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余胜泉 博士、副教授 2002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余胜泉 博士、副教授 2002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
目 录 目标与内涵 阶段与层次 模式与方法 经典实例 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整合的实践探索
目 录 目标与内涵 阶段与层次 模式与方法 经典实例 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整合的实践探索 本讲稿引用了祝智庭教授与何克抗教授的部分学术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3
教育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的原动力 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
信息时代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要求实现全面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水平,培养创新精神,从注重知识拥有到注重思维品质、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表现以及知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重心上移,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正迅速替代低能职位,已经成为教育的人才的培养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4
目标与内涵
5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6
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训练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文化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注重知识接受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7
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变革是整合的关键
8
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 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
9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10
教学理念的选择两极 复杂知识 简单知识 结构不好 结构良好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综合素质培养 简单技能培养 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 主导——主体
实际 教学 实际 教学 实际 教学 建构主义 综合素质培养 简单技能培养 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
11
教育观念改革的具体体现 ——教育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
12
信息时代的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师主导 说教型教学 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固定模块 个体学习(独立,竞争) 教师作为知识布施者
匀质分组(按能力) 事实性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 学生探索 交互型教学 交叉学科、带实际情境的可延伸模块 协同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帮促者 异质分组 基于绩效(面向过程)的评价
13
阶段与层次
1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 在第二阶段, 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 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现有的教学效果; 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以 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模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
16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
17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18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当然,我们这里指的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并不是装样子的那一种。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达不到投影、幻灯、录像的教学效果,或者只是简单的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使用就毫无意义。因此,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19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此层次的主要教学策略,学生仍以个体作业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评价方式也与前一层次相同,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也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教师多了一项工作:对交流的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感情和学习兴趣的激起,使其对学习产生优于前一层的积极性。此外,此层次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和局域网的使用。
20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
21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的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的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这些都关系到个人和团队的成败。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 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如:上网速度慢、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无法上Internet等原因,也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不过要求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可能。 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只有找到资源才有创作、发明所言。
22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上一层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过程中对事物综合的了解和学习。该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该层次不能单独成立,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如果没有可供探索的资源,无法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就根本无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这也正说明该层次比第四层先进。 在该层次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层次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而且适合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如: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你最向往的地方的作文,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祖国山河的壮丽一景,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用word写出一篇精美、感人的作文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23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组织不同类型的协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
