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我有一个梦想

3 经 典 晨 读 1 课 堂 互 动 5 高 考 导 航 2 学 习 目 标 3 课后强化作业 6 课 前 预 习 4 名 著 博 览 7

4 经 典 晨 读

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①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②。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①芙蓉山:全国有很多芙蓉山名,此确指何处不详。主人:指山中屋里的主人。②白屋:贫穷人家居住的茅草屋。贫:稀少。这里指山中的茅草房稀少。

6 【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得罪权贵下狱被贬,后来死于随州刺史任上。其诗主要写个人生活的苦闷,贬黜哀怨,羁旅愁怀等。内容狭窄,但艺术造诣很高,尤其擅长五言律诗,自誉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集》。

7 【赏析】 这首诗叙述雪夜投宿的经历,勾勒出一幅以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一个羁旅之人,经过一天的跋涉,天黑下来,正急于投宿。暮色苍茫,在风雪的包围中,远处山脚下稀疏地横着几间茅草屋。这两句景色苍茫寥廓,寒冷清寂。三、四句写行者靠近山家时,猛然听到了从柴门中传出的犬吠声。“吠”字清脆有韵,反衬了山村的宁静。“夜归人”乃诗人自称。

8 待诗人叩响柴门,主人开门迎入时,早已是风雪交加、夜幕降临了。“归”字透露出行者宾至如归、欣有所托的感受。后二句描绘的情景传达了旅者常有的生活感受,朴实真切。
此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凝练,叙事简朴,写景如画。全诗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归人,情景如画,画外有情,情景交融。

9 高 考 导 航

10 (2014年高考福建卷)(原文在第十一课上)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阅历与读书的关系”主要是在文章最后一段谈的,找到答题区域后,依据“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等关键句,提取要点作答即可。

11 【答案】 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对即可。)

12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是:①整体阅读,感知原文。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④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13 学 习 目 标

14 1.理清思路,掌握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2.了解本文要求平等自由,争取民权的进步性。 3.体会作者饱满的激情和不卑不亢的精神。

15 课 前 预 习

16

17 2.解释词语 缔造:创建。 披露:揭示其隐蔽或隐私;表露、显露。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不言而喻:不用解释就能明白的。 无济于事: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18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也作“义愤填胸”。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19 3.辨析词义 (1)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20 例句: ①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②作为一名资深新闻记者,艾伦·韦斯曼习惯用事实说话,他所描绘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情景都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绝非耸人听闻的杜撰。

21 (2)保障·保证 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 例句: ①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珍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②我们保证提前完成任务。

22 (3)缔造·创造 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例句: ①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 ②青少年的思维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重大变化时期,而这正是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佳时期。

23 4.走近作者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著名黑人牧师,民权运动领袖。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牧师家庭。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954年成为浸礼会牧师,开始投身于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反对种族压迫的斗争。1963年8月,他组织领导了著名的25万人向华盛顿大进军的集会,并获得1964年度的诺贝尔国际和平奖。他曾三次被捕,三次遇刺。1968年3月,他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的一次黑人游行示威活动中,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

24 《我有一个梦想》是他在一次大型群众集会上的演说。此外还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

25 5.了解背景 1963年8月28日,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华盛顿主持了一次有25万人参加的集会,然后他领导群众从华盛顿纪念碑下游行到林肯纪念堂。数百万人观看了那次的盛会,许多人至今印象犹新。

26 马丁·路德·金在那次群众大会上发表了一篇使美国人民难忘的演说。他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来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与正义的绿洲。”

27 6.开阔视野 演讲 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

28 课 堂 互 动

29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2):盛赞《解放黑奴宣言》的意义,指出宣言发表一百年后,黑人依旧没有得到自由。 第二部分(3~6):阐述本次集会的目的。

