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可以享受好多年令人兴奋的经济繁荣,而接下来的也许就是一场经济衰退,甚至是一场金融危机。于是,经济的总产出下降,利润和实际收入减少,大批工人失业。当经济衰退逐渐落至谷底,便开始复苏。复苏的步伐可能快也可能慢,有可能恢复不到原先的经济状况,也有可能强劲得足以启动下一轮的经济扩张。简言之,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因此,在完成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可以享受好多年令人兴奋的经济繁荣,而接下来的也许就是一场经济衰退,甚至是一场金融危机。于是,经济的总产出下降,利润和实际收入减少,大批工人失业。当经济衰退逐渐落至谷底,便开始复苏。复苏的步伐可能快也可能慢,有可能恢复不到原先的经济状况,也有可能强劲得足以启动下一轮的经济扩张。简言之,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因此,在完成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可以享受好多年令人兴奋的经济繁荣,而接下来的也许就是一场经济衰退,甚至是一场金融危机。于是,经济的总产出下降,利润和实际收入减少,大批工人失业。当经济衰退逐渐落至谷底,便开始复苏。复苏的步伐可能快也可能慢,有可能恢复不到原先的经济状况,也有可能强劲得足以启动下一轮的经济扩张。简言之,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因此,在完成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之后,本章将论述经济周期理论。

2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展和收缩。关于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又译为商业循环)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要数凯恩斯和密切尔。凯恩斯说:“循环运动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促使其上升的各种力量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而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之力最初也是逐渐扩大,互相加强,发展到极致,又会逐渐衰退,最后也让位于相反的力量。” 美国经济学家密切尔(W. C. Mitchell)说: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有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机制已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的出现。

3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图中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 图中,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实际产出不可能沿着一条直线(即趋势线)增长,而是围绕趋势线上下波动式前进。 总产出波动的曲线

4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从实际GDP曲线的波谷(或波峰)到紧挨的下一个波谷(或波峰)的区域为一个经济周期。一个经济周期通常分为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等四个阶段。在实际GDP曲线的波谷部分,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意味着经济处于萧条(Depression)阶段;在实际GDP曲线的波峰部分,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意味着经济处于繁荣(Prosperity)阶段;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谓之复苏(restoration);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阶段谓之衰退(regress)

5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衰退阶段的特征为: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阶段的镜像,上述所有特征正好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6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三、经济周期的类型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或称长波、中波和短波)。 1、长周期。长周期是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最早明确地、系统地提出长周期划分的人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Nikolar D. Kondratiev),因此,长周期又叫做康德拉耶夫周期(Kondratiev cycles)。康德拉耶夫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煤铁产量与消耗量等指标变动特点,发现有一种较长时间的循环,其平均长度大约为50年。他认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次长期波动。后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 W. Rostow)对康德拉耶夫周期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延伸,划分了“大萧条”以后的长周期。

7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2、中周期。中周期指一个平均时间长度为8到10年的周期。中周期是经济学家最早提出来的一种周期,具体来说,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在1860年出版的《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系统提出来的,故又名朱格拉周期。最初经济学家关注的并不是整个周期,而是衰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危机(Crisis)或恐慌(Panic),并且把恐慌当作一个独立的事件来加以研究。朱格拉经过细致的研究后认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之一。这三个阶段是繁荣(Prosperity)、危机(Crisis)、清算(Liquidation),它们依次反复出现便形成周期现象,其周期平均为9~10年。

8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3、短周期。短周期指平均时间长度约为40个月的周期。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在1923年发表的《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一文中首先提出,故又称基钦周期。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的详细资料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Major cycle)和小周期(Minor cycle)两种。小周期平均时间长度为40个月,大周期则是若干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可能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他所说的大周期相当于前面讨论过的中周期。由此看来,一个长周期可能包括若干个中周期,而一个中周期又包括两到三个短周期。

9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四、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做了各种解释,形成了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消费不足论。消费不足理论(Under-consumption theory)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这种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J. Simonde de Sismondi, 1773~1847)。他们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不足,以致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这种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渡,所以,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10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从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开始,“消费不足论”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从西斯蒙第开始,经洛贝尔图斯、俄国民粹派、最后到激进经济学派(如斯威齐,Paul M. Sweezy),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现存的分配关系出发,主张通过“第三者”—国家对收入分配作有利于劳动者的调节,最终解决收入分配不均和消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派从马尔萨斯开始,经凯恩斯和右派的后凯恩斯主义者的继承,发展成现代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他们把提高工资看作是对经济稳定的主要威胁,因此,反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议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冻结工资,主张通过政府增加非生产性消费,积极影响投资需求,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减轻或消除经济危机。 总之,消费不足论认为消费不足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根源,主张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

