瓦解威權體制。 :建立民主憲政。 民主轉型特點: 過程漸進,平和連續。 政黨分裂,政黨紀律低 族群衝突與國家認同成為過渡期間黨爭主要議題。 媚民(民粹)政治之後遺症

38 過程漸進平和: 經濟穩定,成長快速。屬中產階級社會,可承擔轉型時期之風險。與其他國家不同,如菲律賓經濟困窘,民主化付混亂代價。 轉型期前,台灣為單一政黨威權統治,與軍人主政或個人獨裁的國家不同。 (拉美、亞洲之韓泰菲)。且國民黨在經濟發展上有貢獻,對民主化也不反對,但認為時間還太早。 蔣經國 去世前策略性之考慮。密集式採行自由化措施,包括解除戒嚴、開放報禁、解除檔禁、開放大陸探親等。但其他更本問題如憲政革新無暇顧及。

39 李登輝繼任之初,安定為先,採穩健方式推動民主化。但也使憲政結構趨向複雜。1997修憲雙首長制,成為政治不穩之亂源。
政黨分裂,紀律低: 國民黨分化─新黨及後來之親民黨。 與民意代表選舉使用制度有關:單一選區非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不管選區內席位多少,每一選民只能圈選一位候選人,當選取決於得票數的排名,而任何候選人之得票不得轉讓。此制仿自日本,但日本已於1995改掉。目前全世界只有台灣仍用此制。 6/07/2005任務行國代投票通過修憲之後才會改變, 將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

40 SNTV制有利於新舊小黨生存,政黨分裂。候選人只需得到若干票即可當選,不必顧慮政見。助長樁腳、黑道、配票、同室互鬥、爭食同黨票源等不良之風。意外落選。
政黨紀律低。政黨未提名者不服出來競選,選上又可歸隊。在議會內可不服黨紀。 族群衝突與國家認同成為主要議題。對兩岸關係看法差異。 媚民政治Populist State(譯成民粹主義)之後遺症:為討好選民,減稅收增福利;政治短視(阿根廷及其他國家) 賄賂及選舉綁樁之風盛行。下表為國際透明組織「腐敗印象指數」及「賄賂指數」。

41

42

43 國際透明組織對賄賂指數(2002)之申明 Russian, Chinese, Taiwanese and S. Korean companies widely seen using brib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俄羅斯人、中國人、台灣人、及南韓人的公司普遍被人認為賄賂盛行。

44 Th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Bribe Payers Index 2002

45 民主化與經濟政策:財政與預算 1988前中央政府預算通常有盈餘。1990年代赤字連連。1991起,國防預算比例下降,社會福利及公共建設提高。
各種福利在民代提議下過關實施,討好選民,卻少考慮財源。選舉次數頻繁,成本高。 民代刪除預算在 立委選舉被抹黑。

46 1991六年國建計畫700項,預計花費NT$8.2兆(約US$300BILLION, 已超過GNP或中央政府預算之8倍),政府於1995裁併為12計畫,花費NT$3兆,預計2000預算平衡。計畫編制浮濫。 張俊雄時代8100計畫同樣情況。 中央及地方財政益形困難。首長頃向於短期施政,缺乏長期目標。 目前及:政府預算赤字是主要議題 。(媚民政治之後果) 補救辦法:擴大稅基、租稅公平的改革

47 民主化與經濟政策:貨幣政策 William Nordhaus 1970 年代提出政治景氣循環說,假定任何執政黨為勝選會在選前放寬貨幣供給,以刺激景氣,選後為防景氣過熱會緊縮信用。 台灣財經當局以穩健著稱,對通貨膨脹容忍度低。貨幣政策可能不大受選舉影響。 實證研究證實此說(見下文,及謝素芳)。 未來如果財政困難,中央銀行獨立性可能受到挑戰(體制屬於行政院)

48 貿易: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解除外匯管制均為世界潮流。
勞工:1980年代解嚴後,勞資糾紛案件抗爭事件遽增,但工會運動在1990年代民主化後反而不振。勞運與民進黨有關,但民進黨執政後反而是國民黨在拉攏勞工。 環保:抗爭頻生,且與地方利益相連。

49 選舉對經濟政策的影響 國際經驗 政治性景氣循環 預算循環 貨幣循環 台灣實證研究 註:本節參見謝素芳(2000)及英文論文

50 國際經驗 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選舉與經濟的關係愈來愈密切,透過選舉,政治人物可以獲取正當的執政權。民主政治國家的執政黨可能會為了繼續掌權,在選前創造經濟利多,以拉攏選民,增加獲勝的機會。政治性循環(Political Cycles)理論即用來研究選舉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政治性循環理論認為民主國家的政府都會使用政策以激發投票的意願,為使選舉獲勝特別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提高再次當選的希望。

51 政治性經濟循環(以下簡稱政經循環)由Kaleckli (1943)首先提出觀點,直到1975年才由Nordhaus提出理論與實證的研究。最近的研究則探討總體經濟政策與選舉的相關性,特別著重在財政政策。
Alesina et al. (1997) 研究美國和歐洲工業國家存在政治性循環與總體經濟的關係。Cargill, Hutchison,和Ito(1997)從實證發現日本存在有政治性貨幣循環。

52 Schuknecht 和 Ludger(1996)則發現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國家都會使用政策以激發投票的意願,且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會從事擴張財政政策去提高再次當選的希望。