24
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表现。
25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该层次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持。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计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模式仍是国内外所有教育人员奋斗的方向之一。
26
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 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目标改革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27
信息技术对教育课程的冲击 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客观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
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要求课程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力。 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客观要求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 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发展成为可能。
28
模式与方法 ——典型的模式介绍
29
具体的整合模式和方法 “开放式讲认做玩”幼儿教学模式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模式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看、听、说、写、打、想”小学识字教学模式 网络探索发现教学模式 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30
“开放式讲认做玩”幼儿教学模式 由教师事先在Internet中找出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规律的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下,老师和学生一起采取开放式的讲故事、认事物、做游戏、玩电脑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电脑操作基本技能,并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31
教学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中的资源支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比传统的幼儿教育丰富,因此教、学过程均具有开放的意义;
四种教学实施方式不存在特定的线性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节都只是其它环节的支持与辅助,但不是其基础和前提,该特点在结构图中以环状图体现
32
模式特点 第一,模式进程灵活但相对稳定,可随机从四个教学环节的任一环节进入内容的教与学。
第二,模式的操作以游戏、探索、实践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有“尝试→发现→成功”的切身体会,寓教于学。 第三,教学目标的开放,使整个教学模式的目的不全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多注重的是儿童感知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Internet提供的开放教学资源支持,加上开放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处在良好的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开放环境中建构自己的能力。
33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模式 观:观看(察)情境,提高兴趣。老师利用在Internet网络查找到的适于言语练习的情境资源,作为激发兴趣的资料为学生创设出言语练习的情境,学生观看动画、观察图片,在视觉、听觉的综合刺激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老师暗示性的引导和要求下产生“说”的欲望。老师的引导、要求是使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说:选材练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Internet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具有相似相关性的练说图片、动画、故事情节材料等,在“观”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可用多媒体录音机将自己的练习录下来。
34
听:听老师、其他同学的口语表达。在Internet学习环境中听老师的示范、听其他学习者的言语表达,以此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用老师的示范、其他学习者的优点来促进自己的言语练说。此步骤也是课堂内的重要环节。 协: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完成情境对话练习。对于给定的情境,学习者通过Internet上的语音聊天室,相互协作,完成对某情境的口语练习。在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展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此促进高级认识能力的发展。 评:对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通过对其他学习者的口语表达结果进行口头(当堂)或书面(将评价发布在网络上,多在课后)的评价,也可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协作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此评价过程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行正确引导,并引导学生对口语表达规律的总结。 移:意义建构,迁移练说。课内获得的口语表达规律,在课外继续进行巩固练习。在老师的要求和引导下,使学生自己将口语表达的环境从教室的课堂里扩展到校园的各个场景中,并从校园中扩展到家里、社会的各个场景里,以此强化意义建构。
35
●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① 社会、文化、自然情境;②问题情境③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情境——探究”模式 适用环境: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① 社会、文化、自然情境;②问题情境③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事物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 ●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 ●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 ●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 ●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SPSS统计分析或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36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37
适用环境: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 ●利用因特网检索作为社会调查其中一种方式; ●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 ●学习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器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 ●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去伪存真、选优除劣; ●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 、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 ●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并正式发布完成的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8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籍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4)收集与专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39