30 (二)自主思悟 1.第1自然段的“这一庄严宣言……漫漫长夜”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比喻。以优美深情的语言盛赞《解放黑奴宣言》给黑人带来的光明和希望。一百年前的这一宣言“犹如灯塔”“犹如欢乐的黎明”,给千百万备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31 2.“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的“然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里用“然而”转折,和上段形成对比,阐明一百年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严峻现实。作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说明现在黑人悲惨的生活处境。

32 4.第5自然段的“现在是……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对比。“荒凉阴暗的深谷”和“光明大道”等的对比,表达了黑人渴盼获得民主权利的急迫之情。在这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中,作者尽情挥洒着复杂而饱满的情感,使听众和演讲者的感情更加贴近,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33 5.第6自然段中的“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这里的“秋天”与“酷暑”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答: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奋斗所得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5 6.为什么说“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将是致命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黑人如果得不到与白人同等的自由平等的生活,斗争就不会结束,就将继续动摇国家的基础。

36 (三)深入探究 1.读第1自然段,①“伟大的美国人”指谁?②什么是《解放黑奴宣言》?③本段落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①林肯(AbranhamLincoln.),美国总统,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竭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37 内战结束后,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②《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

38 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65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③本次的游行集会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而这个主题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当时的一位伟人写在了《解放黑奴宣言》里,而时至今日,黑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重提历史,一方面表示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昭示民众:我们并非无理取闹;我们必须奋斗,也许前边的路还很长。

39 2.“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这里“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40 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自从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尴尬,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41 3.“我”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精神上 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没有自由和平等。 物质上 生活在穷困的孤岛上。 政治上 是自己国土上的流浪者,没有真正的公民权利。

42 4.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连用了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这样是否重复?可否把它们去掉?
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从内容上:可以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反映出黑人的处境极其悲惨,气势磅礴。 从形式上:反复和排比综合运用,可以同时发挥两种辞格的作用:一方面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一方面使气势更加磅礴。

43

44 【答案】 C(A.谊:yì;B.迫:pò;D.劣:liè。)

45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到新疆哈密去旅游,必定要亲口尝尝脍炙人口的哈密瓜,才算得上是不虚此行。 B.蒋雯丽推掉了对自己来说可以信手拈来的角色,以空杯的心态去创作一个新角色,这种勇气并非一般人所具有的。

46 C.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人文素养,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事。
D.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目不见睫,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

47 【答案】 D(A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B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C休戚相关只能指人,息息相关可以指物。D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48

49 C.主席吃包子,总理逛京东这两件事情,新的领导班子思路非常开阔和超前,已经和最新的思潮模式进行接轨。
D.加入中国作协后,网络作家越来越被主流文坛所接受,现在又有好消息传来。莫言自从担任中国网络大学名誉校长之后,网络文学也有本科专业了! 【答案】 B(A“增加”和“效率”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在“新的领导班子”前加“表明”;将“进行”删除。D结构混乱,“自从”应放到“莫言”前。)

50 4.下列比喻句属于明喻的一句是(  ) A.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B.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C.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51 D.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答案】 A(A.“犹如”是比喻词,B、C、D都是借喻。)

52 5.下列对课文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此处的“诺言”是指美国建国初期统治者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B.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 (“有色公民”是指除白人以外的人种,文中主要指黑人)

53 C.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正义的银行”指有正义感的人所开的银行,“破产”指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停业) D.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此处的“服用”“镇静剂”指不采取任何行动) 【答案】 C(“正义的银行”指“正义的政府”。)

54 6.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这位“伟大的美国人”是林肯。 B.马丁·路德·金以自始至终的激情,自始至终的慷慨悲歌,力主推翻白人的统治,争取黑人解放、实现梦想。 C.本文极富文采,口语和书面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贴切形象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行云流水般的排比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演讲者的风采。 D.作者将悲情与激昂有机地组织起来,整个演讲始终洋溢着高亢的基调,是演讲的经典之作。

55 【答案】 B(B项说“推翻白人的统治,争取黑人解放”违背历史真实,也不是作者的意思,应该是“结束歧视”。)

