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級中國歷史科 2006 優質課業之專題報告 中國大運河 組員:陳 婷(7) 許嘉智(11) 吳海燕(23) 黃嘉興(2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級中國歷史科 2006 優質課業之專題報告 中國大運河 組員:陳 婷(7) 許嘉智(11) 吳海燕(23) 黃嘉興(2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級中國歷史科 2006 優質課業之專題報告 中國大運河 組員:陳 婷(7) 許嘉智(11) 吳海燕(23) 黃嘉興(28)

2 引言 大運河是中國經濟與文化的長廊,雖然對它的作用專家學者還有諸多爭議,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大運河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格局,千百年來它就這樣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 。 運河與一個國家經濟、文化聯系之密切,甚至對民族性格的反映和影響,是如此值得深思。現已存在的爭議,則使得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更加值得品味。

3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在長安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
隋煬帝時,建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 唐貞觀、開元時,比較少建大規模運河,有的是小型的、用以連上大運河或主要河道。

4 中國五大運河 1. 邗溝 東周春秋末年,位於太湖流域的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的晉國爭霸,於前486年修築邗城(今揚州附近)作為北上據點,併在城下開鑿運河到末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城北),溝通江、淮,以運輸軍隊和輜重。這條運河被後世稱為「邗溝」,長約150千米,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古邗溝遺址 古邗溝皇帝登岸用的御碼頭

5 2. 鴻溝 鴻溝是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後又稱狼蕩渠,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開始興修。後經秦、漢、魏、晉、南北朝,一直是黃淮間的主要水運通道之一。鴻溝在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經大梁(今開封北),折向南入潁河,再入淮河;又在開封東分水入睢水,下經泗水通淮,形成了黃淮之間的水運交通網。隋代開通濟渠,唐宋時稱汴河,只是經行有所不同而已。元代建都北京,開京杭運河,水運幹線東移,黃淮之間的運河水道就淤塞了。 鴻溝入黃河口門段遺蹟

6 鴻溝貫通黃河和淮河形勢圖

7 3. 靈渠 靈渠是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又名陡河或興安運河,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秦統一六國後,向嶺南用兵,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史祿鑿靈渠運糧,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成為此後二千餘年嶺南(今廣東、廣西)與中原地區的主要交通幹線。靈渠主要由分水天平、南渠和北渠三部分組成。渠首是用分水天平將湘江水一分為二,分別下注灕江和湘江。靈渠亦是一條跨嶺運河,為保持航深使船行便利,又沿南渠修建了多座閘門(又稱斗門)。靈渠的建成直接導致了統一嶺南戰爭的勝利,其通航效益一直保持到京廣鐵路通車時。 靈渠一景

8 4. 汴渠 汴渠是隋朝統一後開始大規模修建的運河。其中始建於公元608年,溝通黃河和海河的運河稱永濟渠。始建於公元605年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運河稱通濟渠,唐宋年間又稱廣濟渠、汴水或汴河。 汴渠是從今日的河南鄭州西北引黃河水,東南至盱眙入淮河。興修汴渠時隋煬帝殘暴役使大量民眾,「役丁死者什四五」。運河開通後隋煬帝即從今洛陽出發,帶著大批隨從和宮女,乘龍舟經汴渠和聯接淮河和長江的山陽瀆直達揚州。暴虐的統治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河建成尚未發揮作用,隋王朝就崩潰了。可是,此後汴渠卻在造就唐宋經濟繁榮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至北宋年間,汴渠年運量一度達到六百萬石之多。北宋末年金人入侵,汴渠失於維修,遂逐漸堙廢,改由京杭運河承擔南北水運幹線的重任。 揚州隋煬帝陵