适用环境:网站开发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组织学生对某一重要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 ●利用搜索引擎、权威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研究; ●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并加以整理; ●利用网站、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分类整理; ●把收集到的素材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深入研究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网站; ●把所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发布; ●利用信息发布技术发布网站;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讨论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利用一发布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 ●对本专题学习内容可以有兴趣的师生,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使专题学习网站得到扩充和完善。 ●利用FT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果加入专题网站中,扩充专题网站资源。
40
六环节识字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用“看—听—说—写—打—想”六个字来概括。 看:看字形,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 听: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
说: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字义及其“认知码”编码(一种符合汉字笔画、笔顺和部件规范,又符合识字教学规律的编码); 写:进行拼写和汉字书写练习并写出生字的“认知码”编码; 打:按所写出的汉字编码,用键盘输入,看是否能打出所要的汉字; 想:激励学生联想。可以给出基本字由学生加上部件组成新字;也可以给出单字让学生联想组词(或“组词接龙”);还可以给出词语让学生联想造句。并让学生把加部件组成的新字以及通过联想组成的词语和句子都输入计算机,以达到加深对汉字的音、形、义理解的目的。
41
六环节识字教学模式 在按这个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看”和“听”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自己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笔画、笔顺、读音、部件、间架结构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其它变化模式:“随文识字”模式、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42
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在不同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协同,分别进行问题探索。环绕同一主题,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Internet,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各个小组分别制作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可以是竞争型的,从而在各小组中进行比较、评比;学习成果也可以是互补型的,如都是某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从而各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大的课题。一般来说,学习成果以能用网页表现为宜,这样使各个实验学校的学生都能方便的看到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成果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分析,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43
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44
适用环境:因特网络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 ●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共同学习主题; ●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 ●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因特网,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建立小组网页; ●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 ●各合作学习小组相互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 ●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利用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 、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网页评比。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学习总结知识重构。
45
研究型学习模式 确定问题/课题 组织分工 收集信息 整理/分析信息 构建答案/解答 评价与展示
46
研究型学习的评价
47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基于资源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独立的学习技能,逐步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经验(活动);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学习单元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广泛利用各种资源; 学习场所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技术; 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许多教师合作,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
48
独立学习的SUCCEED模式 S:选择和确定主题和信息需求。 U:去发现潜在的学习资源,学会如何得到它们。 C:收集、检查和选择合适的资源。
49
设计基于资源学习的EFFECTIVE模式
50
经典实例
51
创新识字教学 1 、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识字的教学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认轻写,使学生迅速排除阅读过程中的生字关。 其次,在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的同时,结合了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扩大了识字量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在识字教学的同时不仅注重阅读教学,阅读之后还以写感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以此实现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大整合,改变了传统的将识字、阅读和作文彼此孤立、割裂的教学方式,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语文教学大整合。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试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其一,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其二,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 其三,信息技术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有力工具,是试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创新识字教学
