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主題三 生命的軌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主題三 生命的軌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題三 生命的軌跡

2 〈菩薩蠻〉 韋莊

3 註釋 1、紅樓:本指豪門富家的住所,後轉為婦女居處的通稱。白居易〈秦中吟〉:「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 2、流蘇帳:一種帷帳,以五彩羽毛或絲線製成。王維〈扶南曲〉:「翠羽流蘇帳。」 3、金翠羽:琵琶的飾物,在捍撥上,現今日本所藏古樂器可證。 4、爐邊人:此以當爐賣酒之卓文君,比喻江南之美女。 5、未老莫還鄉:此乃反語,意謂:老仍要還鄉。

4 註釋 6、春漏:借指春宵。漏為古時計時之器。韋應物<聽鶯曲>:「還棲碧樹鎖千門,春漏方殘一聲曉。」 7、呵呵:笑聲。

5 註釋 8、魏王堤:是唐時名勝之一。洛水流入洛陽城内,經過皇城端門,又經尚善、旌善兩坊之北,南溢为池,貞觀中賜魏王泰,故名魏王池,有堤與水相隔,名魏王堤。此處魏王借指唐朝。 9、君:表面上與第一首的「美人」呼應,實質上指的是唐朝君王,隱現出對故國的思念。

6 註釋 10、見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頁99。 11、劉冀、魯晉:「此詩將發人深省的哲理寓於生動的形象和淒涼的意境之中,景、情、議論熔為一爐。」見《翹楚之吟──先秦兩漢詩歌卷》(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1版2刷),頁193。

7 註釋 12、許曉晴:「文學的悲涼本於人生的悲涼。游子們既無法求得生命的亮度──入仕,亦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長生,只能轉向對生命密度的追求,即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包括對功名的追求,…對享樂的追求,…對戀人的思念。」見〈論《古詩十九首》的生命意象與主題〉,《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57。

8 課文 紅樓1別夜堪惆悵,香燈半捲流蘇帳2。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3,絃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其一)
紅樓1別夜堪惆悵,香燈半捲流蘇帳2。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3,絃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其一)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爐邊人4似月,皓腕凝雙雪。未老莫還鄉5,還鄉須斷腸。(其二)

9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其三)
勸君今夜須沈醉,樽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6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7,人生能幾何。(其四)

10 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8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9君不知。(其五)

11 寫作背景 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生於唐文宗開成元年(西元836),卒於蜀高祖武成三年(西元910),年七十五歲。他一生都籠罩在晚唐紛亂的世局中,黃巢之亂對他而言,更是一大衝擊,四十四歲時,應舉入長安,卻因黃巢兵至,身陷重圍。三年後,在洛陽作〈秦婦吟〉詩,寫下自己目睹的戰爭慘況,因此得到「秦婦吟秀才」的稱號。

12 不久南遊,輾轉江南達十年之久,五十九歲才中進士,六十二歲被任命為「判官」,第一次入蜀詔王建罷兵;六十六歲第二次入蜀,因中原戰亂不已,留蜀為王建掌「書記」。六年後唐亡,王建稱帝,韋莊為宰相,一切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卒諡文靖。因在成都時曾居杜甫草堂故址,故詩集號《浣花集》。韋莊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及詞人,與溫庭筠齊名,世以「溫韋」並稱。他的主要成就是能在晚唐輕靡的詞風下另闢蹊徑,以疏淡秀雅的風格,特出於當代,成為晚唐詞壇的一股清流。

13 本文選自《花間集》,是他晚年(約六十六歲時)在蜀追憶平生舊遊的詞作。韋莊生逢亂世,又屢次考進士不第,一生的遭遇曲折艱辛,總在為求食求仕而奔波勞苦,因此他前期的作品充滿了身世之感;他生命中的轉折點在五十九歲中進士那年,可說是位晚達的作家,因此他後期的作品多憂國嘆時之作。而他的〈菩薩蠻〉五首,在內容上,可視為他一生經歷的縮影;在藝術技巧上,有極佳的表現手法,可說是韋莊的代表詞作。

14 閱讀鑑賞 一、取材:生平的遊踪。 二、主旨: 韋莊〈菩薩蠻〉五首的主旨安置及顯隱如下表所示:

