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一章 中日關係 History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由朝鮮到東北 第二節 七七抗戰:由東北到全中國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一章 中日關係 History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由朝鮮到東北 第二節 七七抗戰:由東北到全中國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一章 中日關係 History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由朝鮮到東北 第二節 七七抗戰:由東北到全中國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

2 日本的明治維新 1 第 1 節 日本鎖國 日本中世紀「大化革新」為全面的唐化運動 十六世紀,基督教與洋槍砲傳入引起德川幕府不 安,下令鎖國
九一八事變:由朝鮮到東北 第一節 日本的明治維新 日本鎖國 日本中世紀「大化革新」為全面的唐化運動 十六世紀,基督教與洋槍砲傳入引起德川幕府不 安,下令鎖國 鎖國期間只許中國與荷蘭商人於長崎貿易,部分 日本人開始研究「蘭學」 日本的開放 十九世紀中葉,歐美勢力在亞非地區擴展 美國艦隊駛入東京灣,逼迫日本簽下不平等條約 列強侵略,有識之士開始反對幕府,要求還政天 皇推動改革 1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3 日本的明治維新 2 明治維新 1868年,十七歲的明治天皇親政,下令仿效西 法,是為「明治維新」 當時中國正式自強運動時期,但只注重於軍事技
藝層面 日本派出大量留學生與考察團赴外考察,耗時兩 年,回國後從從政治、經濟等進行全方面的改革 明治維新後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國家 2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4 由朝鮮到東北 1 日本對外侵略 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取得臺灣,控制朝鮮 日俄戰爭打敗俄國與俄密約,將南滿劃為 勢力範圍
第一節 由朝鮮到東北 日本對外侵略 十九世紀末,日本開始向外侵略 1984年 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取得臺灣,控制朝鮮 1904年 日俄戰爭打敗俄國與俄密約,將南滿劃為 勢力範圍 1914年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趁機在華擴張勢力 1928年 民國十七年五月三日發動濟南慘案,六月 炸死張作霖,欲阻止中國統一 1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5 由朝鮮到東北 2 日本對東北的侵略 日本占領東北後,建立滿州國,以清帝溥儀為皇 帝,做為日本的傀儡政權 世界經濟大恐慌,日為擺脫經濟壓力以東
第一節 日本對東北的侵略 由朝鮮到東北 1929年 世界經濟大恐慌,日為擺脫經濟壓力以東 北為侵略目標 1931年 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關東軍藉口南滿 鐵路被炸進攻瀋陽,侵略東北,是為九一 八事變。中國向國聯抗議,日本不理國際 聯盟仲裁,占領東北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日藉口上海 僑胞有難派兵上海,最後簽訂停戰協議, 是為一二八事變 2 日本占領東北後,建立滿州國,以清帝溥儀為皇 帝,做為日本的傀儡政權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6 對日抗戰 第 2 節 抗戰爆發 民國26年7月7日,日軍藉口士兵失蹤,爆發「盧 溝橋事變」 蔣中正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正式宣戰
第二節 2 七七抗戰:由東北到全中國 第一節 第二節 抗戰爆發 對日抗戰 民國25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民國26年7月7日,日軍藉口士兵失蹤,爆發「盧 溝橋事變」 蔣中正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正式宣戰 影片欣賞 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 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藉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 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 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並企圖強奪盧溝橋。 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擊,稱為「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7 對日抗戰 抗戰前期 抗戰爆發,日軍侵占華北,在 長江口發動「八一三淞滬戰爭」 國軍奮勇抵抗,打破日本「三月亡華」的構想
第二節 第一節 對日抗戰 抗戰前期 抗戰爆發,日軍侵占華北,在 長江口發動「八一三淞滬戰爭」 國軍奮勇抵抗,打破日本「三月亡華」的構想 十二月十二日,日攻破南京展開「南京大屠殺」 初期國軍採「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戰法 政府遷都重慶,利用游擊戰牽制日軍 日軍控制沿江與鐵路據點,但隨戰區擴大,日益 吃緊 日在南京利用汪兆銘成立親日政府,並轟炸西南 大後方 影片欣賞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8 國際情勢的轉變 情勢轉變 瑕顧及中國 民國三十年(1941年)德蘇開戰,日軍無後顧之 憂,以「東亞共榮圈」為口號侵略亞洲