52
典型课例:公鸡与狐狸 教学策略: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发展思维。同时,组织学生协作学习,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
53
基本信息 课名是《公鸡和狐狸》,是小学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60分钟;
《公鸡和狐狸》一课说的是公鸡利用智慧,吓跑了想要吃她的狐狸,保卫了果园的故事。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生字的识记、读写、组词、造句,以及网上作文。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基本信息
54
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32个,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音近字、形近字或基本字带字)。
进行感情朗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领悟课后词语的含义,并创新造句。 能按正确笔顺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 在自主提问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利用网络进行创新写作,将课文知识、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55
基本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自读、领读、赏读、教读,整体识记、感悟文章。 第二阶段:使用课件,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巩固认读。 第三阶段:调动学生感官的多信道参与(看着课件中要求读一读的词,边读边做动作来表达词意),感知词意,强化识记效果。 第四阶段:教师少教或不教,采用玩字卡游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互教互学,寓教于乐。 第五阶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利用网络创新造句和写作。
56
评价和总结 本节课没有专门的评价量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都会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
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总结,并把学生的自主识字的经验(巧编字形故事、巧编字义故事、巧编字音故事、巧编音形义故事、巧编字谜)和学生在网上发表的“故事新编”加以整理,放在网上,以供学生以后的学习参考。
57
典型课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58
分析探讨 师生角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 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探究式与协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作用:资源环境、交流工具、知识表达与加工工具、情景创设工具 课程内容:知识性内容有机地还原到丰富的生活细节中 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 学习氛围: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59
综合活动——广告 综合活动课程是一门统整性较强的学科,它不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突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以综合活动为特征,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故此,综合活动课不仅具有综合性,还具有实践性和自主性。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看广告》活动大体包括三个内容:广告的概述了解、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区别、设计产品和广告的知识运用过程。 《小学生看广告》这一综合学习活动课属于探究式学习,是以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为前提底限,让孩子通过参与调查广告的相关知识来认识社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孩子在品德、智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60
基本的教学流程 (1)采用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进行分析综合,发展思维。 (3)组织协商讨论,角色扮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5)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创作,体会创作的成就感。 (6)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反思总结。
61
学习主题一:“什么是广告”主题 通过学习和调查,了解一些广告的相关知识。包括: 为什么有广告? 广告有多少种? 广告产品的种类 我看过的广告
我知道的广告词 生活要素和广告
62
“商业广告”主题 牛奶综合比较:针对中国的牛奶市场,选择两个牌子的牛奶来比较——伊利和蒙牛。从它们的价格、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来比较,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种类。这可以加深了学生对一种产品的认识,也教会了学生采用亲自调查和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牛奶市场调查问卷:这个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出一份调查问卷,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思考来完成教师的问卷。 市场竞争对手调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询问家长和到深圳南山区的各大商场实地调查,把他们所看到的牛奶品牌记录下来。 销售方式调查:学生发散思维,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考虑,伊利和蒙牛这两种牛奶品牌的销售方式在哪些方面不同,有何差异,有何优势。 牛奶营养报告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利用书籍、报纸、网络和家长等资源调研关于牛奶营养的问题,主要调研问题包括:日常喝的牛奶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喝牛奶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一个孩子每天喝多少牛奶最合适?牛奶是从哪里来的?等等。 牛奶小知识: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关于牛奶的各种小知识。如:牛奶的错误喝法,牛奶小妙用,喝牛奶要注意的事项等等。
63
“公益广告”主题 地球妈妈现状报告书 环保标语设计 环保平面广告设计 倡仪书
64
我们的产品 设计产品和广告 在这个阶段里,学生根据前面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各小组设计出自己的产品(产品的名称、公司、介绍等),并为自己的产品设计广告语和广告方案。然后各小组将展示自己的成果。
65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虚拟果蝇(遗传实验室) 亲本 后裔
66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鸡蛋中的数学 它是通过鸡蛋,这样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来学习数学知识,非常贴近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使学习者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同时也使学习者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从1999年6月1日至今,该教学方案共探讨了鸡蛋的形状、蛋白和蛋黄定理、球体中的几何学以及胚胎中的微积分等4个主题。
67
