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3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4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在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在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6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7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8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 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9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剖析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10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12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3 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

14 石油 修路… 照明 燃料 润滑

15 交换价值 价值 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 价值 。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6 劳动产品 交 换 体力脑力耗费 共同的质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 值 一只羊=两把斧子

17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交换 两把斧子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18 对立性 统一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对立性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统一性

19 具体劳动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抽象劳动 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0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
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 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1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2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3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12小时 10小时 10小时 8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24 劳动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25 劳动生产率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26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27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28 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定义: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它的表现形式是: 价值 价格

29 价值规律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

30 价值规律 在对经济活动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此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价值规律

31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2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33 绵羊 一般等价物 黄金 贝壳 金币 铸币 银币 货币演变史 铜币 电子货币 纸币

34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35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36 私有制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37 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 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38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 私有制 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 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39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40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亚当.斯密 ( )

41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途径

42 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途径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4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44 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劳动力成为商品

45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

46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7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马克思

48 摩登时代(机器吃人)

49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0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决定 =

51 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决定 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2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53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上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54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 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 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

55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56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57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58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59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0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1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工 作 日(12小时) 6 12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62 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63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 付 价值(24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本 劳动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   付 价值(24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本 劳动过程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值 价值 (3元)   ……… (6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24元) ( 30元) 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 (总计27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64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原有价值 , 价值量 。 转移 原有价值 , 能产生 。 增值 没有变化 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65 机器设备 厂房 原材料 不变资本

66 可变资本 劳动力

67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 公式:

68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69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4 8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4 m' = 4小时 100% 剩余劳动时间6 2 10 工作日(10小时) 6小时 150% (M/v)

70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4 8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100% 6小时 300% 2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2 剩余劳动时间6 2 工作日(8小时)

71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生产资料 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72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一般企业:8小时/双 个别企业: 4小时/双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 一般企业:8小时/双 个别企业: 4小时/双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率

73 个别资本家 整个社会资本家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追求剩余价值 —激烈的竞争 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74 摩登时代(榨取工人剩余价值)

75 (三)资本积累 促进 促进 资本 扩大再 剩余 积累 生产 价值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和失业现象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促进 促进 资本 积累 扩大再 生产 剩余 价值

76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

77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78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79 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80 3.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81 4.相对过剩人口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82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 第二种形式是潜伏的过剩人口; 第三种形式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83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 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84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还必须考察资本的流通。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

85 1.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工业、农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工业 农业 建筑业 采矿业

86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阶段 公式 职能形式 职能作用 销售 阶段 为生产剩余价 值准备条件 生产剩余 价值 实现剩余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购买 生产

87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 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
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

88 2.资本的周转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89 周转时间 周转速度 周转次数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固定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 流动资本

90 3.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91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①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个别资本

92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

93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价值补偿 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实现价值(卖的出去)
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购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94 c+v+m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 价值构成 生产资料 实物构成 消费资料 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
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消费资料

95 ③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分为 ——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 社会生产划分为 ——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 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96 结论: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97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和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现代管理科学之父:泰罗

98 工资变动趋势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 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99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100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101 结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结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剩余价值总量 平均利润率 = 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  平均利润率

102 银行利润 地租 利息 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

103 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104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05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106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07 1、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108 2、经济危机的根源 表现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①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109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一阶段:危机

110 第二阶段:萧条

111 第三阶段:复苏 罗斯福新政

112 第四阶段:高涨 美国近30年来财政债券收益走势

113 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 大危机

114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15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阶级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国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 封建主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116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117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 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118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119 其他职能 国家还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120 本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121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政权组织形式 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

122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起的。

123 宪法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 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124 竞选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选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机制。 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 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125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实行的是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

126 政党类型 从政党制度的类型上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两党制是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交替组织政府,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它表现为一党执政时,另一个党就成为反对党,可以对执政党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攻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执政党起牵制和监督的作用。 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以上的政党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127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常见的组织形式 君主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政体 民主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委员会制

128 君主立宪制 君主的权利受宪法限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实权。

129 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政府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总统是“虚位元首”。 德国 意大利 奥地利

130 民主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直接任命、领导政府。总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将总统解职,除非对总统进行弹劾并加以定罪。

131 民主共和制:委员会制 瑞士特有的一种政体。联邦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构,由联邦议会选出7名委员组成,分别担任7个部的部长,任期4年。联邦主席兼联邦委员会主席,由议会从7名委员中选举产生,任期1年。议会掌握立法权,委员会必须服从议会决定。

132 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以上所列举的资本主义的诸项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13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34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135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136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来源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它曾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资产阶级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就开始建构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

137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138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 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 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人们束缚于天 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任何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马克思

139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40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Download ppt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