53 傳統上學者在探討選舉對經濟的影響大致有三種看法:
政治性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側重在大選前後經濟表現的變化; 政治性預算循環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側重在大選前後執政黨的選舉性財政政策; 政治性貨幣循環(Political Monetary Cycles), 側重在大選前後執政黨的選舉性貨幣政策。 以上三種循環也可概稱為政治性循環(Political Cycles),而政治性景氣循環也經常包括預算循環與貨幣循環。

54 台灣歷屆大選利多承諾 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一般人也有政府為了勝選在選前宣布利多的政策,尤其是最近總統大選期間。此外,在持政者的立場,除總統選舉外,台灣立法委員選舉與縣市長選舉,為執政黨是否可以繼續擁有其多數優勢的重要選舉。 即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執政黨是否有為了追求持續的執政優勢,而採行剌激國內經濟景氣,來獲取選票的行為,實在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立委選舉 總統大選

55 立法委員 1989.12.28 國民黨得票率超過民進黨30.8% 1988.1.20 經濟部決定大宗物資開放自由進口
2.23 行政院表示1989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額達5600餘億元,其中公共投資增為3300餘億元,較1988年增加14.4% 3.31 中油宣布調整國內石化原料價格

56 年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平均幅度為8% 7.1 基本工資由6900元調為8130元 9.7 調低國內油品售價 10.4 調低證交稅為千分之1.5,賣出金額免稅標準提高為一千萬元。 12.11 調高各項存款利率 郵匯局全面調高郵政儲金定期存款利率 4.1 中央銀行調高銀存款準備率、重貼現率及銀行各項存款最高利率 6.21 基本工資調升為8820 8.1 調降國產石化基本原料價格8.23調高重貼現率

57

58

59 立法委員選舉 國民兩黨分別獲選北高市長 財政部釋出交通銀行公股4億3319股,增加國庫淨收入318億元。 1998: 8.3調降重貼現率、定期性存款準備率及釋出郵匯局轉存款本金新台幣100億元。 8.20 提撥郵儲轉存款300億元供銀行辦理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貸款專案融資。

60 9. 29(1)調降活期性存款準備0. 5百分點定期性存款準備率0. 2百分點。(2)調降重貼現率與擔放款融通利率各0
9.29(1)調降活期性存款準備0.5百分點定期性存款準備率0.2百分點。(2)調降重貼現率與擔放款融通利率各0.125個百分點。(3)釋出郵匯局轉存款本金新台幣100億元。 11.11調降重貼現率與擔保融通放款利率0.125個百分點。 11.16 提高準備金乙戶利率0.3個百分點。 12.8 調降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各0.25%。

61 總統大選 2000.3.18 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得票率39.3%超過國民黨的23.1%
政府四大基金決定「大跌大買」的護盤策略,國家安定基金5,000億元即將成立進入股市

62

63

64

65

66

67 2004年總統大選 藍、綠雙方都提出許多「利多」政策。 多數政策對財政紀律不利─即,將使財政惡化。

68 2001.12.01立委及縣市長選舉 選前也是大開競選支票 行政院在選前提出老人津貼NT$160億,
政務官、民代、縣市長都是任期制,加上政黨輪替,較少長期規劃,如果缺乏財政紀律,隱伏財政赤字之源。美國、紐西蘭經驗可資借鏡。

69 台灣選舉實證研究(謝素芳) 發現不論是失業率或通貨膨脹率不受選舉舉辦的影響,即台灣未存在政治經濟經循環(經濟隨選舉前後而有變化)。
不論是有考慮季節性因素或是未考慮季節因素,實證結果都顯著地發現到政府消費在選前一季有明顯上升,政府賦稅收入則在選前一季明顯地減少,表示存在政治性預算循環的基本觀點,即選前政府可能會為了勝選,採取寬鬆的財政政策,提高政府消費,減少稅收的方式來獲取選票。這可能表示我國的財政部較不具獨立性,受到選舉所影響與政府的壓力 。

70 貨幣供給m1b、m2成長率 根據政治貨幣循環的看法,執政黨為贏得大選,在選前會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所以貨幣供給通常會在選前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 在本研究中卻發現貨幣供給m1b、m2成長率不論是否有考慮季節性因素時,在選前仍是呈現緊縮的情形,即不符合政治貨幣循環的基本觀念,表示台灣的中央銀行基本上是獨立的,即不受選舉所影響。

71 結論:台灣民主化與經濟發展之難題 兩岸關係 財政赤字與社會福利之平衡 民主化、本土化、與南北對立? 憲政議題(黃錦堂)
中台關係影響民主化與經濟發展的前景 大陸吸金效果對台灣及全球之影響 財政赤字與社會福利之平衡 民主化、本土化、與南北對立? 憲政議題(黃錦堂) 如果經濟發展受阻,民主化後之台灣會不會變成另一個菲律賓或阿根廷?

72 主要參考文獻 鄭敦仁(1999),「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經濟涵,」 收於施建生主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 PP 謝素芳(2000),「台灣民主化對財經政策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蔡吉源 (1997),臺灣經綸-臺灣政治經濟評論選(二) , 唐山出版社。 黃上紡 (1996),選舉性經濟循環與經濟選票競逐, 美歐月刊, 11卷12期頁134-7,12月 黃上紡 (1996),選舉與經濟-政治性景氣循環, 美歐月刊, 11 卷5期頁51-,5月 黃錦堂(2005),「當前憲政議題與方案( )」,台灣經濟論衡,5月 蘇郁麟(2005),台灣的政治性景氣循環對總體經濟影響之實證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林水波(2005),異例滋生典範轉移:台灣立委選制的變遷,國家政策季刊,4卷2期,6月,29-56. 英文論文(略)


Download ppt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八講 溫英幹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