9 5.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元代始建的自北京至杭州的運河。它溝通了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元、明、清三代水運交通幹線,全長近一千八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 自南宋開始,江蘇、浙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民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元、明、清三代建都於今天的北京,統治者均迫切需要加強南方經濟中心和北方政治中心的聯繫。京杭運河自北而南由白河、衛河、山東運河、黃河、淮陽運河以及江南運河等河段組成,其中只有時稱會通河的山東運河是元代新建,其餘者均在元代以前經已建成。 會通河動工前由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進行水準測量,論證了興建的可行性。由於山東地壘的地勢高仰,因此是否能尋找位置較高的水源,從而可以向運河自流供水是成敗的關鍵。為此,元代做了許多努力,但直至明代初年修建的南旺分水樞紐,才基本上解決水源供給的問題,京杭運河由此暢達。直到公元1855年黃河改道,橫斷運河,京杭運河遂被分割為地區性運河。

10 清代京杭運河繁榮景象

11 北京古運河是京杭運河的起點 京杭運河經行圖

12 隋朝大運河 隋代開鑿的運河貫通了南北水上運輸系統。隋代的中國,再一次成為統一的帝國。因應戰爭與民生的需要,隋代投入在運河建設上的資金和民工都是前所未有的,從587年開始,分別開鑿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運河,前後不間斷地施工近三十年,動用了成千上萬的民工,極盡艱難。隋代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 隋煬帝先後發動三次對高麗(今朝鮮)的戰爭,大運河充分發揮了糧草軍運的功能,並成為南北交通的水上幹線。清初歷史學家談遷說:隋煬帝動用那麼多的民工開鑿大運河,罪孽深重,但假如沒有大運河,南北運輸靠什麼呢? 隋朝運河地圖

13 永濟渠 隋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在成功開通運河南段的基礎上,又開始了運河北段的修築,這便是後人稱之為「永濟渠」的運河。永濟渠全長1,000公里,是在三國時期魏國所開舊渠的基礎上開鑿的,同時還利用了一段天然河道。 永濟渠的大體走向是東北-西南方向,從洛陽出發,一路北上,南面引水進入黃河,北面驅水進入海河,至天津附近掉頭流向西北,最終到達大運河的終點涿郡,即今天的北京。永濟渠的開鑿,解決了洛陽到涿郡長期交通不暢的瓶頸現象,為隋煬帝東征高麗打開了水上運輸的通道。

14 通濟渠 隋代大運河的南段,從洛陽直達江都(揚州)。這是大運河的核心工程,從605年開工,至608年完工,前後耗時四年,動用民工310萬。該工程的功能,一是從當時的隋朝京都洛陽引谷水和洛水入黃河,二是使洛水、谷水上接淮河。在此之前,還對滎陽至開封之間舊有的汴渠實施了改造工程。通濟渠全長1,100公里,南與邗溝相接。為了使通達江都的河道暢通無阻,同時又對古老的邗溝進行了整治與疏浚。這是大運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到唐代又稱汴河,當時有天下一半財富都是由這條汴河運輸之說(見《宋史.河渠志》)。

15 江南運河 永濟渠開鑿通航之後,洛陽可從水路直達涿郡,但是隋煬帝立即意識到「無物可運」,中國的富庶之地盡在南方,於是,他計劃開鑿江南運河,大業六年(610年)開始動工。開鑿完工後,江南運河全長400餘公里,北起京口(鎮江),南至余杭(杭州),將長江和錢塘江聯結起來,中間更襟帶太湖流域,沿途盡是江南工商繁榮和農桑發達的名城重鎮,如: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等。從此,南方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向北方。 江南運河一景

16 元朝大運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濟州河和會通河。 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市)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250里。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會通河是元代時為了使大運河南北貫通而修鑿的,河上曾建閘三十一座,以調節流量,故名閘河。但因水源不穩定,河道時患淺灘,不勝重載,故元一代漕糧北運仍以海道為主;元末,會通河廢棄不用。