11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2、投资过度论。投资过度论可以分为货币投资过度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引起投资过度扩张和经济繁荣,破坏经济体系均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或萧条的根本原因;非货币投资过度论着重从生产过程本身解释危机,没有把货币或信用扩张当作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初动因,但是货币信用膨胀是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货币因素在投资扩张中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 投资过度论认为,新发明、新发现等新产品市场的开发等因素会引发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首先导致投资品需求增加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刺激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扩张,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又进一步刺激投资增加,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过度的投资带动资本品(和耐用品)生产部门的快速发展,而消费比较稳定,并没有大幅度增长,生产消费品的产业不可能得到重视,因此,经济扩张时,资本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这种生产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引起萧条和经济波动。

12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3、纯货币危机论。纯货币危机理论(Pure money theory)把经济周期看作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现代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信用的扩张或收缩起因于国家不正确的货币政策。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私人经济本来具有某种内在的稳定性。当私人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不免会暂时偏离平衡状态,出现小幅的波动,但它会自我调节,恢复均衡。而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积极地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由于政策干预的时间选择上的错误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政府往往是在经济复苏时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使用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不但没能稳定私人经济,反而推波助澜,使经济波动的幅度更大。 由此看来,纯货币危机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使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的充分的原因。

13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4、创新周期论。1936年,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盈利的机会。“创新”的结果又为其它企业开辟了道路,其它企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厂商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膨胀,于是出现经济高涨和繁荣。但是,当“创新”普遍化以后,盈利机会消失,对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经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如果排除影响经济活动的其它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由“繁荣”到“衰退”构成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14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总之,无论是长周期的经济波动,还是短周期的经济波动,其根源都在于“创新”活动的周期性。 值得一提的是,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周期论,在沉寂40多年后,被普雷斯科特等人吸收、发展并模型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15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5、心理理论。心理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 Pigou, 1877~1959)和凯恩斯(J. M. Keynes, 1883~1946)。他们认为,当某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经济高涨时,资本家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总会超过理性经济思考下应有的程度,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繁荣。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觉察后,又会形成过度悲观的预期,进而导致投资大幅度减少,造成经济萧条。由于人们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出现,所以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而复始,形成经济周期性波动。在凯恩斯和庇古看来,人们心理因素的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16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 6、太阳黑子论。太阳黑子论(Sun-spot theory)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ovens, 1835~1882)在187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大都是农业丰收的年份,而经济危机常出现在农业严重歉收的年份;1836、1847、1857和1866年曾出现经济危机,大约十年一次;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太阳每十年半出现一次黑点。杰文斯将两种现象结合起来,创立了太阳黑子说。杰文斯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地造成恶劣的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影响了工商业,从而使整个经济周期性地出现衰退。上述关于经济周期的种种解释,除了太阳黑子论说的是在太牵强而外,其他都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的揭示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但都是一些表面的、次要的,的原因,而为找到其根本原因所在。

17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加数模型就是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交互作用的机制,分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在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在对经挤周期的解释中,凯恩斯生义经济学家把加速原理和乘数论结合起来,以说明投资的变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加速原理表明,随着收入的变化,投资将按着一定的加速数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乘数论则表明,一项最初的投资增加量将按照一定的投资乘数使国民收人或总产出发虫数倍于投资增量的变化。二者结合所发挥的作用,是构成经济发生向下或向上波动的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18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乘数原理 指货币的作用被逐层放大,产生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所谓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19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以公式表示为:K=△Y/△I 。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在内,即△Y=△I +△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          K=△Y/△I=△Y/(△Y-△C)=1/(1-△C/△Y) =1/(1-MPC) (14.1) 其中, △C/△Y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当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存在瓶颈时,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这时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

20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乘数效应包括一下类型。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1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2)税收乘数效应。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22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二、加速数原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乘数(Multiplier)原理是用来说明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的。它表明当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当投资下降时,国民收入则成倍下降。我们还知道,各个宏观经济总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投资变化对收入有影响,而且收入变化也会影响到投资。 从总量生产函数,我们知道,在生产技术一定和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总产出的增长有赖于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等)投入的增加,也就是说,国民收入的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资本,而资本存量的变动来源于投资。由此可知,国民收入的变动必然带来投资的变动,换句话说,投资(I)是国民收入增量(△Y)的函数。