第二節 第一節 國際情勢的轉變 情勢轉變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德侵波蘭,歐戰爆發,無 瑕顧及中國 民國三十年(1941年)德蘇開戰,日軍無後顧之 憂,以「東亞共榮圈」為口號侵略亞洲 1941年十二月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太平洋 戰爭爆發 中、美、英結為同盟,情勢轉為對中國有利 1942年美英宣布放棄在華特權,次年簽訂平等條約 1943年蔣中正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 共同舉行開羅會議,討論東亞問題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9 抗戰後期與勝利 抗戰後期 盟軍採「重歐輕亞」,由中國負責遠東戰區,使 戰區擴大到中南半島,但支援有限
第二節 第一節 抗戰後期與勝利 抗戰後期 盟軍採「重歐輕亞」,由中國負責遠東戰區,使 戰區擴大到中南半島,但支援有限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軍猛攻中國西南,重 慶為之震動,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大量青年 投入抗戰 國軍成功抵擋日軍猛攻,並進入緬甸解英軍之圍 美軍在太平洋節節勝利,日軍為調軍防衛本土, 開始從華南撤軍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0 抗戰後期與勝利 抗戰勝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 投下第一顆原子彈 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美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
第二節 第一節 抗戰後期與勝利 抗戰勝利 抗戰後期與勝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 投下第一顆原子彈 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美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 原子彈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 界大戰結束 抗戰結果 抗戰八年成功洗刷中國從甲午戰爭以來的恥辱 抗戰期間死傷人數超過兩千萬,建設停頓,財 產損失無法估計 共產黨於抗戰期間趁機坐大,種下內戰的種子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1 臺灣民主國抗日 1 第 3 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 臺灣民主國 的模式尋求國際支持,遂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日
第三節 第二節 3 日治時期的臺灣 第一節 臺灣民主國 臺灣民主國抗日 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紳民想採「三國干涉還遼」 的模式尋求國際支持,遂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日 巡府唐景崧為總統,林維源為議員,丘逢甲為全 臺義勇首領,劉永福為民主大將軍 劉永福( ),廣州欽州人,為廣西天地會會員。同治 四年,清廷釐清廣西會黨,劉永福乃率眾入安南,自稱黑旗 黨首領,都眾為「中和團黑旗軍」,世稱黑旗軍。中法戰爭 時,黑旗軍擊退法軍,屢戰屢勝,從此聲名大噪。甲午戰爭 時,清廷派黑旗軍來臺防守。臺灣割日後,黑旗軍堅守臺南 ,最後因缺乏物資補給失敗,劉永福也返回大陸。 1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2 臺灣民主國抗日 2 日軍接收 乙未抗日 動畫 日軍於大嵙崁(大溪)、三角湧(三峽)受義軍偷襲 桃竹苗地區有徐驤 、姜紹祖、吳湯興率軍抵抗
第三節 第二節 臺灣民主國抗日 第一節 日軍接收 臺灣民主國抗日 日軍由鹽寮登陸,基隆獅球嶺之役臺灣戰敗,唐景崧 逃回大陸,臺北城大亂 大稻埕商人決議由辜顯榮迎日軍入城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在臺北舉行「始政」儀式 乙未抗日 動畫 日軍於大嵙崁(大溪)、三角湧(三峽)受義軍偷襲 桃竹苗地區有徐驤 、姜紹祖、吳湯興率軍抵抗 彰化八卦山一役為乙未抗日最大規模之戰 日軍增派軍隊包圍臺南劉永福,劉深夜離臺,臺南 紳商委託傳教士迎日軍入城 臺民激烈抵抗使日軍出動近三分之一陸海軍,耗時 四個月才抵定全臺 2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3 殖民統治 1 殖民初期 日本想藉由治理臺灣向世界證明其也是世界強國 日本國會通過「六三法」,給予臺灣總督有頒布 法律的效力
第三節 第二節 第一節 殖民初期 殖民統治 日本想藉由治理臺灣向世界證明其也是世界強國 日本國會通過「六三法」,給予臺灣總督有頒布 法律的效力 早期總督皆由軍人擔任總攬行政、軍事大權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醫生出身的民政長官後 藤新平上任,才使武裝抗日活動趨緩 殖民統治 殖民地統治 動畫 日治初期為「無方針主義」摸索著治臺方法 後藤新平進行各項基礎調查與現代建設,便利日 本殖民掠奪,也促進了臺灣現代化 1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4 殖民統治 2 內地延長主義 大正七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 總統威爾遜提出「民主自決」,引起殖民地運動
