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管理学原理 尹建华 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管理学原理 尹建华 副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管理学原理 尹建华 副教授

2

3 第二节 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管理思想自古就有,在早期,主要体现在治国、治军和教会管理方面。
只有在过去几百年里,尤其是18实际下半叶工业革命以后,管理才被系统地研究,成为一门知识体系和学科。

4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1)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经济人”观点 3)管理中的控制职能

5 2、欧文的人事管理革命 1)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分成两个阶段 2)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先驱,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致力于改善工厂的工作条件和职工的家庭生活状况 以工厂为中心的社区的社会改革 2)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先驱,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3)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要重视人在工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6 3、巴贝奇的作业研究与报酬制度 1)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可能制定出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
2)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关于分工的思想,通过时间研究和成本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并提出脑力劳动也同体力劳动一样地可以进行分工 3)在劳资关系方面,强调劳资协作,强调工人要认识到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方面。巴贝奇提出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固定工资+利润+奖金),即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

7 二、西方近代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个人简介

8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作定额原理:科学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制定合理工作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标准化原理:制定并使工人掌握标准科学的操作方法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的原理:为工作找到“第一流”的工人 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实行“职能工长制”,具有减少培训时间、明责高效、减低生产费用等优势 实行例外原则:高级管理人员要向下授权,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只保留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心理革命: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实现小农意识社会化大生产意识转变

9 3)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缺陷:“经济人”的假设忽视人的社会性;过分重视个人效率,忽略集体、整体问题;等等。
积极意义:从经验管理上升科学管理;标志管理学成为一门学科;实际上的确提高了生产效率。

10 2、其他人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1)亨利·劳伦斯·甘特 发明了甘特图 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补充了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不足
强调工业教育,重视人的因素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11 2)吉尔布雷斯夫妇 3)哈林顿·埃默森 毕生致力于研究通过减少劳作中的动作浪费提高效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学第一夫人 设计了直线-参谋组织
提出了十二个组织效率原则

12 1、“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基本职能
(二)组织管理理论 1、“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基本职能 任何企业都存在六种基本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员工在企业的层次越高,管理活动的分量越重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大力倡导学校管理教育

13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劳动分工:分工不只限于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 权力与责任:权力分为正式权力和个人权力:正式权力来自职位;个人权力来自个人特质。个人权力要成为正式权力的补充。权力和责任是相互的。 纪律:任何组织都要有统一纪律,不能出现任何人例外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合理,尽量做到企业和成员都满意 集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集中和分散程度

14 跳板原则:一般情况不能违反等级链原则,但特殊情况可以通过法约尔桥确保沟通信息为真
秩序: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等都有一个事先选择好的位置 公平 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 人员的团结:坚守统一指挥的原则;预防滥用书面联系和对格言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风险

15 2、“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等级、权力和行政体系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2)权力是任何组织的基础。它有理性-合法权力、传统权力和“神授的”权力三种,而理性-合法权力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16 3)“理想”的含义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合理而非最合乎需要。之所以称之为“理想”,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
明确分工 职权等级 正式选拔 职业管理 规则和纪律 非人格化

17 (三)行为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广泛流传和实际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古典管理理论多侧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对人的因素注意较少,把人当作机器用,加剧了社会矛盾。工人的觉醒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危机的出现,使得依靠传统的科学管理来提高效率的难度加大,行为科学应运而生。早期的行为科学被称为人际关系说,1949年后才被确定为行为科学。

18 1、霍桑试验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微不足道;人的心理状态可能是影响效率最重要的可能因素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督导方法的变更使得员工态度改善,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确立新型领导方式非常重要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担心自己被排斥,工人会自觉维持非正式定额;工人对职位高的领导比较尊重,也存在顾忌心;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且影响和内控自己的成员

19 2、人际关系学说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因此,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和管理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且对生产效率影响很大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20 3、行为科学的发展 1)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国际会议,决定将这一学科定义为行为科学 2)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强调以人为中心研究管理问题,重视人在组织中的关键作用 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主张在组织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改变上下级关系,由命令服从变成支持帮助,由监督变引导,实行组织成员自主自治

21 3)主要成果 马斯洛(A.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X-Y”理论 弗鲁姆(Victor H. Vroom)的期望理论 麦克利兰 (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