15 〈菩薩蠻〉 安置 顯隱 主旨-思歸 其一 篇首 全顯 別夜惆悵之情 其二 顯中有隱 江南好(不得早歸之痛) 其三 篇外 全隱 無家可歸之痛 其四 篇腹 主人情深(滯蜀不歸之無奈) 其五 篇末 歸唐無望之恨

16 在「思歸」的總旨之下,各首的主旨分別由「別夜的惆悵」(起),而「不得早歸之痛」(承),而「無家可歸之痛」(承),而「滯蜀不歸之無奈、沈醉」(轉),而「歸唐無望之恨」(合),詞意發展層次井然,能依起承轉合的結構安排,從而連貫成一有機體,實不可任意分割。

17 三、五首分述:   第一首,主旨在寫「別夜的惆悵之情」。韋莊開門見山地以「紅樓」句揭出主旨,第二句則以室內「流蘇」、「香燈」等精美香艷之景詳寫首句「紅樓」這一夜別的所在,且以香燈未滅、帳已半捲寫離人的通宵不寐,於是所有的春宵繾綣之情,便都化而為離別惆悵之感。以上是總說的部分。至於第三句以下則是「分說」,分別具寫門外淚別的惆悵及樓上辭別的惆悵。

18 先就「門外淚別」言,包括「殘月」二句,其中「殘月」點明時間,「門」則是空間,作者在天邊掛著殘月的清晨出門,準備離去;而「美人」句則從對面著筆,敘述美人流淚送別的情形,其實作者自己也是依戀不已。再就「樓上辭別」言,包括下片四句,寫樓上辭別的惆悵之情,在事件發生的順序上,其實是先於「門外淚別」的,理應置於其前,作者在此採取「逆敘」的手法,更能顯現他在追憶這些場景時恍惚惆悵的心緒。

19 而這四句之中,以「金翠羽」三字實寫琵琶之美,以「黃鶯語」比喻琵琶絃音之美,更增添作者的留戀及傷感之情。末二句「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是美人彈琵琶的絃外之音,美人勸作者「早歸」,原因是「綠窗人似花」,花雖美麗,卻也易謝,遊子稍一蹉跎,美人如花的容顏很快就凋謝了!使作者更增加了一份警惕之心,而早作歸計。

20 第二首結構與第一首同,皆為「先總說後分說」的演繹結構寫成;所不同的是,此首形成雙軌,在篇章的結構變化上,較單軌更豐富。本詞開頭二句為「總說」,「人人盡說江南好」即主旨所在,是第一軌;正因「江南好」,所以第二句接著說「遊人只合江南老」,是第二軌,二句為因果關係。韋莊四十八歲至五十八歲之間一直寄居江南求食求仕,其間長達十年之久,對江南自然有無限思念之情,因此,追憶之時,便從江南的「好」切入。

21 至於「分說」,則從「春水碧於天」至詞末「還鄉須斷腸」。其中「春水」句起四句呼應「總說」的第一軌(江南好),具寫江南之好,所以也是「因」:「春水碧於天」具寫江南的第一個好──景致美,春水碧綠與天色相映成趣;「畫船聽雨眠」具寫江南的第二個好──生活閒,在畫船中伴著雨聲悠然入眠;「爐邊人似月」二句具寫江南的第三個好──女人美,賣酒的女子貌美如月,舉手投足間露出的手腕白晳如雪。江南有如此美好的三個特點,當然值得終老於此。

22 因此,末二句便呼應「總說」的第二軌(江南老),寫「果」,但這個「果」,表面上看是因為「江南好」,令人流連忘返,如果現在還鄉,會因思念江南而「斷腸」,所以未老不還鄉,而實際上是因為中原正遭受黃巢之亂,有家歸不得,正如唐圭璋所說: 「未老」句陡轉,謂江南縱好,我仍思還鄉,但今日若還鄉,目擊離亂,只令人斷腸,故惟有暫不還鄉,以待時定。情意宛轉,哀傷之至。(《唐宋詞簡釋》)

23 因此,有家歸不得之恨,才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思。而這份惱人的情緒,以「先果後因」的逆向結構展現,能配合作者此時心情的逆轉變化,使「斷腸」之苦更趨濃烈;且「因」的最後出現,也較能挑起讀者的期待感,使作品產生更深的感動力量。

24 第三首為「今-昔-今」的結構,這種時序上的交錯安排,能使篇章產生逆敘、順敘的虛實變化。此首承上一首而來,上首「江南好」是別人所說,此首的「江南樂」則是在離開江南後才深切體會的,作者在起句「如今卻憶江南樂」即生發此一回憶江南樂事的話題,是「今」的部分,此時他身在蜀地,憶起當年江南樂事,有很強烈的今昔之感。

