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山林之美─太魯閣 學生:5年5班 6號 姓名:鄧宇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山林之美─太魯閣 學生:5年5班 6號 姓名:鄧宇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山林之美─太魯閣 學生:5年5班 6號 姓名:鄧宇辰

2 封面 目錄 研究動機 地理位置 地形 氣候 自然生態 歷史緣起 人文 山林之美 生命動脈─立霧溪 山中精靈 鳥類 昆蟲 爬蟲類 兩棲類 哺乳類 水生動物 心得感想 資料來源 封底

3 研究動機 因為我認為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個很棒的景點,它擁有好山好水,有奇特的峽谷地形,以及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天然資源,是個值得讓我認識、了解的地方呢!

4 地理位置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在花蓮、台中、南投三縣,範圍涵蓋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外圍山區為主蘇花公路和中橫公路交接處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區入口,也是非常著名的景點,很多遊覽太魯閣的行程都由此處開始,在入口處的遊客中心提供有詳盡的太魯閣地質、生態及旅遊資訊,並設有有趣的彩繪烙印及各樣戳章。

5 地形 太魯閣的地質堪稱是中央山脈東側地質區域的縮影,主要有大理岩、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變質岩所構成。其中,大理岩是台灣已知出露地表最古老的岩層,形成年代可追溯至二億五千萬年以前。根據已發現屬於古生代的紡錘蟲、珊瑚等化石及中生代的溝鞭藻化石推斷,當時的太魯閣是地處熱帶的淺海環境,由海洋生物、陸地沖刷入海的沉積物和海底火山噴出岩漿及灰燼累積厚達數千公尺的沉積物,後來經由變質作用生成現今太魯閣峽谷常見的大理岩、片岩及片麻岩等岩石。台灣島因地殼運動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造成快速的河流下切侵蝕速率,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太魯閣峽谷地區每年以超過○.五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切穿了三角錐山的支稜,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

6 氣候 太魯閣國家公園海拔分佈高度自海平面到3742公尺之高山,受地形、地勢之變化差異,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及氣象萬千的景觀並蘊育豐富的生態資源。區內的山地地形,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公園內一千公尺處之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七.五度,主要在中橫公路天祥以東一帶;二千公尺處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二.五度,主要在慈恩以東,及立霧溪峽谷區上方之高山。但在合歡山、南湖大山及奇萊連峰一帶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其年平均溫則降為攝氏七.七度,冬季一、二月間溫度多在攝氏零度以下。由於氣溫之垂直變化,高山地區冬天可賞雪,中海拔地區則為夏季避暑勝地。地區內年雨量均在二千毫米以上,五百公尺以下之河谷平原,年雨量及雨日都較少,冬季略乾,降雨強度弱。一千公尺至二千公尺山區,冬夏兩季雨量及雨日較多。

7 自然生態 在面積遼闊、山高谷深、植被豐富、生態複雜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裡,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至少有46種哺乳類、146種鳥類、34種爬蟲類、15種兩棲類、21種溪流魚類、逾900種昆蟲、蝦類16種、蟹類6種,其中包含許多台灣特有種,部份已瀕臨絕種,極需要加以保護。 生態系是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依賴,所形成的一個穩定系統。簡單的說,組成生態系的成分包括植物群落、動物群落、土壤、日光、氣溫、溼度等,而這些又受地理位置與地形所左右。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地形特色是山高谷深,海拔落差達3,700多公尺,氣候呈現了亞熱帶到寒帶的變化,因而植物相豐富,維管束植物總計1,908種。其中單子葉植物355種、雙子葉植物1,166種、 裸子植物17種、蕨類植物370種。各種林型的垂直分布完整,孕育出相當可觀的動物種類與數量。

8 歷史緣起 根據文獻記載,太魯閣的山林交織著猶如蛛網般的古今道路系統,有原住民的獵徑、清代的北路、日治時代的合歡越嶺古道及臨海道、台灣光復後的蘇花公路、中橫公路、台電施工道,以及國家公園的健行步道等。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最早的一條官方修築的路—北路,即清同治十三年(1874)闢築北、中、南三路,其中的北路即今稱之為蘇花公路。北路北起蘇澳,南迄花蓮志學全長一百七十四公里。而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堪稱是一條手工雕鑿而成的公路,也是台灣第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公路。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七月七日正式開工,期間經常受到颱風、地震與豪雨的威脅,時聞人員傷亡,耗費四億三千萬元,終於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五月九日全線通車,其主線東段起自太魯閣閣口,溯立霧溪而上,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之主要道路,讓世人得以一窺太魯閣磅礡靈秀的美景。