17 大運河的建築 運河是古代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的象徵,而中國是世界上運河開挖比較早,分佈比較多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在隋、唐和北宋時期,這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說是一個輝煌的成就。 運河的建築是為了運輸的作用,因為這比陸上運輸省力和經濟得多。一般來說,最早開鑿運河的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和吳國,大概是由於兩國都處於長江中、下游。楚國的楚靈王在郢都附近開了一條渠,名為「荊楚運河」,將漢水和江水聯繫起來,這條運河到了唐、宋時期仍然有人利用。此後,各國都相繼開鑿運河。春秋戰國時期所建築的運河是我國史上的發韌期,它不但推動政治統一,促進地區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貢獻。然而,我國早期運河的開鑿缺乏統一規劃,多為地方性運河。 到了隋代,中國運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自隋朝立國以後,即開始不遺餘力地構建新的運河網,先後開鑿了廣通渠、通濟渠、江南河等等。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河南洛陽徵發男女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東段自河南滎陽,西段至河南洛陽西,通濟渠是隋代所開運河中最重要的兩段之一。唐代,除了繼續使用和維護隋朝建立的幾條芏幹運河,還在各地興建了許多小支渠,使運河真正發揮水上交通網的效益。然而,隋唐運河還不能長期全線順利通航,一些運河因戰亂被阻繼,一些則淤塞而廢棄了。

18 南北宋時期,政府不斷整治和開鑿新的運河,包括汴河、惠民河、廣濟河和金水河,稱為“漕運四渠”。宋代是中國運河發展到較高水平時期,無論選線、佈局,還是水運工程技術皆明顯勝過前代。運河發揮了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直接影響著國家政權的興衰。 元朝在前代的基礎上修鑿完成了北起大都、南達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的大運河,使中國運河的發展再次揭開新的一頁。京杭大運河在明清時期真正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它全長約175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之一。明、清兩代傾全力條治這條大運河,這條大運河大致可分為七段。 人們常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也可以把運河比作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河、智慧之河,因為她融會了這個大民族的眾多聰敏。我們應該記住︰中國人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學會了修建運河,修了兩千五百多年之久!大運河的開鑿是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千百萬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科學成就、智慧與創造。運河帶給我們的,確實很多,很多······

19 大運河變遷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在揚州修建了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 這也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
公元587年,在邗溝的基礎上,隋文帝楊堅在揚州開山陽瀆,對邗溝進行裁彎取 直,進行漕運。 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從鄭州西北到盱眙,并重修山陽瀆。 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永濟渠,南引沁水入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 公元610年,隋煬帝重開江南運河,自鎮江直達杭州,共八百余里。至此,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為終點的南北大運河已經形成。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濟州河開鑿成功,從濟寧到東平縣共150里。

20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六月,會通河開鑿成功,從東平縣安山到臨清的御河,共長250里,此段是大運河地勢最高的一段。
至元三十年(1293年),從通州到北京積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長一百六十余里。這樣,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駛到北京城內,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考的銅瓦廂決口,致使京杭運河南北斷流。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漕運完全廢止,大運河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 新中國成立后,制定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划,開始了對古老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對運河很多區段進行了疏浚、擴展,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 目前,大運河全程雖不能通航,但季節性通航里程已達1100公里,對分擔津浦鐵路的貨流,特別是承擔煤炭、建材、鹽、日用工業品、糧、油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中短途運輸任務,對發展地區經濟,加強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1 大運河開鑿 大運河的開鑿是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據記載,大運河是由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開始鑿造的,經過兩漢至南北朝相繼擴建,到隋煬帝楊廣時期初具規模,之後又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再次擴建,基本形成現在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成功不僅打開了南北河運的通途,也促成南北經濟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形成。今天,大運河的南北水路運輸功能仍然發揮作用,並成為“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的唯一通道。大運河在歷史上扮演着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地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原地區初具規模了。

22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將這五大水系聯結起來。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工程最大,航線最長的人工河。它比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鑿於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長170公里)長十倍,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開鑿於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長81.3公里)長二十多倍;它和萬里長城,都是古代中國迄今並存,蜚聲國際的大工程。 開鑿運河,並非一朝一代所能完成。這一中華大地上功績顯赫和影響深遠的偉大工程,開創於春秋時期,高潮於隋代,竣工於元代。