25 自第二句「當時年少春衫薄」到第六句「醉入花叢宿」則進入「昔」的時空裏,具寫江南的樂事,此部分又形成「景事」的結構:由「當時」二字將時間回溯至過去,以自己的春衫飄舉為年輕瀟灑的標幟,展開他的尋芳樂事;第三句「騎馬倚斜橋」至第六句「醉入花叢宿」四句,開始具寫他在江南的樂事──美人伴醉,因作者風采動人(以「騎馬」、「倚橋」的英姿呈現),所以引來滿樓紅袖(美人)的招手;又因美人的招引,所以作者便醉宿美人住處了。

26 這四句在空間景物的處理上,是由室外的「斜橋」美景,轉移到室內的「翠屏金屈曲」(翠屏飾以金環紐)的華美擺設上,這種「由遠而近」的設計,使得室內發生的「事」(醉宿花叢)得到最大的注意,此時作者的快樂愜意更加可以想見。結尾二句「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又將時間拉回現在,是「今」的部分。此二句是作者在蜀地的假設之筆,意即:如果有重遊江南的機會,即使終老也不還鄉,語氣似很堅決,但這只是表面的意思。

27 這時,唐朝已亡,作者深知已無家可歸,所以才以此語反襯他心中的悲苦。俞平伯評此二句說:
把話說得斬釘截鐵,似無餘味,而意卻深長,愈堅決則愈纏綿,愈忍心則愈溫厚,合下文觀,此恉極明晰。若當時只作此一章,結尾殆不會如此。(〈讀詞偶得〉,《唐宋詞選釋》) 也認為此二句除了表面的意義之外,有其更深長的內蘊。韋莊以「由因及果」的順推中,故作誓言要終老江南,其實有無盡的思鄉之情在其中。

28 第四首,寫主人情深,也暗示了人生苦短、卻仍滯蜀不歸的無奈。前四句是「總說」,主要在藉蜀主殷勤勸飲來寫作者感受到的蜀主情深。此部分又形成「先賓後主」的結構,「賓」的部分在一、二句,敘述蜀主勸酒的內容,蜀主勸作者暫時沈醉,趁著美酒當前及時行樂,可以忘卻縈繞在作者心頭久久無法釋懷的「明朝事」(歸鄉);而三、四句是「主」的部分,也是本篇主旨所在,是就作者本身的立場來說,國已滅、家已破既是事實,明朝之事是不可期、不可訴說的,在蜀主的厚情盛意之下,就以酒感謝他的深情招待吧!

29 至於「條分」則在下片四句,其中「須愁」二句是「賓」(蜀主),具體寫出蜀主勸酒的理由:因春宵苦短,當及時飲酒行樂;接下來的「遇酒」二句,是「主」(作者),寫作者化感謝之心為實際的飲酒行動──笑飲主人斟滿的金杯酒。這二句在敘述上,一改前面「由因及果」的順敘方式,而以「由果及因」的逆敘方式呈現,很能突顯出作者此時淒楚悲哀的心情:「呵呵」只是空洞的笑聲,没有真正歡笑的感情,只有強顏歡笑的辛酸。

30 而末句「人生能幾何」,表面上看來,似乎是領悟了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的道理,其實是故作曠達,有著極沈痛的故國之思。全篇雖在室內,但全是男子口吻,充滿豪邁之氣,具有陽剛之美。

31 第五首結構上最大的特色在以「時空交錯」的方式呈現──表面上是寫空間,其實時間含藏其中:寫「洛陽城裡春光好」、「柳暗魏王堤」,即暗寫昔日時光;表面上是寫時間(事件),其實空間含藏其中:寫「洛陽才子他鄉老」、「此時心轉迷」,即是暗寫作者此時身處四川。在時空的交錯、融合中,作者身處異鄉的無奈及對故國思念的迷亂之情就生動地展現出來了。葉嘉瑩對這樣的結構有類似的看法:

32 韋莊這首詞開端四句,一方面是寫洛陽,一方面是寫他鄉,「洛陽城裏春光好」,「柳暗魏王堤」是洛陽;「洛陽才子他鄉老」,「此時心轉迷」是他鄉,「洛陽城裏春光好」是昔日,「此時心轉迷」是今日,四句是兩兩對比的呼應,都是今日此時對洛陽的回憶。(《唐宋名家詞賞析》)