23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我们通常用△Kt代表第t期资本增量,它等于第t期的净投资It,即 It=△Kt =Kt-Kt-1 (14.2)
式(14.2)中,Kt表示第t期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期的资本存量。第t期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的增量(△Yt)等于本期的国民收入(Yt)与上一期国民收入(Yt-1)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Yt=Yt-Yt (14.3) 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存量叫做加速数(Accelerator)。若用a表示,则加速数a等于资本增量和产出增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ɑ = △Kt / △Yt = It / △Yt (14.4)

24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根据式(14.3)、(14.4)可得投资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式 I­t=a△Yt=a(Yt-Yt-1) (14.5)
式(14.4)表明,净投资是国民收入增量的函数。如果加速系数a保持不变,则本期的净投资与本期国民收入增量成正比。假定a=4,若要增加200元的产量,则需要增加800元的资本。在加速系数为4的情况下,资本增加量是产出增加量的4倍。如果国民收入增量保持不变,则净投资额已不变;如果国民收入增量上升,则投资加速上升;反之,若国民收入增量下降,则投资加速下降。 总投资(Total investment)等于净投资与重置投资(或更新投资)之和,即第t期的总投资= a (Yt–Yt-1)+ 第t期的折旧。如果加速数a为大于1的常数,那么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应当指出,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1)资本存量得到了充分利用:(2)生产技术不变,(3)加速系数a(即增量的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

25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告诉我们,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是相互关系的。这种联系意味着任何局部的或单方面的外来冲击都有可能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周期性的循环。显然,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所描述的宏观经济体系中,投资变动处于冲击波传递机制的核心。 假设某种新发现或发明的出现使投资增长,投资增加又会通过乘数作用带动国民收入增加。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从而整个社会的商品和劳务销售量增加,即国民收入增加。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作用,企业销售额的增加会促进投资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促使国民收入增长以及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投资不断扩大,并且二者相互加强,于是,整个社会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26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然而,在短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经济不可能无限扩张,收入的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Peak)。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大,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或方程式(14.5)我们知道,一旦销售量停止增长,投资就会下降为零。根据乘数原理我们知道,当投资下降时,国民收入会成倍减少,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得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投资和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经济便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27 第二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Trough)。在经济运行的低谷时期,由于企业不进行投资或负投资,资本设备逐年减少,资本存量最终会下降到与当时的国民收入相适应的水平。此时,虽然新增投资不会很多,甚至没有,但是总有部分企业会进行必要更新投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始终大于零,所以,一旦投资有所增加,就会出现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的连锁反应,收入与投资将不断地上升,整个经济将随之逐步复苏,便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28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一、政治经济周期理论
政治因素周期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波兰的经济学家卡莱茨基。卡莱茨基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政治的原因,企业主总会反对通过政府干预经济以实现和保持充分就业。因此,政府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将是这样的:在失业较多的萧条阶段,当政府借助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使经济转向复苏以后,政府企图把就业推向更高的水平,企业主和食利阶层将以赤字的财政违背“健全的财政”为借口,反对继续刺激生产和就业。这样,尽管经济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政府会转而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这将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多,因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将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表现为繁荣与萧条交替更迭的经济循环。

29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卡莱茨基还指出,尽管较多的工人就业和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利润也会较多,大企业也会反对政府旨在实现并保持的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原因是:(1)政府干预经济会使大企业感到他们丧失了一些控制社会经济的权力,他们害怕政府干预经济的扩展会逐渐蚕食自由企业制度。(2)在大企业看来,“失业后备军”的存在是经理们有效地管理工人所必需的。总之,卡莱茨基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总是代表大企业的利益这一观点出发,预言战后的经济周期并不会因为有了凯恩斯的药方而消除。卡莱茨基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西方经济学家们普遍担心的问题(长期萧条和失业)正好相反,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需求管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危机频繁,周期很短(平均四年左右),并且每一次经济扩张转向紧缩和衰退都是政府有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制造出来的。