23 開鑿運河的動機 有人說:“搞清了運河的歷史,也就知道了大半個中國歷史。”這句話說的並不過分,世界上還沒有哪條運河或其他交通線,能如此長久而又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過程。大運河形成後的一千四百年間,對國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開挖運河的直接動機大都源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隋朝結束了近千年分割混亂的局面,實現全國統一。為了鞏固政權,並有效地統治這塊幅員廣大的國土,急需一條連結中原京都並伸向南北兩端的運輸通道,於是傾全力開挖運河。令一個動機則是為了漕運。我國的政治中心長期位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帶,這一地區由於連年戰亂,田園荒蕪,無法就近滿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而南部長江流域因自然環境較好,加上春秋以來大批黃河流域居民因逃避戰亂南遷,使這一帶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國家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相脫離的局面。運河成為朝廷的生命線,政權鞏固的基石。綜觀我國歷史上許多重大政治和軍事事件莫不和運河有關,因此,歷代君王無不把治運當成頭等大事。

24 一直以來,運河僅限於一條供皇宮朝廷專用的後勤補給線,老百姓稱為“貢河”或“運糧河”。它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也僅限於兩頭。一是適度促進江南農業和手工業的增長;另一則是保障了京城的繁華,對沿線經濟的影響並不大。運河對我國經濟產生推動作用始於宋末,盛於明,清。在我國東部地區構築了一條以運河為軸心,長達1800公里的運河經濟帶,並成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在。 宋末以後,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業自給有餘,以紡織業為主的手工業向小規模作坊發展,商品生產有所發展,對運輸的要求與日俱增。同時,隨着北方農業的發展,朝廷對江南糧食的仰給程度降低。統治者開始容許商船航行,也容許官船(即漕船)捎帶一定比例的土產在沿途交易,其比例逐年增大並免稅。因此,這條專供皇朝的“貢河”,很快變成一條促進商品流通,為全社會服務的運輸大動脈。反過來這條量大價廉的運輸通道又強有利的推動了沿線的商品生產。在運河的南端,以絲棉紡織品為主的手工業產品供應範圍已不限於朝廷,而是面向全國,生產規模擴大。 明,清兩代,運河的年運輸總量估計在約在4000萬擔左右,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由此可看出運河經濟帶的繁華程度和在國家商品經濟中所佔份量。沿運河出現的一系列城市,至今仍是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25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們的祖先大都沿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生活。因相距遙遠,加上自然地理條件和發展先後不同,相互之間在性格,風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運河的最大貢獻是在這兩大水系之間架設了一條南北通道。千百年來南北各民族就是利用這條通道頻繁交往,相互了解和學習,最終導致融合,進步。沿運河隨處可見的歷史人文景觀,是運河文明的一個組成成分。例如江南特有的玲瓏,雅致,小橋流水園林建築,搬到了北京,秀麗的頤和園和圓明園與粗獷,豪放,莊重的宮廷建築分庭爭艷,甚至同園相輝。我國所創的拱橋寶塔等建築沿運河兩岸,隨處可見並不斷創新。發達的經濟,迷人的風光,五光十色的民族風俗,使京杭運河成為文學藝術的搖籃,許多歷史名著的作者誕生在運河岸旁,各種戲曲繪畫雜技等文藝精品也沿運河應運而生。運河在促進中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貢獻,不少國家向我國這條“皇帝運河”學到了挖運河,建船閘技術,仿之而行。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絲綢和瓷器不光產在運河帶,且多為運河轉運。

26 人們常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也可以把運河比作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河,智慧之河,因為它融會了這個大民族的眾多聰敏和智慧。大運河的開鑿是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千百萬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科學成就,智慧與創造。若沒有大運河,我想中國的歷史會因此而失色不少,歷史上許多朝代的生存和發展跟大運河都有着極密切的關係,運河在歷史上扮演着極重大的角色,一旦運河的通航情況不理想,整個國家的發展必定受到影響,所以國家的統治者向來特別注重運河的開發及整治。由於交通的發展,現在的大運河它的重要性或許不像從前一樣對國家有那麼重大的影響力,不過它還是有其歷史價值的,所以對於大運河的修築整治和運河邊的歷史遺跡的保護更顯的重要。總而言之,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大運河一直是國家的運輸大動脈,它使中國歷朝歷代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也使南北之間的差距逐日縮小,不論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深刻影響我們國家和民族,大運河在歷史上的角色實在是不容我們忽視。