第三節 第二節 第一節 殖民統治 殖民統治 內地延長主義 大正七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 總統威爾遜提出「民主自決」,引起殖民地運動 日本為緩和臺灣民族運動,對臺實施「內地延長 主義」之同化政策 派任文官總督,推動「日臺共學」,改設州廳、 郡市、街庄三級制,除郡外皆設協議會 昭和十年(1935年)臺灣舉行第一次地方選舉, 地方議會半數官派,半數民選 2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5 殖民統治 3 皇民化運動 動畫 昭和六年(1931年)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對臺態 度開始改變 昭和十二年(1937年)盧溝橋事件發生,日在臺
第三節 第二節 殖民統治 第一節 皇民化運動 動畫 殖民統治 昭和六年(1931年)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對臺態 度開始改變 昭和十二年(1937年)盧溝橋事件發生,日在臺 推動皇民化運動」,欲將臺灣人民改造為帝國臣 昭和十六年(1941年) 「皇民奉公會」,成立負 責推行皇民化運動 1. 鼓勵改日本姓名 2. 推動國語(日語)運動 3. 家中神龕改拜天照大神 4. 供奉神宮大麻(伊勢神宮的神符) 5. 神社參拜 3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6 殖民統治 4 皇民化與二次大戰 總督府動員原住民青年組成高砂義勇隊,並徵募 臺籍青年從軍 昭和十八年(1943年)11月25日後,臺灣各大城
第三節 第二節 第一節 殖民統治 殖民統治 皇民化與二次大戰 昭和十六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推動「大東亞共榮圈」 總督府動員原住民青年組成高砂義勇隊,並徵募 臺籍青年從軍 昭和十八年(1943年)11月25日後,臺灣各大城 鎮遭受盟軍轟炸 4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7 武裝抗日 1 抗日運動初期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之前,多屬游擊性的武 裝抗日運動 總督兒玉源太郎採用後藤新平的保甲制度配合壯
第三節 第二節 第一節 武裝抗日 抗日運動初期 武裝抗日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之前,多屬游擊性的武 裝抗日運動 總督兒玉源太郎採用後藤新平的保甲制度配合壯 丁團與警察,才順利平定初期武裝抗日 明治四十年(1907年)之後,因經濟剝削與中國 革命影響開始有組織的武裝抗日 清代臺灣保甲制度主要在於協助政府防範盜匪及維護地方安 寧。日本總督府則加以利用,全面成立保甲,實行連保連坐 責任,使保甲成為警察的輔助工具。其制規定十戶為一甲, 千甲為一保,保設保正,甲設甲長。保甲的主要任務為調查 戶口、監視出入者、預防傳染病,同時組成壯丁團,協助鎮 壓抗日分子和防範天災。 1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8 武裝抗日 2 武裝抗日運動 主要抗日事件有: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霧 社事件 第三節 名稱 噍吧哖事件 霧社事件 領導人 余清芳 莫那魯道
第二節 第一節 武裝抗日 武裝抗日 武裝抗日運動 主要抗日事件有: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霧 社事件 名稱 噍吧哖事件 霧社事件 領導人 余清芳 莫那魯道 時間 大正四年(1915年) 昭和五年(1930年) 活動 以大明慈悲國的宗教訴 求行動,在連絡期間查 獲逮捕 利用霧社公學校舉辦運 動會時發動偷擊,襲擊 後退回山區抗戰 結果 余清芳等一千多人被捕 ,日軍警在噍吧哖(臺 南玉井)展開大屠殺 日軍以飛機轟炸並以毒 氣攻擊,利用敵對部落 追蹤才結束,總督石塚 英藏因此下臺 2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19 非武裝抗日 1 非武裝的抗爭始末 1920年代民族自決風潮與日本「大正民主時期」 影響,留日青年學生決定開始進行非武裝抗爭
第三節 第二節 第一節 非武裝抗日 非武裝抗日 非武裝的抗爭始末 噍吧哖事件後,民眾發覺武裝抗日機會渺茫 1920年代民族自決風潮與日本「大正民主時期」 影響,留日青年學生決定開始進行非武裝抗爭 非武裝抗爭運動,促成昭和十年(1935年)臺灣 舉行第一次地方選舉 各級地方議會半數民選,半數官派,但權力仍在 行政首長 隨著日本對外戰爭,為加強對臺灣控制,非武裝 抗爭團體皆遭解散 1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20 非武裝抗日 2 非武裝抗爭人物與團體 第三節 第一節 圖 新民會 臺灣議會期成同盟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民眾黨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林獻堂
第二節 第一節 非武裝抗日 非武裝抗日 非武裝抗爭人物與團體 組織名稱 主要人物 活動與事件 新民會 林獻堂 大正九年至昭和九年(1920~1934) 請願設置臺灣議會活動多達15次 臺灣議會期成同盟 蔣渭水 蔡培火 大正十二年(1923)成立,發生治 警事件 臺灣文化協會 大正十年(1921)醫生蔣渭水認為 臺灣人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需 要啟迪民智,但後期逐漸左傾 臺灣民眾黨 臺灣第一個政黨,蔣渭水擔任主 席,後因參加臺灣工友總聯盟運 動也逐漸左傾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楊肇嘉 因民眾黨左傾而退出另組地方自 治聯盟 2 Part 回上頁 回主選單 至下頁