30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例如日本从 年第一次滞胀之前,爆发过五次经济危机。每个周期的经济扩张持续时间从两年到五年不等,而衰退或紧缩的持续时间一年或者不到一年。政府之所以采取抑制性货币政策以制造出一次衰退,在60年代后期那次危机之前完全是由于经济扩张阶段进口的增长超过了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抑制进口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因为日本战后对于利用外国的巨额或者长期贷款和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来为过多的进口筹措资金都被认为是不可取的。至于老牌资本主义英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日落西山,老态龙钟了。从 的20年间英国经历了五个经济周期。英国是一个需要输入粮食和原料并输出制成品以偿付进口的国家,所以每当采用凯恩斯药方刺激起经济高涨之后,国际收支和英镑危机迫使当局紧缩银根,提高税率以抑制过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于是,走走停停成了英国战后经济增长的典型特征。

31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总之,卡莱茨基的政治周期理论是用政府交替运用紧缩性和扩张性政策调节经济生活,来解释经济周期性的变化。他认为政府企图维持经济的稳定实际上却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果会带来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这样,政府在政治上要受到人们的责问和反对。于是政府不得不转而实行紧缩性政策,人为制造经济衰退与停滞,这样又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政府又会重新实行扩张性政策,从而又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所造成的政治的经济周期,其根源在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很难协调。正如萨缪尔森所言“总之,混合经济制度本身会产生出由于政府主动制止和推进经济而造成的新类型的周期—这并不是由于政府官员和他们的经济顾问愚蠢,而是由于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矛盾。”

32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总之,政治周期理论认为,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结果,造成了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后来的经济学家还用民主国家总统选举和政党轮替来解释政治周期理论。他们认为,政府为了当选连任,往往在大选年份到来之前采取扩张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人为地制造经济繁荣的局面,以争取更多的选票。可是,大选过后,新当选的总统往往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经济衰退,并把经济困难的责任推写给自己的前任,为以后自己竞选连任留下经济空间。总之,与总统选举相联系的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的交替使用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根源。

33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The Real-Business-Cycles Theory,通常简称为RBC模型)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新发展。它是在批判传统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意外冲击与鲁滨逊经济 鲁滨逊·克鲁索是一部世界著名的探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中的主人公。由于鲁滨逊在荒岛上的行为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经济模型,因此,他的行为选择也就是一个所谓的鲁滨逊经济,被许多经济学家所推崇,具有很高的经济学分析价值。荒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生存,就需要食物,假定这些食物便是鱼。为了捕鱼,需要制作捕鱼工具。鲁滨逊制作捕鱼工具可以看作是他在进行投资,制作工具和捕鱼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如果计算鲁滨逊经济中的GDP,只需要将捕获的鱼与制作的工具乘以相应的价格(一种虚拟的价格)后加总。而吃鱼就是一个消费过程。除此以外,鲁滨逊还可以有闲暇(如在海滩上享受阳光)的选择。

34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鲁滨逊一定会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选择他自认为最合理的投资、生产、消费和闲暇。这便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鲁滨逊经济与现实经济一样,肯定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鲁滨逊的行为一定做出相应调整。例如,某一段时间,一群大鱼恰好游过荒岛,那么,鲁滨逊一定会减少闲暇时间,连续进行捕鱼活动。这样一来,一方面鲁滨逊的“就业”(劳动时间)增加了;另一方面,他的捕鱼产量也提高了。显然,这段时间里,鲁滨逊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在假设另一段时间,荒岛遇到连续暴雨袭击,鲁滨逊只能待在自搭的茅屋中休息。这段时间,鲁滨逊的就业、生产和制作工具都将大大下降,鲁滨逊经济由此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

35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通过上面对鲁滨逊经济的分析,说明真是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经济行为人的目的是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个人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从微观个体的理性行为推导出集体总量的行为方程,经济波动是由实实在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都是由鲁滨逊面对自然环境变化而做出合理选择的结果,与名义货币量、价格等因素统统无关。因此这一理论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波动与鲁滨逊经济的波动并不本质差异,突然发生的外部冲击同样会改变就业、产量和投资水平,使经济出现波动。譬如,伊拉克战争和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都会导致相关国家产生经济波动。