56 7.《我有一个梦想》第3段说到“兑现诺言”,下列陈述属于诺言内容的一项是(  )
A.美国历届总统关于民权的许诺 B.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 C.美国宪法与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D.美国部分白人统治者的诺言 【答案】 A(B、C两项内容范围太小。D.“白人统治者”角度不准。)

57 8.美国黑人对政府不能兑现诺言义愤填膺,下列具体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黑人不能进入各类高层机构,不能从事智力性较强的活动。 B.美国黑人不能与白人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与自由活动,不能参加投票与选举。 C.美国黑人大部分都在社会底层挣扎,承受的是繁重的劳役、接连的迫害与生活的苦难。 D.美国黑人生命与生活毫无保障,沦为白人的奴隶,没有一点人身自由。

58 【答案】 D(“沦为白人的奴隶,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是一百年前的事。)

59 9.《我有一个梦想》开头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事情写起,下列对这个材料的演讲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丁·路德·金所选的材料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B.马丁·路德·金所选的材料有助于创设演讲氛围。 C.马丁·路德·金的开场白能扣人心弦,引发听众的共鸣。 D.马丁·路德·金所选的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答案】 A

60 10.下列关于《我有一个梦想》的评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即“美国的梦想”,其内涵是民主、平等、自由。 B.《我有一个梦想》从头到尾贯穿一条“我有一个梦想”的主线,演讲之中“梦想”这一主要内容没有随便转移。

61 C.以“我有一个梦想”做标题,既有美感,又与主要内容一致:“梦想”的内容在演讲辞的最后由作者水到渠成地推演出来。
D.《我有一个梦想》主张稳健地开展民权运动,号召人们按部就班地行事,不要采取过激的行动来达到目的。 【答案】 C

62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一)整体把握 第三部分(7~16):劝说参加集会的黑人们不要采用暴力,应怀着希望和坚定的信念斗争,坚持到状况改变。 第四部分(17~32):深情表达自己心中的梦想。

63 (二)自主思悟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包含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方面 内容 政治上 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被视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 文化上 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价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穷困潦倒。

64 2.从这篇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黑人们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精神上 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没有自由和平等 物质上 生活在穷困的孤岛上 政治上 是自己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没有真正的公民权利

65 3.作者认为黑人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斗争的方式 采用非暴力的和平的方式 斗争的手段 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 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66 4.在第28自然段作者引用歌词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引用歌词诠释自己的梦想,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67 5.第29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几句话运用了呼告的手法。呼告在文本中的主要功能是使说理更具对象感和亲和力,更利于作者抒情。这篇演讲辞在演讲的高潮与尾声部分,顺着情感高峰,使用了大量的祈使句向全场听众宣告,表达大家的共同心声,有响遏行云之势。如文末这几段反复铺陈“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这种句式,如长江大河,汩汩滔滔,一泻千里。

68 6.作者以古老的“黑人灵歌”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演说以古老的“黑人灵歌”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描绘出自由之声响起之际、“我”的梦想得以实现之时群情欢腾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揭示了黑人争取民主斗争的历史性和艰巨性,表明了作者将为之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坚信梦想必将实现的信念。

69 (三)深入探究 1.文章的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但文章在第17自然段才提出“我的梦想”,那么,前16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删去?

70 从体裁上讲,本文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首先要有针对性。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文章首先从黑人所面临的现实谈起,体现了演讲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现实,作者才产生了那样的梦想,同时也暗示人们,只有推翻这样的现实,才会使梦想变成现实。所以前一部分必不可少,不能删去,倘若删去,会使后面的梦想缺乏基础,使文章显得突兀,感召力和说服力大打折扣。

71 2.第10~14自然段可以说是一段针对“热心人”质问的回答,这里边的潜台词是什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面对黑人的现状,面对此种质问,作者定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意;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意;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满意。但我们决不贪得无厌——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

72 3.怎样理解“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这是美国人民希望实现自由平等的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以美国人民希望自由平等的理想为根基的一个愿望,这是比普通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更深层的向往。

73 4.“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意?