27 歷史學家對大運河的評價 諸多歷史學家對運河文化一直存有批評之聲。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大運河這一為世界廣泛接受的名稱,所表達的含義卻是錯誤的。因為大運河由几個不同的河道組成,各自流經的地域與擁有的歷史資源均不同,如果未加保留地接受使用,會忽略許多相關而又必要的細節而步入歧途。他首先否定了“大運河”的“大”字。 對于工程的難度,他認為“在長江三角洲,地下水位非常高,開鑿運河并不是一項震撼世界的工程,非常平凡。”他認為,江南一帶運河維護較易,所以迄今仍有生命力。“在很多地方大運河所起到的作用差強人意,而其所以在漫長的歷史中被賦予了突出的地位,不得不歸之于觀念的力量”。 甚至還有人認為,運河網看似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交通的整體問題,但是取代了沿海交通的發展,并在觀念上“套牢”了人們,在更大的意義上是負面的。這種觀點看來,中國沿海在歷史上一直沉寂,很長時間沒有大的城市出現,跟運河有著直接關系。

28 他們認為,比如運河遇到南方的湖泊,都另修河道,而不從湖泊裡過,理由是回避風浪﹔運河阻止了很多河流的入海,最典型的是淮河,運河大壩讓淮河形成了巨大的洪澤湖,不能入海導致生態系統和水利系統的破壞﹔淮河上中游15.8萬平方公里的洪水匯于洪澤湖后,洪水出路嚴重不足,每次洪澇都給淮河下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持續到1999年國家實施淮河入海工程﹔運河上古代有無數的閘門,靠它們來調節運河水位及提升船只,而每過一個閘門都需要疏通關系,獲得優先通行,否則需要等數日至月余不等。古代閘官、漕兵、各色官吏、行商,在運河這條絕對平穩的河流里,進行著人際關系的搏弈,也催生了清朝船工之間的幫會組織,影響所及,直到民國時期。 然而鐵路和公路以及航空的發展,使得運河不再是主要運輸渠道,鐵路沿線興起了大批的城市和村鎮,文化也在隨時代發生著深刻變化。運河沿岸的城市,也相對衰落了。人們在臨清看到的是稀少的人流、在濟寧聽到的是對運河的回憶和留戀。雖然在南方,運河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北方,則普遍早已干涸。 但是,大運河作為歷史和文化的縱深,仍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作為。

29 析論 許多人都認為長城是中國至古以來最偉大的工程。
然而,我們卻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大運河。長城在荒山野漠修起一條橫貫東西的萬里屏障,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入侵者;大運河則是在大江南北之間,利用自然河流開渠引水修成一條人工河,最初目的也是為了運兵送糧打仗。雖然性質相似,但意義完全不同。長城固步自封,給敵人設置難以逾越的屏障的同時,也阻止了自己對外的交往和聯繫;而大運河則貫通南北,大大加強不同地區的溝通。 而且,大運河對中國文化與經濟起了重要作用,連繫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30 九項共通能力 引言 協作、溝通 2. 中國五大運河 (刊溝、鴻溝、靈渠、汴渠與京杭大運河) 運用資訊科技、自我管理 3. 隋朝大運河
(永濟渠、通濟渠與江南運河) 運用資訊科技、自我管理、創造 4. 元朝大運河 5. 大運河的建築 運用資訊科技、協作 6.大運河開鑿 運用資訊科技、運算 7. 大運河變遷史 協作、自我管理 8. 開鑿運河的動機 研習、批判性思考 9.. 歷史學家對大運河的評價 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 10. 析論 溝通、批判性思考

31 完結


Download ppt "高級中國歷史科 2006 優質課業之專題報告 中國大運河 組員:陳 婷(7) 許嘉智(11) 吳海燕(23) 黃嘉興(2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