9 人文 人類究竟在何時進駐立霧溪流域?推測約公元前後,一群具有麒麟、卑南文化混合相的人進入立霧溪口的富世階地(富世遺址),生活其間,成為太魯閣第一批住民。而大約在十七世紀左右,原居濁水溪上游的賽德克群的太魯閣人、陶塞人,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東遷進入立霧溪流域,從此定居太魯閣山林,繁衍族群。傳統生計方式以山田焚墾為主,狩獵、採集及漁撈為輔;傳統的農耕是採行輪休式的山田燒墾,主要農作物以小米為主。狩獵是僅次於農耕的生產方式。部落社會則由一至數個共祭團體(Gaya)所組成,宗教信仰以祖靈(Utux)崇拜為主。文面習俗在傳統文化上具有相當特殊意義,每個太魯閣族人約在七、八歲時,刺上額紋作為識別族群之用,文面不僅具有美麗的表徵,更是離世時歸返祖靈地的護照,證明亡靈已通過嚴格的成年考驗,可獲准安然度過彩虹橋(Hakaw Utux意指靈魂之橋),與祖靈相聚。

10 山林之美 高山峽谷是使太魯閣國家公園名聞於世的地景,也是孕育園區內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的重要因子。園區一半的面積是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名列「台灣百岳」就有二十七座之多。蘇花海岸的最高峰—清水山,東南稜陡降插入太平洋,形成長達五公里的峭壁斷崖兀出海面,山連海,海連天的壯麗景觀,成為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的清水斷崖,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唯一濱海的區域。合歡群峰位於中央山脈主稜線的轉折處,本區匯集溯蘭陽溪、立霧溪而上的氣流,形成豐沛的夏雨冬雪,造就了獨特的雲海、雪景等氣象景觀。素有「黑色奇萊」之稱的奇萊連峰,以山勢險峻著稱。詭異多變的氣象,令登山的人常懷敬畏之心。南湖山區以南湖大山海拔最高,標高三七四二公尺,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內的第一高峰。山海交錯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多變的空間景觀,素來都是台灣登山者及自然生態研究者的最愛。

11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58.4公里,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百萬年來,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造就了「集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立霧溪自形成以來至少曾歷經三次的河道變遷,第一期河道變遷,據推測因河川襲奪使得原為古立霧溪的支流--古西卡拉罕溪成為斷頭河,今日的蓮花池即是當時河道的一部份。立霧溪河道變遷的結果,形成許多平坦的河階地,這些河階在地勢陡峻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內,成為重要的人文歷史發展地區,史前人類、原住民族與漢人均相繼留下許多活動的足跡。 生命動脈-立霧溪

12 山中精靈-鳥類 五色鳥英文名稱:Muller’s Barbet,學名:Megalaima oorti,身常:20cm,特有種:特有亞種,這鳥兒全身幾乎是翠綠色,在闊葉林中形成很好的保護色,但臉上卻有紅、黃、藍、黑色,因此才被稱為「五色鳥」;牠除了喜歡吃漿果實外,也吃昆蟲,可說是葷素不拘,因為在繁殖季節時牠經常發出像和尚敲木魚「嘓.  嘓.  嘓…」的聲音,所以又有另一個綽號叫「森林裡的花和尚」。牠也和啄木鳥一樣,喜歡住在樹洞裡,當春天來臨要生小寶寶時,牠會像一位優秀的建築專家,仔細挑選堅固不易倒的枯木,將它啄成如同潛望鏡一樣的巢,其實枯木內有沒有白蟻或其他蟲子、會不會太潮濕、開口朝哪一邊等都是選擇好窩的考慮因素,因此樹林裡的枯木若多被人類利用,牠們 很有可能會找不到家可以住喔!

13 山中精靈-昆蟲 短腹幽蟌英文名稱:Euphaua Formosa Hagan,學名: Euphaua Formosa Hagan,身長:3cm,長得比蜻蜓纖細,停著休息時翅膀也是合併豎起來,是蜻蜓嗎?不是,是豆娘。牠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常見的一種豆娘,叫短腹幽蟌,公的胸部為黑色,有橘子色的彎曲細紋,細細長長的腹部前半段為橙褐色,後半段為黑色;母的顏色比較淡,胸部細紋為橙黃色或黃褐色。每年4-10月可以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溪流邊見到牠。牠喜歡吃比牠小型的昆蟲,是肉食性動物喔!