36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二)技术冲击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克特等经济学家认为,在所有的意外冲击中,技术冲击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技术冲击具有随机性,从而使经济波动也呈现出随机性特征。当生产技术进步时产量就会增加,经济趋于繁荣;当生产技术退步时,产出就会减少,经济开始进入衰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解释意外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时,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相比较,还有二个重要区别: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意外冲击是通过影响供给,从而产生经济波动。并且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如技术进步使得投入(劳动和资本)转化为产出能力的提高,即通过对供给的冲击,导致经济波动。并且技术冲击对供给的影响将是长期存在的,这种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除非发生新的技术冲击。其他经济周期理论,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名义变量(如货币等)的异常变化(冲击)导致需求的变化。但是,由名义变量异常变化造成的需求变化是难以持久的,一旦名义变化异常变动停止,经济就会反向变化,从而产生经济周期。

37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三)技术冲击的持久影响
技术冲击会产生持久作用,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解释技术冲击为什么会对就业和产出持续多年的影响。其中的关键在于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所谓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是指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劳动供给量的配置。实际上,任何经济周期理论都必须回答人们在为什么会在不同时期提供不同的劳动量。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工资暂短变化的劳动供给具有较大弹性。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总的劳动报酬,但并不在意什么时候提供劳动,即劳动具有跨期替代的性质。

38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从理论上成功地解释了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伴随着工资的暂时变动,出现了劳动供给的变化,从而使产量出现了巨大波动。注意,按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并不意味劳动供给对工资的持续变化也具有较高弹性。如果工资上升而且会将长期保持,那么本年度提供更多劳动,并不会使工资总额增加。可见,在工资持续变动过程中,劳动供给对工资持续变动的反应就不会像工资暂短变化那样灵敏,即劳动供给对工资的持续变动弹性可能很小。

39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四)货币中性和政策无效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变化不会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产生任何影响,只会改变价格水平。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正如鲁滨逊经济中,货币未扮演任何角色一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并不会对产出和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生产任何影响,是完全中性的。在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点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许多经济学家,如新凯恩斯主义等,对于货币中性的观念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从经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对此的回应是,批评者颠倒了货币与产出的因果关系。

40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坚持,既然货币供给量内生于经济系统本身,货币是中性的,那么,货币当局刻意运用所谓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不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可能反而对实际经济有害。 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活动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围绕不变的基本趋势的波动。也就是说,经济周期不对经济均衡的偏离,而是经济均衡本身发生了暂时波动。因此,政府花费大量成本,采取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试图稳定经济,不但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可能干扰经济系统对技术冲击的应有的合理反应,从而损害经济运行。

41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五)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三点评价
第一,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就是通过个人对工作与消费的最优化决策和厂商的生产最优化决策来模型化宏观经济。该模型实际上是实际周期理论家建立的许多非线性动态模型的一个简单形式。 第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极力贬低名义波动和货币的作用,强调实际冲击(如技术冲击、政府购买冲击)等实际因素变动经济波动的决定作用。 第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总是尽力识别可在微观经济研究中测度的深层参数,闲暇的跨期替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测度这些深度参数得到的结论并非总是有利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

42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三、新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总体来看,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持怀疑态度,他们倾向于认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反映了经济活动对自然变动比率的偏离。这些偏离的产生是因为工资与价格的调整十分缓慢,从而无法迅速地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谈到过。新凯恩斯理论认为,总需求的波动才是短期经济波动的诱因。那么,价格刚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者试图对短期价格调整背后的微观原理进行审视,从而将传统的波动理论建立在更为严格的理论基础上。

43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一)价格调整的成本和总需求外部性
导致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作出调整的一个原因是价格调整需要一定的成本。为了改变报价,一个公司可能需要向它的客户送出新的价目表,并让它的销售人员熟悉新价格。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可能还需印新菜单。经济学家将这些价格调整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它的存在决定了公司不会不断地进行价格调整,而只会间断性地这样做。 对于菜单成本能否解释短期价格刚性,经济学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菜单成本通常很小,怎么能用如此之小的成本来解释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的衰退呢。支持者则认为,小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尽管菜单成本对单个公司来说很小,但却可以对整个经济造成很大影响。他们认为,要理解价格的调整为什么缓慢,必须认识到价格调整的外部性:一个公司降价可以使其他公司受益。一个公司的降价将轻微地降低整体的价格水平,进而提高实际货币的平衡。这意味着总收入的增加,相当于LM曲线的外移。于是,对所有公司产品的需求增加。这种单个公司价格调整影响对所有公司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冲击被称为总需求外部性。