33 這段話即點出這四句之間形成了兩兩對比呼應的雙軌結構。再就「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來說,起首二句是「總說」,且形成「先昔後今」的雙軌結構,第一軌是「昔」,即「洛陽城裏春光好」句,作者以回憶起筆,思念的地點是洛陽,泛寫洛陽的春光是最美的;第二軌是「今」,即第二句「洛陽才子他鄉老」,時間拉回到現在,空間也移轉到四川,總寫作者必須終老他鄉的悲哀。

34 第三句到末句都是「分說」,也以雙軌進行:第一軌是第三句「柳暗魏王堤」,承「總說」的第一軌而來,具體寫出洛陽最美的魏王堤,堤上濃密的柳樹更勾起作者當年離別的傷感回憶;第二軌是第四句至第八句,承「總說」的第二軌而來,具寫今日必須「他鄉老」(終老四川)的迷亂心情,陳弘治在《唐宋詞名家析評》中,也分析這樣的結構說:

35 「柳暗魏王堤」直承首句「春光好」作具體的描寫,「暗」字正寫柳之濃密。「此時心轉迷」則承接第二句而來,蓋當年的洛陽才子,此時在「他鄉老」,回憶昔日洛陽的美好時光,豈有不滿心迷惘者乎?
可知這雙軌式的結構,頗能由時空交錯的敘述之中,帶出作者的「滿心迷惘」之情!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心轉迷」是「虛」筆,寫作者因思念家鄉而「心迷」;緊接著的四句是「實」筆,具寫作者「心迷」的情緒是「恨」、「憶」交織的,

36 而此情緒又是由目前之景物引發的: 「桃花春水綠」是作者眼前的四川美景,由於極似故鄉春日的美景,更加深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水上鴛鴦浴」則以「鴛鴦」的意象寫他的相思之情。末二句「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是直接吶喊出心中的悲苦,「殘暉」的意象可以指相思,也可象徵王朝的滅亡消逝,而主旨「歸唐無望之恨」,就在作者眼前「景物」的烘托之下,呼之而出了。

37 延伸閱讀 1.《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回顧自己的生命軌跡(毫無成就)]
迴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38 [賞析](參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臺北:純真出版社,1982)
本詩主旨在表現「立身不早、沈淪失意」10的心情。作者藉由自然界客觀景物的盛衰變化,聯想到人生的短促;並進一步感慨自己的一無所成,在失意之苦的情緒中,寓理於情,寄託應及時努力以求得榮名之理11,是採「先景後情」的結構寫成的。「景」的部分,自篇首至「焉得不速老」六句。

39 在此,先以「迴車駕言邁」二句,用《楚辭.離騷》「迴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的辭意,刻畫出作者駕車行遠、孤苦失意的形象;再以「四顧」四句,寫在春風的吹拂搖動下,四周廣大無邊的野草全是新生的,使趕路的作者發出人生苦短的悲嘆!因此形成「先圖(焦點)後底(背景)」的結構。然後,由「景」入「情」,以「盛衰各有時」六句,寫作者因眼前之景而感受到的深沉哀傷。

40 先以「盛衰」二句,寫自己未能及早建功立業;從而引出「人生」四句的失意之苦,並道出了應及早努力、求得榮名的人生感悟,形成了「先因後果」的結構。詩中「景」(實)、「情」(虛)兩種組織材料的力量,依時間先後出現,從具體客觀的景物快速的新陳代謝,聯繫到抽象的人生思維,在實與虛的材料互相呼應、連絡之中,作者對現實功名追求不得的失意之苦12,便更呼之欲出了。據此,可畫成如下的結構分析表:

41          圖(駕車行遠):「迴車 駕言邁」二句 景(草代謝快)          底(百草代謝快速): 「四顧何茫茫」四句          因(立身不早):「盛衰 各有時」二句 情(失意之苦)             果(殁無榮名):「人生 非金石」四句

42 2.余秋雨《霜冷長河》(節選):[對生命各階段軌跡的論述]
[賞析] 對青年、中年、老年各個人生階段,該有怎樣的生活態度與運轉軌跡,能以諸多妙喻加以形容與說解,字裏行間充盈著生命的智慧,以及對生命的通透思維。


Download ppt "主題三 生命的軌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