14 山中精靈-爬蟲類 斯文豪氏攀木蜥蜴英文名稱:Swinhoe’s japalura,學名:Japalura swinhonis,身長:25-28cm,特有種:臺灣特有種,對人為環境適應性很強,所以在學校、公園、果園內可以常看到。身體顏色以褐色為主,但生活在高海拔山區的顏色偏綠色,公的有明顯黃色縱斑,下頜有白色斑塊(母的較不明顯),腹部為淺灰色,口腔外緣為白色。夏天為繁殖季節,這時候的公蜥蜴領域性強,若遇到其他動物靠近,會把身體弓起,脖子鬣鱗豎起來,喉囊顏色變黑往下張大,看能不能把敵人嚇跑。台灣攀木蜥蜴公與母的顏色差很多,加上牠本來就會隨環境改變顏色,因此要注意觀察喔,不然會以為是不同種類的蜥蜴呢

15 山中精靈-兩棲類 莫氏樹蛙英文名稱:Moltreche’s green tree frog,學名: Rhacophorus moltrechti,身長:雌性5-6cm,雄性4-5cm,特有種:台灣特有種,牠的皮膚顏色會隨環境不同而改變,有時是鮮綠,偶爾會是墨綠色,不過腹部都是白或黃色,後腿內側為紅色,且有黑色斑點,這是牠用來嚇走敵人的一種方式喔。平時住在樹上,也不太喜歡現身,只有在找另一半時或下過雨後,會比較活躍。晚上,也許你可以在溼地、水溝旁聽到牠「咯、咯、咯、呱呱呱」的聲音,如果你不小心嚇到牠,牠可會馬上跳開、快速消失在你的面前喔!

16 山中精靈-哺乳類 白面鼯鼠英文名稱:White-faced flying squirrel,學名:Petaurista alborufus lena,身長:35-43cm,特有種:特有亞種,是一種飛鼠,生活在海拔約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因身體與四隻腳間有皮膜相連,撐開來像方形風箏,所以會滑翔。牠的臉、四肢與腹部皆為白色,其餘為赤褐色,極好辨認,叫聲像「fee、fee-fee-」或「呼」的聲音。平時也像松鼠一樣在樹林間跳躍,遇到太遠跳不過去時才會滑翔,大都是夜晚且單獨行動,只有找到對象或生小寶寶時才會成對或母子一起出現,主要吃植物嫩葉、嫩芽、果實、毬果、昆蟲等。

17 山中精靈-水生動物 鱸鰻英文名稱:Swamp, True eel,學名:Anguilla marmorata,特有種:原生種,當你很幸運地在溪裡看到牠時,可能會先嚇一跳,因為牠身體粗粗壯壯的,長得很像蛇!大概每年春天快結束夏天快開始時,牠們會開始從海邊往河裡面游,並到溪水、深潭、水庫、池沼底部找洞穴當自己的家,每一條鱸鰻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後,會長時間住在裡面,晚上才會出來找小魚、蝦、蟹、水生昆蟲等食物吃。

18 心得感想 當我第一次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就被這裡高聳壯麗的峽谷地形,青翠的山林美景吸引,周遭的蟬鳴鳥叫聲及隨處可見的昆蟲處處讓我驚喜,記得,那晚我們夜宿布洛灣山月邨,看著原住民的歌舞表演,聽著邨長訴說太魯閣族的故事,還有居住此處的原住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不禁羨慕他們,似乎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太魯閣國家公園裡有豐富的動物、自然生態資源,來到這裡;就是坐著發呆也是一種享受,但當我們體驗自然純淨的心靈感受的同時,別忘了要珍惜、保護這片珍貴美麗的山林。也因為這次的PowerPoint軟體學習,我學會了如何製作簡報,文字、圖片效果的運用,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讓我對太魯閣國家公園有更深入的認識。

19 資料來源 Yahoo奇摩資訊網、圖片 太魯閣國家公園 http://www.taroko.gov.tw
太魯閣國家公園-兒童網站 布洛灣山月村

20 謝 謝 觀 賞


Download ppt "山林之美─太魯閣 學生:5年5班 6號 姓名:鄧宇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