44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由于这种总需求外部性,小小的菜单成本将导致价格刚性,而价格刚性可以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让我们考察一个原先定价过高的公司的例子。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决定是否降价需要对降价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通过降价,可以提高销量和利润,当然也需承担菜单成本。只要销量和利润的提高不足以弥补菜单成本,这家公司就会维持价格不变,而不会考虑其降价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益处。因此,刚性的价格常常是单个价格制定者的最优选择,尽管它对整个经济来说并非可取。

45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二)工资和价格的交错设定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并不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价格调整的,整个经济中的全部工资和价格调整是交错发生的。这种交错使工资和价格的整体调整显得非常缓慢,即使在个体工资和价格频繁变动时也是这样。 我们先假定,在一开始价格制定是同步的,每个公司都在每月的第一天调整它的价格。如果在某月的10日,货币供应和总需求突然上升,那么从这一天到月底的产出将高于此前的十天,因为价格在当月是保持不变的。但到下一个月初,作为对总需求上升的反应,所有的公司都会提高价格,经济高涨于是结束。我们再来考察价格交错调整的情况。假定一半公司是在l 日调价,另一半公司则在15 日调价。这样,当货币需求在1 日出现上升时,一半的公司就可以在15日提价。但它们可能不会将价格提高太多,因为在另一半公司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过分的提价将导致在竞争中落下风。如果这些公司仅仅略为提高价格的话,到下月1日时,另一半公司出于同样的考虑,也只会对其价格进行微调,而不是大幅涨价。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就是说,交错造成价格水平的粘性,因为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充当大幅涨价的始作俑者。

46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交错同样会影响工资的决定。比方说,当货币供应下降时,总需求相应减少,这时需要名义工资水平的相应降低以维持充分就业。如果所有其他人的工资都要降低的话,名义工资的降低就可以被每—个工人接受。但每个工人都不愿作第一个被减薪的人,因为这至少会暂时地带来相对工资的下降。由于设定工资水平的过程也是交错的,单个工人在率先减薪方面的迟疑拖延了整体工资水平对总需求变化的反应,即个人工资的交错设定导致了总体工资水平的刚性。

47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三)协调失败引发的衰退
一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衰退来自于某种协调的失败。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为所有人认可的产出水平时,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协调失败。协调问题可以产生于工资与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因为每个制定者都必须预计其他制定者的行为。进行工资谈判的工会会就其他工会可能达到的工资水平进行攀比,公司在定价时也会考虑其他公司的报价。 我们用一个简化的两公司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定宏观经济中仅有两家公司A和B,当货币供应出现下降后,每家公司都得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决定是’否降价。但每家公司的利润都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定价选择,还要受另——家公司定价选择的影响。

48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两家公司分别面临的选择及其利润的决定。如果两家公司都不降价,实际货币均衡就比较低,进而引发衰退。如果两家公司都降价,实际货币均衡的升高就会避免衰退的发生。尽管每家公司都希望避免衰退的发生,它们均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果其中的一家公司降价而另一家不降的话,衰退仍将发生,降价的公司将只得到较低利润,另一家公司则得到较高元利润。这一模型的精髓在于每家公司的选择都会影响另一家公司收益的决定。当一家公司降价时,另一家公司的处境就得到改善,因为另一家公司因此而避开了进一步恶化。这种一家公司降价给另一家公司带来利润的效应,同样来自于一种总需求外部性。

49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新进展 那么,这个经济体最终将得出怎样的结果呢?如果两家公司都预计对方会降价,它们就会同时选择降价,这样就会达成两家公司均得到50元利润的最优结果;但如果两家公司都预计对方不会降价,它们就会选择维持原价,这时得到的是各25元利润的次优结果。这两种结果都是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学家将之称为多边均衡。其中的后者,即次优结果,就是协调失败的一个例子。如果两家公司很好地进行协调,它们可以共同降价,从而取得最优结果。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协调通常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进行价格制定的公司太多。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价格刚性来源于人们对价格刚性的预期,尽管它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Download ppt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可以享受好多年令人兴奋的经济繁荣,而接下来的也许就是一场经济衰退,甚至是一场金融危机。于是,经济的总产出下降,利润和实际收入减少,大批工人失业。当经济衰退逐渐落至谷底,便开始复苏。复苏的步伐可能快也可能慢,有可能恢复不到原先的经济状况,也有可能强劲得足以启动下一轮的经济扩张。简言之,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因此,在完成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