21 改造成現代化社會 臺灣社會現代化 中國處於軍閥混戰無法建設的同時,臺灣因日本 統治反而大幅現代化 臺灣的現代化
第三節 第二節 第一節 改造成現代化社會 改造成現代化社會 臺灣社會現代化 中國處於軍閥混戰無法建設的同時,臺灣因日本 統治反而大幅現代化 臺灣的現代化 制度面-政府組織、司法、警察、戶政、金融等 制度 建設面-農田水利、鐵公路、電力、自來水、下 水道、現代醫療等現代化建設 生活面-透過教育導入星期制、守時、衛生、法 治等觀念 藝術面-西方美術工藝、現代舞蹈、戲劇、電影 皆在臺流傳 回上頁 回主選單

22 圖片 德川幕府 鎖國時期的日本只有朱印船 才能對外貿易 圖5-1 下令鎖國的德川家康 ( ) 回上頁

23 圖片 明治天皇 岩倉考察團赴歐美考察 圖5-4 圖5-7 明治天皇( ) 回上頁

24 濟 南 慘 案 被砲轟後的濟南城 慘遭殺害的特使-蔡公時
圖片 阻止北伐 被砲轟後的濟南城 慘遭殺害的特使-蔡公時 1928年5月3日,日本軍隊大舉向山東濟南進攻,屠殺中國外交官員,打死打傷中國軍民數千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 回上頁

25 圖片 九一八事變 日軍入侵路線圖 日軍機械部隊進入瀋陽城 回上頁

26 滿 圖片 傀儡皇帝-溥儀 滿洲國的鈔票,可看到滿洲國的國旗 滿洲國皇帝-溥儀 回上頁

27 圖片 盧溝橋事件 日軍砲轟蘆溝橋 國軍在盧溝橋反擊 1937年7月7號日軍藉口尋找失蹤士兵爆發盧溝橋事件 回上頁

28 圖片 最後關頭演說 蔣中正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 蔣中正:「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回上頁

