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2 第一节 19世纪初期文学概述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在欧洲文学领域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这是继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之后,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的产生有它深刻的社会、政治、哲学以及心理的基础。

3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1、面对大革命后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企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去寻找道路,探索理想社会的途径。
浪漫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在西欧一些国家取得初步胜利,并为进一步建立资产阶级秩序而与封建阶级进行斗争以及东南欧一些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面对大革命后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企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去寻找道路,探索理想社会的途径。

4 2、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化,因此,此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
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欧洲文学中深厚的浪漫主义传统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18世纪出现的英国感伤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等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的产生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

5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第二,浪漫主义文学着力于描绘和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抒发作家对自然的感受; 第三,浪漫主义作家重视民间文学,常常采用民间传说和民歌民谣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借鉴; 第四,浪漫主义作家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五,浪漫主义文学在体裁上多使用抒情诗、历史剧和历史小说。

6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由于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浪漫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状况也不一样。浪漫主义在各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在德、英、法、俄等国以及东、北欧的一些国家成就比较突出;此外,浪漫主义也越出了欧洲的范围,影响到了北美地区,使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7 第二节 德国文学

8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当时德国经济的落后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也就决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缺乏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有着更多唯心主义的成分和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 在德国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耶拿派”和“海德堡派”,以及施莱格尔、诺瓦利斯、霍夫曼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

9 二、海涅的创作 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是19世纪德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创作也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恩格斯称赞他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以及理论著作:《论浪漫派》(1836)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4)。 海 涅 海涅诗作插图

10 第三节 英国文学

11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湖畔派”诗人的创作
英国是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而工业革命带来的劳资矛盾也十分突出,英国浪漫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出现的。

12 英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经历了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革命失望的过程,又都因对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抵触而远离城市和社会斗争,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时代的淳朴、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而被称为“湖畔派”,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

13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湖畔派”诗人的杰出代表。1798年,他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代表作《抒情歌谣集》,在很多诗篇中描写纯真恬静的自然景物以及活动于大自然之中的普通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了孤独、忧郁的情调。 华兹华斯

14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有一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力量的作用,人在大自然中可以清除掉一切精神上的烦忧和污垢,因而被誉为“自然的诗人”。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丁登寺》(l766)、《不朽的征兆》(l802—1804)。 丁登寺

15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理论。
首先,他主张扩大诗歌题材的范围,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也要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诗歌要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所有的好诗都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第三,强调继承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

16 二、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拜伦的创作
波西·比希· 雪莱(Shelley , Percy Bysshe 1792—1822)是与拜伦齐名的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是雪莱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分。在《给英国人民的歌》(1819)中,诗人对压迫充满愤慨,对劳动者的境遇深感不平,号召起来斗争,以改变被奴役的处境。 雪 莱

17 《西风颂》(1819)则以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讴歌摧枯拉朽,却又播下新生种子的西风。发出了“如果冬天巳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
《西风颂》(1819)则以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讴歌摧枯拉朽,却又播下新生种子的西风。发出了“如果冬天巳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的胜利呼唤,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18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l824)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具有全欧影响的代表。其主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8) 、长篇诗体小说《唐璜》(1818—1826)以及《东方叙事诗》(1813—1816)等一系列著名诗篇。 拜 伦

19 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内容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优秀作品。长诗共分四章,副标题为“一个浪漫的故事”。诗人根据自己两次出游欧洲邻国的见闻和感想,以抒情日记的形式,记录了19世纪初西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和民族现状,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因而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反对专制暴政和异族侵略、渴望自由独立、歌颂民族解放斗争是长诗的基本主题。

20 人物形象 《游记》有两个主要人物: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哈洛尔德是虚构的人物,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他对“酒足饭饱”、“通宵狂欢”的上流社会无聊生活极度厌倦,为了排遣苦闷和寻找人真挚的感情“浪游海外”。然而,他最终依然是生活的旁观者。哈洛尔德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它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派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情绪。

21 抒情主人公同哈洛尔德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以作者的主观抒情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在长诗中,诗人自己常常以旅行者的身份对途中观察到的问题发表意见,抒发感情,形成一个热情、积极反侵略、反暴政、追求独立、热爱自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拜伦思想中的积极方面,从正面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理想和愿望。

22 艺术特点 其次,对自然景色和社会习俗的鲜明描绘。 再次,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首先,强烈的主观抒情是这首叙事长诗的突出艺术特点; 其次,对自然景色和社会习俗的鲜明描绘。 再次,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最后,《游记》在语言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简洁生动、流畅自然、富有音乐性。

23 第四节 法国文学

24 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社会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激烈搏斗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人们产生了极度的失望情绪。于是,在文学上促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德、英等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在与古典主义斗争的过程中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此时文坛的主流。法国浪漫主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在诗歌、戏剧、特别是小说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就。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浪漫主义和后期浪漫主义两个阶段。

25 二、雨果的生平和创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 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学评论。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下层群众的疾苦。主要作品有: 诗集《东方集》、《秋叶集》、《惩罚集》;剧本《欧那尼》;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雨 果

26 三、雨果的文艺理论 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阐述了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其理论要点如下: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把阴暗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27 四、雨果的小说创作