22 三、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从各自不同背景、角度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将这种管理理论林立的现象形象地成为“管理理论丛林”。

23 (一)社会系统理论 1、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简介 2、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协作系统。经理人员是最重要因素,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并维持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促使组织每个人都能做出重要贡献;明确组织目标。 2)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且非正式组织具有双重作用。 3)组织存在有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与良好的沟通。 4)组织效力(实现目标的能力)和组织效率(组织目标满足成员目标的程度)原则。 5)权威论。权威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下级的认同。权威存在的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理解命令;相信指令与组织宗旨的一致性;认为指令与个人利益不矛盾;其体力和精神可以胜任。

24 (二)决策理论 1、代表人西蒙简介 2、决策理论要点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且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3)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有限,分权也是必需的。

25 1、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和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 2、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三)系统管理理论 1、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和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 2、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3、主要观点 1)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2)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3)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会因为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会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26 (四)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英国的特里·司特(E.L.Trist)及其在美国塔维司托研究所中的同事根据对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研究的结果认为,要解决管理的问题,仅仅分析社会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技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他们发现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和群体行为、个人态度都有很大的影响,认为管理绩效以至于组织绩效的好与差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关系,而且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技术环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投入应用研究的今天更是如此。

27 (五)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又称为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E.S.Buffa)等人,伯法的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工具,以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管理问题,着重于定量研究,为管理决策寻得一个有效的数量解。该理论还提倡依靠电子计算机管理,提高管理的经济效率。管理科学理论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研究复杂的管理问题,以便确定正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行动方案。

28 1、代表人物:美国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和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 2、主要思想:
(六)经验主义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和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 2、主要思想: 1)他们强调通过分析经验(通常为案例)来研究管理,主张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式各样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就能理解管理中的问题,自然就能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2)经验主义的主要观点 关于管理的性质。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的技巧,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活动和知识领域。 关于管理的任务。经理在做出每一决策和采取每一行动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29 (七)权变理论 1、形成时间:上个世纪70年代 2、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以及英国学者伍德沃德等人。
3、核心思想: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的管理方法,要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方案和方法。 4、主要观点: 1)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 2)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3) 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0 1、战略管理理论萌芽于20世纪的20年代的美国,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冷落,90年代重新得到重视。
(八)战略管理理论 1、战略管理理论萌芽于20世纪的20年代的美国,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冷落,90年代重新得到重视。 2、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经典战略理论阶段——强调企业战略要适应外部环境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1976);《战略管理理论》(1979)

31 2)产业结构分析阶段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 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新进入者,替代品威胁,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中

32 3)核心能力理论阶段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公司的核心能力”,《哈佛商业评论》,1990 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五个方面:价值性,异质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延展性

33 (九)全面质量管理(TQM) 1、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组织成员受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 2、发展过程
1)20世纪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初,费根堡姆(通用电气公司)和朱兰提出“全面质含量管理”的概念 3)该理论最先在日本被接受,80年代在欧美受到重视

34 3、三层含义 1)全面管理 2)全过程管理 3)全员管理 4、主要内容 1)关注顾客 2)持续改进 3)关注流程 4)精确度量 5)授权员工

35 (十)精益管理思想 1、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
2、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 (Lean Thinking),其核心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服务。

36 3、精益管理的内容 1)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结构:利用工业社会的规模优势和信息社会的信息低成本优势,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
2)变“成批移动”为“单件流动”,生产方式采用“准时制(Just In Time,JIT)生产”,促进消除不良产品、缩短生产周期以满足市场多变需求和降低库存等优势呈现。 3)生产由顾客拉动 4)精髓——消除产业价值链的Made(耗费资源而不创造价值)

37 四、企业再造 1、产生 2、创始人及其代表作 3、核心思想 4、主要观点:
20世纪90年代,美国 2、创始人及其代表作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再造公司》(1993) 3、核心思想 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4、主要观点: 1)工作流程是企业重构的出发点 2)“同步工程”:将过去的顺序完成的工程整合同时进行,压缩时间成本;组织、人才(从专才变成通才)、规章制度也随之相应改变

38 (十一)学习型组织 1、定义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2、创始人及时代表作 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

39 3、建立学习组织的途径——“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
4)开展团队学习——组织化学习或交互学习 5)核心是系统思考


Download ppt "管理学原理 尹建华 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