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新聞媒體的改造運動— 公民新聞 政大傳播學院 老人傳播研究群 孫曼蘋 2007 10 13.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新聞媒體的改造運動— 公民新聞 政大傳播學院 老人傳播研究群 孫曼蘋 2007 10 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聞媒體的改造運動— 公民新聞 政大傳播學院 老人傳播研究群 孫曼蘋

2 一、什麼是公民新聞? 從90年代起,美國很多媒體形成一種以服務市民(即公民)為本、讓市民參與新聞產製過程的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 此一風潮從規模有限的社區媒體逐漸吹到跨媒體合作,更從傳統媒體擴散到了網路,尤其是部落格興起後,「人人都是記者」的呼聲更是傳遍全世界。

3 (一)定義 公民新聞也被稱為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Bowman & Willis在其合著著作《We Media》書中所言,公民新聞是指一群公民「在新聞及資訊的蒐集、報導、分析、及傳送過程中扮演主動角色」的行為,這種參與目的在提供民主社會所需的獨立、可信、正確、廣泛且相關的資訊。 未提及載具(即傳播形式)、客觀等

4 (二)公民參與有兩種形式 一是透過專業新聞工作者與市民一起決定新聞採編內容,即是公共新聞(public journalism,PJ),也有人稱之為市民新聞(civic journalism,CJ); 一是由非專業的一般民眾獨立編輯、採寫新聞/資訊,甚至包括經營管理,這種形式網路媒體尤其盛行,如部落格、韓國網路報《OhmyNews》

5 (三)與傳統(商業)媒體不同的在— 一是讓弱勢發聲,讓弱勢有能力及權力近用媒介、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
顛覆傳統新聞價值及專業義理 ,公民新聞的記者通常都是社區裡的積極行動者 公民新聞視其閱聽人為公民 ,報導的均是與居民日常公共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

6 公民新聞狹義的是指「以網路形式傳播、由非專業的普羅大眾義務參與、產製與居民日常公共生活相關的平民化新聞」
當今(網路)公民新聞論述均源自於公共新聞

7 二、公共新聞—媒體內部自覺 美國從1988年起,掀起一股經由媒體啟動、讓市民參與新聞/資訊製作過程、促進公共生活品質之風,學界、業界將這種媒體組織內的改造稱為公共新聞

8 從地方小型報崛起,大膽顛覆傳統新聞堅持的客觀、超然、和讀者保持適當距離等倫理
讓媒體與市民生活重新接軌 1994到2001年,全美1500多家日報中,至少有322家,即五分之一以上,執行了某種形式的公共新聞的作法 產、學、NPO合力推動的「草根式重整運動」 市民參與幅度有限

9 三、「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的公民媒體運動 網路等傳播新科技是打造公民媒體的推手 公民新聞是公共新聞精神的延伸 顛覆傳統新聞權威
使公民參與更普遍、更容易 已引起許多新的爭議,如公民記者也是記者嗎?公民新聞的可信度呢?……

10 四、媒體未來新聞趨勢 從inform走向 invite debate 從news 走向views —引自南韓資深記者沈在薰

11 五、媒體素養/媒體公民教育 以不同媒介形式去近用、分析、評估、製作訊息的能力。這四要素相互支援,形成一個非線性、動態的學習過程。
英國學者Livingstone建議應有更廣義的媒體素養內涵,她以為,現在的媒體素養應超越前述只以個人技能為本位的層次,需更具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層次上,洞悉文本、能力(competence)、權力三者相互關係的思辯及行動能力。

12 Hartley則辯稱,媒體素養可以是社會控制或規範的工具,更是爭取解放的一個進步武器。
他們均在強調,今天的閱聽人不但要有理解、詮釋、思辯能力,更要有主動參與社會的行動能力,也就是從消費者成為有行動力的公民。 我以為,採取行動的最佳場域就是社區

13 陳世敏指出(2005),如何喚起民眾採取行動,跳過專業干預,由民眾積極介入媒介的內容製作並取得發聲管道,才是賦權式的媒體素養教育的重點。媒體素養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建立「健康媒體社區」(Healthy Media Community) 我以為,在整合媒體素養與民眾採取社區行動時,除了可以建立健康的媒體社群外,公民還可以藉由媒體近用、媒體賦權、進而促進地理概念下的生活社區的改變,以建設更優質的生活品質。


Download ppt "新聞媒體的改造運動— 公民新聞 政大傳播學院 老人傳播研究群 孫曼蘋 2007 10 13."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