74 “这个信念”具体指的是作者相信总会有一天,美国黑人会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高下来衡量黑人和白人,美国一定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交响曲”的特点主要是多重乐声合奏,在这里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那就是将来总有那么一天,白人不再歧视和压榨黑人,白人和黑人能像兄弟般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75 (四)概括主旨 这篇演讲辞的中心是号召黑人为实现自由与平等,为争取公民权利而共同斗争。演讲者满怀信心地描述了自己对未来在自由平等的绿洲上创建生活的梦想,表露了自己坚信有朝一日必将获得自由的心声。

76 (五)鉴赏艺术 1.感情激昂,极富感召力。 在演讲里,马丁·路德·金时而对美国政府作词锋犀利的讽刺,时而对集会者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告,时而又对未来作美好的憧憬……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他用心在讲演,他用生命在呼唤。尤其在演讲的后半部分,作者饱含激情地诉说:“我今天有一个梦想……”“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段已成为激励黑人进行斗争的座右铭。

77 2.妙用修辞,极富形象性。 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文中华丽的语句,典雅的语言,为演讲锦上添花,尤其是演说中排比、比喻、呼告和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也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78 ①大量比喻的使用增强了演讲的形象性。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

79 ②大量运用排比句,增强演讲效果。 如第2自然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80 第18~25自然段,“我梦想有一天”六个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第27自然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着,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读者与听众的共鸣。

81 (六)随堂练习 1.下列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义愤填膺 坚如磐石 安之若素 对现诺言 B.公诸众人 不克自拔 携手前进 不言而喻 C.坎坷曲折 巍巍峰巅 无济于事 汹涌澎湃 D.种族歧视 心急如焚 资金不足 息息相关 【答案】 A(“对现诺言”应为“兑现诺言”。)

82 2.下列关于马丁·路德·金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牧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3年他领导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和就业。 B.马丁·路德·金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刺,1968年被美国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为了纪念他,美国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日”。

83 C.马丁·路德·金曾访问印度,终身视印度圣雄甘地为偶像,认同甘地以和平抗争的手法争取民权;196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D.在1963年华盛顿进军“大游行”的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被誉为近百年来全世界八大最具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答案】 C(马丁·路德·金在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84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梦想”,就是期待美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 B.“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这句话反映了马丁·路德·金和平斗争的主张。 C.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5 D.本文是一篇演讲稿,其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励性,是一篇声讨美国社会种族制度的檄文,号召人们起来进行战斗。

86 4.下列各项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B.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87 C.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D.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答案】 C(C中的“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是借喻,其它是明喻。)

88 5.本文以赞颂黑人奴隶解放宣言发篇,然后再谈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现状,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作者这样写感情沉重,对比鲜明,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B.可以突出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赞美“一位伟大的美国人”。 C.这样写可以表现作者失望、悲愤的内心世界。 D.这样写是为突出美国黑人受剥削、受压迫,物质上贫困,政治上无地位。 【答案】 A

89 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连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的作用是(  )
A.让所有的人都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之中。 B.正面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 C.呼吁自由与平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 D.抒发了他主张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应抱着敌对和仇恨的心情。 【答案】 B

90 课后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91 名 著 博 览

92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长篇小说。清末吴沃尧作。一百零八回。全书以“九死一生”这个人物的商业活动为线索,写他所遇、所见、所闻,以众多的短小故事连缀而成。“九死一生”所目睹的“怪现状”,主要包括中国官场的贪财受贿、营私舞弊;商场的官商勾结、尔虞我诈;洋场的嫖骗拐赌、醉生梦死。其中尤以对封建官僚的黑幕揭露最为尖刻。作品文笔生动,讽刺辛辣。但对人物大都进行漫画式描写,特别是主张以恢复旧道德来改造“怪现状”,削弱了对社会本质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仅限于表面现象的穷形恶诋与谴责。


Download ppt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