鸡蛋中的数学 在“鸡蛋的形状”中,通过Java小程序形象地演示了鸡蛋是一个完美的对称体,并由此出发,讨论了对称与横截面,平面的旋转,用点和线画椭圆,椭圆中的等量关系,笛卡儿曲线,卡西尼曲线等6个数学命题。 在“蛋白和蛋黄定理”中,展示了如何平分位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封闭区域。利用其中的Java小程序,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地用一条直线平分位于同一平面中的任意形状的两个封闭区域,甚至可以做到用一条直线将一个炒鸡蛋的蛋白和蛋黄完全平分。 在“球体中的几何学”中,对球体的曲率做了证明。 最后,在“胚胎中的微积分”这个部分,是将鸡蛋视为一个受精卵,通过受精卵中细胞的分裂增长来探讨指数级增长,并进而探讨了切线和斜率,自然指数e 等2个数学命题。在这个部分中,Java小程序演示了受精卵中细胞分裂的过程,并画出了相应的指数函数曲线。
68
鸡蛋中的数学 为教师提供了制作精良,具有专家级水平的教学资源 :“鸡蛋数学”是由高校数学系的3位教授以及工程学院的1位本科生共同开发的,所以,无论是选材,还是Java小程序的制作都非常精良,达到了形象直观和科学性的统一。 这些具备专家级水准的教学资源,可以被教师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无疑将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Java小程序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在“鸡蛋数学”的每个教学方案中都包括了一个或者多个Java小程序,例如,在“对称和横截面”中,Java小程序演示了一个旋转中的鸡蛋,形象地说明了鸡蛋是一个完美的对称体;又如,在“用点和线画椭圆”中,Java小程序又对用两个钉子,一根线和一支笔画出一个漂亮的椭圆形的过程进行了演示。通过这些Java小程序,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到了抽象和形象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69
鸡蛋中的数学 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由于“鸡蛋数学”是一个网上的在线课程,而且在每个教学方案中都配有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Java小程序,以及相应的使用说明。所以,学习者可以非常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和作息时间随意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利用全球资源共建课程 (
70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地理教学 美国一位小学六年级的教师为了教授地理方面的知识,选择了伙伴式教学模式。他要求学生基本上每3个人组成一组,每个组都充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见习大使,要求他们共同学习,找出国家的名称、首都名称、政权类型、进出口情况、国家的特征、货币兑换的内容等等。然后,所有的小组组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学生可以以网页、PowerPoint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国家”。在观看完大家的成果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讨论,提出一些疑惑的问题,如:埃塞俄比亚和乍得要有什么样的气候类型才能种植花生?马里国的一半面积都是撒哈拉沙漠,而且没有大湖,怎样才能出口鲜鱼?西部非洲是否具有跟西欧一样发达的工业?从而促进伙伴之间更好的协作和交流。
71
信息课程整合实例 ——虚拟世界中发现历史 在美国的达顿私立学校中,该校建立了快速校园网络,并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电子书籍,并建立了大量实景模拟场景。在上小学六年级古代中东亚述国的历史课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虚拟亚述国的遗址中发掘文化,然后写一篇有关亚述人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文章。学生们通过电脑进入了虚拟的中东,开始了挖掘工作。一切都像真的一样,那些珍珠、象牙等文化被学生一个个挖掘了出来。挖掘的时候,甚至还可以听到沙沙的挖掘声。孩子们俨然成为考古学家了,个个激动得像伟大的发现者。老师在学生挖掘的同时,适时启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挖掘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网络上寻找图书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堂典型的有教师引导的基于网络的探索式课程,它真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种教学效果在知识上可能与课堂教学效果差不多,但在培养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个性与学习方法等方面,传统教学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72
探索学习实例 ——木星邮件列表
73
探索学习实例 ——酸雨研究 “酸雨研究项目通过让他们实际测量降雨的PH值以及同其他人共享他们的成果,来认识当前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也可以研究酸雨对于各种材料的效果,计算他们家中的汽车每周排放出废气的数量,预测其它地区的PH值(根据排放量分布图和风向模式),以及讨论处理酸雨问题的不同方法所引起的社会效果。” 学生们将他们的数据输入数据库中,然后通过计算机将他们的数据库送往中心计算机。这样他们就可共享各地的观测结果。中心计算机存储每个学校送来的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后,将结果返回给每个学校。然后每个班级将在综合数据中寻找当前的模式和发展趋势,并考虑他们的结果是如何反应在综合图中的。学生们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同其他学校的学生互相交流信息来讨论他们的发现。一个对酸雨课程单元进行评价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教师想再使用这个教学单元,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74
协作学习实例 AT&T虚拟教室:全球水质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角色扮演学习 网上的头脑风暴(Brain Storm)
75
认知工具 ——用Inspiration造概念“地图”
叶绿素和酶 吸收 水分子 叶绿素和酶系统 水分子 吸收
76
虚拟实验: 酸碱度教学
77
虚拟实验:虚拟青蛙 http://george.lbl.gov/ITG.hm.pg.docs/dissect/dissect.html
78
AT&T虚拟教室:全球水质研究 “AT&T虚拟教室:全球水质研究”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100多所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全球水质研究”计划是1999年“AT&T 网上虚拟教室”最新推出的一项活动计划,该项研究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和AT&T亚太地区集团虚拟教室共同策划,由AT&T基金会提供赞助。 “全球水质研究”的参与者必须在一年时间内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水质样本进行化验,然后利用网上的资料库进行整理和分析。
79
该活动为全球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网上教育和合作研究。所有设有互连网络的学校都克报名参与研究。该项合作研究活动的目标,一是通过本项活动为全球学校提供基于网络的跨文化合作学习和交流;二是通过全球水质研究让人们关注全球水的质量和环境问题。具体的项目科学目标图中所示: “全球水质研究”提供了四个网上活动专栏:1、水样测试;2、研究问题与探索要点;3、讨论;4、全球环境数据库。参与学校可以从这些栏目中获得资料数据、得到指导帮助、发布研究数据和报告或参与讨论。
80
全球参与学校按季度取水样。学生测试水样的12个物理和化学参数,并将数据公布于虚拟教室全球水质研究网上季刊。同时刊登照片,并对他们的观察进行描述。他们的结果将与其他学校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究季节性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变化。通过网上数据的讨论和由此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找到解决全球水质问题的办法。在最后一个季度,各所学校将提交一份在线报告,以总结他们的结果。终结报告的题目各校自选。参与学校将各自的数据和报告,放入该项目的网上 “数据与报告(Data & Reports)”专栏,以便进行交流,分享和比较各地的研究所得。同时在该专栏还可看到项目协调员的季度报告和2000年9月最终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将公布研究的所有的结果和发现。 在该项目的网上“论坛(Discussion forum)”专栏,研究者可以共同讨论和分析参与者提交的数据,并探讨解决全球水质问题和其他环境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在整个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查阅香港中文大学的数据库和全球环境数据库。
81
世界饥荒问题(探究式学习) 有三种类型的饥饿,它们都是什么又是如何定义的?