29 圖片 南京大屠殺 日軍進行殺人比賽 報紙報導百人斬的新聞 圖5-14 日軍進入南京 回上頁

30 圖片 偷襲珍珠港 遭炸沉的亞利桑那號 珍珠港基地遭砲轟 1940年日軍無預警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回上頁

31 開羅會議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歸還臺灣與澎湖
圖片 中美英三巨頭 圖5-14 開羅會議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歸還臺灣與澎湖 回上頁

32 滇 緬 公 路 圖5-25 圖5-26 滇緬公路全長953公里,於1938年8月通車 解英軍之困 建築滇緬公路情況 滇緬公路空照圖 回上頁
圖片 解英軍之困 圖5-25 圖5-26 建築滇緬公路情況 滇緬公路空照圖 滇緬公路全長953公里,於1938年8月通車 回上頁

33 二 戰 終 點 圖5-29 圖5-30 原子彈 原子彈試爆畫面 廣島在原爆後的景象 美國以曼哈頓計畫進行原子彈製造計畫
圖片 原子彈 圖5-29 圖5-30 原子彈試爆畫面 廣島在原爆後的景象 美國以曼哈頓計畫進行原子彈製造計畫 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對日本投放原子彈 回上頁

34 遙 作 屏 障 圖5-34 臺灣民主國仍沿用光緒年號,希望抗日成功後回歸清朝 臺灣民主國
圖片 臺灣民主國 圖5-34 義勇首領-丘逢甲( ) 臺灣民主國國旗-藍地黃虎旗 臺灣民主國仍沿用光緒年號,希望抗日成功後回歸清朝 1985年臺灣紳民佈告「願人人戰死而失臺,絕不拱手讓 臺」 回上頁

35 圖片 日據時代 日軍進駐清朝布政使 圖5-37 圖5-30 領日軍入城的辜顯榮 回上頁

36 圖片 日軍接收路線 日軍接收路線 回上頁

37 殖 民 統 治 圖5-40 圖5-41 兒玉源太郎 兒玉的得力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1957-1929) 第四任臺灣總督
圖片 兒玉源太郎 兒玉的得力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 ) 圖5-40 圖5-41 第四任臺灣總督 兒玉源太郎( ) 回上頁

38 現 代 建 設 阿里山鐵路規劃興建於1899年,作為運送木材之用 為目前世界少數僅存之高山鐵路 阿里山鐵路 運送木材的阿里山火車
圖片 阿里山鐵路 運送木材的阿里山火車 三角線車輛轉向設計 阿里山鐵路規劃興建於1899年,作為運送木材之用 為目前世界少數僅存之高山鐵路 回上頁

39 圖片 各縣市州廳 臺中州廳(今臺中市政府) 圖5-46 臺南州廳(今臺灣文學館) 回上頁

40 圖片 皇民奉公會 正廳改拜天照大神 圖5-50 圖5-48 常講日語之標語 回上頁

41 臺 籍 軍 伕 圖5-55 臺籍日本兵 高砂義勇隊家族照 昭和12年(1937年)臺灣軍伕首次調往中國戰場 二戰中臺籍軍人戰死約有三萬人之多
圖片 二次世界大戰 圖5-55 臺籍日本兵 高砂義勇隊家族照 昭和12年(1937年)臺灣軍伕首次調往中國戰場 二戰中臺籍軍人戰死約有三萬人之多 回上頁

42 圖片 抗日英雄 玉井事件-余清芳 圖5-58 霧社事件 -莫那魯道 回上頁

43 圖片 議會請願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合影 圖5-67 圖5-67 林獻堂( ) 回上頁

44 嘉南大圳於1930年放水,使臺灣灌溉面積增加至占耕地53%
圖片 嘉南平原建設 嘉南大圳之父 八田與一( ) 嘉南大圳於1930年放水,使臺灣灌溉面積增加至占耕地53% 回上頁


Download ppt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一章 中日關係 History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由朝鮮到東北 第二節 七七抗戰:由東北到全中國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