28 (一)早期小说 1、《死囚末日记》 2、《克洛德·格》

29 (二)、《巴黎圣母院》 1、故事情节 以爱斯美拉尔达和加西莫多的不幸经历为主要线索。 2、人物形象 爱斯美拉尔达 加西莫多 3、艺术特点
爱斯美拉尔达 加西莫多 克洛德 弗比斯 3、艺术特点 a、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b、对照原则的广泛运用 《巴黎圣母院》

30 (三)、《悲惨世界》

31 1、《悲惨世界》的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1815年到1833年之间的巴黎。其基本情节是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悲惨世界》初版本

32 2、《悲惨世界》的思想意义 小说以冉·阿让为中心,通过他充满苦难的生活经历以及芳汀和柯赛特的悲惨命运的描写,真实地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真实生活的广阔画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控诉了剥削制度、不公正的法律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赞颂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以及共和主义者的英勇献身精神。反映了作者以仁慈和博爱拯救社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3 3、冉·阿让形象分析 冉·阿让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他本是一个善良、诚实、勤劳的工人, 因贫困而偶然的偷窃使他付出了19年牢狱的沉重代价,社会和法律对他的不公使他变得心如铁石、仇恨一切。后来,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的人性得以复苏,从此立志为善,一心为他人,成为一个委曲求全、完全利他,各种美德无不具备的完人和“圣徒”。在当时,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揭露社会的弊病;同时,也宣扬了阶级调和的思想。

34 4、艺术特点 首先,小说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广阔,也更为真实,现实主义的因素大大增强; 其次,在人物和环境描写上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三,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四,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35 (四)、《九三年》 1、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 3、思想意义 作者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朗特纳克 郭文 西穆尔登 3、思想意义 作者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36 第五节 俄国文学

37 一、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受德、英、法等国浪漫主义的影响,19世纪20年代前后,以茹科夫斯基(1783—1852)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开始活跃于俄国文坛。他的诗歌创作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对诗歌的形式和格律进行创新。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1795—1826)也是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普希金(1799—1837),此外,还有莱蒙托夫(1814—1841)。四十年代以后,俄国浪漫主义逐渐被以果戈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所代替。

38 二、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 亚历山大 ·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Alexander Sergeevich Pushkin,1799—l837)是俄罗斯伟大诗人和民族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39 他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有《囚徒》(1822)、《致大海》(1824)以及叙事诗《高加索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茨冈》(1826)等。20年代后期他转向了现实主义,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等现实主义作品。

40 三、《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意义 小说的基本主题是以奥涅金为中心主人公,在这个人物身上准确地概括出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进步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提出了俄国解放运动中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这样一个重要问题。 奥涅金与普希金散步

41 四、奥涅金形象分析 奥涅金是“多余人”的典型,在他身上真实地反映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在贵族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情绪——怀疑、无望、怠惰,表明了贵族革命性的衰落,别林斯基认为奥涅金是“第一次觉醒的俄国多余人的代表”。 在俄国文学中,奥涅金是“多余人”的鼻祖, 从此之后,在莱蒙托夫、屠格涅夫、 冈察洛夫等作品中相继出现了“多余人”形象。

42 五、艺术特点 1、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反映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 3、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4、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炼、含蓄,又有散文的流畅、朴素。整个小说读来无拘无束,从容不迫的谈话,又抑扬顿挫、富于节奏,而且妙语联珠,令人玩味。

43 第六节 东北欧文学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在东北欧的一些国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44 一、安徒生的童话创作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大海的女儿》等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童话创作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丹麦文学提高到了世界文学的水平。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大海的女儿》等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45 二、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创作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其主要作品有《青春颂》、《先人祭》。他为了波兰的自由、独立和解放,用诗歌同沙皇俄国战斗了终身。鲁迅称赞他是“在异族的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他的创作把波兰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46 三、裴多菲的诗歌创作 裴多菲·山陀尔( Petofi Sandor 1823—1849)是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有《使徒》、《雅诺仕勇士》等。

47 第七节 美国文学

48 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独立后的美国前景充满了激情,因之在文坛上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主要作家有华盛顿·欧文(1783—l859),他的《见闻札记》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詹姆斯·库珀(1789—1851)在他小说《皮袜子的故事》中表现了正直、勇敢的移民如何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

49 二、惠特曼及其《草叶集》 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广大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乐观精神《草叶集》是惠特曼一生心血的结晶。 惠 特 曼 写《草叶集》的木屋

50 诗集第一版是1855年问世的,再版多次,共收入诗歌383首。诗人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草叶”,是有一定寓意的。它代表思想、希望,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和整个人类。惠特曼认为,“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的东西,代表着普通的人。 《草叶集》插图

51 《草叶集》以其广博的思想内容,崭新的诗歌形式,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美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惠特曼的诗歌展示的是诗人全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洋溢着美国的民族精神。他以自己特有的崭新的诗歌形式,开辟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歌唱生活的诗歌道路。惠特曼创造出的诗歌形式,是一种以短句而不以音步为基础,每行字数不定,也不用韵脚的“自由诗体”。这种诗体大量运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语言,象波涛滚滚向前,大大地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2 三、霍桑及其《红字》 纳撒尼尔 ·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l804—l864)是美国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红字》(1850)。 霍 桑

53 作品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白兰犯了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被迫在胸前挂上代表耻辱的红色“A”字以示众惩罚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教合一的残酷统下殖民地社会中的黑暗生活。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多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为此,霍桑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


Download ppt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