什么是营养不良,在哪九个国家营养不良正呈上升趋势? 列出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指出是哪中营养成分导致了这些疾病,简要说明这些疾病的表现和症候。 陈述饥饿的三个阶段。 在五大洲中的每一个洲列举出一个处于饥荒的国家。 导致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有三个主要来源,它们都是什么? 联合国FAO成立了调查研究小组(假设你就是小组成员),找出遭受饥荒的地区发生饥荒的根本原因,要把这方面的信息概括总结以后,向世界粮食最高会议提交一份报告。
82
调查造成该国饥饿问题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因素,明确该国的管理模式和影响以上方面的各种因素和人。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概况,请看CIA世界实况录。
历史学家 研究该国或该地区的历史、地理和人口 状况,确定造成目前这种饥饿状况的各 种因素。调查每个国家的面貌,除了确 定上面这些因素,还要了解每个国家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期 望值、儿童的道德水准以及其它相关的 重要统计资料 政治学家 调查造成该国饥饿问题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因素,明确该国的管理模式和影响以上方面的各种因素和人。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概况,请看CIA世界实况录。 营养学家 明确饥饿对人口造成的影响,包括疾 病、营养不足以及改善营养不足的食 品来源。根据世界健康组织和营养不 良的流行的相关规定和信息,通过确 定营养充足的基本标准获得一种粮食 观。 新闻记者 及时报道食物缺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其中包括人员伤亡、国家和地区目前的救济活动和食品援助运输工作以及进行中的救援行动计划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个人,其中每个小组要留下一个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调查产生饥荒的原因、饥荒带来的影响和改善这种状况应采取的措施。小组中的四名成员的角色分别是历史学家、营养学家、政治家、记者,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83
网络环境下的语言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言学习——美国TeleWEB项目介绍(课堂活动的网络化)
案列分析: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应该教什么——美国Klick项目介绍
84
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85
整合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86
整合对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学习是在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87
整合的基本方法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88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要注意运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要对学科教师实施全面的理论、技术、教学设计方法、整合模式的培训
8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Step By Step 1、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数字教室、数字校园、城域教育网
2、应用平台建设:教学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资源平台 3、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教学资源 4、师资培训: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模式 5、政策与机构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促进管理机构的逐步转变 6、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区,通过示范学校带动周边地区,推动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7、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 8、走出与引进,加强交流,跟踪发展潮流
90
重点学校指导 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91
主要目标 发挥北师大在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优势以及示范学校在中小学学科教学方面的经验以及场地、试验条件方面的优势,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逐步提高示范学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水平,使示范学校的教师在革新观念、提高技能和开展教学科研方面有新的提高,促进示范学校在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具体目标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92
主要措施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技术应用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指导师范课指导与制作 示范学校的师资全员教育技术培训
重点课题联合研究
9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构建
94
模式的物质体现——综合课例 所谓综合课例,是指包含了教学资源和课件、将教师的教学思想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用具体的教学录像课例表现、试验的效果或本教学课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的全方面内容的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课例中所用教学结构的理论化描述——论文 教学录像 多媒体教学课件 围绕教学开展进行的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学生作品与创意 学科领域专家对教学实施的评价
95
请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电话:010-62206922,13910534227 电子邮件:ysq@elec.bnu.edu.cn
个人网址: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36信箱 邮政编码:100875 传 真: 本讲稿引用了祝智庭教授与何克抗教授的部分学术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96
信息素养与信息文化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信息伦理 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信息使用的意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发挥信息效益。 生成信息与创造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信息伦理 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信息使用的意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 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